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甘寧邊區的糧食信用社

2024-03-26 19:42歐陽代德張昆明
紅巖春秋 2024年2期
關鍵詞:義倉高利貸信用社

歐陽代德 張昆明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糧食保障始終是事關根據地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面對旱澇雹瘟等自然災害,以及敵人的殘酷封鎖和破壞,陜甘寧邊區政府采取了發展生產、發放貸款、組織互濟、以工代賑、厲行節約、移民墾荒等方式緩解災情、救濟群眾。其中產生的糧食信用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村金融發展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天災人禍加重群眾負擔

陜甘寧邊區地處西北高原,常年發生旱、雹、水、凍、霜、蟲、瘟等災害。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至1944年,邊區土地累計受災面積7649607畝,損失糧食576820石,受災人口1055470人(六年合計)。其中1942年受災最嚴重,田禾受災面積841983畝,損失糧食8906石,因水災淹死496人、傷359人,損失豬羊41311只,損失其他錢財4065.85萬元邊幣。

1941年5月23日,三邊分區專署呈報邊區政府的《呈請撥發賑濟款》中記錄:“查三邊連年歉收,人民饑饉,……入夏以來,已屬青黃不接之季,人民更呈饑荒之象。屢接各區長報告,大部人民已無食糧,經濟稍為充裕者,雖有錢亦難買到糧食。各區已有部分人民挖食草根及食榆錢者。據七區報告:‘人民都沒吃的,現在吃黃蒿、榆樹錢及榆樹葉,牲口吃白草根,已有二十七家搬走。九區現在十家有八九家沒糧吃,部分群眾面孔極行憔悴,有十數日不見米面者,餓的(得)兩腿發酸,眼發黑?!?/p>

1941年,隴東分局專署報告邊區政府《呈報本分區災情及救濟辦法》,其中記錄:“1.災區人民普遍沒吃的,就是有吃的都是白蒿、紅根、榆錢子、榆樹皮、苦苦菜、苜蓿、油渣、麥麩子等等之類。環縣還沒有苜蓿吃。2.偷偷的搬家逃荒,普遍的發生。華池去年及今年一共逃了百六七十家,其余如曲環亦有,大部逃在邊區內的曲、慶、合等縣,華池甚至有以羊奶充饑者。3.賣牲口在環縣相當普遍。據本署派去該縣視察之柳泉報告,洪、環區有七家老百姓,本喂了五六十只羊的,七八十只羊的,去年起到現在全靠賣羊過活,到現在每家只剩下四五只了?!?/p>

抗戰前,陜甘寧一帶便盛行高利貸,貧苦農民受到地主和商人的殘酷剝削。在綏德,借錢月利最低三分,最高五分,也有一年借一元還兩元的,俗名“一年滾”。借糧食普遍是借三還四??箲饡r期,盡管邊區政府嚴禁高利貸,但高利貸依然悄悄蔓延,在災荒缺糧、物價上漲時借貸更多。

1943年,邊區政府在《關于減租減息與交租交息問題》中指出五種高利貸:“第一種是放麥還麥,在赤水發生的放麥賬是加五,即今年放麥一斗,明年麥收后還一斗五升。第二種是放雜糧還麥,如今年放蕎麥或高梁一斗,明年麥收后還麥子一斗。第三種是借錢還麥或糧,如淳耀區有在一九四二年借錢五六十元,到一九四三年麥收后還麥子一斗的。又如同宜耀廟灣區周老八于民國十九年放給唐澄清六十元,每年每元六升糧利息,已收過二十九石糧利息,還欠了十五石糧的利息。第四種是放鹽賬,如赤水二區豐泉王恩興于一九四二年放給孫成娃五百元,每月給二十五斤鹽的利息。第五種是短期高利貸,在新正長舌頭集上發生每百元每集得利三十元,一月六集即每百元每月得利一百八十元,這種大部分是商人和公務人員、生產人員搞的?!?/p>

1944年,一般私人放賬利息達30%至50%。在延安附近的集市,暗中進行的“挖蹦子賬”每集利息15%至20%,這種高利貸,借五天每元一角利錢。

“探買探賣”也稱“買青探青”。西北局調查研究室在《從南區合作社辦理信用社的經驗》中指出:“探賣糧是目前最流行的高利貸形式的一種,一般在收獲前三個月,以低于市場價格出賣其糧食,收獲后再交付糧食……過去在糧食收獲季節后,糧價往往低降一下,而近年來糧食是直線上漲的,‘探賣一季糧食,三年也翻不了身。然后有些農民迫于需要,仍舊是探賣,這顯然對于農民和整個農村經濟來說是不利的。據說甚至有些合作社也在農村探買糧食、麻油等。禁止探賣糧食的根本辦法,還是舉辦信用合作?!?/p>

