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的設計
——以蘇州古城34、35、36、42、43號街坊城市設計為例

2024-04-03 17:56
關鍵詞:風貌城市更新歷史

胡 芬

徐州市風景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 江蘇 徐州 221018

城市更新旨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而風貌保護則關注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留,維護城市的獨特韻味和風景。兩者之間的平衡與結合,對于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的繁榮至關重要。

1 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的設計意義

(1)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老舊城區進行綜合改造和更新,可以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增加綠地和公共空間,優化交通網絡等,使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同時,城市更新還可以提升城市的經濟效益,吸引更多投資和人才,推動城市的經濟持續發展。這些措施有助于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城市環境。(2)城市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城市的歷史風貌和文化遺產是城市獨特的標志和寶貴財富。保護城市的歷史建筑、文化遺址和傳統街區,對于傳承城市的歷史記憶,弘揚城市的文化精神,維護城市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3)增強城市的社會凝聚力和認同感。城市是多元文化的交匯之地,通過保護和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可以增強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不同文化、民族和社會群體的交流和融合[1]。

2 工程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范圍34、35、36、42、43號街坊,位于古城中部,地理中心偏南。西至人民路,東至鳳凰街,北至干將路,南至十全街??傆玫孛娣e87.2公頃。片區內分布了大公園、體育館、同德里、萬壽宮、天香小筑等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包含泗井巷、醋庫巷2處歷史地段,十全街歷史風貌街區以及多處控保建筑。片區內部沿干將路、人民路、公園路、十梓街圍合的區城為古時吳國子城(平江府衙)范圍。

3 城市更新中與風貌保護設計現狀

3.1 城市更新設計問題

3.1.1 沒有控規用地管理措施

在目前的城市更新中,并未對用地管理提出相應的措施,也沒有加強相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所以造成規劃設計難以達到科學性的標準。在控規用地相應的指標中,我國在設計的環節缺乏靈活性。為了能夠提升管理效率,有些部門結合目前城市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控制指標,發布整套工作體系,而其他城市都會學習使用,進行模塊化套用,這就造成全國范圍內的控規指標達到統一性,缺乏城市內的獨特特色,也會造成城市環境質量下降,極大的限制城市建設與發展。

3.1.2 公共設施、公共環境的管理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我國一些城市往往都沒有重視公共設施以及環境的管理工作。在以往進行城市更新中,房地產都是以前期開發為主,過度關注前期融資地產以及后期建設的地產建筑物。在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中,如果依然使用以往的標準進行公共設施的配置建設,極易造成轉移城市建設、經濟成本、城市更新功能密集化、城市環境改善壓力大等嚴重的后果,也會減少公共服務場所的面積,甚至會完全消失,導致城市內部服務環境質量下降,影響人們正常生活,也會阻礙城市進一步發展[2]。

3.1.3 實施缺乏整體規劃管理

當前我國在進行城市更新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規劃利用城市用地資源,結合用地特點,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從而使得城市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在城市更新管理實踐中,各項工作的開展依據法律法規條款進行,對城市未來發展做出相應的計劃,明確城市未來景觀環境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綜合性的改造,促進城市環境利用率的提升。在城市面積分布較為密集的區域,再加上相應的規定標準,對于城市用地展開深入的分析,促進應用效果的提升。但是一些部門并未對城市內部各項區域的資源進行全面調查,也并未了解工程項目建設的目的以及價值,所以造成城市協調更新效果較差,也無法促進城市高水平的發展。

3.2 城市風貌保護設計問題

3.2.1 制定標準難度

在城市風貌保護設計中,如何在現代化發展和傳統文化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許多城市面臨著對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的問題。一方面,城市需要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吸引投資和人才,提高城市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城市也要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維護城市的風貌和特色,保持歷史遺產的完整性和獨特性。由于不同利益相關方對風貌保護的理解和訴求可能存在分歧,制定合理的保護標準和準則成為一個難題。政府部門、開發商、居民等各方利益相關者對城市風貌保護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要求。

