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文化的歷史形成與空間結構

2024-04-05 13:02趙明遠
江蘇地方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江海張謇通州

趙明遠

地域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與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長江、黃海環抱與南北交會的獨特地理位置,沖積平原與沿海灘涂的自然環境,滄海桑田的地理變遷,移民的進入與近鄰文化的流傳影響,以及依托于自然條件形成的生產方式等造就了南通江海文化的獨特魅力。

江海文化的發展可以劃分為若干歷史階段,并呈現內部數個文化板塊的分野與聚合,這種分野與聚合又是復雜的動態過程。而這正是江海文化獨有的、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一、江海文化發展的歷史階段

南通地處沿海,遠離國家政治中心,其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與中國文化史的階段劃分并不完全同步。江海文化史從史前時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史前時代

距今近6000年前的長江三角洲的北岸,今海安西北部地區,長江黃海孕育下誕生了一塊綠洲平原,適宜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先民來這里生活、繁衍,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成為南通江海文化起點。

20世紀70年代,在今海安青墩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脊虐l掘和研究認為,青墩遺址古人類已進入了氏族公社階段。青墩先民居住在干欄式建筑,開始了原始畜養和農業。他們利用天然材料加工了多種用途的勞動工具,大量使用陶器等生活用具,器形豐富,其中有黑皮陶鏤空足豆這樣的精細制品,有的陶胎內夾有貝殼屑,具有明顯的濱海地區特征。青墩遺址出土的穿孔陶斧、玉器、有人工刻劃紋的鹿骨角器,反映出古青墩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玉器除了玉環、玉瑗、玉璜、系璧、玉墜、玉鐲等裝飾玉以外,還有玉琮、玉璧、玉璇等禮玉,這表明古青墩社會財富意識增強,宗教活動增多,禮儀制度已具雛形。在青墩出土的一些麋鹿角上,有規律的人工刻劃紋。專家認為這是最古老的數字,或是在卜筮時所作的畫卦符號,是我國最早的易卦研究資料。

在距今4000年前后,已步入文明前夜的青墩新石器文化卻神秘地消失了。研究指出,在此時期,該地區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海侵。正是這一海侵導致該區域人類文明的衰落[1],南通的歷史發展中斷。在距今約4000—2000年間,沒有發現任何人類遺跡,南通歷史度過了一段“空白期”。

(二)漢代到唐代

南通西北部出土的古代器物,新石器時代后就是漢代的陶器、陶井圈等,但沒有發現像青墩一樣的大型聚落、墓葬。此階段南通西北部陸續有了地方行政建制,但極不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史料的記載和出土文物日漸豐富,但是零碎而不連貫。

南通有史記載的城市最早出現于公元5世紀。此時,南通成陸史上第一次沙洲連陸大并接,即南通北部的“扶海洲”與大陸的并接進程已經完成,隨著陸地的擴大,農業、鹽業、漁業的發展,居民聚落出現,城市開始形成。東晉義熙七年(411),海陵縣(今泰州)東南境析置如皋、寧海、臨江、蒲濤等縣,這是南通地區最早的行政建制。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海陵又析置了海安縣,增置新縣反映了土地的開發和人口的增加。然而不久,海安縣即廢,其后的100多年時間里,蒲濤、臨江、如皋縣陸續裁并入寧??h,至唐初,寧??h也并入海陵縣。此后只有鎮一級建制。在200多年時間里各縣由置到廢,說明這一帶經濟社會地位的變化,其原因是海岸線的不穩定導致的土地和生態的破壞。

南通有廣袤的海洋灘涂,自古有漁鹽之利。漢初,吳王劉濞為積蓄實力運輸海鹽,開挖了從揚州茱萸灣到海陵蟠溪的運鹽河。而后,外來移民成為沿海沙洲上最早的開拓者。隨著陸地持續擴大,鹽業、農業進一步發展,到了唐代南通北部的市鎮經濟已相當發達。據隨遣唐使團赴唐的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南通海邊鹽灶遍地,有鹽官管理鹽業生產。如皋鎮運鹽河兩岸楊柳相連,商店依次排列,富家住宅鱗次櫛比。在通往海陵的河道上,運鹽官船首尾相接,船隊最長可達十數里。

(三)五代到元代

唐末到兩宋,中國經歷了數百年的國家分裂,南通地區“瀕??亟钡牡乩砦恢迷谲娛律系闹匾栽谶@個時期凸顯出來。唐末天下分裂,長江口南北的割據政權隔江對峙。唐天祐四年(907),軍閥姚存、姚制率部眾割據東洲(今海門一帶)、靜海(今南通市區)二鎮,姚氏家族割據今南通市區一帶,“安民庶,務耕?!?,“司煮海積鹽,嵯峙山岳,專漕運,副上供”。沿襲家族統治達半世紀之久。