1943年,安塞縣糧店買糧700石,其中探買300石。對農民來說,探賣很虧,大多時候市價每斗800元,為了急用錢,探賣時只有每斗300元左右。以宋家溝兩戶為例:貧農馬占旺為了還難民工廠木炭錢,1943年8月探賣糜子4斗5升,每斗探賣240元,1944年5月還清。貧農白德玉也是為了還木炭錢,1943年7月探賣玉米2石8斗,探價每斗300元,到了還糧期限,家中沒有糧食,這年10月又將36坰山地賣了,以每斗1100元的市價購買玉米還上,家中僅剩下4坰地。

殘酷的剝削,讓貧苦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低利互助的糧食信用社

面對連年災荒、壓榨農民血汗錢的高利貸,邊區政府大力開展大生產運動,籌集糧款賑濟災民,積極整頓金融秩序。糧食信用社在農村應運而生。

1940年,關中分區赤水縣勞動英雄蒲金山創辦邊區第一個糧食信用社。他看到一些移民新戶初到,人生地疏,借貸困難,即發動村中老戶以糧食入股,成立信用社,統一貸出糧食。第一年集股苞谷1石3斗,1943年集股3石6斗,新戶均能借貸。借貸手續是:借時打一紙條,蓋上指印,秋后歸還,每斗加2升利息。之后,蒲金山整頓合作社,將股金變為長期入股,擴大借貸范圍,老戶新戶都可貸糧,以調劑村中糧食余缺。此后,周圍一些鄉村紛紛效仿,成立了類似的合作社。

1945年7月6日,《解放日報》報道安塞縣樊彥旺合作社創辦的糧食信用社,介紹其正在進行的五項備荒工作:(一)成立糧食信用社。規定在自愿原則下,每人可存糧1到5斗,每年由合作社付給3分利息(1斗加3升,由倒換中長利付給)。平時除紅利可取一小部分外,其余須至災荒到來時才能領取?,F已存到糧食10多石,估計秋收后可存300石左右。(二)調劑籽種。自三邊購回60天糜子10石,由政府決定辦法,借、換、買均可,但必須是窮人。(三)增產糧食。年成不好,干部也不易精減,決定動手生產,現已搶種谷子250畝,雜田120畝,糜子120畝,并準備種糜麥250畝,將來收獲全部歸合作社。(四)發展紡織。合作社本身有兩架機子,由干部學織,當做副業,并協同建設廳派來組織民間紡織的兩位同志發展家庭織布,藉以減少糧食支出,儲存備荒。(五)節約。過去一天吃一頓好的(面或肉),現在改為每十天吃一次好的,菜蔬則全部自給。

米脂縣發展到1944年,已創辦40多個糧食信用社,其中民豐區高家崄辦得最好。1943年冬,鄉農會號召收互濟糧幫助窮苦農民,在高家崄先后召開兩次動員會。農民們認為,互濟糧要集中到鄉里,鄉政府怎么用糧他們管不著,而且出糧沒什么紅利和益處,因此積極性都不高。為說服群眾,鄉長改變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出收互濟糧和信用糧兩種糧,前者作為互助性質,供給無利借貸,后者作為入股性質,供給有利借貸。兩者都在麥收后麥賤米貴的時候換成麥子,秋收后麥貴米賤的時候換成小米,這樣糧食可以越換越多。信用糧所得紅利主要歸出糧人,不過作為備荒之用,平時不分紅不抽本,到災荒時用來救災,而且入股者可以優先取得紅利,作為渡荒之用。糧食由本村保存,在本村調劑與備荒。

自1877年起,當地近70年間發生過九年大旱、幾年小旱,農民備荒意識較強。鄉長提出為備荒而集糧,糧食又存在本村,農民們便同意建立糧食信用社。大家覺得除了備荒,平時可以借給有急用的人,還可以抵制高利貸,一舉多得。

在第三次村民大會上,鄉長帶頭入了1斗,積極分子、窮苦工人艾喜成入了5升。因為艾喜成家太窮,村民們都勸他不要入股。艾喜成卻反過來勸眾人,備荒救災是眾人的事,多了入不起,少的也應該入些。在這兩人的帶頭下,全村93戶有67戶入股,共收互濟糧106石、信用糧302石。這些信用糧主要借給貧困有急用的本村人,借時要兩個保人和行政村主任蓋章,每人至多5斗,利息每半年每斗出4升,4個月以上按半年算,4個月以下按月出4合;互濟糧借給移民家屬和遭受意外的窮苦農民,半年內歸還不要利息。

