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外沖擊波聯合艾瑞昔布片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療效觀察*

2024-03-31 12:43代云霞王繼偉
黑龍江醫藥 2024年5期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沖擊波

代云霞,張 魁,王繼偉,張 娟,靳 華

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疼痛科,河南 新鄉 453000

強直性脊柱炎是以外周關節、韌帶附著點、肌腱端、中軸脊柱關節等部位為主的慢性系統性炎性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腰背部疼痛,嚴重者會出現脊柱畸形、關節強直,致畸率高,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并增加社會經濟負擔,需積極控制治療[1]。目前,口服藥物聯合物理療法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其中,艾瑞昔布片為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物,可以通過清除病灶炎癥反應、緩解局部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癥狀,但單純應用西藥治療效果相對有限[2]。體外沖擊波屬特殊聲波,作用在鄰近組織,具操作簡單、安全有效、非入侵性、患者痛苦小等優勢,作為肌肉骨骼疾病新興治療方案,通過其消炎止痛、鎮痛、空化效應等作用改善局部疼痛、活動障礙等癥狀[3]?;诖?,本研究選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2 月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上述兩種治療方案單獨、聯合應用治療價值?,F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2 月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組(30 例)、B 組(30 例)、C 組(30 例)。A 組男性21 例、女性9例;年齡18~49歲,平均年齡(29.34±4.11)歲;病程8 個月~14 年,平均病程(3.42±0.51)年。B 組男性22例、女性8 例;年齡20~53 歲,平均年齡(30.45±3.73)歲;病程9個月~13年,平均病程(3.46±0.38)年。C組男性24 例、女性6 例;年齡20~55 歲,平均年齡(31.87±4.02)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3.51±0.53)年;三組患者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1984 年制定的標準[4]。(1)下腰背痛持續≥3 個月,疼痛程度隨活動改善,但靜息無改變;(2)腰椎前后、側屈方向活動受限;(3)胸廓擴展范圍小于同年齡同性別人群;(4)雙側骶髂關節炎Ⅱ~Ⅳ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Ⅲ~Ⅳ級?;颊叽嬖冢?)及(1)~(3)中任意一條即可確診。骶髂關節炎分級標準:0 級為X 線無異常;Ⅰ級為X 線檢查存在可疑炎性病變;Ⅱ級為X 線檢查存在明顯炎性病變,出現關節局限性侵蝕、硬化,但炎性未造成關節間隙變化;Ⅲ級為X 先檢查存在明顯炎性病變,呈現進展性或中度骶髂關節炎,或出現關節侵蝕、硬化、關節間隙狹窄或增寬變化,部分關節呈現強直變化;Ⅳ級為X 線檢查見關節嚴重異常病變,呈現完全性關節強直。

納入標準:符合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準,骶髂關節炎分級≤Ⅲ級,年齡≥16 歲,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4分,對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晚期脊柱關節嚴重畸形、骨性強直,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血液高凝傾向、合并出血性疾病,合并其他嚴重風濕疾病,惡性腫瘤,感覺功能障礙,心臟、肝臟、腎臟、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合并精神性疾病。

脫落標準:依從性差,無法按時治療;研究期間自行退出;研究期間擅自應用其他影響療效評估藥物治療;資料不完整;治療期間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病情突然加重,需立即接受其他治療。

1.3 方法

A 組采用艾瑞昔布片治療:艾瑞昔布片(江蘇恒瑞,H20110041)口服治療,0.1 g/次,2次/d。B組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囑患者取俯臥位,在患者中軸關節周圍韌帶附著處、四肢關節疼痛部位涂抹耦合劑,將沖擊探頭與病灶部位皮膚表面貼緊,選擇放射式體外沖擊波模式,沖擊波能量由低至高微調,強度以患者耐受度為宜。每次治療選擇1~2個點為中心治療點,沖擊波1 500~2 000次,兩次治療間隔為5~7 d,連續治療3~5 d 為1 個療程,結合患者實際病變情況確定療程。C 組采用艾瑞昔布片+體外沖擊波治療:同時應用A 組、B 組治療方法治療。三組患者均于治療1個月時進行療效評價。