后周顯德五年(958),后周軍隊攻克南唐靜海、東布洲,置靜海軍,不久設為通州,領靜海和海門兩縣。這是今南通市區最早設立的州縣級行政建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再次設縣,屬泰州。宋初的通州設有利豐監管理鹽場鹽務。此后鹽業一直是南通地區主要產業,并帶動了運鹽河沿線的市鎮發展。

南通的內陸地區則以農耕為主。但長期以來頻繁的海侵不斷危害經濟社會發展,修建捍海堤是保護沿海農田和民生的首要任務。北宋天圣元年(1023),在泰州任西溪鹽官的范仲淹調集4萬余民工、用了5年時間修筑了海堤,并延伸到今海安北境。其后,通州知州狄遵禮和海門知州沈起于慶歷(1041—1048)和至和年間(1054—1055)在境內續修海堤,后人統稱之為“范公堤”。在沿江,宋代通州州判任建中于寶元年間(1038—1040)主持在州城西筑江堤。宋代修筑的江海堤岸保護了沿江、沿海的農田生態和城市的安全,南通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人口逐漸增多。南宋,靜??h已成“望縣”。這一階段,因地理和行政的相對穩定,南通得到持續開發,為文化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四)明代到晚清

明清時期是南通地區歷史上社會經濟顯著發展的時期。明代以后,江海平原棉花的種植擴大,品質優良,成為棉花產區,手工棉紡織業隨之興起,成為重要的土布產區。農業、鹽業特別是棉紡織業的持續發展,南通成為“江海大聚”。通州“城中民擢楫運芻糧,轉輸百貨,東西南北往來不絕如織”[2],市面已經相當繁榮。

南通濱江臨海,江口沿海一帶曾經培養了航海技術高超的船工,產生過具有冒險精神和商業頭腦的船商。由于本地資源物產有限、港口條件先天不足,缺乏貨物匯聚的區位條件,南通本土無法支持有一定規模海上運輸業。因此船工、船商們陸續來到沙船業的母港和中心—太倉和上海,在清中前期結成了規模龐大的“通海幫”。但沙船業與南通經濟社會的依存度并不高,本土輸出的重要物產,如海鹽由官方控制、專商壟斷,棉花、土布等往往是閩、粵、魯、浙商幫采辦、轉運,所以南通在古代沒有成為經濟中心或者商業樞紐。

明清時期是南通古代文化發展高峰期。這一階段南通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文化成果豐盛,文化名人輩出,文獻史料及傳世文物眾多。

(五)晚清到民國

清道光二十年(1840),以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而南通還遠沒有感受到時代的變革。南通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是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大生紗廠的籌建開始的,南通地域文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二、江海文化的空間構成

承載江海文化的地域空間,在歷史上經歷了多輪次的地理聚合,在很長歷史階段內體現著不同空間文化板塊的獨立演進,有必要厘清江海文化地域內各文化板塊的演進與聚合的時空關系。

(一)海陵文化板塊

漢代以后,長江三角洲的北端,今南通西北地區陸地面積呈擴大趨勢。長江口不斷形成沙洲,史料有記載的“扶海洲”,至六朝后期漲接大陸。東晉后,南通北部從海陵縣東南境析出六縣,又在200年內先后裁撤。從漢到唐的1000多年時間里,陸地海岸線不穩定,頻繁的海侵不斷地阻斷南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但是這一帶與江淮區域已連成一片,幾乎沒有地理屏障,有運鹽河和官道連接,行政上隸屬于以揚州為中心的府縣。這里的居民來自江淮一帶,隨著唐宋以后地理的發育成熟、捍海堤漸次形成和海岸線逐步穩定,土地得到開發,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上與維揚地區趨于相同,文化上也自然會從屬和趨同,并成為江淮文化流傳延伸的一脈。

(二)通州文化板塊

在今南通北部地理逐步發育之時,南通南部長江口區域從南北朝起陸續形成有胡逗洲、南布洲、東布洲、顧俊沙、崇明島等,沙洲漲坍不定,名稱也多有變化。胡逗洲最早出現于6世紀,在10世紀漲接大陸,東布洲等漲接大陸則在100年后。晚唐這里屬于浙西節度使轄下常州管轄。唐末大亂,這里被姚氏家族割據,歷4世至公元958年為后周所滅。后周在此建立通州。

