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與產業規模再測算

2024-03-26 03:13陶春海熊琦哲
統計與決策 2024年5期
關鍵詞:投入產出測算增加值

陶春海,熊琦哲

(江西財經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南昌 330013)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2019 年4 月,國家統計局發布《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是繼《健康服務業分類(試行)》后對健康產業分類的進一步完善,為我國健康產業的核算奠定了基礎。隨著健康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不斷融合,新業態、新產業持續涌現,健康產業的內涵及外延也在不斷變化[1],2019 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21部委發布的《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 年)》提出:“要建立監測評價機制,完善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開展健康產業核算工作?!笨梢?,大健康產業的統計分類標準、產業核算等問題已成為我國當前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當前國際上的行業分類標準主要有聯合國統計司制定的《所有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Rev.4)、歐盟統計局建立的歐盟產業分類體系(NACE)以及由美國聯合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的北美產業分類體系(NAICS)。我國2017 年公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則是基于ISIC(Rev.4)基本原則建立的國家統計分類標準?!秶褓~戶體系(2008)》(SNA 2008)重點對機構部門進行了分類,其產業分類思想與ISIC(Rev.4)中的分類體系保持了一致,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中的產業部門分類采用的則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標準。大健康產業是由《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與大健康內容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產業組合派生而來,而派生產業分類則是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基礎上,對部分行業進行重新組合的過程。隨著產業融合不斷深化,國家對經濟社會領域的管理需要不斷拓展,國內派生產業的細分產業越來越多,而目前對派生產業尚未形成統一的分類標準,使得其他派生產業的統計分類標準并不能簡單地套用于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

目前國內外研究中直接測算大健康產業規模的文獻較少,測算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直接法,通過投入產出表、統計年鑒、普查數據等現有官方數據直接計算大健康產業規模。張車偉等(2018)[2]根據投入產出表中的數據計算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老年人非醫療保健消費等支出及占比,測算出2016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為7.3萬億元,并預測2030年為28.5萬億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建立的“衛生費用核算體系2011”(SHA 2011)為各國衛生總費用的核算工作提供了指導[3]。部分文獻中測度的狹義健康產業規模實際上等于衛生總費用,但使用該測度方法將導致大健康產業規模被低估。二是間接法,通過使用相應的數學轉換模型,利用多元數據來測度大健康產業增加值[4]。蔣志華等(2021,2023)[5,6]設計了收入法、增加值率法、系數分劈法、比例推算法間接測算健康產業增加值,并構建4 部門投入產出表測度四川省健康產業增加值。何靜等(2016)[7]編制了57部門健康產業投入產出表,并提出使用調查結構數據及按比例拆分等方法計算增加值。無論是直接法還是間接法,都為測算大健康產業規模提供了理論及應用支撐,但在實際測算過程中由于對大健康產業沒有系統性的統計分類標準,因此導致測算的產業規模有所低估。

鑒于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完善了大健康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結合理論及現實深入探討大健康產業的統計分類標準,構建產業規模測算框架,測算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并預測健康服務業增加值。本文的邊際貢獻可能有:第一,從供給和需求角度補充和完善了大健康產業的內涵及外延。第二,基于國民經濟核算理論,通過引入“大健康總產品”概念,聚焦“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兩個著力點,從全產業鏈產品供給及全口徑人群健康需求兩個角度探討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補充了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表。第三,測算出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在利用投入產出表的中間投入矩陣計算部分大健康產業增加值時,充分考慮了非完全大健康產業的大健康產品中間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健康產業增加值被低估。

1 中國大健康產業的內涵及外延

關于“健康”的定義。國際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方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健康服務業分類(試行)》及《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豐富并明確了健康產業的概念:健康產業是以醫療衛生和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為基礎,以維護、改善和促進人民群眾健康為目的,為社會公眾提供與健康直接或密切相關的產品(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集合。由于“大健康產業”與“健康產業”相比擁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因此本文在原有“健康產業”定義的基礎上,將“大健康產業”定義為:以醫療衛生和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為基礎,以維護、改善和促進全體人民群眾的不同層次健康為目的,為社會公眾提供與健康直接或密切相關的產品(貨物和服務)的全產業鏈生產活動。

