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課教師要常懷青年思維

2024-04-02 07:49白曉飛
公關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思政課教師青年學生互聯網

白曉飛

摘要:青年學生在網絡世界展現出看似矛盾的精神面貌,這是由于青年自身的特質在面對時代之變時做出的回應。思政課教師要想準確把握這種青年特質,進而講好思政課,就需要具備從青年視角審視青年學生的本領,養成以青年思維看世界的能力,近距離觀察青年之變,真正走進青年學生的世界。為此,思政課教師可以從加強思想理論學習,直面時代新變化,深入學生群體,關注青年身邊事等幾個方面著手促進形成并長期保持青年思維,用青年思維引領青年,以教師之“新”來引領青年學生之變,做學生的知心人、引路人。

關鍵詞:互聯網;青年學生;青年思維;思政課教師

引言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重塑著人們的思維觀念,對參與其中的青年學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青年學生在互聯網上有著看似矛盾的表現,不斷審視互聯網中的青年學生,探索對青年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是思考的重要教育問題。青年是社會中最有生氣、最有闖勁、最少保守思想的群體,蘊含著改造客觀世界、推動社會進步的無窮力量[1]。如何準確有效地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思政課教師面前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思政課教師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然要把握好當前大學生與“時代新人”之間的距離,充分了解大學生當前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具有什么樣的特點。這要求教師要以青年視角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世界,以青年思維審視青年變化,進而以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當代大學生實現“時代新人”的身份轉變。

一、青年大學生在網絡的兩面性

青年大學生的年齡普遍在20歲上下,處于身心不斷健全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面對網絡謠言和各種負面情緒的傳播,常常引發大學生對自身的學業、就業、社交、經濟等方面產生擔憂,在心理上出現恐慌、焦慮、空虛等情緒。由于這些情緒的作祟,使得他們對現實生活表現出不理解甚至是抵觸,進而在互聯網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發表過激言論、散布謠言,嚴重者還會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這是青年學生對網絡認知不夠全面、學校缺乏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以及學生自身心理抗壓能力不足等因素引起的應激反應。這是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感還不夠強、抵抗外來壓力能力尚且不足和自我調節管理方式欠佳的體現,也是青年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思想政治建設不及時、不充分、不得其法的結果。

但我們又可以看到青年學生在網絡世界中表現出積極擔當的一面。他們善于利用網絡工具發出聲音,在網上通過留言、評論等方式對各種消極觀點、不正之風進行駁斥。在面對網絡謠言時,青年學生也善于甄別謠言、敢于揭露謠言、自覺抵制謠言、主動反擊謠言,列舉事實主動講述鮮活生動的故事、傳遞客觀真相。面對西方媒體對我國形象的污蔑、對我國政策的詆毀,青年大學生能夠列舉數據、陳述事實,通過社交媒介積極發聲,敢講、能講、會講中國的真實故事。青年學生從被動接受網絡話語的支配到主動塑造網絡清新風氣,從僅僅聚焦個人得失到關心家庭命運再到心懷“國之大者”,其視野不斷開闊,自覺意識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斷健全。青年學生在與網絡不良風氣作斗爭中表現得十分亮眼,讓全社會看到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二、從青年視角審視青年學生

青年學生在網絡世界中展現出看似矛盾的精神面貌,與其所處的成長環境有著極深的關聯。成長于新世紀的青年學生經歷了我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多樣化的思潮、交織疊加的矛盾深深影響著他們的思維。青年學生不僅僅是受網絡影響的被裹挾者,更是主動建構網絡世界的參與者。過去有很多人認為青年學生沒有經歷革命的考驗、出生在獨生子女或是少子女的家庭中,故而認定“90后”“00后”是“脆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似乎他們從出生起就已經被貼上了這樣一個固定不變的標簽。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盵2]現實告訴我們,青年學生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群,而是有著復雜多元、易于變化的特點?!扒嗄耆藘刃氖澜绲睦Щ?,在許多情況下并非出自政治思想問題,而是出自內心世界的失衡與失調。這在社會變革時期尤為突出?!盵3]在面對社會變遷與內心世界失調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應激的一面。在應激表現的同時,他們也在積極地適應并改變著外部世界。那么思政課教師在面對青年學生時,該如何準確地把握這種變化呢?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具備從青年視角審視青年學生的本領。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盵4] 思政課教師了解學生真實情況是發揮教師積極性、主動性的前提,是講好思政課的必備條件?!八颊n的本質是講道理”[5],當前多數思政課教師對于“講好思政課”的理解更多的是關注教學內容之新、新穎教學方法方式的設計和運用上,而對于學情的深入調查研究卻是鮮有投入大量精力者。許多教師在課堂上講思政課,卻沒辦法讓學生真正地入腦、入心,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下功夫研究教學,而是他們并不能完全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不能充分用青年的眼光去審視自己面對的青年學生,出現老師不懂學生在想什么的情況。思政課教師多是以自己的個人經歷去考察自己所面對的青年學生群體,他們了解青年學生的共性,卻并不能以與時俱進的視角深入調查自己所面對的本校、本班學生的個性,不了解自己所面對的學生特點,不清楚青年學生的交流交往方式,不能真正走進青年學生的內心世界。

青年對于時代的變遷最為敏感,他們往往會在時代變遷中迅速做出思想的調整。21世紀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在思維方式上與教師尤其是年長一些的教師有很大不同,思政課教師如果不具備從青年視角觀察青年、觀察整個世界的本領,沒有從青年思維看世界的能力,就很難適應時代之變,很難理解青年學生之變,在這種情況下要把學術語言轉變為青年樂于接受的教學語言無疑就成了空談。思政課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回答好時代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首先要回答好學生之問。思政課教師只有從青年學生的視角出發才能切實看清楚青年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思政課,才能發現青年學生中有哪些需要引導改進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合理設計課堂教學,運用青年學生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來講述深奧系統的理論知識、立德樹人的宏大道理,才能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才有可能規避由于思維方式、看待問題的視角而引起的師生間的割裂。

