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高校黨建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

2024-03-31 17:07洪曄
唯實 2024年2期
關鍵詞:融合建設

洪曄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時強調:“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推動高校黨建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確保黨的教育政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貫徹落實?!闭驹凇皟蓚€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二十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系統概括為“六個必須堅持”,這“六個必須堅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和靈魂,為深入推進高校黨建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引。高校要將“六個必須堅持”貫徹落實到高校黨建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中,在思想認識、組織機制、隊伍建設、謀劃落實等方面增強深度融合的自覺性、針對性、實效性、長遠性,發揮深度融合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人才優勢、創新優勢、生態優勢,扎根中國大地,奮力開創社會主義大學建設新局面。

一、堅持人民至上,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大學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重要論述的重要內容,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本質要求。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辦學治校過程中必須站穩人民至上的教育立場,強化黨的政治領導優勢,以高校黨建與高等教育事業深度融合的政治自覺走好新時代高校工作的群眾路線。

站穩人民至上立場。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高校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全面推行“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強化領導班子政治能力建設,落實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嚴格執行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和院系黨委會、院系黨政聯席會議事規則,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大學制度。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部署,完善“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構建高校黨建與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的融合體系,在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中把牢辦學“方向舵”、堅守人民教育立場。

尊重師生主體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融合規律,把加強頂層設計、堅持問計問策與尊重師生主體地位統一起來,始終將師生放在辦學中心位置,把人民至上根本宗旨貫穿于科學決策、民主治理全過程,充分發揮師生參與辦學治校全過程的主人翁精神。以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化調查研究,把握師生需求,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從師生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解決師生“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滿足師生對更好教育的期盼。

樹牢人民滿意標尺。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檢驗高校黨建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質量的根本標準。深化黨建引領改革,健全完善招生、培養和就業貫通聯動體系,主動布局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動態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完善學生發展支持體系,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健全協同育人、資助獎勵、心理咨詢服務和危機干預機制,全力呵護學生健康成長。深化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健全創業就業指導服務機制,保障落實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促進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搭建銜接融通的終身學習支持體系,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

二、堅持自信自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黨的百年奮斗實踐表明,我們黨所堅持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要充分發揮高校黨建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優勢,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把未來發展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深入推進新時代育人鑄魂工程。立德樹人關系到后繼有人的問題,要切實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五育并舉”一體化育人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與日常思政同頻共振,貫通實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打造思政“金課”,擦亮課程體系底色。實施學生社區育人綜合模式“一站式”改革,強化黨建引領、隊伍入駐、文化浸潤、自我管理一體建設、功能疊加的黨群服務中心、學生活動室、社區導師工作室等陣地空間,促進黨建資源、服務資源集聚融合,優化黨建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

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興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以文化陣地建設為載體,加強新時代校園文化體系和文明校園建設。充分挖掘校史、院史、學科史、人物史的教育元素,建強高水平文化藝術社團,用優秀的文化作品謳歌時代、浸潤心靈,強化學術文化品牌和學風建設,增強融媒體傳播合力。加強紅色文化、區域特色文化研究,推出精品力作,開創學科基礎厚實、名師人才輩出、學術成果豐碩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繁榮發展新局面。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加強高校黨委對科技工作的統籌領導,推進有組織的科技創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建制化作用,協同融入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發揮“雙一流”高?;A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作用。通過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塑造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創新生態,號召高??萍脊ぷ髡邆鞒欣弦惠吙茖W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三、堅持守正創新,建設組織有力的社會主義大學

守正就是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創新則是勇于探索、開辟新境,二者相輔相成,體現了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高校改革發展既要堅持“四為”服務、遵循高等教育辦學規律,更要推進立破并舉、發揮高校黨建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組織優勢,把黨建放到改革全局和任務實踐中推進,努力做到“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黨建工作就創新到哪里”,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優化基層組織設置。強化“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以一線任務為牽引,調整優化基層黨支部設置,擴大組織覆蓋面,推動黨的工作延伸到教學第一線,落腳到科技創新最前沿,扎根到改革發展關鍵處。依托實驗室、產學研平臺、創新團隊、項目組、學生社區等新型載體,優化黨支部人才配備,創新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機制,在一線行動中切實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

提升組織生活質量。推動黨支部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有機融入教學研究、科技攻關、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團隊建設等高校一線業務全過程,充分調動黨員骨干的積極性和帶動力,組織帶領黨員在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企業轉型升級等社會服務實踐中建功立業、鍛煉成長,不斷提升廣大黨員、學術骨干的綜合素質、業務能力,不斷強化黨支部的組織力、凝聚力。

共建黨建業務聯盟。充分發揮高校黨建的引領輻射和橋梁紐帶作用。在一線融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平臺等各自優勢與資源稟賦,圍繞創新集群布局,打通學科鏈、創新鏈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快高層次人才、創新型企業等創新要素聯動共享,以組織共建聯建推動學科、行業、產業、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增強高校黨組織在創新集群中的策源功能和支撐作用。

