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與價值意蘊

2024-03-28 12:13楊海軍李胥銳
決策與信息 2024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思想建設

楊海軍 李胥銳

[摘? ? 要]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是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是在正確判斷國情民意的基礎上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經驗的理論升華,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出新要求的回應,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推進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撐;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創新性發展;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關鍵詞] 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歷史自信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4)04-0005-0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發展,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深刻把握新時代歷史方位,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宏闊的歷史視野、深遠的戰略考量,就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章,是順應時代大局作出的戰略抉擇,也是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繼承與發展。深入探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價值意蘊,有利于深化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認識和理解,對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貫徹走實走深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的理論升華,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蘊含著科學的理論邏輯。這一思想兼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踐性,同時又契合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論淵源。

(一)理論基石: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文化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或者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其產生必然有深厚的思想淵源和理論根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正如習近平所言:“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堅持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發展也是為了更好地堅持。理論創新必須講新話,但不能丟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盵1]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源頭活水,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論根基。

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在物質與意識誰為第一性的問題上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理;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上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動地反作用于物質。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離不開一切社會實踐活動,“文化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人民群眾創造了文化,而創造的文化成果應由人民群眾共享,并在共享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的發展能夠推動人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2] 104。這個階段就是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階段,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發展的最高綱領。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提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恩格斯則認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3] 649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其主要表現為文化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談及民族文化與世界發展之間的關系時,基于對事物普遍聯系發展原理的理解與認識,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一個民族都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其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公共性。除此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還包括:文化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關系、“兩個決裂”的文化意義等等,這些方面都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重大命題、“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強調必須堅定文化自信,要明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方案”等等,不斷深化了對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作用和意義等的規律性認識?!鞍倌隁v程證明,只有與時俱進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不斷夯實我們的信仰基礎”[4]。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構建了一個科學系統的文化思想體系,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提供了理論遵循。

(二)文化根基: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盵5] 585“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就包括了古人創造的文化條件和文化傳統。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到“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6]。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的基礎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論成果。比如習近平關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7] 9的重要論述;“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觀點方法,正是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到“以小我融入大我”的理想追求;從“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典論述則是借鑒了“天下大同”“協和萬邦” 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來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繼承古人創造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歷史發展積淀形成的,是在“兩個結合”的基礎上進行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夢想和追求,尤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是中華文化的時代精華。

(三)重要借鑒:在交流互鑒中吸收世界文明精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發表了關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一系列論述,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2014年,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8] 228;2019年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四點主張[9];2023年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一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交流互鑒,注重發揮文化交流互鑒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對于文化交流互鑒的意識也不斷實現升華,經歷了由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的改變,推動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有理論層面的宏觀指導,也有實踐層面的具體操作。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通過擴大利益同心圓為文明交流創造平臺;通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為文明溝通搭建合作交流的橋梁。不同形式的文明交流互鑒承載著共同的美好愿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開放包容的胸襟格局,展現了中國勇擔責任的東方大國形象。在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中,習近平文化思想吸收世界文明精髓,呈現出高度的開放性、包容性特征,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烙上了“中國印”,彰顯出中華文明之光。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邏輯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以實踐觀為現實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認為,文化并不是由人本身的主觀意識所產生,而是由人們的本質活動產生的,即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時代問題的解答,就如習近平所言,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10] 74。習近平立足于中國國情,針對新時代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新特征,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一)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文化建設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圍繞戰爭與革命這一主題,在激烈的文化斗爭中,邁開探索無產階級文化發展道路的步子,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綱領,形成了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為革命事業提供精神動力。1949年9月,毛澤東同志再次強調要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主張,《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11] 285。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文化建設的高潮也隨之而來。為了使文化建設能與經濟建設相適應,中國共產黨統籌謀劃文化發展戰略,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管理政策和法規來促進文化發展,實現由新民主主義文化向社會主義文化、革命文化向建設文化的成功轉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建設方針,賦予文化建設新的時代內涵,開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征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堅實基礎。