三、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培養青年思維

思政課教師真正走進青年學生的世界,需要有與時俱進的青年思維。懷有青年思維不是學幾句青年學生間的流行語,也不是強行附會青年學生關注的科技手段,更不是一時興起跟學生聊聊天,而是要始終保持著不斷動態更新的意識,時刻關注學生所關注、常常想學生所想,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思想政治的深刻道理化為和青年學生交流的日常。思政教師要形成并長期保持青年思維,應當在思想理論學習,不斷接受時代新變化,深入學生群體、關注學生身邊事等方面下功夫。

(一)加強思想理論學習,把穩青年學生前進方向

青年思維的養成過程不是一味求新、求異,而是要基于當前青年學生的新情況,與時俱進更新理念的過程。思政課教師要養成青年思維,與時俱進地更新理念,就必須不斷提高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客觀分析實際問題的本領?!凹t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盵6],通過對紅旗渠精神的產生背景、時代內涵等方面的解讀,引導青年學生艱苦奮斗,不負韶華。以科學的思想理論探尋青年學生之惑的解決之道并不斷適應學情變化的新特征,有效適應不斷變化著的“實際”。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獲得的青年思維才能夠經受得住實踐的不斷檢驗,才能把握住青年學生的前進方向。

(二)直面時代新變化,與青年學生同向同行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科技產物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青年面對時代變化能夠迅速做出調整并引領整個時代之變,這是由于青年人對于新事物、新變化能夠快速接受和適應。而今天的教師多由于年齡增長、家庭羈絆和工作繁忙往往忽略對新變化的適應。如對于線上教學工具的使用。相比于線下利用多媒體教學,線上教學更加考驗教師對新技術的應用實效,很多老師認為線上教學無法與線下教學的實際效果相提并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對于線上教學技術的了解甚少,有很多教學功能無法充分使用,教學效果不能有效發揮出來。伴隨著互聯網等一系列新技術成長的青年學生在思維深處是不斷求變、追求完美的,細究起來會發現他們整體上對社會的向上發展是在積極關注并且在不斷做出貢獻的,他們有著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意識,他們以自己認為的擔當精神在積極地促進社會治理的不斷完善。思政課教師在面對新變化時如果不能積極主動地去接觸新興技術,依然使用舊觀點來觀察不斷變化的時代,用舊理念、舊方式向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定是不會盡如人意的,甚至有時還會起到反作用。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將終身學習的觀念貫徹到底,養成不斷了解和適應時代之變、科技之變、學生之變的習慣和自覺,始終堅持用年輕的心來感知變化的世界,用青春的方式向青年學生講明白思想政治的道理,和學生一道用青春的腳步來丈量日益蓬勃向上的中國。

(三)深入了解青年學生群體,關注青年學生身邊事

思政課教師養成青年思維,不僅僅是對新興技術、科技產品的接受與適應,更重要的是要深入青年學生群體,與青年學生產生思想的共鳴、心靈的互濟,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當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思政課教師要時刻關注國內外時政熱點,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引領學生客觀分析,同時也要關注青年學生身邊的“大事”。如獎助學金評定、宿舍爭執,這些在教師眼中是小事,對于青年學生的成長來說有可能是一件大事,甚至還會影響到學生的人生發展軌跡。思政課教師不能人云亦云地認為自己所教授班級學生的特點、喜好是怎樣的,而是要切實去調查研究,定期做關于學生成長、思想變化的問卷調查,抽出專門時間與學生共處,在課堂的溝通之外,深入學生宿舍、觀察學生社團活動、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發現本校、本班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熟知學生間的溝通語言、交往方式,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不斷探索青年學生自入學至畢業間的心理變遷歷程及影響因素,以平和的心態去觀察青年學生眼中的世界,去聆聽他們的內心獨白,感受特定事件對于青年學生的重要意義,讓自己成為青年學生的思想之友。

結語

如果不能站在青年學生的視角去審視這個世界,思政課教師就會很難和青年學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教師只有做到用青年思維審視青年學生之變,用青年視角去觀察青年學生眼中的世界,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群體,才能在此基礎上努力完成立德樹人的重任,實現青年學生“時代新人”的角色轉變。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加自信自強、富于思辨精神,同時也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現實影響,不可避免會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這更加需要深入細致的教育和引導。思政課教師要養成放心不下的意識和行為自覺,不斷養成適應學生之變的青年思維,用青年思維來引領青年學生,以教師之“新”來引領學生之變,做學生的知心人、引路人。當然思政課教師養成青年思維,不是為了迎合學生的所有訴求、取悅學生,而是要切實深入青年學生群體,了解青年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邏輯,真正把思想政治的道理轉化為學生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把思政課堂打造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N],2022-5-11(02).

[2]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

[3]黃志堅.青年學新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300.

[4]王國芳.讓大概念教學為高中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力[J].江蘇教育,2023,(24):27-28.

[5]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1).

[6]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9(01).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

猜你喜歡
思政課教師青年學生互聯網
論社會實踐對農業類院校青年學生的素質提升的作用
高校輔導員隊伍與思政課教師隊伍交流機制研究
長征精神對于構建當代青年學生精神家園的啟示
以“四進四信”教育引領校園文化研究
論五四時期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探索歷程
新形勢下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必備素質
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的探索與思考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