1.4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擬定療效評價標準。①顯效:疼痛、腫脹、晨僵、疲乏4 項癥狀中至少3 項癥狀改善>50%;②有效:疼痛、腫脹、晨僵、疲乏4 項癥狀中至少3 項癥狀改善≥20%~50%;③無效:未能達到上述標準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2)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應用外周關節腫脹或疼痛評分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包括夜間背痛程度(過去1 周內夜間脊柱痛)、總體背痛程度(過去1 周內總脊柱痛)、外周關節疼痛或腫脹[6]。(3)脊柱功能。①強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動指數(BASDAI)[7]:過去1周內患者疲勞/乏力、外周關節疼痛腫脹程度、附著點炎、晨僵不適嚴重程度、晨僵持續時間,每個條目評分0~10 分,總分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②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BASFI)[8]:共計10 個評價條目,每個條目0~10 分,總分取其平均分,分數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③強直性脊柱炎測量指數(BASMI)[7]:包括頸椎旋轉度、耳屏—墻距、腰椎側彎、腰椎前屈、踝間距,結果量化為分值(0~10分),總分為0.2×各項評分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采用兩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举Y料的均衡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檢驗來比較人口學資料和其他基礎值指標,以衡量資料的均衡性設定,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或Ridit 檢驗,檢驗水平Q=0.05、B=0.1,進行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療效情況

C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較B 組(76.67%)和A組(73.33%)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療效情況 例(%)

2.2 三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情況

治療前,三組患者夜間背痛程度、總體背痛程度、外周關節腫脹或疼痛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C 組、B 組、A 組夜間背痛程度、總體背痛程度、外周關節腫脹或疼痛評分逐漸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情況(±s) 分

表2 三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情況(±s) 分

組別A組(n=30)B組(n=30)C組(n=30)F值P值夜間背痛程度治療前5.26±1.14 5.28±1.05 5.31±0.98 0.017 0.983治療后2.65±0.36 2.33±0.27 1.58±0.35 83.529<0.001總體背痛程度治療前5.18±0.97 5.21±0.83 5.24±1.15 0.027 0.973治療后2.53±0.51 2.20±0.48 1.26±0.31 66.623<0.001外周關節腫脹或疼痛治療前4.26±0.84 4.30±0.71 4.31±0.58 0.041 0.960治療后2.30±0.53 1.96±0.42 1.17±0.29 55.872<0.001

2.3 三組患者脊柱功能評分情況

治療前,三組患者BASDAI、BASFI、BASMI 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C 組、B 組、A 組BASDAI、BASFI、BASMI 評分逐漸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脊柱功能評分情況(±s) 分

表3 三組患者脊柱功能評分情況(±s) 分

組別A組(n=30)B組(n=30)C組(n=30)F值P值BASDAI BASFI BASMI治療前5.28±1.01 5.30±1.22 5.32±0.97 0.010 0.990治療后2.84±0.62 2.50±0.53 2.07±0.48 14.961<0.001治療前6.04±0.79 6.01±0.88 6.06±0.72 0.030 0.970治療后2.21±0.63 1.86±0.40 1.52±0.33 16.090<0.001治療前3.95±0.54 3.99±0.52 4.04±0.43 0.245 0.783治療后2.57±0.40 2.23±0.46 1.98±0.37 15.522<0.001

