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浸潤視域下“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新樣態的構建*

2024-04-02 09:24趙海燕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教育局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24年8期
關鍵詞:工作坊美育美術

趙海燕|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教育局

2023年12月,教育部頒發《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1]?!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義務教育藝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并要求“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傾向……”[2]立德樹人,是美育的根本。中小學藝術教育應注重在“審美”中“立人”,而這也是當下中小學實施美育浸潤行動的重要命題。筆者在江蘇省連云港市區域化推進“審美立人”教育的過程中,進行了構建以“審美”為宗旨、“立人”為指向的中小學美術課程思政(以下簡稱“‘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新樣態的探索。以下從“環境點”“實踐線”“認識面”三個維度闡述“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的環境育人、實踐育人、理念育人等問題。

一、“環境點”:環境育人

所謂“環境點”,即環境育人的實施點?!耙笕诵膬艋?,先要求人生美化?!保?]美育浸潤視域下,“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應注重打造“校內+校外”全方位育人環境。

(一)打造滋養思想的“墻”

這里的“墻”,既指班級的板報文化墻,也指校園里的文化宣傳墻。文化墻的設計可基于紅色文化,采用主題教育形式,如將具有積極正能量的學生美術作品進行展示,讓“身邊人影響激勵身邊人”。這樣,學生在正能量的耳濡目染中相互鼓舞、相互激勵,滋養思想,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打造涵育生命的“角”

這里的“角”,既指班級的“圖書角”“宣傳角”“展示角”,也指校園里的角角落落,它們都是具有美育浸潤功能的“審美角”。這是將美育浸潤的“點”拓展到校內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如:打造“AI智慧校園展示角”,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科技創新的新材料、新技術,感悟科技強國的偉大力量;打造“艱苦歲月主題角”,強化革命文化教育,通過展示紅軍長征時期的草鞋、蓑衣、布包、煤油燈等實物,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浸潤中“憶苦思甜”,致敬英雄,涵養品格;打造布老虎、中國結、拓片等“非遺展示角”,強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打造健全人格的“廊”

這里的“廊”,指的是班級教室外的走廊、過道,也指校園里的畫廊、花園走廊、樓與樓之間的連廊,以及有主題展示宣傳的道路、亭臺等。這些都是“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的“非正式學習空間”,都承載美育浸潤環境育人、空間育人的功能。學??梢哉故炯t色主題的美術作品、名家簡介、專家思想主張,讓學生自主地在“審美立人”之“境”中去真實感知、深刻理解名家名作。

(四)打造完善人性的“坊”

這里的“坊”,指學校藝術實踐工作坊(即美術社團活動專用教室)。美育既可以涵養道德,又可以引領道德?!皩徝懒⑷恕泵佬g課程思政的關注點,既包括美術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又包括美術知識在發生與發展中折射出的精神力量。利用在地民間美術課程資源打造學校藝術實踐工作坊,一直都是“審美立人”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在學校藝術實踐工作坊的人文氛圍中,學生進行沉浸式創意實踐,在美育浸潤的真實情境中進行“守正創新”,在“動手與動腦、審美與實踐、表達與表現”的多重關聯中發展個性、完善人性。

(五)打造引領精神的“場”

這里的“場”,指校外承載育人功能的美術館、革命紀念館、民間藝人工作室、民俗館、藝術實踐基地等“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的“審美教育場”。校外在地美育資源,既是中小學美術課程拓展內容的重要來源,也是學生校外審美活動的重要載體和美術社團實踐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梆^—?!纭甭摵蠀f同育人,一直都是“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的重要方式。以民間藝人工作室為例,民間藝人用其“守正創新”的作品鼓舞和帶動學生感悟我國民間美術的魅力,進而拓展校外“審美教育場”,進行真實場景的“具身式”“沉浸式”創意實踐體驗。學??梢杂妹耖g藝人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來激勵學生以指引審美方向,用民間藝人的傳承故事來激發學生以提升創作欲望,用民間藝人的精美作品來吸引學生以提升審美品位。

