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ROC和DCA曲線分析NT-proBNP、hs-CRP、D-D、PCT預測急性心肌梗死后并發心力衰竭的效能*

2024-03-28 07:06李玉濤崔宏海陳炳光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24年6期
關鍵詞:支數效能預測

李玉濤,崔宏海,陳炳光

北海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西北海 536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肌供血中斷或急劇減少,導致心肌細胞出現缺氧、缺血性壞死的一種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具有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征[1]。心力衰竭是AMI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是由于心搏出量減少、心肌收縮力減弱,導致回心血量不能全部排出所致,會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有調查顯示,AMI患者并發心力衰竭的風險高達36.24%[3]。因此,如何提高對AMI患者并發心力衰竭的預測效能是目前臨床高度關注的問題。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是一種與心肌細胞缺氧、缺血相關的細胞因子,過度表達會引起心室收縮、舒張功能障礙[4]。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降鈣素原(PCT)是臨床常見的炎癥標志物,由肝臟細胞分泌,在機體發生感染、損傷時血清水平會迅速升高,與多種心血管疾病進展、預后聯系密切[5-6]。D-二聚體(D-D)既往被臨床應用于感染性疾病診斷中,但也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病理過程,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聯系密切[7]。AMI患者并發心力衰竭會引起體內多項生化指標改變,綜合檢測可提高對疾病的診斷效能,但有關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聯合檢測對AMI并發心力衰竭的預測效能尚不十分明確。本研究將100例AMI患者納入研究,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決策曲線分析(DCA)法分析了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對AMI患者并發心力衰竭的預測效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納入研究作為觀察組,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66.21±7.92)歲。納入標準:(1)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中AMI的診斷標準[8],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可見動脈狹窄、梗死,心電圖檢查可見ST段明顯抬高或病理性Q波,24 h內出現急性胸痛癥狀,超聲檢查可見室間隔節段性運動異常;(2)發病24 h內入院治療;(3)年齡為18~80歲;(4)既往無心力衰竭病史;(5)臨床資料齊全、完整;(6)視聽和溝通能力正常;(7)腎、肝等重要臟器功能無異常。排除標準:(1)有心臟手術史;(2)同期參與了其他研究或中途因病情變化退出者;(3)合并心搏驟停、心源性休克、肺源性心臟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者;(4)處于哺乳、備孕、妊娠期的女性;(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異常、活動性感染者;(6)存在藥物依賴史、吸毒史、酒精成癮史者;(7)合并惡性腫瘤者;(8)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者。另選取同期于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100例年齡、性別構成與對照組匹配的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根據《2020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專家共識》中對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9],將觀察組患者進一步分為合并心力衰竭組(31例)和未合并心力衰竭組(69例)。主要標準:脈壓增高>1.57 kPa,肝頸靜脈反流征陽性,循環時間>25 s,第三心音奔馬律,急性肺水腫,頸靜脈怒張,心臟擴大,肺部啰音,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或端坐呼吸。次要標準:心率≥120次/分,治療5 d后體重減輕>4.5 kg,活動后呼吸困難,肝大,夜間咳嗽,踝部水腫。滿足2項以上主要標準或1項主要標準加2項次要標準,即可確診心力衰竭。納入研究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檢測 抽取受檢者5 mL空腹靜脈血,離心10 min,離心半徑8 cm,離心速度為3 000 r/min,將上層清液分離后保存在-20 ℃環境。采用CF10型全自動化學免疫分析儀(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測NT-proBNP,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hs-CRP,MD001型熒光免疫定量分析儀(上海飛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電化學發光法檢測D-D、PCT。檢測試劑盒均由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一切操作遵循實驗室操作規范及試劑盒說明書。各檢測指標的正常參考范圍如下,NT-proBNP為0~300 pg/mL,hs-CRP為0~10 mg/L,D-D為<0.5 mg/L,PCT為0~0.05 ng/mL。

1.2.2信息收集 通過查閱病歷、問診等方式收集患者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有無吸煙史、有無飲酒史、有無糖尿病、有無高血壓、病變血管支數(單支/多支)、病變血管(右冠狀動脈/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及血肌酐(SCr)、血尿酸(SUA)、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常規臨床實驗室檢測指標的檢測結果。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較AMI患者中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與未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

2 結 果

2.1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較

2.2有無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較 并發心力衰竭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均高于未并發心力衰竭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較

2.3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單因素分析 并發心力衰竭組性別、年齡、飲酒史、糖尿病、病變血管、SCr、HDL-C、TC、TG與未并發心力衰竭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心力衰竭組BMI、吸煙史、合并高血壓情況、病變血管支數、SUA、LDL-C與未并發心力衰竭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單因素分析[n(%)或

2.4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BMI、吸煙史、高血壓、病變血管支數、SUA、LDL-C、NT-proBNP、hs-CRP、D-D、PCT是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多因素分析

2.5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對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預測效能 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聯合檢測用于預測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57(95%CI:0.811~0.948),靈敏度為96.12%,特異度為91.28%,均大于單一檢測的相應效能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圖1。

圖1 血清NT-proBNP、hs-CRP、D-D、PCT用于預測AMI并發心力衰竭的ROC曲線分析

表5 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對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預測效能

