?

3.0T 3D-DESS優化序列技術聯合運動神經根傳導時間對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效能及臨床意義*

2024-03-23 11:55李會俠趙朝暉孔建軍
中國CT和MRI雜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傳導椎間盤頸椎病

王 祺 李會俠 趙朝暉 孔建軍

華北醫療健康集團邢臺總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頸椎病常見分型之一,主要發病于中老年群體,頸椎關節及間盤病變可導致神經根性的壓迫癥狀,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頸椎病診治常用檢查方法,三維雙回波穩態(3D dual-echo steady state,3D-DESS)序列是近年MRI檢查發展的優化技術,對于神經根受壓情況具有良好顯示效果[4]。以往神經電生理檢查通過F波潛伏期評估神經根功能,但MRI神經根受壓程度與臨床體征表現常常存在一定遲發性反應,對神經根的評估多存在“淡化現象”[5-6]。運動神經根傳導時間(motor root conduction time,MRCT)是通過激發頸神經根運動波幅,結合F波基礎計算運動神經細胞傳導時間,對神經根病變的檢測更為準確[7-8]。本研究創新性聯合MRCT聯合3D-DESS應用于CSR診斷,旨在探究其診斷價值,為臨床診治提供新思路?,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選例基線資料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征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和患者家屬簽字同意。選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98例CSR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同期、同年齡段98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男37例,女61例,年齡32~68歲,平均(49.73±8.26)歲,體重指數17~27kg/m2,平均(22.69±1.95)kg/m2;研究組男32例,女66例,年齡33~69歲,平均(51.26±8.79)歲,體重指數18~27kg/m2,平均(22.84±2.01)kg/m2;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均衡可比(P>0.05)。研究組受損部位:左側45例,右側53例;病程1~5個月,平均(3.22±0.85)個月;臨床癥狀表現:頸肩部酸痛42例,單側上肢麻木35例,單側上肢麻木伴疼痛7例,單側上肢放射性疼痛14例;X線檢查:頸椎生理曲度異常46例,鉤椎關節增生41例,有頸部外傷史11例。

納入標準: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中CSR診斷標準[9];存在上肢腱反射及肌力減弱等神經根受壓體征;單側受損;MRI或CT提示頸椎骨質增生或神經根受壓;經臨床及影像學檢查初次診斷為CSR;壓頸試驗陽性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排除標準:存在頸椎手術史;存在免疫或炎癥相關性神經根病、代謝性周圍神經??;伴有頸椎側彎;伴有肩周炎、肘管綜合征等其他壓迫神經根疾??;MRI檢查神經根成像質量較差,有運動偽影;對本研究影像學檢查存在禁忌證。

1.2 方法

1.2.1 3D-DESS 采用磁共振成像儀(西門子公司,型號:3.0 T Skaro),取仰臥位,先以224×320矩陣行頸椎MRI常規序列,矢狀位T1WI:TR:936ms,TE:9ms,FOV:260mm,翻轉150°角,采集1次,間距0.7mm,層厚3.5mm,帶寬260 Hz/Px,掃描1min15s;矢狀位T2WI:TR:3670ms,TE:112 ms,FOV:260mm,翻轉160°角,采集1次,間距0.7mm,層厚3.5mm,帶寬260Hz/Px,掃描1min24s;橫軸位T2WI:TR:2900ms,TE:107ms,FOV:200mm,翻轉160°角,采集2次,間距0.3 mm,層厚3.0mm,帶寬284 Hz/Px,掃描2min38s;然后行3D-DESS優化序列技術掃描,TR:14ms,TE:5ms,FOV:280mm,翻轉25°角,采集1次,間距0.2mm,層厚0.7mm,帶寬395Hz/Px,掃描3min31s。將MRI掃描數據傳至SYNGO后處理系統進行最大信號強度投影、多平面重組及曲面重組,由兩位工作五年以上影像學醫生獨立評價得出統一結論。

