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BL模式的環境心理學教學改革實踐★

2024-04-02 08:25王薇薇劉破浪沈守云廖秋林
山西建筑 2024年7期
關鍵詞:心理學環境課程

王薇薇,劉 曄,劉破浪,沈守云,廖秋林,廖 珂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2.湖南省自然保護地風景資源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4)

0 引言

信息革命促使當代大學生在網絡與自媒體環境下成長,他們具有比以往更加開放的思想以及多元文化認知能力,其特有的社交媒體自信、自我實現需求等特征讓他們渴望探索新領域,并希望通過學習獲取綜合能力,實現自我價值。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教育工作中知識傳授的挑戰與顛覆。因此,高校教育如何適應時代、回應新一代學生的訴求,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改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社會關系和情感素質,是教學工作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 問題式教學模式在環境心理學教學的應用優勢

1.1 環境心理學教學面臨的主要困難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心理學、社會學、環境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應用型學科。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環境心理學以解決環境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具有跨學科、強理論、重應用、學科更新較快的特征[1]。

在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中,環境心理學是設計原理的重要內容,對設計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由于課程理論性強,環境心理學教學研究中常見的問題包括:

1)課堂形式采用單一的“言傳式”傳統教學模式,過于強調教師的作用,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2)教學內容以環境心理的發生過程“環境-心理-行為”為邏輯順序,心理學理論知識的被動輸入較難引發學生的主動性思考,學習體驗感較差。

3)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強,與設計課程聯動不足,無法充分發揮環境心理學對設計實踐的理論支持。

1.2 問題式教學的特征及優勢

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最初源于20世紀中葉北美醫學院的教學改革,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模式。問題式教學因重視學習者的實際活動和實踐,側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活躍度,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科學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6]。

問題式教學模式在相關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為環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優化的路徑。通過問題式教學的應用,能促使教師基于項目構建課程內容架構,豐富教學活動與方法,轉變教師在課程中的中心角色,并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2 環境心理學課程問題式教學策略

2.1 教學內容——掌握學科發展動態

教學內容設計是問題式教學的基礎,教研團隊應積極掌握學科發展動態,即時更新教學內容。本教學團隊通過定期在相關網站收集學科發展動態,整理關鍵詞搜索并下載相關的研究論文進行學習與分析。至2023年2月,團隊從CNKI網站收集論文3 727篇,通過cite Space軟件對相關論文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得到如圖1所示共11類環境心理學相關主題。

從主題及高頻關鍵詞的時間軸線分析可知:

1)環境心理學的三大傳統應用領域包括風景園林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虛擬現實則作為學科應用的最新領域在近年“元宇宙”的概念中越來越多的被提及。

2)環境感知、審美、行為是環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3)經典的研究方法包括城市意象與認知地圖,而空間句法、大數據研究是近年被重視的新研究方法。

由此可見,隨著科技的發展,虛擬空間的環境體驗是目前研究的新熱點,傳統現實物理空間的相關研究隨著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現也出現回暖。因此,在教學中應及時融入虛擬空間這類新的研究領域以及空間句法、大數據等新的研究方法。

2.2 學情分析——新生代學生是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者

2000后出生的新一代學生,一方面依賴計算機網絡、自媒體,對前沿高新科技具有濃厚興趣;另一方面注重學習的體驗感,大部分同學對心理學有一定興趣,但對純理論的知識學習自主性較弱;與此同時,新一代學生雖然在“面對面”社交的退縮性顯著,但是其與世無爭的外表下藏著比以往代際更加強烈的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基于學生的特質,應以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為思路,尊重學生為前提,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一方面注重學習體驗,加強課堂的參與性及互動性,構建情景式實踐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拓展學習的空間。

2.3 問題設計——獲取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探索

2.3.1 學習目標

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課堂,將實踐探索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一手信息,通過學習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1)理論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理解環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經典理論與思想;促進學生將原理運用到環境設計的實踐中。

2)方法與技術學習目標:掌握傳統研究方法與技術,并在實踐中激發學生關注環境心理學的發展趨勢,探索新技術、新方法。

3)能力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參與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

2.3.2 基本原則

1)內容整體化。不將教學內容劃分過細,通過問題的組織將知識進行統籌。

2)理論體驗化。打破傳統的從心理到行為的講授順序,不過分強調知識性內容的講授,與設計課程進行聯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總結、驗證經典的環境心理學理論知識。

