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社會參與的小學生公德涵養策略探索

2024-04-01 20:55馬璇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社會參與小學生

馬璇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以學生公德涵養為依托,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文章對公德內涵進行分析,從場域建設、課程建設、活動建設、共同體搭建以及評價設計等方面闡述五大培養策略,以社會參與為基礎開展公德涵養的相關實踐。

【關鍵詞】社會參與 小學生 公德涵養

“公德”即“公共道德”的簡稱。兒童的成長與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密不可分。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公德是體現人社會性的核心品格?!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p>

公德表現在人的社會參與中,重在強調能處理好對待自己、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遵守和履行道德準則及行為規范的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社會參與包含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在班級中形成社會參與意識,班級是學生在校生活的最小單元,在班級中找到合適的位置,發揮作用是社會參與的基本保障;第二層意思是選擇性學習和有價值的思考社會中的交往模式、實踐樣態,在學校里實現社會性參與,這就需要在學校創設社會性情境與活動;第三層意思則是讓學生直接參與社會活動,兒童所處的社會包含家庭以及其他生活環境,它們之間聯系緊密,為兒童成長提供保障。學生除了獲得應有的保護外,還需要逐漸形成適應社會的品格,這就需要他們主動參與社會事務,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

基于此,公德涵養需要從小學階段開始,通過對公德蘊含的品格進行梳理,確定目標與內容,從人際交往、公共秩序、自然共處三個實施維度,在家校社協同機制下,通過課程的融入、場域的搭建、師資隊伍的建立、活動體系的設計、機制保障以及評價方式的形成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公德蘊含品格提升模式。學生通過自我鍛煉、自我塑造形成心靈秩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建構“沉浸空間”公共生活場境

公共生活場景的搭建為學生提供了交流、體驗、互動和展示四大平臺。為幫助學生形成社會參與空間,學校創設了校內校外、線下線上結合的公共生活場景。

(一)創設校外社會體驗場境

在校外,場館機構為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其社會化體驗提供了場所。近年來,學校積極同校園周邊各場館以及單位聯系,為學生提供可以體驗的場所,形成以“人文體驗”“法治安全”“職業探索”“責任樹立”“創新改進”為目標的分年級的體驗場所。

“人文體驗”項目集合學校周邊博物館、名人故居等設置館校合作課程;“法治安全”項目則深入消防、法院、城市監管等部門開展實地走訪;“職業探索”項目則是聯合醫院、新農村、銀行、融媒中心等讓學生感受不同職業文化;“責任樹立”項目帶學生走進福利院、超市、社區,感受基層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創新改進”項目則是與大學合作,開發創新工作坊,提供體驗場景。

(二)營造校內社會性生活場境

在校內,學校在從班級到校園其他生活空間內創設了多種場域,提升學生社會參與感。

1.搭建校園村落功能區

學??梢越ⅰ靶⌒iL”辦公室、夕會空間等場域,讓學生自主參與學校管理。小校長辦公室中,每周安排兩名“小校長”值班,解答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收集建議;夕會空間是學校的一面“你好 謝謝”墻,團員老師將“小校長”、夕會十分鐘活動中學生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建議進行梳理,每個月更新在夕會空間中,使它成為學生議事論事的平臺。

2.充分運用公共空間

讓每一面墻、每一個廊道都成為學生社會參與的展示區,游學墻、禮儀墻、公益走廊……都成為學生講述社會參與故事的場所。

3.打造健康的虛擬空間

學校要重視線上公共生活場景的搭建。例如,建立兒童融媒體中心,學生在自己的線上宣傳平臺,制作公益廣告、發布動態信息、表達觀點;合理使用微信公眾平臺、視頻號、抖音等,為學生搭建可展示的場域,圖片、視頻都可以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

二、建構“合德課堂”公德涵養課程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學校結合三個內容維度,在低、中、高三個年級的國家課程和拓展課程中涵養公德。

(一)在國家課程中實施公德培養

首先,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公德涵養。學校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發掘相關課題與教學內容進行匹配,制作“小主播帶你學習新思想”系列微視頻,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帶領全校學生共同學習,并運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帶動社會中更多的兒童學習提升。其次,在其他國家課程中發掘相關元素和內容與之鏈接,通過改變課堂活動樣態等方式進行公德培養。

(二)在拓展課程中涵養公德意識

采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和德育主題學習開展品格涵養活動,以項目式學習為課程抓手涵養品格。以“一棵大樹的故事”主題學習為例:數學學科要求測量樹的高度來預估其年齡,其中涉及協作、認同的育人元素;美術學科要求結合大樹繪畫校園一景,提升學生發現美的能力;語文學科要求寫一首詩表達對大樹的喜愛之情;科學學科教師帶領學生研究樹的社會功能……主題項目式學習將課程統整,使學生用系統思維認識賴以生存的社會,用行為方式表達對社會的理解。

(三)在特色課程中強化公德建設

道德存在于生活,社會行為的準則與規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逐漸發展和形成并通過概括及提煉出來的。學校推出了“hello影院”“閱讀馬拉松”“知與行”等特色課程。借助電影課程,通過畫面、聲音、形象塑造、講述故事、再現情境,讓兒童將社會公德相關內容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境聯系起來,產生體驗、加強理解。閱讀也是涵養學生公德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馬拉松”,從文字中汲取力量,開闊眼界,豐富自身精神世界,實現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校開設儀式慶典課程,讓學生參與其中,學會尊重、感恩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公德涵養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不斷向道德的較高境界發展。