3 討論

在強直性脊柱炎臨床治療中,口服藥物為基礎治療方案。艾瑞昔布為該病主要治療藥物,通過抑制環氧酶(COX)發揮鎮痛作用,可抑制炎癥反應、緩解局部疼痛感受。但單純應用口服藥物艾瑞昔布對病灶炎癥反應控制效果相對有限,且長時間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可能會引發藥物不良反應,影響治療安全性[9]。2010年,國際評估強直性脊柱炎工作組提出,強直性脊柱炎最佳管理方案為藥物治療結合非藥物治療。其中,體外沖擊波為骨關節疾病新興物理治療方案,治療方式為將氣體產生的脈沖聲波轉化為精確的彈道式沖擊波,使機體軟組織及骨組織產生沖擊及振動,改善局部血流灌注,減輕局部缺血缺氧性疼痛,降低局部炎性因子水平。同時,沖擊波可破壞疼痛受體細胞膜,抑制疼痛信號傳導,且在沖擊波治療過程中,會抑制內啡肽的產生,降低患者對病灶疼痛敏感度,改善患處新陳代謝,減輕局部疼痛[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療中,應用艾瑞昔布片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考慮原因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主要為腰背部疼痛、脊椎運動功能障礙,并伴關節腫脹、畸形等癥狀,而單純應用艾瑞昔布治療是通過藥物抗炎作用,抑制局部炎癥因子生成,并通過鎮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局部炎性疼痛作用,緩解患者痛苦感受,但對炎癥反應的清除效果有限。應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可通過改善局部新陳代謝作用,以促進炎性介質清除,同時可阻斷局部疼痛感受傳遞,以緩解患者疼痛感受,改善脊柱關節功能。但此種方案單獨治療時,為避免造成患者生理功能損傷,兩次治療時間間隔相對較長,在治療時間間隙可能會出現局部炎性介質堆積、疼痛反復發作等情況。因此,單獨治療同樣存在一定局限性。將兩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后,口服藥物可抗炎鎮痛、體外沖擊波可阻斷痛覺傳導及改善局部新陳代謝,提升局部炎癥反應控制效果。兩種方案聯合治療優勢是通過口服藥物治療,可持續發揮抗炎作用,避免在體外沖擊波治療中出現炎性疼痛反復發作,在此基礎上應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可通過局部作用進一步提升炎性介質清除質量,快速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因此,在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療中,應用上述兩種方案聯合治療可提高治療有效率[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應用藥物治療相比,應用體外沖擊波治療雖可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緩解疼痛感受,但應用艾瑞昔布片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可進一步提高對病灶疼痛程度控制效果,促進患者脊柱功能恢復,考慮原因是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基礎為脊柱關節炎性反應,隨炎癥反應進展會出現骨組織炎性損傷,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破壞等,進而出現明顯疼痛感受,且受炎性介質浸潤影響,會出現關節僵硬、運動障礙等情況。經上述研究結果可見,在治療中,兩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可提高患者臨床癥狀控制效果,可能與聯合治療后對患者骨關節炎癥反應控制能力提高、患者炎性疼痛減少有關。聯合治療后,通過藥物鎮痛、抑制痛覺信號傳導,進一步提升局部疼痛控制能力,可減少患者日?;顒蛹肮δ苠憻挼钟|情緒,提高其脊柱功能康復質量,對改善其脊柱功能、緩解關節疼痛具有重要意義??敌聡龋?2]研究中對58 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開展前瞻性研究,隨機對照分組中,分別應用口服藥物治療(塞來昔布、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口服藥物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結果顯示,聯合治療后患者疼痛感受顯著下降,并改善脊椎、腰椎關節功能,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與單純應用艾瑞昔布片、體外沖擊波治療相比,應用兩種方式聯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可提升治療效果,緩解疼痛感受,并改善脊柱功能。

猜你喜歡
強直性脊柱炎沖擊波
推拿聯合督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2例經驗體會
中藥治強直性脊柱炎有優勢
武漢沖擊波
能源物聯網沖擊波
醫生集團沖擊波
超聲雙探頭聯合定位法在體外沖擊波碎石術中的應用
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濕熱痹阻型強直性脊柱炎28例
中醫外治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27例
壯督除痹湯內服聯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療強直性脊椎炎64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