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的隱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研究

2024-04-07 16:58吳夢環賈祥龍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本性莊子境界

吳夢環,賈祥龍

(寶雞文理學院 政法學院,陜西寶雞 721013)

中國古代哲學是人類思想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以其獨特的思辨方式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莊子的隱逸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從本質上關注人類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對人們的生活與價值觀提出了獨特的見解。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陷入社會各個緯度之中而與本真自然的聯系越來越少,致使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深受功利主義的過度熏染而心靈憔悴和內在荒蕪。因此,在今天追溯和正視莊子的隱逸思想有助于人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原初狀態以重現內在之生機盎然。

1 莊子隱逸思想的基礎

1.1 “道通天地有形外”

“道” 是莊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莊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體本源,是事物運行流變的根本規律。雖然在有限的認知中萬物各有分別,可是在無限的道域下萬物都是通而為一的?!肚f子·齊物論》說道:“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爆F象界中的分別成毀難以否定其恢恑憰怪,但是在本質上是統一于道的。之所以存在現象界的多怪難辨,是由于道本身是可被認識的,但卻是難以完全被認識的,因為 “夫道未始有封”,道原本是沒有分別的,認知的局限導致了分別的產生,導致了 “道” 全貌的隱藏。莊子說 “夫大道不稱”“道昭而不道”,在有限的認知維度中是難以言道的。例如,莊子試圖論述萬物的開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論述的結果卻是難以表明到底有沒有一個開始。又如,在現象界中,時間的長短是衡量萬物生滅壽命的標準?!肚f子·逍遙游》中指出,以 “年”為單位固然可以區別朝菌的壽命不及大椿,然而大椿之外還有更長壽的生命,所以很難說清楚壽命的極限。莊子還列舉湯之問棘的例子來論述空間的無限?!跺羞b游》中曰:“湯之問棘也是已。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盵1]上下四方之外仍然有上下四方,難以找到邊界。無論是時間的無限還是空間的無限,都說明以有限的界限來認識現象界是難以認識其全貌的,但是通過對有限的超越,作為萬物之中的一物仍然可以實現萬物與我為一而接近 “道”。

1.2 無為自處常然間

“無為” 是莊子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實際上,“無為” 發展到莊子這里,已經變化為一種隱逸思想,其關注和服務的對象是自然的個體[2]。莊子在論道之后證明了本體之道的神秘不可言說,同時也以道的根本性作為依據提出了人之行為處世的要求。莊子在《駢拇》中指出了何種狀態是合乎道之本然的狀態:“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曲、直、圓、方是其本然的樣子,不需要鉤、繩、規、矩來修正,否則就違背了它的本性,這種本然的樣子被莊子稱為 “至正”。這種違背本性的刻意修正則完全是多余的做法。莊子又說:“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 而侈于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 而非道德之正也?!?像駢生的手指、附加的肉瘤、造作的仁義則是不符合 “至正” 本性的。但是駢指和肉瘤顯然不是人為的違背本性,而是本性自身之異者,倘若斷其一指、切其肉瘤,就會導致悲傷的結局。其實在莊子看來,多余的手指和肉瘤并沒有違背事物的常然之性,反倒是切掉它們屬于多余的舉動。南郭子綦見大木 “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又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大木正因為其不材而得以長生,那么駢指又豈違背這番道理。所以,世間萬物看似多余卻未必多余,看似無用卻未必無用,其本身自有相應的道理,不需要人為加以干涉,否則只是在徒增困惑。這就啟示我們為人處世之道同樣如此,本然之道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順道而行,去及時糾正自己偏離道的行為,但并不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爭名逐利,做多余的事。

1.3 無待、自化然后逍遙

“逍遙” 是莊子思想中關于生存的理想境界,是真正實現萬物與我為一,接近道的狀態。在 “無為”中,莊子從 “道” 出發,進一步揭示了人之為人在社會之中的常然狀態,辯證分析了無為之為與無用之用的道理,為人生實現對世俗的超越從而達到逍遙狀態指明了前途。莊子認為,阻礙人們通往逍遙之途的原因,主要是凡人之數,皆有所待。宋榮子已經能對表面的現象進行本質的了解,莊子認為宋榮子還不是完善的,“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已經勝過宋榮子,“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但是在莊子看來,列子仍然有所憑借,還是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那么怎樣的狀態在莊子看來是逍遙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如果能夠順著自然的規律,掌握六氣的變化,在無限的境界里面傲游,就不需要憑借什么了。這就是逍遙的狀態,也被稱為 “至人、神人、圣人”。只有達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才能與萬事萬物的本源本體通達為一,而道本身是沒有分界、不可言說的,所以也就無己、無功、無名了。從境界來看,逍遙的境界確實勝過宋榮子和列子的境界,但是從道本身來說,達到逍遙的境界又與宋榮子和列子沒有什么區別,因為萬物本來一體,而逍遙的關鍵在于精神能夠實現超越和跳脫,超脫物的層面,也即自化,這本質上是對道的復歸。

2 《莊子》隱逸思想的三重境界

“道” 作為整個道家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莊子隱逸思想的基石。在本體論上,莊子與老子的觀點是一致的,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有學者認為:“莊子的‘道’無不指向自然、無心、無為的精神修養或生存境界,而這也是他所要彰顯的心中之主?!盵3]莊子將“道” 轉化為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修養,給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法。也就是說,莊子的哲學實際上是一種境界哲學,即人的內在修養所達到的一種水平,而隱逸思想是其中的重要表現之一?!扒f子的隱逸思想是一種面對社會精神牢籠的覺醒,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祿,使之不擾于心,并進一步卸除了一切社會責任,使自己成為一種純粹的自我存在?!盵4]這正是莊子與其他隱者精神傳統的區別之處,也更凸顯了莊子超邁的境界和生活姿態。

