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北方“不毛地”到國家“儲糧田”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綜述

2024-03-26 09:10呂航
奮斗 2024年2期
關鍵詞:水田鹽堿地全區

■呂航

改良前的鹽堿地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地處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境內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泊,過去曾出產土鹽。地質研究表明,在更新世時期,今天的大同區所在區域曾被巨大的“古松遼湖”覆蓋,后湖體縮退、鹽度增高,部分土地呈現鹽堿化。直至當代,大同區仍存在大片鹽堿地。近年來,大同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發揮科技創新關鍵作用,持續加大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力度,終將劣勢變為優勢,化鹽堿地為良田,初步實現了治堿、補地、增糧、惠民的預期目標。

突出政治引領,建立長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要“全面摸清鹽堿地資源狀況,把基礎工作打牢”。大同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永恒課題,把鹽堿地改造治理作為戰略性任務,系統研判、整體推進、科學實踐,制定鹽堿地改造利用長期規劃。

統一思想,強化領導。把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納入全區農業發展“一號工程”,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由區委主要領導任總指揮長,由1 名處級領導干部統領專班,抽調5 名科級干部具體落實。自2020 年12 月以來,累計召開區委常委會會議、書記專題會、專班工作推進會、現場辦公會等30 余次,專題研究落實鹽堿地綜合利用具體事項和突出問題解決方案。

摸清底數,頂層設計。為全面摸清鹽堿地資源狀況,工作專班和勘測團隊對全區8萬多畝、1300余塊鹽堿地塊逐一勘察、逐個上賬,克服地塊分散、地況復雜等困難,在最短時間內形成了完整詳細的區域鹽堿地分布實勘圖,立足長遠,一地一策,制定全區鹽堿地綜合利用分步實施規劃,并運用“四個體系”閉環工作機制推動落實。

選定模式,科學運行。采取“黨委引領+政府主導+公司運營+企業管理”開發模式,由區委、區政府牽頭實施,對全區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進行通盤規劃和組織落實。成立大同區城投公司農業開發分公司,主要負責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手續辦理、資金投入、基礎建設、日常監管等工作。與大慶市鯰魚溝萬基谷物加工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由其負責技術改良和地塊生產,從領導到實施形成完整鏈條。

堅持求真務實,集中攻堅克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大同區聚焦水源、技術、選種鹽堿地改良三大難題,發揚扎扎實實、踏踏實實、求真務實優良作風,解放思想、創新方法,全力以赴消除阻力、化解難題、推進落實。

修渠建站,引水入田。開發地塊距離南引水庫約3.3 公里。為連通水庫,解決地表水源問題,設計建設了內引渠,累計修筑格田1298塊,新修渠道10 萬余米,鋪設田間路和生產路約5.2 萬米,配套排灌站、水閘等454 座,成功將地表水源引入格田。

借助“外腦”,施技攻堅。與第三方專業技術團隊合作,逐一攻克整地、改土等技術難題。通過灌水洗鹽、施用酸性有機肥等鹽堿地改良方法改良土質,并根據區域鹽堿地特性和具體改良操作特點,將改良地塊改造為水田種植水稻。同時,安裝稻田現代化監測設備,實時監測稻田土壤PH值、溫度、氨氮離子含量等重要指標,及時控水和防病防蟲,以數字化大農業手段治堿管地。

以種適地,以地適種。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選用什么“芯片”同樣深刻影響著鹽堿地的改良效果。技術團隊先后試種10 余個水稻品種,經過測產、化驗和比對,最終選用了更加適合鹽堿地種植的“松粳16”“墾研017”這兩個優良品種。為了保障秧苗供應,新建110棟育苗棚室,可育苗1.3億株以上,能夠滿足8000多畝水田的用苗需求。

堅定發展目標,推動梯次開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進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大同區按照先試驗、后擴面、再推廣的“三步走”思路,從2020 年開始籌備謀劃,科學劃定改良地塊,梯次推進、分步實施。

先行先試,勇于破題。2020年12月,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正式立項。2021年4月,一期試驗田項目開工建設,新增水田425畝,堿地水稻試種成功。在改良試驗中,大同區克服了很多困難。面對“脾性頑固”地塊五月積鹽、八月返鹽的難題,科研人員持續進行技術攻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解決了一系列難題。鹽堿耕地上,每一棵新綠的萌發成長,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的汗水和心血。

乘勢而上,大膽擴面。2022 年3 月,果斷啟動鹽堿地整治二期項目,新增水田面積1664畝,通過“以水洗堿”“以沙壓堿”“農家肥調堿”等改良方法,每畝測產可達800 斤以上,實現PH 值和鹽量“雙下降”、有機質含量和畝產量“雙上升”。通過推行“良種—良法—良田”,實現了鹽堿地逐步“退化”。

積累經驗,再度發力。2023 年3 月,三期工程137 泡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順利開工,新增水田面積3472畝,修水渠、建格田、配設施,地塊糧食總產量達280萬斤以上,實現當年施工、當年播種、當年收獲。以往的鹽堿荒地如今成為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孕育著新的希望。

強調統籌兼顧,力爭完美答卷

昔日鹽堿地,今朝變良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護和改良的重要方面”“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大同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實行保護與開發同步推進,收獲了經濟和生態雙重效益。

“不毛地”變“儲糧田”,“經濟賬”更可觀。積三年之功,全區新增5561 畝水田,直接補充到國庫,每年可實現經濟收入450 萬元以上。從“科技改田”到“科技增糧”,收獲的不僅僅是“錢袋子”,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底氣”。同時,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引導各鄉鎮因地制宜,探索發展“堿地水稻”“堿地果蔬”“堿地中藥材”“堿地小龍蝦”等特色農業產業,進一步拓寬發展思路。

“農田綠”代“堿地白”,“生態賬”更亮眼。鹽堿地改成水田,有效抑制了區域內鹽堿地的持續惡化。通過推進水系連通、岸線美化、環境再造,逐步打造了水、田、稻鄉村立體新景觀。同時,在全區構建了西部地區防風固沙綠色屏障、中部地區萬米以上綠色帶、農田林網庇護“三道防線”,農田林網覆蓋率達到91%,基本實現田在林間、路在林隙、村在林中,堿地“白毛風”從此不再刮起。

“一棋動”引“滿盤活”,“民生賬”更豐厚。鹽堿地開發利用,不僅增加了農田和財源,也帶動了道路、水利等民生項目的同步建設,并將逐步帶動稻米加工、物流、倉儲等關聯產業發展,為農民增收打開了新渠道。同時,全區堅持糧、經、飼統籌發展,持續加快高標準農田覆蓋建設,全面落實田長制,以強烈使命擔當堅守耕地紅線。

萬畝荒灘地,飄起稻花香。大同區堅定不移把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事落到實處,交出了龍江大地鹽堿地開發利用的先試答卷。下一步,全區上下將凝心聚力,堅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鞏固成果,再闖新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猜你喜歡
水田鹽堿地全區
第十屆“我是小畫家”全區中小學生書畫大賽獲獎作品選登
內蒙古自治區召開全區統戰部長會議
全區統戰部長會議召開
張巍婷 鹽堿地上拓出“常豐”路
莫里斯的短篇小說——《小個子法國人和他的水田》
先鋒廈地水田書店
鹽堿地枸杞提質增效關鍵技術
三種土壤改良劑對鹽堿地冬棗園的影響
南寧市:把握環境保護新常態 擔當全區執法排頭兵
近世長三角南緣的水田經營與環境博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