二、“實踐線”:實踐育人

所謂“實踐線”,既是指“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的實踐主線,也是指基于“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提煉的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的發展主線。席勒認為,理想的美顯示出融合性和振奮性,存在一種“融合性的美(優美)和一種振奮性的美(崇高)”[4]?!皩徝懒⑷恕泵佬g課程思政注重探索美術發展規律、挖掘革命文化資源、開發在地非遺美術資源,分層設計學段目標,引導學生在美術與鑒賞、美術與感悟、美術與表達、美術與創造中,用“真”“善”“美”詮釋美術表現素養本位下美術學科育人的實踐樣態。

(一)“真”——探索美術發展規律

這里的“真”,指向的是華夏五千年美術發展史中輝煌璀璨的文化?!皩徝懒⑷恕泵佬g課程思政可注重以探索美術發展規律為思政元素,細化育人目標,引導學生在審美實踐體驗中表達表現,實現五育融合發展。

在美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質和美感。理清美術發展史的脈絡,可以幫助學生客觀、全面、深刻地了解人類社會美術發展的趨勢和必由之路。如有學校美術教研組開展“花鳥畫”大單元教學,梳理了我國花鳥畫發展史的脈絡,即“(魏晉南北朝)花鳥畫的萌芽時期—(唐)花鳥畫獨立成科時期—(五代)花鳥畫成熟期—(宋)花鳥畫大發展時期—(元)文人花鳥畫興起時期—(明)花鳥‘院體畫’演變期—(清)花鳥畫‘正統、反正統’發達時期”,并進行“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美術”的對話,幫助學生在“真切的史學情境下”學會梳理花鳥畫發展的脈絡,深化文化理解,以史為鑒,提升史學素養。

(二)“善”——挖掘革命文化資源

這里的“善”,指向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奮斗歷程和偉大實踐中,千錘百煉形成的中國特有的“紅色革命文化”,它積淀著中華兒女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最崇高的紅色信仰。新的時代,學校要以“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為育人目標。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文化,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應成為“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明確的實踐指向?!皩徝懒⑷恕泵佬g課程思政的區域化推進注重通過提煉積極向上的“紅色革命文化”思政元素,進行美育浸潤,彰顯“審美立人”的“大德育”。

如圍繞黨的發展史來梳理美術作品,開展黨史教育。有學校美術教研組在“‘愛黨·強國’主題美術作品賞析”大單元教學中,羅列近現代畫家潘鶴《艱苦歲月》、傅抱石《強渡大渡河》、李可染《百萬雄師過大江》、楊之光《紅日照征途》、錢松喦《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田黎明《豐碑》等美術作品,強化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價值體認,從而自覺關心“國家前途命運”,關注“民族復興偉業”,立志成為“強國”之才,從小樹立投身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奮斗目標。

再如講好紅色故事,增強學生的審美價值認知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精神。有學校美術教研組整合近現代畫家蔣兆和《流民圖》、王勝烈《八女投江》、徐悲鴻《愚公移山圖》、彥涵《不讓敵人搶走糧食》、傅抱石《蘇武牧羊》等作品,將其放置于革命歷史語境中,挖掘畫面背后的故事,并通過深度解析作品的時代背景、畫面內容、表現主題、表現手法以及作品蘊涵的政治思想等,圍繞“愛國主義到責任擔當”展開大單元教學研討,引導學生形成美術創作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美”——開發在地非遺美術資源

這里的“美”,指向的是在地非遺美術資源。如何將在地非遺美術資源有效地融入中小學美術課程的學科育人中?筆者帶領區域中小學美術骨干教師們展開了歷經十四年的實踐探索。我們以健全學生品格修養、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為目標,將在地非遺美術資源融入“審美立人”育人體系,并打造“一校一坊”“一校多坊”校本特色。

一是以“非遺美術·審美立人”區域化整體布局為框架,以學校工作坊建設為抓手,以傳統非遺美術項目的開發和傳承為內容,持續推進國家、地方、校本三類課程的協同發展。全區中小學立足在地非遺美術資源,圍繞周邊地理風貌、地域文化、非遺項目傳承情況,結合學校美術教師的專業特長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等,科學規劃、個性設置學校藝術實踐工作坊項目。

