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碳普惠研究可視化分析

2024-04-06 15:22劉靈秋
黑龍江科學 2024年5期
關鍵詞:普惠制普惠發文

劉靈秋

(新疆大學 商學院,烏魯木齊 830046)

我國于2020年9月明確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與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而碳普惠制試點是推動雙碳目標盡快達成的重要一環,多省市正探索碳普惠建設,碳普惠試點也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年發文量與被引量

截至2023年3月29日,碳普惠領域共發表247篇相關文獻,總引用579次,文獻來源為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詞為“碳普惠”。碳普惠研究始于2012年,2014年被引量大幅上升,但年發文量仍處于低位。2015—2018年,發文量與被引量逐漸增加。2019—2020年,發文量與被引量略有波動,但整體仍高于前期。2021—2023年,發文量激增,2021年發文量增速與被引量增速均達到峰值,2022年發文量達到2021年的1倍以上。故可將碳普惠研究分為“2012—2015年萌芽期”“2016—2020年成長波動期”“2021—2023年快速發展期”三個階段。詳見圖1。

圖1 碳普惠研究年發文量與年被引量變化趨勢Fig.1 Change trend of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and annual citations in carbon inclusion research

2 關鍵詞分析

2.1 關鍵詞共現與聚類

在科學知識圖譜中,高頻次、高中心性的關鍵詞可用來確定某領域的研究熱點,中介中心性可測度節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樣本文獻中共218個獨立關鍵詞,其中出現1次的有140個,出現2次的有28個,出現3次及以上的有50個(占23%)。碳普惠制研究熱點主要圍繞碳普惠制、碳普惠、清潔高效利用、普惠金融、碳積分、碳排放、減排量、低碳生活等主題展開,中介中心性不小于0.1的節點共198個。詳見圖2、圖3、表1。

表1 碳普惠關鍵詞頻次及中介中心性Tab.1 Keyword frequency and intermediate centrality of carbon inclusion

圖2 關鍵詞共現圖譜Fig.2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圖3 關鍵詞聚類圖譜Fig.3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2.2 關鍵詞的時間變化情況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將關鍵詞聚類按時間線依次排列,能夠直觀看出文獻研究重點隨時間發生的變化。碳交易、碳積分相關研究始于2013—2014年;2015年,碳普惠制研究興起,2016年隨著廣東省首次展開碳普惠試點,其研究熱度越來越高。2017年,普惠金融概念提出[1],研究范圍逐步延伸至綠色出行、碳市場、碳匯、碳配額等。2021年,碳普惠與交通出行的聯系日趨緊密,相關研究側重于交易管理、碳賬戶、碳定價等。詳見圖4。

圖4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Fig.4 Keywords timeline map

2.3 關鍵詞突現情況

突現詞是指在短時間內頻繁出現,受到廣泛關注的關鍵詞,可解釋某一領域的研究趨勢。從突現強度看,“碳普惠制”“碳中和”“普惠金融”的突現強度位居前三,其中“碳普惠制”于2015—2019年保持最大突現強度,“碳中和”“普惠金融”于2021年維持在突現強度的第二、第三位。從突現時間看,2021年突現詞數量最多,“碳中和”“普惠金融”“激勵機制”“全民參與”“商業銀行”“綠色出行”等均在此時成為研究熱點,但持續時間不長?!熬G色金融”與“信用貸款”在2023年成為最新突現詞。從突現周期看,“碳交易”與“碳普惠制”的突現周期最長,從2013年起維持了4~5年時間。詳見圖5。

圖5 關鍵詞突現圖譜Fig.5 Keywords emergence map

3 研究熱點

3.1 碳普惠政策文件

截至2023年,我國共發布了57個碳普惠政策文件,其中2021年發布量增速最高(達到600%),2022年發布量最多(達到21個)。省市級政策文件占92%,數量遠超國家層面,說明各省市對碳普惠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碳普惠落地應用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詳見圖6、圖7。

圖6 我國碳普惠政策文件年發布量變化趨勢Fig.6 Change trend of the annual release of China’s carbon inclusive policy documents

除國家層面發布的政策文件外,廣東、山東、山西、上海、天津5省市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數量較多,說明我國北方地區碳普惠制政策推行力度較大,而西部與東北部地區暫未發行碳普惠相關政策。

在碳普惠政策中,除“碳普惠”這一首要主題外,“綠色低碳”“碳賬戶”“碳積分”“碳排放權交易”的出現頻率較高,說明各地的碳普惠制度構建思路基本一致。詳見圖8。

圖8 我國碳普惠政策文件關鍵詞出現頻次Fig.8 Frequency of the keywords of China’s carbon inclusive policy document