外延指的是一個概念所確指的對象的范圍。狹義健康產業外延確指的對象為醫藥制造業以及與健康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這類行業能提供與人們健康直接相關的貨物及服務。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健康產業統計分類表是健康產業外延的具體表現,在狹義健康產業的基礎上拓展了與大健康直接或密切相關的第一、第二產業以及部分生產性服務業內容。但此處健康產業的外延所確指的對象并不全面,仍存在對象的遺漏,因此本文認為可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進一步延伸并拓展形成廣義的大健康產業外延,以實現對全對象的覆蓋,具體表述為涵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大健康產品全產業鏈各環節,以滿足全口徑人群健康需求的貨物及服務總和的行業集合。

從供給角度看,狹義的健康產業涵蓋范圍較小,廣義的大健康產業則在狹義健康產業的基礎上新增了與健康間接相關的產品的生產活動。從產業鏈角度看,即在大健康產品①本文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各行業所生產的與大健康內容直接相關的產品稱為大健康產品。文中“大健康產品”及“大健康總產品”的概念定義借鑒了《派生產業核算的理論機理與方法邏輯》中關于界定“派生產業總產品”概念的思路。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全產業鏈環節所生產的貨物及服務,如大健康產品的運輸、倉儲等服務。由于廣義大健康產業完整涵蓋了大健康產業的生產范圍,能夠全面完整地反映該產業的行業特征,因此也是本文探討的核算主體。需要注意的是,廣義大健康產業中的“間接”并不是沒有邊界的,該過程并不包含作為中間投入的貨物及服務,如大健康產品制造中的水電供應業的投入,在核算增加值過程中該部分內容屬于中間投入部分,不納入核算范圍。然而,只從供給角度界定大健康產業外延是不夠的,仍要從需求角度分析,這樣才有利于從供需平衡角度分析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匹配程度。狹義的健康產業是指滿足了群眾基本健康需求的貨物及服務,如為患病人群提供的藥品及醫療服務等。健康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及終極需要的特征直接決定了大健康產業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而進行的生產活動[8]。因此,廣義的大健康產業可表述為滿足“全口徑”人群各種健康需求的總和,此處的“全口徑”可以理解為涵蓋所有特征的人群。

2 中國大健康產業的統計分類標準

本文從全產業鏈產品供給及全口徑人群健康需求兩個角度對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進行探討,具體框架見下頁圖1。一般而言,生產活動與產品之間并不能一一對應,因此行業與產品之間也不能一一對應[9],但行業與產品之間是緊密相連的,與大健康內容相關行業的生產過程必然會產生與大健康內容直接相關的產品,此產品即大健康產品,既包括醫藥制造業(27)、衛生(84)等行業大類生產的產品,也包括環境治理業(772)等行業中類以及保健食品制造(1492)等行業小類生產的產品。但是大健康產品與大健康產業并不是相互對應的,前者對應的是生產與大健康內容直接相關產品的行業,此行業屬于大健康產業范疇,但并不等于大健康產業。如醫藥制品是與大健康內容直接相關的產品,生產此類產品的醫藥制造業屬于大健康產業,但醫藥制造業并不等價于大健康產業。在此基礎上,本文引入“大健康總產品”概念,其與大健康產業是相互對應的,表示的是大健康產業在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的產品,其涵蓋了大健康產品的生產、加工、制造、運輸及倉儲、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全生產過程。從大健康產品及全產業鏈角度制定統計分類標準能有效涵蓋大健康產業內容,可以從供給方面確保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的完整性。但僅從產業鏈角度確定大健康產業分類標準是不夠的,因為這只是從供給角度反映了大健康總產品的生產來源,并未從需求角度反映出大健康總產品的使用流向,在開展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的實際工作時容易造成遺漏,甚至在構建大健康產業衛星賬戶時會存在產品的使用與來源不匹配的問題。因此還需要從需求角度完善該統計分類標準。