1.2.2 MRCT計算方法 使用肌電圖/誘發電位儀(丹麥Medtronic公司,型號:KEYPOINT型),記錄電極分別置于拇短展肌、小指展肌,均連續進行20次腕部超強電刺激,記錄尺神經與正中神經F波、M波。以C7椎間孔左右兩側旁開2 cm處為線圈中點,與頸椎縱軸平行放置磁刺激線圈,記錄尺神經、正中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時間(MNCT);周圍運動總傳導時間(TPMCT)=(M波潛伏期+F波潛伏期-1)÷2;MRCT=TPMCT-MNCT。

1.2.3 CSR治療 進行小針刀(4號)治療,靠背椅取坐位,行常規牽引頸部,牽引結束指導患者反坐,雙手交疊置于椅背,額頭放于手背使頸部充分顯露,頸部皮膚消毒并局麻處理,小針刀于標記點垂直進針,剝離、松解粘連組織,完成后出針,針孔壓迫3 min以上;連續治療8周,1次/周。采用日本骨科協會(JOA)頸椎病癥狀與功能量表評定CSR患者癥狀、體征改善等情況進行療效評估:有效:評分改善≥30%(改善>75%為顯效),無效:評分改善<30%。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及MRCT;(2)比較兩組3D-DESS檢查結果;(3)比較不同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頸椎功能[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患者MRCT。VAS評分計0~10分,“0分、1~3分、4~6分、7~10分”分別對應表示“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CASCS評分總計100分,分值越高代表頸椎功能越好;(4)分析MRCT與CSR疼痛程度、頸椎功能的相關性;(5)比較不同療效CSR患者MRCT變化;(6)分析MRCT聯合3D-DESS診斷CSR的價值。

1.4 數據統計方法采用SPSS23.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差異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以單因素方差進行分析,組間兩兩對比采用LSD-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差異行χ2檢驗,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MRCT聯合3D-DESS診斷CSR的價值,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及MRCT比較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左側、右側及平均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及MRCT比較[n(%)]

2.2 兩組3D-DESS檢查結果比較CSR患者3D-DESS影像學征象主要表現為椎間孔狹窄、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根受壓,多數患者伴有椎管狹窄、黃韌帶增厚,部分患者存在椎間盤鈣化、椎小關節骨質增生(圖1)。健康志愿者無椎間孔狹窄、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受壓(圖2),少部分健康志愿者存在椎小關節骨質增生、黃韌帶增厚、椎管狹窄或椎間盤鈣化,但并未引起相關癥狀。研究組神經根受壓、椎間孔狹窄、椎間盤鈣化、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黃韌帶增厚、椎小關節骨質增生檢出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圖1A-圖1C 典型CSR患者3D-DESS圖像;54歲,女,頸肩部及右上肢疼痛半個月,頸神經根MR成像顯示;C5-7節段右側神經根受壓。圖2A-圖2C 典型健康志愿者3D-DESS圖像;女,41歲,左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6個月頸神經根MR成像顯示;頸神經根走行正常,未見受壓征象。

表2 兩組3D-DESS影像學征象比較[n(%)]

2.3 不同疼痛程度、頸椎功能患者MRCT比較VAS評分1~3分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4~6分患者<7~10分患者(P<0.05);CASCS評分90~100分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70~89分患者<0~69分患者(P<0.05)。見表3。

表3 不同疼痛程度、頸椎功能患者MRCT比較(ms)

2.4 MRCT與CSR疼痛程度、頸椎功能的相關性相關性分析顯示,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與CSR患者VAS評分呈正相關,與CASCS評分呈負相關(P<0.05),見表4。

表4 MRCT與CSR疼痛程度、頸椎功能的相關性

2.5 不同療效CSR患者MRCT變化研究組治療8周后有效75例,無效23例。有效患者治療前后尺神經、正中神經MRCT低于無效患者(P<0.05),見表5。

2.6 MRCT聯合3D-DESS診斷CSR的價值以研究組為陽性樣本,對照組為陰性樣本,繪制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3D-DESS診斷CSR的ROC曲線,結果顯示正中神經MRCT、尺神經MRCT、3D-DESS單獨診斷CSR的AUC分別為0.779、0.796、0.929,聯合診斷的AUC最大,為0.951(P<0.05)。見表6-7、圖3。