在通州誕生前的數百年時間里,沙洲群島上已形成了獨特社會生活狀況,加上江海阻隔,為地域文化的形成留下了空間。這里最早的居民應是非正常移民,史料記載胡逗洲“上多流人,煮鹽為業”[3],東布洲等是“犯死獲貸者”的配隸處,“隸鹽亭役使之”[4]。唐末這里置“鹽亭場”,這些來自各方的流人罪犯所從事的是官鹽生產。又由于這里地理位置特殊,成為南北對峙時期割據軍鎮,有大量軍隊進入。無論是流亡還是軍屯,持續進入的移民來自各方,構成復雜。由于地理條件、居民來源的獨特性,長期的軍鎮割據和江海阻隔,以及官鹽勞役的集體生產方式,來自各方的人群和文化在此狹小區域內便可以充分糅合,從而形成了通州文化板塊。

在通州板塊內部,原東布洲、南布洲在長期的沙島分離時代形成過有別于胡逗洲的地域文化,南布洲漲接大陸后為金沙場,東布洲在漲接、陸沉之后的遺民分布在今通東地區,至今我們依然能發現這些地區語言習俗上的差異,不少學者還劃分了一個“通東文化”的區域。

(三)鹽場文化板塊

南通濱江臨海,自古富產海鹽。北宋時沿海一帶遍布鹽場,豐富的灘地與蕩草資源,為淮南鹽場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直至清代,南通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海鹽生產基地。

自宋代以來淮南鹽場鹽政管理制度屢有變更,但管理機構和轉運中心均設于揚州。海鹽源源不斷地通過運鹽河轉運到揚州。明洪武初年,兩淮都轉運鹽使司曾在通州設立分司,管理在通州境內的石港、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東、呂四7個鹽場和如皋縣境內的掘港、馬塘、豐利3場。為控制鹽業經濟利益,歷代王朝均實施國家鹽業壟斷制度,唐宋以后逐步嚴密化。特別是到了明代,官府采取“蓄草供煎”制度,高度壟斷海岸帶鹽業生產資源;通過劃地銷鹽,實施嚴格的專商制度,嚴禁私販;通過控制生產工具、如盤鐵置辦權的方法嚴禁私鹽生產;特別是將鹽民編入“灶籍”,世代為鹽民,不得改業、不得隨意遷徙,使鹽民成為封建鹽業制度下最底層的群體。在官商的超經濟剝奪下,鹽民“棲止海灘,風雨不蔽,煙薰日炙,無間暑寒,其苦百倍于窮藜”[5]。南通沿海的產鹽地形成了以勞苦為特征的“鹽場文化”。

南通沿海鹽場長期存在,在海陵文化板塊、通州文化板塊形成前期,鹽場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宋代范公堤的修建,使內陸農耕生產與沿海一帶相對分割,元明以后專制王朝對鹽場經濟控制的加強,單一的鹽業生產方式使這一帶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獨立的文化系統。

(四)沙地文化板塊

從元中晚期的14世紀開始,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長江主泓北移,古海門縣沿江、沿海地帶不斷塌陷,并持續了300余年。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古海門除呂四一角外已全部塌沒,海門撤縣為鄉并入通州。然而數十年后,長江主泓南移,通州以東古海門地又陸續漲出沙洲,陸地逐步擴大,一輪新的移民墾殖在這里開展,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此設立了海門直隸廳。來到海門新地開拓創業的是來自江南沙地的移民,他們帶來江南的文化習俗和生產技術,還具有創業精神、經營頭腦和憂患意識,他們自稱為“沙地人”,江南文化的支脈在這里聚集成新的文化板塊—沙地文化板塊。

16世紀以后,沿海一帶因“海勢東遷”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私墾,但只要危及鹽作生產即會遭到官府的打擊。直至太平天國運動波及長江流域,淮南鹽場最重要的兩湖銷岸長期喪失,淮南鹽場陷入困境,大量土地資源浪費。光緒二十七年(1901)起,張謇發起成立了通海墾牧公司,此后在這一帶掀起了大規模有組織的“廢灶興墾”運動。在此過程中,南通、海門、崇明近20萬“沙地人”蜂擁響應,向呂四以北至阜寧沿海廣袤的土地上進發,形成了移民大潮。[6]經數十年開墾,把荒灘草地、廢棄鹽場變成了棉田糧地,同時大力興辦水利、交通、倉儲、教育設施,改變著古鹽場的經濟社會格局。隨著沿海墾殖運動的蔓延,鹽場文化板塊被沙地文化融合覆蓋,共同構成沙地文化板塊,成為江海文化在近代新一輪整合的內容。