二是將在地非遺美術資源引入學校美育課程,把非遺項目設置為學校藝術實踐工作坊項目,聘請非遺傳承人為工作坊的“實踐顧問”,參照“民間藝人工作室”打造學校工作坊室內外環境,創設個性化工作坊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美育浸潤中,體悟非遺文化及工匠精神,發揮工作坊的育人功能。

三是各學校充分利用工作坊主陣地,根據非遺項目的特點,注重校內與校外聯合、學科之間結合,構建以“審美立人”為宗旨、以學生具身實踐為主體、以工作坊活動為載體的開放式特色課程。

【實踐案例一】連云港市新浦實驗小學打造“蒲編工作坊”。學校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審美理念,利用學?!捌褕@”里的蒲葉為原材料,采用捆扎、編織等蒲編技藝,打造“蒲文化”美育探究活動。通過師生種植、采摘、晾曬、編織蒲葉,學校構建“綠色發展理念”育人模式,榮獲“江蘇省藝術特色學?!狈Q號。

【實踐案例二】連云港市實驗學校打造“掛虎香包工作坊”。海州古城有民謠:“五月五,過端午;海州城,煮百草;扣彩絨,掛香包;前掛虎,后掛鎖;避瘟疫,驅邪污?!睂W校把“掛虎香包”作為美術課程思政的元素,聯合中醫藥大學開辟校內“中草藥博物館”“中草藥種植園”等“非正式學習空間”,聘請中醫院專家進課堂,講解中草藥知識,弘揚中醫文化,構建“民間布藝+草藥文化”育人模式。工作坊在江蘇省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工作坊評比中獲二等獎。

【實踐案例三】連云港市海慶中學打造“木匠工作坊”。學校以海州白虎山廟會的木刀、木推車等玩具為抓手,解析古代留存的卯榫結構、孔明鎖等木藝,編寫校本教材《木旋全書》,聘請國家級非遺木旋玩具傳承人為校外輔導員,組建“木雕工坊”“木旋玩具工坊”“木藝環創工坊”,構建“木匠精神”育人模式。工作坊在江蘇省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工作坊評比中獲一等獎,學校獲“江蘇省藝術特色學?!狈Q號。

【實踐案例四】江蘇省板浦高級中學打造“非遺面塑工作坊”。學校坐落在江蘇省“百家名鎮”板浦古鎮。板浦古鎮素有“穿海州,吃板浦”的美譽,學校通過“非遺脆餅”傳承人親授祖傳技藝,融合“非遺脆餅”民間故事,打造融入“海州五大宮調”的“非遺面塑工作坊”,拓展美術課程多元化發展道路,構建“鄉土曲藝+鄉土美術”育人模式,榮獲“江蘇省藝術特色學?!狈Q號。

三、“認知面”:理念育人

所謂“認知面”,指的是“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要注重思政思想性與審美藝術性的契合、思政實踐性與審美創新性的糅合、思政民族性與審美世界性的融合,并創造性地開展美育浸潤行動,以實現理念育人。

“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應把審美教育的邏輯起點定位為培育“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人,即在指向“人的發展”的教育過程中,完成“審美立人”的目標使命,擔負起陶冶情操、浸潤人格的責任,讓學生的生命因審美而厚重。

同時,“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要注重課程資源開發的開放性、綜合性和探究性,注重在美術館、社區藝術實踐中心、民間藝術作坊、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等社會美育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浸潤活動,實現優質校外美育資源共享。如有學校帶領學生到錦屏山景點參觀將軍崖巖畫,到孔望山參觀摩崖石刻工作坊以了解孔望山石刻的特點,到連云港博物館非遺拓片體驗館親歷圖騰紋樣拓片的過程,以此來感悟古人的高超技藝、工匠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在教學中,教師可注重以“大概念”“大單元”“大情境”和“項目化”來統整課程思政素材,在完成美術學科教學任務的同時,充分發掘“身邊的”優秀典型,精心設計具有審美“帶入感”和“參與感”的思政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在構建美術學科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成為“有理想信念、有學識本領、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

猜你喜歡
工作坊美育美術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記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創意美術
羅雪芳名師工作坊:攜手共進,聚水成淵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第二屆“新革命史工作坊”會議綜述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