表6 MRCT聯合3D-DESS診斷CSR的價值

3 討 論

CSR在頸椎病中最為常見,占比達50%~70%,病因可能在于頸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間孔狹窄、椎小關節骨質增生壓迫脊神經根等多種因素,因此觀察神經根是否受壓是CSR影像診斷的關鍵[10]。MRI以其多平面掃描、無創無輻射、軟組織分辨率高等優勢,已成為神經根成像的首選檢查手段[11]。當CSR患者頸椎間盤突出壓迫頸神經根與頸段脊髓,由于頸椎管內空間狹小,常規MRI序列圖像僅能識別椎管內及周圍部分節段的大體輪廓,難以完整、直觀性觀察臂叢神經椎管內神經根受壓情況[12-13]。3D-DESS序列同時采集梯度回波與刺激回波,兩種回波融合、重建,使3D-DESS具有T1WI、T2WI雙重加權效果,一方面可突出顯示長T2液體信號,另一方面受毛細血管、呼吸運動的影響較小,能突出顯示解剖細節,在圖像對比信噪比及整體圖像質量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14-15]。頸段3D-DESS序列可通過最大信號強度投影曲面重建頸神經椎管內影像,盡可能使神經根完整顯示在同一層面[16-17]。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神經根受壓、椎間孔狹窄、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椎小關節骨質增生、椎間盤鈣化、黃韌帶增厚檢出率高于對照組,提示CSR患者神經病變情況較復雜,且可能存在多種病變同時存在情況,早期診斷并明確病變狀態對臨床治療十分重要。3D-DESS清晰顯示神經根與周圍脊髓、椎間盤等組織的解剖關系,判斷椎管內占位是否存在,進而明確神經根受壓的具體定位[18-19]。

神經電生理檢查可評估神經根功能狀態,神經功能性阻滯情況可通過神經傳導速度反映,進而間接反映病變位置[20]。MRCT作為新型神經電生理檢測方法,對神經根近端神經傳導纖維的反映較為敏感[21]。杜鐵英等[22]研究表明,MRCT對CSR的診斷價值優于F波潛伏期,對CSR神經根受壓狀態具有較高定位價值。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左側、右側及平均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高于對照組,表明CSR正中神經、尺神經存在MRCT異常改變。進一步分析相關性顯示,CSR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與VAS評分呈正相關,與CASCS評分呈負相關,提示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可評估神經根功能狀態,反映CSR患者神經根損傷程度。此外有效患者治療前后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低于無效患者,說明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還可監測CSR治療效果及恢復情況。CSR患者神經根受壓,局部沖動傳導減慢,F波潛伏期傳導通路長,周圍神經正常傳導的“淡化效應”可能掩蓋F波;而MRCT傳導通路較短,且包括受壓神經根部位,實現了對神經根受壓“淡化效應”的弱化,有利于提高CSR診斷敏感性[23-24]。本研究嘗試聯合MRCT、3D-DESS優化序列技術應用于CSR診斷,發現正中神經MRCT、尺神經MRCT、3D-DESS聯合診斷AUC最大,為0.951,高于二者單獨診斷,可為CSR早期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綜上,CSR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存在明顯異常,且與頸椎功能、疼痛程度聯系密切,正中神經、尺神經MRCT與3D-DESS聯合診斷CSR具有較高診斷價值。

猜你喜歡
傳導椎間盤頸椎病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纖維環與腰椎間盤突出相關性研究
頸椎病與老年癡呆
游泳 趕走頸椎病
神奇的骨傳導
ProDisc-C人工頸椎間盤在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
頸椎病的簡便貼敷療法
“散亂污”企業治理重在傳導壓力、抓實舉措
基于開關電源的傳導抗擾度測試方法
房顫伴室內差異性傳導與室性早搏的鑒別
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治療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1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