2.6DCA法分析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對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預測效能 DCA曲線圖顯示,高風險閾值在0~0.99時,凈收益率>0,有臨床意義,閾值在0~0.76時,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聯合檢測的凈受益率優于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單獨檢測,見圖2。

圖2 血清NT-proBNP、hs-CRP、D-D、PCT預測AMI并發心力衰竭的DCA曲線圖

3 討 論

AMI在45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及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改變,AMI的發病率明顯增高[10-11]。AMI患者由于心臟舒張、收縮功能障礙,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量減少,引發心臟血液循環障礙,增加了心力衰竭發病率。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階段,也是導致AMI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2-13]。有調查顯示,AMI并發心力衰竭的病死率高達6%[14]。早發現、早治療對于預防心力衰竭發生、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AMI患者并發心力衰竭的概率為31.0%(31/100),與王新云等[15]報道的30.5%接近,提示AMI患者并發心力衰竭的發生風險較高。NT-proBNP為氨基酸片段,穩定性更強,與心臟負荷升高、心室壁壓力呈正相關,可更加精準地反映心力衰竭嚴重程度[16]。hs-CRP是臨床診斷炎癥病變的常用指標,主要在肝臟合成,健康人群的血清hs-CRP水平較低,一旦受到炎癥、腫瘤、創傷、感染等刺激時,機體會合成、分泌大量的hs-CRP[17]。D-D是臨床評估纖溶活性、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標,可反映血液高凝狀態,機體出現血栓時,會產生大量的D-D[18]。PCT主要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健康人群中基本檢測不出PCT,在出現應激反應、感染時,大量的PCT被釋放至血液循環中[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AMI患者以上指標水平均異常升高。分析原因:AMI患者由于神經-內分泌系統被激活,同時受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細胞缺氧缺血性壞死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NT-proBNP等心肌細胞標志物水平改變。AMI是冠狀動脈循環阻塞、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狀態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機體伴有不同程度的纖溶亢進,會引起血清D-D水平異常增高。另外,AMI發作時,受到機械壓力作用,心肌細胞受損,刺激機體釋放大量的hs-CRP、PCT等炎癥因子,參與到心肌纖維化、心室重塑等病理過程中。本研究結果顯示,并發心力衰竭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均高于未并發心力衰竭組,提示以上指標水平的異常升高與心力衰竭的發生聯系密切。

本研究結果顯示,BMI、吸煙史、高血壓、病變血管支數、SUA、LDL-C、NT-proBNP、hs-CRP、D-D、PCT是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原因分析如下。(1)BMI:肥胖是目前臨床公認的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20]。BMI過高的患者,血管阻力較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后,不易形成側支循環,心肌耗氧量較高,心排血量增加,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也會增高。(2)吸煙史:香煙中含有的一氧化氮、尼古丁等物質,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釋放大量的血栓素,激活血小板,增加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導致冠狀動脈內膜受損或痙攣,促進血栓形成,增加心力衰竭發生風險。(3)高血壓: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動脈內膜細胞會出現連續性中斷,內皮細胞收縮,血小板等大量的凝血因子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增加心力衰竭發生率。(4)病變血管支數:AMI患者病變血管支數越多,冠狀動脈阻塞程度越嚴重,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越高。(5)SUA:SUA異常增高多伴有氧自由基生成,可促進脂質過氧化,介導炎癥反應,促進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從而增加心力衰竭發生風險。(6)LDL-C:血脂代謝異常具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作用,血脂異常的患者機體會生成大量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又具有極強地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作用,因此,血脂異常的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相對較高。(7)NT-proBNP、hs-CRP、D-D、PCT在本研究中已被證實與AMI并發心力衰竭有關,可推測當以上指標異常升高時,會增強血管內皮與血小板的黏附作用,促進血栓形成,增加心力衰竭發生風險。

本研究通過ROC曲線分析發現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聯合檢測預測AMI后并發心力衰竭的AUC為0.857(95%CI:0.811~0.948),聯合檢測的靈敏度(96.12%)、特異度(91.28%)均高于單項指標檢測,提示以上指標聯合檢測在預測AMI并發心力衰竭時的診斷效能優于單項檢測。另外,DCA法分析顯示,高風險閾值在0~0.99時,凈收益率>0,具有臨床意義,閾值在0~0.76時,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聯合檢測的凈受益率優于單項檢測,為臨床評估AMI患者發生心力衰竭風險提供了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AMI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異常升高,上述指標聯合檢測在預測AMI后并發心力衰竭中的靈敏度、特異度較高。NT-proBNP、hs-CRP、D-D、PCT、BMI、吸煙史、高血壓、病變血管支數、SUA、LDL-C均為AMI患者并發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臨床應針對以上危險因素,及早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猜你喜歡
支數效能預測
無可預測
遷移探究 發揮效能
選修2-2期中考試預測卷(A卷)
選修2-2期中考試預測卷(B卷)
同時多層擴散成像對胰腺病變的診斷效能
充分激發“以工代賑”的最大效能
心電圖U波倒置深度與急性冠脈綜合征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及狹窄程度的關聯性分析
降低A牌號細支卷煙含梗簽煙支數
不必預測未來,只需把握現在
唐代前后期交通運輸效能對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