3.2.2 缺乏全面性

在一些城市風貌保護設計中,往往只著眼于特定的歷史建筑或景觀,忽視了整體性和全面性的考慮。這種做法可能是由于對特定建筑或景觀有著特殊的情感和意義,或者是為了滿足某些特定的政治或經濟需求。但是,城市風貌保護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需要綜合考慮城市的整體氛圍和文化特色,而不是片面追求單個建筑或景觀的保護。

3.2.3 意識缺失

一些地方對城市風貌保護的意識不強,甚至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重視。這使得風貌保護難以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導致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的損毀和流失。在這些地方,城市風貌保護工作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和管理機制。一些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可能因缺乏保護而遭受不必要的改建、拆除或破壞,使得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逐漸消失[3]。

4 基于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的城市設計與治理措施

4.1 城市更新設計措施

4.1.1 勾勒活力路徑,滿足在地生活服務需求

為滿足多類型人群的不同活動需求,該計劃旨在服務周邊社區的學習、辦公等人群,并提供適合老年、中青年和兒童的多樣化活動空間。通過對街巷沿線的功能業態進行升級,將活力注入聯系網絡,創造一個充滿生機的城市環境。同時,該方案還將原本零散分布的文化、體育等服務設施點串聯起來,將低端零售類商業引導向更具品質、特色和體驗的方向發展。其中,萬壽宮南側區域將被開放為公共文化交流場地,成為與外界互動的重要空間。周邊街巷將布置休閑商業,如茶館、美食餐廳等,以增強民治路至五卅路之間的活力聯系路徑。這將有助于促進社區內外的交流,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和文化體驗的機會。在五卅路的西側,對老干部活動中心進行改造,將其轉變為老年大學。這項改造不僅提升了這一區域原有空間的使用價值,還將不高效利用的場所重新賦予了新的活力[4]。

4.1.2 道路入口空間的營造設計

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和市民出行體驗,本次規劃涉及多個方面的改進,旨在營造更加宜人的城市空間。首先,在非機動車停車方面,將進行規整和優化。為解決目前停車混亂的現象,計劃劃定專門的停車區域,以確保非機動車停放有序、便捷。這不僅可以改善市容,還能提高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通行效率,為市民創造更加舒適的出行環境。其次,采用更加人性化的鋪裝材料和設計,將創造更加平整、舒適的慢行空間,使行人和騎行者在城市中得到更好的體驗。此外,還計劃在行道中補植樹木,以及引入更多的景觀樹種,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營造出更加美麗的城市景觀。

4.1.3 將城市文化設計與治理放在發展的重要位置

根據城市更新以及風貌保護相關的理論進行城市設計和治理,全面落實城市文化保護與恢復工作,將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開展工作。我國有些城市歷史文化非常悠久,比如開封、洛陽、北京、南京等,這些地區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河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城市歷史文化古跡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形式。在改革開放發展之下,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有些地區對于古都城市盲目開發歷史文化古跡以及歷史建筑風貌,受到嚴重的破壞。在這種背景之下,結合當前城市規劃設計的具體要求,關注城市文化理念、風貌特色等相關的因素,對城市進行精細化的管理,充分的保護、保留城市歷史風貌,同時也要及時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方案的調整,傳承人文觀念。比如我市,就已經提出全面落實城鄉總體規劃,加強老城區保護的相關政策,從而提升首都核心功能,重視歷史文化傳承,為中華民族的傳承與發展作出貢獻。與此同時,北京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與治理的環節,更加重視人文歷史、空間結構、功能定位方面要素的應用,充分的保護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對城市環境的治理以及人文理念傳播有著重要意義[5]。

4.1.4 樂橋通關坊設計

從城市更新設計的視角出發,對控保建筑丁宅進行立面修復采用了原材料和原造型的方式,以保持建筑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色。在維護房屋主體結構的基礎上,注重保留原有的居住功能,使建筑在更新后既能夠適應現代居住需求,又能夠延續其歷史價值。鑒于現狀建筑質量等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拆除工作,主要針對那些破損嚴重、風貌較差的部分。在設計中,重視修復院落和庭院空間,力求恢復建筑的原有氛圍。通過改造宅間綠地,為居民打造了文化休閑和休憩活動場地,使居住環境更加舒適宜人。

