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利用傳統文化教育實現家校共育的對策研究

2024-03-28 07:54蔣妮佑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立德樹人

蔣妮佑

摘? 要:新時代下,家校共育的共同目標是立德樹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以學校為主導的各自獨立又統一的關系。家校共育,需要相關人員整合多方的社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構建“素質教育”的大教育藍圖。文章分析了家校共育的現狀和時代背景,解讀了新時代的家校共育理念,探索通過多種途徑打造全方位的平臺,闡述了家校共育實現的對策。

關鍵詞: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立德樹人;傳統文化

一、家校共育的現狀和時代背景

(一)家庭教育意識的缺失和弱化

當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制約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家庭教育是培根的教育、品德的教育、人格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彝ソ逃??!毙睦韺W上也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是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種人際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會影響人格的形成,對人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當前時代背景下社會上也因為親子關系等問題,釀成了諸多悲劇。

家庭教育,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分水嶺?!半p減”政策的提出,回歸到教育的初心,是對教育方向的糾偏和調整。正是因為時代教育改革的引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一輩子的學校,所以家長應該在“雙減”政策下重視并落實家庭教育,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崇尚真善美的心靈,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對自我正確、客觀的認知,為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孩子做好長遠的人生規劃。

(二)家校教育的定位、邊界不清

受文化素養、教育水平、經濟狀況等的局限,很多家長,尤其是農村孩子的家長,在家庭中,主要注重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對物質生活狀況的滿足,僅通過分數去評價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品德、情感、興趣愛好、勞動素質、創新能力等具有深遠意義和能持續發展的成長要素。家長將教育的主要責任歸結于學校,一些教師也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主要工作任務,這樣的趨勢導致家校教育的定位不清,責任分工不明確,邊界模糊。

(三)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單向輸出,效果甚微

當下,家長和教師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來自對自身角色和責任定位的不明確,更重要的是,沒有建立家校之間有效和深度交流溝通的途徑和機制,導致部分教師會抱怨家長不體諒教師教學任務的繁重和育人責任的重大,家長會抱怨教師不體諒家長工作的疲憊。在家校共育活動中,家長也局限于對學生和學校的簡單觀察,或是簡短地與教師交流,并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沒有參與到學校的運作機制中。家長委員會成立后,家長即使有建構家校共育的好想法,也只局限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去實施,收效甚微。

二、新時代家校共育理念的新解讀

正確定位家校教育的關系,是落實家校共育的前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以學校為主導的雙主體關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各自的職責,二者應該各司其職,各揚其長,厘清邊界,發揮各自的功能。家庭教育因為包含親人關系的血緣性和親密性,是育人的基礎工程,所以應該保持它獨立的功能。學校教育因它的專業性和主動性,還體現著國家的政策和意志,所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應給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專業指導、培訓和引領,使其更加專業、規范。家校共育的“共”,是相互配合,共同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家校共育的“育”,便直指教育的根本問題和目標,即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家校共育的共同教育目標就是立德樹人,通過聚合多方位的教育力量讓學生的身心、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暗隆钡膬群?,即政治之德、思想之德、道德之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立德樹人的豐富資源,國學經典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文化之根,這為探索實現新時代家校共育立德樹人的目標提供了重要方向和寶貴的資源。

三、實現家校共育的對策

(一)成立家長進修學校,家長與學生共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不卸任的家庭導師。家庭教育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長的教育水平決定的。大多數家長沒有專業的育兒理念,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因此家長時常因為對孩子成長規律的無知陷入無奈、無助和迷茫的境地,甚至因為錯誤的處理和教育方式,對孩子身心造成了嚴重而深遠的影響。孩子長大后,又將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錯誤家庭教育模式繼續傳遞給下一代,如此惡性循環。因此,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了解孩子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增長家長的育兒智慧,是當務之急。

在家校共育的融合中,學校教育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整合社會教育等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時代的“互聯網+”環境,確定內容、講師、時間和上課地點,以傳統文化家風、家訓、家教等內容,育兒專題講座、親子互動、家庭教育的案例為載體,每天利用網絡空間對家長進行授課。通過學習,家長增長了教育智慧,提高了自身文化修養,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通過家長的改變、踐行和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身正示范去影響孩子,帶動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風。在這樣的家校協同前提下,家長也更加配合學校的教育,家校各自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二)營造“書香”家風家學,親子共讀潤心田

在家庭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不僅僅是智育,更是德育、美育、感性教育的實現途徑。親子共讀增進了親子關系,成為兩代人溝通和鏈接的橋梁。親子共讀最好的教材,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古詩文。每天早上和晚上,家長可以抽出半個小時同孩子共讀三本經典,采用相互跟讀、分角色誦讀和交替誦讀等方式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家長通過帶領孩子誦讀,切身體會了正確指導閱讀的方式,糾正錯誤的閱讀觀念,從而營造出濃厚的書香家庭氛圍和精神熏陶的人文環境。濃厚的家風學風氛圍,將促使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并且家長和孩子在反復誦讀圣賢經典的過程中,精神和心靈自然都得到了教化和熏陶,德行也一點點修習起來?!吨芤住防锩嬷v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孩子在大聲誦讀中,自然熏習到“大人君子”的大格局,正氣滿滿,德行教育自然建立。