圖1 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的思路框架

“SNA 2008”中進行最終消費行為的部門有三類:住戶部門、NPISH(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部門和政府部門。提供大健康總產品的目的是維護、改善和促進人民群眾健康,其滿足的是以住戶形式出現的“個人”或“一群人”的健康需求①見《國民賬戶體系(2008)》(SNA 2008)第69頁,“具備成為機構單位條件的單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住戶形式出現的個人或一群人,另一類是法律或社會實體”。。雖然政府部門和NPISH部門的實際最終消費中包括大健康產品的消費,但此類產品的最終流向仍是住戶部門的“個人”或“一群人”,如政府部門購買的公共衛生服務以及NPISH 部門購買的公益醫療用品等貨物或服務,最終仍是服務于住戶部門的“個人”或“一群人”,滿足他們的健康需求。本文從“人”的健康消費需求出發,聚焦“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兩個著力點②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可以從需求角度實現對大健康總產品統計分類的全覆蓋。一方面,“全生命周期”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各個生命階段對大健康總產品擁有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全人群”是從“一群人”的角度分析,根據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對大健康總產品的需求對大健康產業進行分類,如將“全人群”劃分為患病人群、公共衛生人群、健康促進及管理人群、康復人群、照護人群、死亡人群六大類,以實現對人群的全覆蓋[10]。

從供給層面探討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同樣可以適用于其他派生產業統計分類標準理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從需求層面探討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則更為直觀地體現了大健康產業的產業特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并為完善其他派生產業統計分類標準理論提供了思路。

3 關于中國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的實踐

從上文對大健康產業的內涵及外延的界定來看,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需要在《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

3.1 供給角度

一是補足關鍵產業鏈環節。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大健康產品的全產業鏈包括資源能源供給,關鍵零部件生產,簡單加工,成品組裝,物流與技術服務,研發、品牌及營銷等產業活動,大健康產品的全產業鏈過程均應納入大健康產業的統計分類中,但《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忽略了大健康產品全產業鏈中的物流環節,會導致測算規模時出現被低估的問題。此外,對部分特定大健康產品的關鍵產業鏈環節也有所遺漏,如低溫倉儲(5930)中的藥品及其他健康產品低溫倉儲行業也應納入大健康產業范疇。二是完善產品涵蓋種類。部分屬于大健康領域的產品未納入統計分類范疇。如其他計算機制造(3919)中的醫療專用電子產品,該產品是指以中央處理器為核心,配以專業功能模塊、外圍設備等構成醫療應用領域的專用電子產品,從用途上而言,該產品主要是為健康醫療領域提供相應的專用計算機服務,從全口徑統計分類及核算角度來看,該產品顯然可以屬于大健康產品中的一部分。如茶葉作為保健產品,屬于大健康產品范疇,而納入大健康產品范疇中的保健食品制造(1492)中并未包括精制茶加工(1530)。

3.2 需求角度

一是反映健康需求的全生命周期性。由于大健康產業體現了全生命周期特性,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的健康需求,因此殯葬服務(8080)等可滿足死亡人群健康需求的行業也應統計為大健康產業活動。二是體現全人群健康需求。健康需求因人群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如在統計分類時應將獸用藥品制造(2750)、寵物醫院服務(8222)等行業納入其中,獸醫、寵物醫療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提供的獸用藥品及獸用醫療服務等,可以滿足動物飼養者人群對預防人畜共患?。ㄈ缈袢〉龋┑慕】敌枨?,因此以上行業也應納入大健康產業的統計分類范圍。三是完善部分市場化衛生服務。如市場專業化的洗衣服務,其不同于住戶部門自給自足的洗衣活動,由于該生產活動需要納入國民經濟核算的生產范圍,而且該活動在提供服務時可減少洗衣消費者衣物上附著的病菌、污穢等,從而滿足消費者個人的衛生健康需求,因此也應納入大健康產業的統計分類范圍;同理,理發及美容服務業也可以適用以上理論邏輯。本文基于拓展后的大健康產業內涵及外延,在《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后,可以得到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補充表(見下頁表1)。

表1 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補充表

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的制定以及統計分類內容的補充是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的基礎上拓展延伸而來的,這一分類有效解決了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不統一、產業分類界定不清等問題,不僅為補充和完善大健康產業核算研究內容夯實了基礎,而且為國家宏觀決策和大健康產業的政策制定及考核評估提供了基礎支撐。此外,該分類標準也沒有違背原有的分類標準的總體原則,可以較好地滿足國際比較的需要。