3.2 碳普惠原理

碳普惠制是在量化小微企業、家庭與個人的低碳行為后,將減排量轉換為個人賬戶中的碳積分或碳幣,在借助商業政策激勵賦予減排量一定價值的同時,經相關機構核證后可在碳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在社會上起到正向的引導作用[2]。相較于靜態的碳普惠定義,其運行流程形成了實際可行的動態循環,碳普惠制的效益主要體現在經濟、社會及環境層面[3]。我國碳普惠制的理論流程詳見圖9。

圖9 我國碳普惠制的理論流程Fig.9 Theoretical flow of China’s carbon GSP

3.3 碳普惠類型

3.3.1 政府主導型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提出在北京、深圳、廣東等7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當前,上海、廣州、無錫、東莞、福州、蘇州等城市都提出實現雙碳目標計劃,力爭提前實現碳達峰。此外,南京、深圳、武漢、杭州、十堰均處于不同程度的碳普惠項目實施過程中,覆蓋范圍囊括交通、水電、垃圾分類、購物消費等,大多以政府與商家讓利出資相結合的方式運行。

3.3.2 企業主導型

企業主導型碳普惠是指由企業收集記錄特定業務場景下個人的綠色行為,根據一定規則將綠色行為對應換算為積分、能量等碳資產,用戶可利用碳資產兌換相應優惠。如支付寶旗下螞蟻森林碳足跡種樹、迪卡儂的舊衣零拋棄品牌專項行動計劃、美團外賣的青山計劃及環保能量公益捐、高德地圖的北京MaaS出行平臺等。

3.3.3 金融機構主導型

金融機構主導的碳普惠形式包括綠色信用卡與個人碳賬戶兩種。綠色信用卡指金融機構推出的綠色主題信用卡,在開卡流程、卡面設計、權益設置等方面體現綠色低碳理念,如中國銀聯與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等合作推出的綠色低碳主題信用卡。個人碳賬戶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發起方,依托借記卡、信用卡或個人賬戶,將綠色金融產品服務與個人碳賬戶密切掛鉤,平安銀行、建設銀行、山東日照銀行等已進行初步嘗試。

3.4 碳普惠體系

3.4.1 碳積分性質與運行機制

碳積分是激勵公眾參與碳減排、溝通微觀減排與宏觀碳市場的關鍵,但碳積分在商品兌換及交易流通方面存在不足,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政府主導型碳普惠制并未真正與現有碳市場建立聯系,與實現個人碳減排量變現還有一定距離[4]。有學者肯定了碳積分的金融屬性,建議交易平臺與銀行可共同發行低碳積分卡[5]。金融機構綠色信用卡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個人碳賬戶的建立。但碳幣的價值未被統一準確度量,導致其價值難以確定而無法投入使用[6]。同時,碳積分的有效性受碳普惠試點政策的影響。政策的不確定會導致公眾對碳積分的持有意愿不高,對碳積分的認識較淺[7]。未出臺碳積分與低碳行為的兌換比例、兌換條件等規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碳積分發行的公信力,導致個人減碳激勵機制不暢通。國家層面也缺乏碳普惠自愿減排量的協調機制,部分試點城市碳積分僅可在省級碳市場內部交易,限制了碳普惠制度跨區域合作的開展[8]。

3.4.2 碳普惠制激勵方式

居民出行過程中產生的碳排量核算是保證碳普惠制度實施效果的關鍵。有學者提出,可利用公交卡刷卡記錄與低碳產品使用時間等進行周期性低碳數據監測,確定用戶唯一認證方式,如交通卡卡號、車牌號、公交地鐵智能卡等[9]。在碳幣用途方面,有研究提出,可用碳幣支付公交費用、購車指標、停車費用或實行積分入戶等[10]。激勵碳普惠可通過政府提供資金、擴充低碳清單、增加普惠商家進行[11]。有學者建議政府可通過提供優質的換乘服務、出臺碳排放配額獎勵等手段引導外來車輛使用綠色出行方式[12]。部分研究還對碳普惠制的涵蓋范圍做了擴充,提出將社區的每戶居民作為普惠制對象,鼓勵商家加盟,為居民提供更多低碳消費選擇[13]。

4 結論

針對碳普惠制的學術研究雖較少,但相關研究受到的重視越來越高,并與碳排放權、碳中和的聯系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研究強調小微企業、個人、家庭、社區參與的重要性。從碳普惠政策文件與發文量來看,碳普惠研究受政策推動影響巨大,二者發布時間基本一致。國內大多數地區的碳普惠制仍處于初步階段,學界所涉及的碳普惠研究主題更為新穎,碳普惠與金融的結合、低碳交通主題近年研究熱度上升,預計未來將得到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普惠制普惠發文
探索節能家電碳普惠機制 激發市民低碳生活新動力
中國從普惠制“畢業”影響有多大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日照銀行普惠金融的鄉村探索
農村普惠金融重在“為民所用”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歐盟普惠制改革及對我國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