習近平對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以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足以體現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必然。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主要負責文化、教育等工作,為繁榮正定文化事業,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傾注了大量心血,提議編撰了《正定古今》,修繕文物古跡,推動正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代發展相適應。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注重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寫下關于閩東文化建設的隨想《閩東之光》,強調,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者的高度發展[12] 149-150。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提出實施“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戰略方案,親自指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習近平的地方工作經歷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以整體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視角準確把握文化發展的國際國內形勢,立足“兩個大局”來統籌謀劃國家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黨的十九大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主題將文化事業發展提升到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高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從制度層面將“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納入治國理政布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和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7] 10;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把“第二個結合”進一步提升到思想和精神解放的高度;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中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等等。這些都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具體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將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圍繞文化強國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探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回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出的新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全方位的力量,其中文化軟實力提升是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關鍵。新的歷史方位下文化建設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思想導向、價值塑造、凝聚共識的作用。誠然,現階段我國迫切需要加快由資源大國向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現代化強國的轉變,而文化建設則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發力點。

一方面,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要以強大的文化為引領。在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進程中,文化軟實力提升是重要支撐點。從發展階段來看,高質量發展不再僅局限于速度、數量的增長,更著眼于質的突破。文化的高質量發展也應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即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緊密結合,推動社會主流充滿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13]。從社會主要矛盾來看,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變得愈加豐富,不僅包括了物質保障等“硬需求”,同時也體現在對文化繁榮、生態良好等“軟需求”的追求上,譬如更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多文化產品以及活動等。因此,在推進文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大力度、提升速度,而且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設的品質,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文化繁榮興盛是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課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對比鮮明,呈現出“東升西降”的趨勢。與此同時,隨著文化多樣性日益凸顯,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發突出,是提升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文化的繁榮興盛是決定一個國家能否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前提?;诖?,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從新時代文化使命出發,積極探索和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

維度一:推進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新高度

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的立身之本。無數史料證明,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皼]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4] 33。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就是基于精神與文化的信仰[15]。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8] 35。文化自信的底氣來源于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創造中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人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使命任務,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開展一系列生動實踐,出臺一系列新政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們黨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推動我國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新高度。

維度二: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撐

無論是人類的進步、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都離不開文化建設。當前,我們正朝著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前進,需要強大的文化思想支撐,引領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部署,將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記《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十個堅持”歷史經驗,不斷堅持發展“我們黨邁向未來、繼續成功的根本遵循”[16]。面對百年巨變和世界亂局,答好中國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穩步向前,應充分運用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解釋力、變革力和引導力,始終堅持“三個務必”,貫徹落實“七個著力”重大要求,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文化為民利民惠民的宗旨意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穩定國內國際發展大局,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維度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17] 1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8] 35?;赝h的百年奮斗特別是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國共產黨人更加深切地感知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8] 14。邁向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維護黨的領導,自覺接受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引導。習近平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提出“兩個結合”重大論斷,強調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習近平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到堅定文化自信,從重視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匯聚成科學系統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始終強調,“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8] 15-16。習近平文化思想承載著全國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不斷創新性發展。

維度四: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性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也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貢獻了中國智慧。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給出“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答案。中國朝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奮進,為人類文化發展創新提供了新的源頭活水,從根本上改變世界文化版圖,打破西方文化霸權,推動構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8]的國際文化新秩序。習近平提出具有原創性貢獻的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習近平強調,“大就要有大的樣子”[17] 67,也就是要有大黨的責任與擔當。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秉持胸懷天下的理念,堅持文明交流互鑒,將中國文明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景密切關聯,倡導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在交流互鑒中共同豐富人類文明百花園。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集繼承性、創造性、實踐性、科學性于一體的思想體系,是在偉大時代孕育和理論滋養下形成的,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華民族將邁向一個新的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蔡清偉.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質量建黨”的內在屬性及實踐方略[J].決策與信息,2022,(2).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 于江,張玉環,陳文兵.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當代中國與世界,2023,(3).

[10]?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文選[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12]?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3]? 石美親.新時代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邏輯向度與實現路徑[J].延邊黨校學報,2022,(1).

[14]?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5]? 劉雨欣.試論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四重底氣[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1).

[16]? 肖貴清,吳璇.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 學習《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精神[J].山東社會科學,2022,(5).

[1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8]? 曹雪娟.費孝通:一位影響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吳江人[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李利林]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思想建設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思想與“劍”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