三、建構“三自行動”活動體系

活動體驗是學生涵養公德的主要方式,結合公德品格內涵,學校將已有的各項活動以及符合品格涵養的創新活動進行系統化整合,整體構建,結合三個實施維度形成“三自行動”活動體系,體現學生自主、自理、自能的參與活動。

人際交往中設計“一周小校長”“夕會十分鐘”“餐桌半小時”項目?!耙恢苄⌒iL”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夕會十分鐘”,值日班長觀察并點贊伙伴當日文明行為;“餐桌半小時”是基于家庭共育,引導家長根據孩子交往中的問題、社會熱點問題與孩子進行探討。在參與管理、討論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與關懷性思維。

公共秩序中包括“公益大世界”“方圓一公里”“靚橙勞動周”三項活動?!办n橙勞動周”為餐廳勞動體驗周;“方圓一公里”是館校合作項目,與周邊場館合作開展實踐活動;“公益大世界”項目旨在讓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自然共處中包括“四季交響曲”“科藝普藍星”“草根娃融媒體”三項活動?!八募窘豁懬笔墙Y合四個季節開展系列活動:春天有開墾運動、調查世界耕地、糧食情況,秋天有秋果會,冬天給流浪動物找個家,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科藝普藍星”創意工坊,是與周邊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合作,以環保、自然為理念的創意工坊,用于環境改善;“草根娃融媒體”更是開闊學生的眼界,展示兒童的各種創意表達。

四、建構“伙伴計劃”家校社協同體

社會參與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通力協作,通過建立共同體,確定同一目標,對育人方法達成共識。

(一)構建跨年級學生共同體

將不同年齡的學生放在同一個活動場域中生活學習,旨在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混齡合作的學習環境。同時,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也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可以為他們的相互交往、共同生活奠定基礎,從而自然地學會與人交往的方法,避免以自我為中心;還可以充分發揮中、高年級學生的自主管理及組織能力,實現關系和場域的變革。

(二)組建成長導師共同體

在校內,學校采用網格式分配,充分發揮思政教師和年級輔導員的作用,讓他們做好指導工作。與此同時,學校還組建校外輔導員隊伍,聘任場館內一名工作人員作為場館校外輔導員,為學生的各大場域學習提供保障。

(三)構建家校協作共同體

家庭是小型的社會,是學生生活的首要環境。學生在家中承擔的責任、對國家的認同、對家庭的理解是他在社會中承擔責任、未來形成價值觀的預演。學校開設“相約星期一”家長公益課程,分為勤業、養正、尚美、樂學、健體五大課程領域。家長根據這五大領域,自主申報并進行主題設計,學校分批組織家長進行現場的展示與研討,集體研磨后走進學生課堂。

五、構建“聚光足跡”評價體系

將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記錄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建立以學生個人、班級、學校三級“聚光”評價體系。

(一)個人層面:“成長印跡”

讓每個學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成長印跡”公共道德手冊,學校將其分為手印、足印、成長印、智慧印四部分,收錄學生生活、成長歷程,體現了父母、師長、社會對其關心培養付出的心血。例如:第一次做小家務、一個小善舉、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一學期的行為表現、學生針對涵養公德提出的金點子等。小小“印跡”,旨在“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它承載的是“活”的文化基因,珍藏著每一個播種“美德”的特別時刻。

(二)班級層面:六色娃評價體系

以指向全面發展的人為培養要求,設置六色娃評價體系,六色按顏色分類,包含運動、學習、勞動、禮儀、藝術、公益六項內容,這是對原有傳統“三好學生”“品學兼優生”評比的補充,能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肯定與發展,更好完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評價體系。

(三)學校層面:十百千“星光”評比

校級層面評選出“十個閃光好少年”“一百個追光小明星”“一千個星光小標兵”。十百千“星光”評比是在班級六色娃評選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我申報、班級推薦、公共展示、師長點評等環節,最終由學生投票選出。這既是對學生一年來綜合表現的肯定,也是以學生身邊人為榜樣,帶動更多的學生共同進步,實現評價的輻射意義。

社會參與場景的搭建,完善課程與活動體系,嘗試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方式,構建全員育人機制,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各自優勢,形成教育合力,增強學生社會參與的意識。最終,在社會參與中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規則意識、社會責任感等公德品質。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公民品格與公共生活[J].道德與文明,2020(4).

[2]孔新苗.“社會美育”三題:含義、實踐、功能[J].美術,2021(2).

[3]杜勇敏,劉剛,南豪峰.小學生群體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分析——以貴陽市為例[J].貴州教育,2011(6).

[4]王懷玉.社會公德:個人品德養成的基礎——小學生底線倫理規訓與個人品德養成的關系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0(4).

猜你喜歡
社會參與小學生
多元整合,加強小學生寫話練習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學生
引導社會參與豐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
英國的高校自治與政府調控及啟示
網絡民粹主義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我是小學生
煙臺市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析
普利茲克獎2016新標向
從知識習得到知識創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