(五)江海文化演進的時空錯位

考察近代以前數千年江海文化演進的時空軌跡,會發現江海文化承載地域空間,其不同的文化板塊均經歷了成陸—移民—開發—形成文化板塊—匯合的歷程??臻g上在不斷地聚合,發展階段時間上卻是錯位的。

南通地域的先民都是移民,移民帶動了文化融合。由于沙洲漲接大陸的時間不同導致了各文化板塊形成的錯位。先期形成的文化板塊上開墾創業移民,千百年后已轉變為守土因循的土著,其與后形成文化板塊的居民文化心理上的差異是明顯的。在安土重遷的農耕時代,除非自然災害、戰爭動亂或者強制遷徙,人口難以離開自己的土域。南通地處偏僻,沒有發生戰亂而引起的大規模移民。14世紀后沿江土地塌沒,迫使古海門縣人向內陸遷徙,但也沒有引發“通州”“海陵”兩個板塊之間的人口大流動。同時,長期以來,南通地區分屬不同行政區劃管轄,北部長期屬于泰州(海陵)的下屬縣、鎮,而南部從后周后即屬通州管轄;即使是鹽場,也分屬于不同的監司。不同的行政區劃帶給兩個板塊的分離力,直至清雍正二年(1724)如皋縣、泰興縣劃歸通州才終止。以上種種導致了江海文化的內部整合不夠。

南通地區地處江淮、江南兩大地域文化之間,海陵、沙地兩個板塊是這兩大地域文化的支脈,原生的通州板塊發展水平低于這兩大區域文化,三個板塊相互均無法取得優勢。即使在南宋以后,通州整體上已優于如皋,但地方史志中最佳描述只不過是“小揚州”“北蘇州”,文化的向心力小于江淮、江南兩大文化影響力。沒有區域中心,就無法打破文化板塊間的鼎立之勢。

因此,江海文化在近代以前的演進是不同板塊相對獨立的空間歷程,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內部分野,是一種復雜時空軌跡。這是江海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獨有特征。到了近代,在周邊文化消長的環境中,江海文化開始了崛起和整合。

三、江海文化在近代的崛起和整合

19世紀以降,隨著漕運、鹽運的衰落,以及太平天國運動戰火的巨大破壞,長期影響南通地域文化的江淮文化和江南文化,由于其經濟社會一時蕭條,以及中心城市地位的降低,為江海文化的整合讓出了空間,而上海的崛起以及“海派文化”的輸出,鄰近的南通接受輻射。在周邊地域文化消長中,江海文化得到了發展機遇。以實業家、教育家張謇為代表的南通先賢大力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在南通開展了“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地方自治”為號召的區域現代化實踐,取得了變革性的成果。

(一)近代產業文化的引進和發展

張謇“實業救國”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發展現代工業。在分析西方列強工業化發展路徑和中國經濟社會現狀的基礎上,張謇提出了“棉鐵主義”和棉紡業優先發展戰略。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謇等南通紳商開始創辦大生紗廠。他們實施“土產土銷”的經營方針,使機器紡紗業與本地傳統的植棉業和土布業形成緊密的經濟聯系,大生紗廠由此營業順利、利潤豐厚。傳統手工土布業不僅沒有在機器工業沖擊下破產,反而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繁榮。以棉紡織業為先導的內生型發展模式,奠定了大生企業集團化發展的基礎。

張謇興辦的企業均運用了股份制的企業形式,并把這種制度移植到農墾、鹽業、漁業等傳統產業中。為了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節約企業運營生產成本,張謇積極謀求紡織業向上、下游產業的延伸,并逐步構建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產業鏈,進一步發展冶鐵、制造、電力、食品、輪船運輸業及通訊、金融、商貿、倉儲等企業,在南通初步建立了近代工商業體系。

(二)教育科技文化的普及和城市文化的構建

張謇認識到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對富民強國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講格致,通化學,用機器,精制造,化粗為精,化少為多,化賤為貴,而后商賈有懋遷之資,有倍蓰之利?!盵7]他興辦的各項事業均大量引進西方技術裝備,同時聘用大批外籍人才到南通工作。張謇認為教育關乎國運盛衰和民族存亡,“圖存救亡,舍教育無由”[8],從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辦通州師范學校起,張謇帶領南通士紳構建了擁有近400所,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的地方教育體系。

南通的教育以西方先進科技文化普及為主要內容,中小學參照國外相關專業課程設置,開設數學、物理、化學、博物、地理等基礎科學課程,引進了國外教學方法和教材,并選拔優秀畢業生到國外留學。張謇給南通醫科專門學校題寫訓詞中的“祈通中西”,就是希望南通的莘莘學子能迅速打通東西方文化壁壘。