會上選舉了3個人負責信用社,主任管出入抹斗,1人保管,1人記賬,都是盡義務不掙工資,并選了7人為理事會成員。

據統計,高家崄糧食信用社放出信用糧3石零2升小米,夏收時按每斗米折1斗3升麥子收回(一般市價應折合1斗4升麥),再加上中間利用物價變化用麥子換小米,到1944年底,本利折合小米4石8斗,增加了1石7斗8升,相當于實物紅利59%。放出的信用糧和互濟糧都起到調劑互助的作用,受助群體有的是因為以前賣糧購買土地,現在吃糧困難;有的因為家窮,青黃不接;還有的因為趕腳馱炭缺少炭本,借糧救急。相比于私人借糧每半年出息3升至5升,信用社放糧的利息較輕,得到村民的擁護。

教育經費是制約偏遠地區辦學的一大難題。為籌集經費辦學,方便村中兒童就近讀書,民豐區姬家溝36戶人家集中3石6斗糧,七里廟41戶人家集中7石9斗糧,成立糧食信用社,把放糧所得的利息作為教員薪水津貼等學校開支。兩村各請了一名教員,辦起學校,解決了村中兒童上學難題,因而此地的糧食信用社稱為“文教信用社”。

糧食信用社轉為義倉

邊區成立的糧食信用社,具有儲糧備荒、互濟、借貸的作用,因此兼具義倉和信用社兩種性質。隨著防災備荒運動的深入,糧食信用社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問題。為強化儲糧備荒、突出公益性質,一些地方將帶有借貸和分紅性質的信用社改為義倉。

1945年6月,米脂縣民豐區召開農會干部大會,討論備荒運動中農會互濟社與信用社的任務。農會互濟社由農會會員自動集糧,無利或低利供給窮人及抗工屬等,所得利潤歸入共同財產,全區計有鄉社1個、村社25個,集細糧34石多。信用社分兩種,一種是各階層自動集糧,帶義倉性質;另一種是純合作性質,自由入股退股,定期分紅,全區計有信用社25個。這兩種組織都帶有公益性,共有細糧134石多,在抵制高利貸、解決部分農民缺糧困難、發展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會上,大家反映備荒和借貸中產生的紊亂現象:姜新莊農會后悔貸出糧食,覺得應該在收成有把握時再貸出;有的村子群眾吵著要分伙,弄得各村負責人心里惶恐,不知如何解決。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備荒應以存糧為主,決定將農會互濟社與信用社改為義倉,辦法如下:(一)向群眾宣傳存糧備荒作用,盡可能不要抽股,轉入義倉。(二)貸出糧食逐步收回。(三)今后停止借貸,注意保存,非到災荒嚴重時不動用存糧。

會后,有的村決定交還借糧入倉,不付利息;有的村將農會互濟糧擴大三倍存入義倉;也有三個純合作性質的信用社自由抽退原股。經統計,全區義倉有100石以上的細糧備荒。

一些義倉在管理和經營中,兼具了信用社低利借貸的性質。比如清潤折家坪區二鄉在1944年秋征集義糧,全鄉281戶按照“多的多出、少的少出、窮的不出”的原則,250戶上交粗糧75石4斗。該鄉成立義糧保管委員會,選舉勞動英雄白德為主任,周維金為副主任,每村由1人擔任委員,規定不遇災荒不得動用義糧,如遇天災人禍、發展生產所需之借貸,及婚喪大事救濟寡孤等事宜,得由保管委員會討論決定,但借貸期限不得超過3個月。為避免義糧長期滯囤倉庫,增加糧食儲備,義糧保管委員會當年制定如下計劃:(一)今年集中的75石4斗粗糧,以短期(3個月)借貸放出,到明年初冬可放4期,可得本利120石。(二)明年每村種義棉1坰到3坰,全鄉共種24坰,按每坰收40斤凈花計,可收960斤,折合粗糧120石。(三)明年冬兩項收入共可集中粗糧240石,如明年不遇災荒,則后年上半年可達300石。該鄉義倉也成為清潤縣備戰備荒、互助互濟、聯系發展信用社、刺激生產的典范。

抗戰時期創辦的糧食信用社在防災備荒、調劑糧食、抵制高利貸、服務貧苦群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依然有一定借鑒意義。

編輯/王堯

猜你喜歡
義倉高利貸信用社
從義倉到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歷史演變
名與實:“作為一種方法”的清代云南義倉
新語
河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河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河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收高利貸
收高利貸
上化樂善義倉碑
河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