3)學習探索化。不因循守舊,鼓勵學生自行探索學習最新研究方法技術并進行創新。

2.3.3 問題體系構建

1)問題類型劃分——體驗到探索。依據環境心理學的特性,將問題劃分為兩大類型:體驗反思型、研究探索型。體驗反思型問題適用于環境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如格式塔、生態知覺理論、透鏡論、城市意向等。經典理論通常與心理學聯系緊密,單獨依靠講授相關知識點略顯枯燥,但如果通過問題貫穿教學,用實驗加強認知,讓學生從自我的感知與認知中去總結理論則會大大提升學習的效果。研究探索型設計用于環境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如認知地圖等。課程通過實踐讓學生驗證傳統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思考傳統方法的局限與不足,探索新的解決方案,甚至進行方法的創新實踐。

2)問題體系組織——顯性到隱性。人與環境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遵循著環境—感覺—知覺—認知—行為這種從隱性心理認知到顯性行為的順序。這個順序并不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理論性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問題式實踐教學則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從人的顯性行為反推隱性認知,探索其發生的原因。因此,教學改革從“行為-認知-知覺-感覺-環境”這一基本線路出發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組織(見圖2)。

教學團隊經過研究,將人在環境中的行為分為“退縮行為”“前進行為”“定位行為”“延伸行為”四大類型,并以此重組課程相關理論與知識的邏輯關系。每一種類型的行為都與體驗型、探索型的兩類問題實驗相鏈接,并包含著相關的理論知識與研究技術和方法。退縮行為與前進行為是基于人與人相互關系的環境行為。其中退縮行為源于視覺、聽覺等各種感覺所激發的情緒體驗,是人際交往的底線。前進行為是退縮行為得到保障的基礎上所發生的交往行為。定位與延伸行為是現實物理世界與虛擬意象世界的交互行為。其中定位行為是物理空間在人腦中的虛擬映射,而延伸行為則是人在可視化虛擬空間中的行為表現。

最后,通過將這些理論與方法和設計課程的作業進行聯動,構建出一套完整的“實踐體驗-知識與理論學習-探索研究方法-設計實踐-鞏固知識與理論”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的自我總結與分析中開展學習。

問題的組織構架如圖3所示。

2.4 教學模式——實現學生中心

為了實現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課程圍繞教學的問題體系,從教學組織、教學資源、教學評價三方面進行教學模式的完善。

2.4.1 教學組織

1)課前督導自學。圍繞相關設計問題,課前通過發布學習資料、課前練習,促使學生完成課前自學,并引發學生思考。2)課堂教師講學、師生研討、生生辯論。通過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生通過課前準備、現場對峙和復盤總結,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說明、提問、辯論等)、文字表達能力(文字選取、文字組織、文案等)、圖形語言表達能力(手繪、電腦繪圖等)以及共情能力。3)課后研討輔導。在課后通過對課程相關知識、學生表現進行總結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

2.4.2 教學資源

以教材為基礎,將網絡教學平臺、公眾號、短視頻、輔助書籍等資源相互結合,形成豐富的教學資源網絡,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多種選擇。

2.4.3 教學評價

課程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評價,讓學生從多維度審視自己教學成果。通過學生以及教師的反饋討論課程存在的問題,對不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狀況進行記錄和總結,及時優化教學設計。

3 教學改革效果評價

經過3年教學改革,結合課程團隊教師及18級—20級風景園林專業同學的教學回訪可知,問題式環境心理學教學改革在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上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1)教學效果上,學生課堂活躍度與參與度較高,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較為肯定,教學溝通效果良好(見圖4)。

2)學習效果上,問題式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學生對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較好。通過實踐,學生提升了自我的思辨能力、團隊協作、溝通能力,加強了社會責任感(見圖5)。

4 結論

問題式教學適應了學生的需求,也適應環境心理學課程的需求,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了教學存在的問題,較好地提升了學習效果:

1)解決了“言傳式”傳統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活動刻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未能實現教學相長的問題。教學改革實現了學生中心,提升了課堂的體驗感,激發了學生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學生尋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解決了學生團隊協作意識、溝通與表達能力不足、課堂評價單一、未能實現全面教學的問題。團隊協作的模式增強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加強了對伙伴關系的認知。多元的評價模式也讓學生相互之間加強了溝通,讓教師從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

3)解決了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理論與實踐聯系不足的問題。通過問題的設計,學生從實踐中進行理論與方法的學習,而設計課程的聯動又加強了理論與實踐應用的結合,更好地達到了環境心理學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問題式環境心理學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方面:隨著社會環境變化、專業升級的加速,要求課程創新不斷與時俱進,包括進一步加強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結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多種技術手段。此外,課堂辯論組織、課堂評分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優化,以達成更好地研究效果。

猜你喜歡
心理學環境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