4 中國大健康產業規模的測算

本文通過構建大健康分離系數,改進中間產品投入占比計算方式,基于經濟普查、投入產出表及統計年鑒數據,測算出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該測算方法既解決了傳統間接法的數據獲取難、具體測度工作難以開展的問題,又解決了直接法的測度規模過小的問題,為我國大健康產業核算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及方法借鑒。

4.1 行業部門的確定

在綜合對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及文中關于大健康產業內涵及外延的界定后,可以得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共有18個門類、51個大類、130個中類、246個小類行業與大健康產業相關。為統一表述和便于測算中國大健康產業規模,本文將投入產出表中的產業部門按照是否包含大健康相關活動分為三種行業類型:一是完全大健康行業,指與大健康產業完全相關(即該行業中全部的細分產業均可視為大健康產業范疇)的產業部門;二是非完全大健康行業,指包含與大健康相關的產業,但又不完全屬于大健康領域的產業部門;三是完全非大健康行業,指完全不包含與大健康相關的產業部門。

4.2 測算框架

基于《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以及本文拓展內涵及外延后的大健康產業,計算各行業中屬于大健康活動部分的增加值數據之后再相加匯總,即可得到我國當年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具體測算方法如下:

在計算派生產業增加值的方法中,較為常用的是計算貢獻率,如計算數字經濟貢獻率[11]等。而貢獻率的計算方法與本文構建大健康貢獻系數的方法一致,該系數代表各行業中屬于大健康活動部分的比重,即行業中屬于大健康活動部分的增加值占行業總增加值的比重。該計算過程可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Hi,t為t年i行業的大健康分離系數,為t年i行業中屬于大健康活動部分的增加值,Vi,t為t年i行業總增加值。

首先,計算非完全大健康行業中屬于大健康活動部分的增加值時,使用經濟普查數據的中類或小類行業營業收入占門類或大類行業營業收入的比重作為行業大健康分離系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為t年i門類(或大類)行業中k中類(或小類)行業大健康活動部分的營業收入,Gi,t為t年i行業的營業收入。

其次,對于無法利用經濟普查等公開數據計算大健康分離系數的非完全大健康行業,參考文獻[12]測算數字經濟增加值的做法。當非完全大健康產業部門中大健康產品投入與非大健康產品投入對部門增加值的貢獻相同時,該行業部門中大健康產品中間投入占大健康總產出的比重等于行業部門中間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計算公式為:

其中,表示t年i行業生產過程中對j行業中大健康產品的中間投入,m為包含大健康活動部分的行業總數,表示t年i行業中屬于大健康活動部分的總投入,xi,j,t表示t年i行業生產過程中對j行業產品的中間投入,n為行業總數,Qi,t表示t年i行業總投入。

由式(3)可以得到式(4):

結合式(1)、式(3)和式(4)又可以得到大健康分離系數的計算公式:

再次,在計算行業大健康產品中間投入時,不僅要將完全大健康行業的大健康產品的投入計算在內,而且要考慮非完全大健康行業的大健康產品投入。但由于非完全大健康行業的大健康產品投入為未知數,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聯立方程組求解以上行業的大健康分離系數,具體公式為:

其中,r為完全大健康行業的數量,m-r為無法通過公開數據直接計算大健康分離系數的非完全大健康行業的數量。

最后,各行業中大健康活動的增加值之和等于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計算公式為:

其中,表示t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

使用上述方法能較為準確地測算出2018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但對于其他年份,由于經濟普查數據或投入產出表數據的缺失導致以上方法較難實現,如2013 年為第三次經濟普查年,可獲得完整的經濟普查數據,但該年為非投入產出表編制年,無法獲得投入產出表中的中間流量矩陣,因此需采用其他方法推算得到相關數據。在2012 年及2017 年已公布的供給表和使用表基礎上,推算出2013 年U 表及V 表,再利用間接推導法推導出2013 年“產品×產品”中間投入矩陣,進而測算出2013 年大健康產業增加值。投入產出表具體推算過程見文獻[13]。得到2013 年及2018 年各行業的大健康分離系數后,采用年均增長率的方法計算中間年份各行業的大健康分離系數,并與每年的統計年鑒中分行業增加值數據相乘得到連續年份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在測算出2013年及2018年各行業包含的大健康活動的增加值后,以此預測2020 年及2030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及健康服務業增加值規模。