四、堅持問題導向,建設運行高效的現代化大學

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哪里是痛點難點哪里就是改革重點”。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精神謀劃政策、解決問題、推動發展。充分發揮黨建業務融合的體制機制優勢,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在補短板、強弱項上持續用力,瞄準問題去,對著問題改,增強精準性、實效性,全面提高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協同優化高等教育治理體系。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形式,堅持依法治校,提高內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鼓勵各民主黨派和統戰團體圍繞高校改革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調查研究、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加強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完善校院兩級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作用。加強校院兩級學術委員會建設,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術事務中的決策、審議、評定、咨詢作用。深化共青團改革,規范學生社團管理,發揮學生會、研究生會等學生組織的作用。激發院系辦學活力,深化“院辦?!薄胺殴芊备母?,構建責權相統一的管理體制。落實黨管機構編制的政治原則,優化機構設置與職能配置,構建精干高效的管理組織體系。

統籌實施評價體系改革。評價方向事關高等教育辦學導向,要堅決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五唯”評價頑瘴痼疾,不斷健全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圍繞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打通更具發展活力的人才成長通道,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更好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深化科研評價機制改革,堅決破除“五唯”傾向,優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加強同行評議,健全成果分類評價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提高科研評價制度的科學性、針對性和長效性。

提升教育服務保障能力。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師生至上、生命至上,高質量創建平安校園,常態化落實校園安全穩定工作??茖W整合配置資源,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推進國有資產共享,深化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提升數據治理能力,打造智慧型學習環境與智能化教學平臺,提升“一網通辦”綜合治理水平。優化校園整體布局,促進辦學資源均衡配置,形成學科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教育功能互補、管理運行高效的辦學格局。

五、堅持系統觀念,建設服務強國建設的創新型大學

系統觀念是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高校改革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突出前瞻性、整體性、協同性,增強全局觀念,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加強頂層設計,以統籌兼顧的方法推進實施。黨建引領強不強,高質量發展是“試金石”。要發揮高校黨建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生態創新優勢,完整準確地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高校智慧和力量。

堅持“黨管人才”,搶抓人才“第一資源”。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要推進基層黨建與人才工作同頻共振、互促互進,健全人才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推進黨支部書記作為黨建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的“雙帶頭人”制度全覆蓋,加強高知識群體政治引領、政治吸納,強化教師教書育人職責。推進高端人才集聚,面向全球引進戰略科學家和青年才俊,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統籌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梯隊培育工程,系統構建高層次人才階梯式發展體系。實施高水平團隊培育計劃,打造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的學術團隊,加強博士后隊伍建設儲備,深化校地人才工作聯動。

培育一流學科,打造學科建設“第一支點”。優化學科發展生態,構建一流學科、優勢學科、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健全學科分類評價體系,保障學科可持續健康發展。聚力打造高峰學科,持續加強一流學科培育,在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大成果培育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努力在“高原”上建“高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圍繞優勢學科集群實行創新交叉融合機制,形成更具活力的學科發展生態。

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始終堅持“四個面向”,提升原創性、變革性、系統性、引領性成果創新能力,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研究攻關。系統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交叉研究平臺和創新聯合體。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布局,圍繞長三角一體化、“一帶一路”倡議等重點工程,通過跨區域聯動對接、政產學研用協同、立體合作網絡構建,參與環太湖高校聯盟、“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大學聯盟建設。發揮科技創新對地方發展的支撐作用,深入實施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加快校地同頻共振、協同共贏的一體化創新。推進智庫團隊品牌化、矩陣化建設,推出高質量理論研究成果,提供高層次咨政建言服務。面向產業集群、行業龍頭,布局開放式產學研融合平臺,集聚創新轉化關鍵要素,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形成帶動行業發展、區域創新的特色和比較優勢。

六、堅持胸懷天下,建設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大學

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要從人類發展潮流、世界變化格局、中國發展歷史高度,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對高校來說,就是要堅持對外開放的教育發展戰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拓寬國際視野,強化戰略思維,實施更高水平的開放辦學,努力推動高等教育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不斷貢獻中國高校智慧。

堅持對外開放觀念。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對外方針政策,將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作為基本出發點,統籌國際國內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營造開放包容的辦學氛圍。落實黨管外事原則,發揮黨委協調機構總攬全局、統籌謀劃作用,優化完善黨委領導下的“大外事”工作格局,堅決防范安全穩定、意識形態等風險,掌握防范化解風險工作主動權,構建全方位、深層次的國際合作模式。

拓展師生世界眼光。充分發揮高校對外合作的載體優勢和內生優勢,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跨國企業等開展深度合作,主動發起和加入高層次國際合作聯盟,共建共享全球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加大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和輸送力度,培養高校師生的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提升師生全球治理意識,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成效。

服務對外開放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深化區域性教育合作,努力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者、貢獻者和先行者。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渠道,加強國際名校中國學習中心建設,吸引優秀外國留學生來中國高校攻讀學位、從事博士后研究。推進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平臺國際科技合作,建設協同創新平臺和創新聯合體。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高質量國際中文教育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感召力和傳播力。

(作者系蘇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

猜你喜歡
融合建設
一次函數“四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