4.1.5 街坊城市設計

在城市更新設計的視角下,公益性文化設施成為創業園的核心發展內容。計劃在創業園內部新建一座文化辦公及文創培訓基地,同時對老舊建筑進行改造,使其功能煥然一新,涵蓋教育培訓、文化辦公和休閑商業。這樣的設計不僅豐富了園區內的文化內涵,還為人們提供了學習、工作和休閑的多元場所。為了創造豐富多彩的室外文化活動體驗,將庭院空間規劃為共享的文化交流和戶外文化展示區域。這個開放的空間將成為各類文化活動、展覽和表演的理想場所,促進文化交流和互動??紤]到建筑界面的協調性,盡管本地塊不直接臨近街巷等開放空間,但在周邊建筑物環繞的背景下,仍致力于確保建筑整體樣式與古城的總體風貌相呼應,以保持城市的整體和諧。

4.2 城市風貌保護設計思路

4.2.1 制定標準設計措施

位于地塊的西北角,特意規劃了一個獨特的街角廣場,其主要目的在于串聯周邊的人流,將來自北部平江路和觀前片區的居民引導至公園路。這個廣場不僅以其美觀的外觀脫穎而出,更蘊含著活力四溢的氛圍。計劃在建筑的首層打造一個多功能的室內公共空間,這些區域將與戶外環境相互呼應,為市民創造出富有趣味性的社交互動場所。作為子城歷史空間結構的一部分,將在公園路的入口處設置一個主要的文化展示空間,以加深市民對空間歷史價值的認知。在設計中,強調將轉角建筑定位為文化藝術展示長廊,以滿足多樣化的文化和藝術展覽需求,比如平江府衙的歷史展覽。這個長廊不僅充分利用了空間,也能將市民引入文化的懷抱,感受歷史的魅力。為了提升一層空間的通透感,精心選擇了透明材質作為建筑立面的構成元素。

4.2.2 提升風貌保護全面性

為解決城市風貌保護設計中只著眼于特定建筑或景觀,忽視整體性和全面性的問題,需要采取一系列對策。(1)建立科學的城市風貌保護規劃和設計流程,確保在規劃過程中對城市的整體性進行全面的考慮。規劃和設計團隊應該充分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特色,結合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定位,制定符合城市整體氛圍和特色的風貌保護方案。

(2)加強城市風貌保護的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持。建立專業的風貌保護團隊,包括歷史建筑專家、景觀設計師等,對城市的歷史建筑和景觀進行全面的調研和評估,確保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數字化建模和三維掃描技術,對特定建筑和景觀進行詳細記錄和分析,為保護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4.2.3 提升風貌保護意識

(1)加強城市風貌保護意識的宣傳和教育。通過開展宣傳活動、舉辦講座和展覽等形式,向公眾普及城市風貌保護的重要性和意義,提高公眾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同時,加強教育系統中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城市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使他們成為城市風貌保護的積極參與者和傳承者。(2)完善城市風貌保護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建立健全相關的城市風貌保護法規和政策,明確保護范圍和標準,明確責任分工和管理機制,為城市風貌保護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3)加強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建立專業的文物保護機構,負責對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修繕工作,確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5 結語

總之,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設計是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城市的功能、環境和文化進行綜合考慮,實現城市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續發展。但是,在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城市更新中可能忽視了歷史文化的傳承,風貌保護中又難以平衡現代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因此,需要政府、規劃者、設計師和公眾共同努力,加強對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的認識和理解,形成共識,制定合理的規劃和政策,確保城市建設和發展既充分尊重歷史文化,又滿足現代化的需求。同時,注重專業的設計和管理,加強監督和評估,確保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出充滿活力、富有特色的城市,為子孫后代留下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風貌城市更新歷史
防止大拆大建!廣州正式發布城市更新5個指引
定調!廣州城市更新由國企主導!
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美好
包裹的一切
小城鎮風貌控制研究——以中廟風貌控制規劃為例
TOD/城市更新
品質提升 讓城鄉風貌各具特色
新歷史
庫車城市風貌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