光緒二十九年(1903),張謇發起成立了翰墨林印書局,出版地方事務以及詩文、史傳、地理、教育等類圖書,陸續有《星報》《通海新報》《新通報》《南通報》《公園日報》等報紙發行,搭建公共話語平臺。光緒三十一年(1905),張謇興建南通博物苑。此后南通圖書館、女紅傳習所、伶工學社、更俗劇場以及一批城市公園建成,對民眾提高素質、開拓眼界、移風易俗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南通文化在這一階段體現其開放性、包容性,吸引了一大批國內最優秀的學者、藝術家、教育家到南通工作、教學、演出。所有這些都為南通的社會生活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現代文明氣息。

(三)“地方自治”和地域文化的變革

張謇把士大夫的鄉土責任和“圖存救亡”國家使命相結合,認為發展實業、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地方自治”是解決社會危機、實現國家富強的基本路徑,而這也是南通地方士紳的共識。在20世紀初期,張謇及南通士紳們陸續建立了一批自治組織,如光緒三十年(1904)成立總商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成立通海五屬學務公所(后改為教育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成立農會等,這些自治組織承擔著本應由地方政府承擔的社會建設和管理職能。張謇領導的士紳集團逐步掌控了南通社會管理的實權,形成了“小政府、大社會”的南通“地方自治”體系。

南通在以張謇為首的地方精英治理下發生著地域文化的變革。20世紀初期,以南通大生紡織公司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文明,以今南通市區為中心迅速向周邊擴張;廣闊的沿海墾殖區域以“公司+農戶”的模式,迅速改變著封建生產方式和傳統的社會結構;大工業與小生產的緊密結合產生了巨大的“聯進效應”,南通地方經濟由此崛起;而新式教育的興起和對科學文化的引進,以及建筑、景觀、戲劇、會展、媒體、演講等種種新型的文化手段,改變著南通人的觀念,提升著他們的素質??傊?,近代工業文明進入南通,深刻地影響了南通地域文化。

(四)區域中心的形成與江海文化的整合

清中期,南通地區的地理發育基本完成,行政區劃上也趨于整合。然而民國建立后,行政上南通、海門、如皋等都成為獨立的縣屬,但隨著南通城經濟社會的發展,江海文化整合的趨勢已經形成。

隨著大生資本集團各企業的興辦,南通工業化的進程加快。隨著實業的發展,南通市政、慈善事業連同文化教育體系,共同構成了近代南通城市一個全新的社會系統。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張謇主動接受上海的輻射,發展南通。上海是南通產品最主要的輸出和轉運中心,上海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源源不斷地流向南通城,又通過南通向外輻射,在蘇北的區域發展中發揮著影響力。

淮南墾殖事業的推進,一大批工業、貿易集鎮圍繞著南通城次第展開。南通發揮了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隨著南通各類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就業的步伐和公路、運河、電話線的延伸,南通將近代化的成果輸送到周邊地區,其勢力直接延伸至廣闊的江北淮南,帶動了區域發展。

至20世紀20年代初,南通以一個新興城市的面貌一度名噪海內外,被譽為“理想的文化城市”“中國教育之源泉”。1920年《密勒氏評論報》主編鮑威爾考察南通說“這座城市現在對江蘇省—上海所在的模范省輻射出新的影響力”;而在1923年日本人駒井德三的一份調查報告中稱贊南通“宛然有為江北一帶之首都之現象”。僅20多年,一座新興的工商業次中心城市在長三角北翼崛起。江海文化以南通城為中心形成了強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原來南通北部地區對江淮文化、南部地區對江南文化歸屬感幾乎被扭轉。最終,南通各個板塊在行政區劃上匯聚一體,生產生活方式趨于同一,文化上完成整合。

參考文獻

[1]朱誠,等.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北地區全新世以來人地關系的環境考古研究[J].地理科學,2003(6).

[2]梁悅馨,等.通州直隸州志:卷3? 建置[M].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

[3]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30? 淮南道八? 泰州[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1? 太宗[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陶澍.陶澍集:上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8:221.

[6]莊安正.張謇與民初蘇北沿海的移民大潮[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7]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1冊[M].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22.

[8]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8冊[M].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566.

猜你喜歡
江海張謇通州
非遺吹糖人
雪落通州
狀元實業家張謇與其兄張詧
張謇家訓一則(書法作品)
論張謇的日本觀
普羅之城——通州新潞運河創意區
通州僑商:海外創奇跡 國內獻愛心
在露水與江海面前,你會如何選擇?
江海
聯墨雙馨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