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動力

2024-04-02 05:00曾錚
民生周刊 2024年7期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公共服務

曾錚

生產力的發展必將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關系的變化引起上層建筑的變化,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共同變化構成一定特征的社會形態。

隨著以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演進,我國正經歷著一場全新的生產力變革,由此帶來的生產關系的調整將對我國社會形態產生巨大影響,并由此引發社會矛盾形態嬗變、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社會治理模式變革。

在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通過公共政策的實施避免新質生產力可能帶來的社會矛盾,放大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動力,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新技術賦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

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促進數字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滲透與普及,促進社會保障加快適應數字化轉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

一是提高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效能。全面提升全國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加快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利企便民高頻公共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加快數字身份統一認證和電子證照、電子簽章、電子公文等互信互認,促進公共服務數據共享、流程優化和業務協同。推動公共服務線上線下整體聯動、全流程在線、向基層深度拓展,開展公共服務數據與業務、服務深度融合創新。重點在公共衛生、社會安全、應急管理等領域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實現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快速響應和聯動處置。

二是提高社會服務數字化普惠水平。加快推動文化教育、醫療健康、會展旅游、體育健身等領域公共服務資源數字化供給和網絡化服務。充分運用新型數字技術,強化就業、養老、兒童福利、托育、家政等民生領域供需對接,提升面向特殊群體的數字化社會服務能力。促進社會服務和數字平臺深度融合,利用數字化平臺推動醫養結合、文教結合、體醫結合、文旅融合。

三是推動社保管理經辦數字化轉型。推進部省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平臺數字化升級,持續推進社會保障“一網通辦”服務,推廣全國統一的社保經辦服務技術標準。實現對社保關鍵業務環節和高風險業務智能化監控,深化社保待遇支付和工傷保險就醫結算費用支出合規性智能監控。持續提升養老保障基金投資運營信息化監管能力。

生產關系變化重塑社會治理和安全治理模式

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生產關系變化,將對社會形態產生影響,由此帶來社會治理模式的改變,并對社會層面風險管理提出新要求。

完善數字社會協同治理機制。探索建立與數字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相適應的治理方式,明晰主管部門、監管機構職責,強化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協同監管,明確監管范圍和統一規則。分類清理規范不適應數字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行政許可、資質資格等事項,強化以信用為基礎的數字社會監管,提升征信服務供給能力。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推動監管數據采集和共享利用,提升監管的開放、透明、法治水平。探索開展跨場景跨業務跨部門聯合監管試點,建立健全觸發式監管機制。

優化數據平臺多元共治新格局。建立完善政府、平臺、企業、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有效協同的數字經濟治理新格局。加快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完善數字經濟公平競爭監管制度。進一步明確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和義務,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推動數字經濟治理。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執法,暢通數字平臺多元主體訴求表達、權益保障渠道,及時化解平臺相關矛盾糾紛,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提升社會數據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完善社會數據安全管理政策。建立社會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規范社會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社會數據使用者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做好政務數據開放和社會化利用安全管理,依法依規做好網絡安全審查、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等,防范社會安全風險。增強重點社會行業數據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強化個人信息保護,規范身份信息、隱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傳輸和使用,加強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安全監管能力。

新業態提升就業質量和優化收入分配

新質生產力發展形成的新業態必然產生新型生產關系,從而引致社會關系發生變化,這將對勞動就業市場和國民收入分配造成影響,應該有效調整政策,以應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給這些領域帶來的變化。

完善靈活就業保障體系。健全失業保險、社會救助制度,完善靈活就業的工傷保險制度,健全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和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探索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人員就業、社保等業務聯辦。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探索建立新業態企業勞動保障信用評價、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等制度,著力推動數字經濟普惠共享發展。

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和技能。實施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計劃,擴大優質數字資源供給,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加強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數字技術技能類人才培養。深化數字經濟領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支持企業與院校共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聯合實驗室、實習基地等,發展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實施數字技能提升專項培訓計劃,提高老年人、殘障人士等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切實解決老年人、殘障人士面臨的困難。提高公民網絡文明素養,強化數字社會道德規范。鼓勵將數字經濟領域人才納入各類人才計劃支持范圍,積極探索高效靈活的人才引進、培養、評價及激勵政策。

優化數據要素價值分配制度。按照“誰投入、誰貢獻、誰受益”原則,著重保護數據要素各參與方的投入產出收益,依法依規維護數據資源資產權益,探索個人、企業、公共數據分享價值收益的方式。推動數據要素收益向數據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創造者合理傾斜,確保在開發挖掘數據價值各環節的投入有相應回報,強化基于數據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激勵導向。通過分紅、提成等多種收益共享方式,平衡兼顧數據內容采集、加工、流通、應用等不同環節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更好發揮政府在數據要素收益分配中的引導調節作用,更加關注公共利益和相對弱勢群體在收益分配中的平等地位,探索建立公共數據資源開放收益合理分享機制,防止和依法依規規制資本在數據領域無序擴張形成市場壟斷等問題,著力消除不同區域間、人群間數字鴻溝。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公共服務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助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