4.3 數據來源及處理

一是投入產出表數據。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上獲取2018 年投入產出延長表數據,根據中間流量矩陣數據計算大健康產品中間投入占總中間投入的比重。在《中國投入產出表》中分別獲取2012年、2018年供給表以及使用表數據,推算2013 年“產品×產品”中間流量表。二是統計年鑒數據。采用2012—2018 年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包括“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分行業增加值”數據,該增加值使用生產法計算,是計算調整支出法增加值的基礎;“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及構成”數據,其中居民消費支出與政府消費支出構成最終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存貨增加構成資本形成總額;“對外經濟貿易”中的“貨物進出口總額”數據和“服務進出口總額”數據,其中,出口數據為貨物出口總額加上服務出口總額,進口數據為貨物進口總額加上服務進口總額,統一單位時使用每年的匯率進行換算;保險業、社會保障業的相關數據分別來源于“保險公司業務經濟技術指標”“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及累計結余”;各年份行業增加值數據。三是經濟普查數據。采用2013 年及2018 年經濟普查數據,具體數據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等的營業收入數據。

4.4 規模測算及預測

根據現有的投入產出表、供給使用表、國家經濟普查以及統計年鑒中的宏觀經濟數據,對2013—2018 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進行測算??紤]到2018年的經濟普查以及投入產出數據可以通過官方公開渠道獲取,優先考慮測算2018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谏衔闹袑ΚM義健康產業以及國家統計局對健康產業的定義,通過上述方法分別得到不同統計口徑的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具體結果見表2。由于測算出的數據量有限,因此在預測2018年之后的數據時采用年均增長率方法。隨著更多年份數據的公開,后續可采用更為有效的預測方法。

表2 大健康產業增加值測算及預測表(單位:萬億元)

5 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嘗試制定大健康產業統計分類標準,計算國民經濟行業的大健康分離系數,并測度全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得到以下結論:2018 年與2013 年相比,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增長45%,年均增長率達到7.8%,高于我國GDP年均增長率,大健康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大健康產業規模在GDP 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11%~12%,大健康產業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發展動力。從健康服務業占大健康產業的比重來看,健康服務業占比越來越高,對經濟的拉動效應也越發凸顯,反映出大健康產業在不斷增長的過程中,也呈現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的趨勢。預測2020 年、2030 年健康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8.46萬億元、21.27萬億元,符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對健康服務業發展提出的超過8萬億元、16萬億元的目標要求。

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在完善大健康產業統計核算體系方面提出如下建議:一是保持統計邊界的可拓展性。隨著新業態、新產業的持續涌現,產業融合不斷推進,大健康產業的邊界也在不斷擴展,因此需要在全口徑統計分類的基礎上,不斷細化分類標準,實現對新興行業的全覆蓋。二是拓寬核算過程中的數據來源渠道。在開展大健康產業核算時,既要保障傳統的統計數據、普查數據等宏觀數據,及企業調查數據、抽樣調查數據等微觀數據的獲取,又要合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數據等非結構化數據及動態數據,以更前沿的數字技術服務于統計核算工作,實現對大健康產業科學、合理的核算。三是編制大健康產業投入產出表?;诒疚牡拇蠼】到y計分類標準及產業規模測算方法,下一步可以編制大健康產業投入產出表,以期更全面、系統地分析大健康活動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之間的經濟關聯,這對大健康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猜你喜歡
投入產出測算增加值
中國2012年至2021年十年間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
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總體平穩
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無錫高新區制造業投入產出分析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項目風險承擔支出測算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務業投入產出效率評價
四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9%
有關τ-可測算子的Young不等式與Heinz型不等式的逆向不等式
(T)-可測算子跡的不等式
基于DEA模型的煤礦安全投入產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