親子共讀的堅持和推行,也離不開學校教育的支持與配合。學校、教師可以搭建網絡親子共讀分享平臺,網絡平臺上,有教師、家長、家庭教育專家。家長可以在親子共讀平臺分享和孩子共讀的視頻、內容和自己的心得體會等。家長每天寫日志,記錄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通過自己的改變去影響孩子的教育發生過程,記錄在親子陪伴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自己的成長,通過每天的日志去進行自我反思。家長共同分享家庭親子共學成長的點滴和喜悅,教師和家長、家長和家長之間相互促進與幫扶,相互交流與學習。專家的適時引領及時給家長指明方向。教師通過家長每天分享的日志,對每個孩子更加了解和熟悉,從而更有利于在學校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通過家校共育融合,孩子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三)融合家校社共育課程,形成大素質教育模式

現代教育觀念,應該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多方合力的大教育觀念。家校共育應當是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所有領域都離不開教育,所有場合都可以是教育的環境,所有時間里,教育都可以進行。因此在家校社共育中,素質教育也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在德育和智育上,針對語文課程,學校教育可以通過系統的語文理論學習、思政課學習,以及家庭教育中通過親子共讀經典和快速、大量閱覽書籍來實現;對數學、科學課程,學校教育可以通過數學理論知識學習、實操,家庭教育通過親子共玩益智小游戲和“廚房小能手”來實現;對英語課,家庭教育可以通過親子共讀英語讀本完成。

體育、勞育作為當下素質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學校教育可以通過系統課程和課后“延時服務”活動進行,家庭教育可以通過親子背誦,學習中醫養生知識,進行植物的種植、采集、調制和家務勞動來實現。

在美育上,針對音樂、美術、政治和歷史等課程,學校教育在講述理論知識的同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可以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完善設施設備,開放青少年實踐基地、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等場所,親子通過參觀博物館、走遍大自然等游學課來實現。

家校共育應該統一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合理的時間和距離控制下,不完全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讓他們通過健康的信息網絡途徑與全世界、全國的愛閱讀、愛旅游、愛學習的孩子結為朋友,進行高質量的交流;素質教育也應不拒絕考試,只是不在不該考試時考試。一旦需要參加考試時,孩子具有的素養已經遠遠超過考試所能涵蓋的內容。

(四)傳承傳統文化,利用節假日開展親子活動

家校共育網絡平臺搭建親子共度節日的分享活動。每逢節假日,學校普及傳統文化的知識,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家長拍視頻和圖片,記錄家庭歡度節日的美好瞬間,分享在家校共育網絡平臺。春節時,播放“年”的由來,拍下新時代的中國年;清明節,利用傳統文化知識傳承家道、家風、家業、家訓,哀思祖先,引導孩子當下立志,家長記錄下緬懷的瞬間;國慶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習中華民族和黨的歷史,家長記錄下家鄉、祖國的變化和振興;重陽節,學校進行“尊老愛老的孝道”教育,并讓學生借此思索“自己愿意怎樣度過一生”,家長記錄下和孩子孝養老人的點滴、有愛瞬間。網絡親子共享平臺是家校共育的很好的窗口,可以在家庭中開展“家風好習慣”夏令營或冬令營活動,記錄親子共度的美好瞬間。

還可利用節假日實現家校聯合。學校邀請家長共同參與組織節日慶?;顒?,以家庭為單位,在學校帶領孩子開展親子表演節目、活動,進行才藝展示。開展的流程、形式、內容,都由孩子、家長共同策劃完成,學校和教師共同配合。這樣,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進來,增進了親子關系,促進了家校融合。孩子的才藝展示也是家校共育的一個成果展示,因為父母的參與,孩子也自信感、成就感滿滿。這樣的教育大融合為孩子構建了一個健康、和諧、輕松和向上的成長環境。

(五)提升教師的全方位素養,為家校共育助力

家校共育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多方面的素養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學校需要利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資源,不斷增加教師的個人知識儲備,每天開展系統、專業的家校共育的培訓學習,提升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為家校共育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六)完善社會教育設施,為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

應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和完善社會教育的公共服務平臺,增加社區文化、教育中心和非營利的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組織學校、文化藝術團體等,對社會成員進行國家主流文化價值的影響,并讓這種正能量的文化氛圍成為常態,促進全員育人,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人文環境。

(七)制定相關法律,助力學生成長

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是家校共育更好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發揮家校共育的價值,用法律的方式明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義務和責任,能使家校權責執行時更加明確,邊界清晰。同時只有明確了家校教育中相對獨立又統一的共育機制,以及學校、家庭教育各方代表的機構,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教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傅國亮. 新時代家校共育的再認識[J]. 中華家教,2021(01):31-36.

[2]韓姝. 家校共育的現狀及其優化策略[J]. 公關世界,2021(11):123-124.

[3]張爍. 家校共育攜手同行[J]. 清風,2021(12):5.

[4]任志杰. 儒家視角下立德樹人的禮仁路徑探析[J]. 前沿,2018(04):36-42.

[5]孟麗娟. 家校共育:促進“我與孩子共成長”[J]. 中國德育,2018(15):35-38.

[6]吳東美. “雙減”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家校共育實踐路徑[J]. 小學生:下旬刊,2023(11):85-87.

[7]李冉. “雙減”背景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問題及策略:基于家校共育的視角[J].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06):33-36.

[8]竇延麗. 成長動力營:家校共育向陽成長:山東省聊城市實驗中學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實踐[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32):74-78.

[9]李雋,李俊峰,胡勝男. 共筑家校成長共同體開創家校共育新生態[J]. 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3(11):7-9.

(責任編輯:張涵淋)

猜你喜歡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立德樹人
影響小學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決策略初探
《語文學科課后作業的有效研究》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淺議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