2.1 游物的自然心境

莊子認為,當我們的心靈不被名利等外物與喜怒等情緒搖蕩時,我們便能達到游物的自然心境?!肚f子·繕性》篇中說道:“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這反映出古代所謂隱士,并非自己刻意隱匿,而是德行不化而困厄天下,就深藏自然本性,保持極為寧靜的心態,以待時運的到來,這是保全自身的方法。這也啟示著我們,當面對各種嘈雜與誘惑時,保持一個清靜內心的狀態,才是對于內心最好的修行。隱士從產生之時起就有一個精神的家園,那就是他最初生活并且始終向往的那個自然社會,莊子將之稱為 “至德之世”。在莊子看來,一切遵照本性自然,就是最自然的事。因此,回歸無知無欲的自然社會,按照固有的天性生存,才能享受心靈的超脫和自由。

莊子的自然觀除了表現在對自然淳樸的原始社會的回歸意識,還表現在對人自己內在自然本性的體認[5]?!肚f子·馬蹄》說道:“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而一切多余的改變都是對馬之自然本性的破壞。同樣,莊子認為人性也是如此,“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也就是說,黎民百姓有他們固有的本能和天性,因此,莊子呼吁恢復人們的淳樸天性[6]?!罢嬲?,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所以莊子主張回歸內在的精神狀態和真實本性。這種真實的心靈狀態意味著解放自己,擺脫束縛和限制,重新獲得自由的心靈。而要達到游物的自然心境,莊子認為就要做到 “虛靜無為”“順應自然”。無論面對任何情形,心靈都能夠與道為一,保持寧靜平和。同時按照事物的規律來行事,擺正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而不 “與物相刃相靡”,如此便會樂在其中。

所以莊子主張從人性本身來實現人生的圓滿自足,他提出,回歸人的自然本性,做到 “虛靜無為”“順應自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讓人們從權力和語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人們應該擺脫已經被社會化的心理狀態,重新回歸自然的狀態,以實現人類文化心理結構中的自由享受[7],由此達到一種游物的自然心境。

2.2 游世的處世態度

面對亂世,莊子并不認同傳統隱者的隱逸方式,而是提出 “游世” 理論來取代傳統的避世理論。追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 和 “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的理想狀態,即《莊子·天地》中所說的 “游世俗之間”,也就是 “游世”。

在養生保身的方法中,莊子的獨特之處在于提出 “無用”。所謂 “無用之用”,就是講人生在世,不要追求有用,不要使自己顯得有某種才能。在《莊子·人間世》中以樹木為喻,借木匠與櫟樹的關系,去象征社會與個人的關系。指出個人不能成為任何意義上有用的人,一旦有用,就無法自保。莊子認為 “無用”并不容易,是一種境界,如櫟樹 “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而莊子的 “無用” 并不是主張完全躲起來,而是主張 “游” 于世上,如在《莊子·養生主》篇中說道:“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奔醋裱m度的原則,謹慎地避免矛盾,在夾縫中游。又如著名寓言 “庖丁解?!?,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行動。莊子以 “無用” 來保全自己,也是對自我保全方式的一種發展。莊子的 “游世”思想還表現為勸人安順換取內心平靜,即 “順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內不化”,既順應這個社會,又不喪失自我追求的處世理念。一方面,通過 “順人” 與 “外化”來適應變化,保全生命,做到 “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為精神自由提供外在現實層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通過 “不失己” 與 “內不化” 來保持內心本真、虛靜安寧,保證精神上的獨立人格,從而為精神自由提供內在心理維度的保障。

在莊子看來,隱逸的首要目的是自我保全,以“游世” 的態度安于處境、順其自然,消除對生死的恐懼、貧富的憂與喜、得與失的糾結等,從而獲得精神的解脫,重新找到個人生命的意義。莊子擺脫了最初“身隱” 的避世方式,重新尋找人與世界建立穩定關系的基礎,將隱逸哲學通過 “游世” 升華到新的境界。

2.3 逍遙的存心方式

莊子意識到命運和現實是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因而只能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并試圖尋求精神上的超脫和自由。因此主張把自己的心隱逸起來,擺脫心為物役的束縛,達到真正 “隱” 的狀態。這正是莊子之隱的新境界:“隱遁,并不在于身形隱藏,而在于心靈放逸,即超越世俗的價值觀念?!盵8]也就是在 “身隱” 的基礎上實現 “心隱”。因此,在確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莊子關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實現“心隱”,即精神的自由。這也是莊子隱逸思想中最核心、最獨特的部分。

莊子認為,要達到精神自由的 “心隱” 之境,就要做到 “心齋”。心齋的 “齋” 不同于祭祀的 “齋”,“齋” 的原有詞義為:古人在祭祀前忌葷酒、忌沐浴,以表虔誠。而莊子的心齋意味著消除所有世俗觀念和情感束縛,使內心達到純凈的境地。這與老子所說的 “致虛極,守靜篤”[9]的境界是相通的。心齋需要關閉所有感官的通道,不用耳朵去聽,不用心去感受,而是用氣去感應,使心靈達到虛空的狀態。同時,莊子在提出 “心齋” 這一修養方法時,也提出了 “坐忘”?!靶凝S”著重在描述培養一個最具靈妙作用的心之機能,“坐忘” 則更進一步地提示空明靈覺之心所展現的境界[10]。坐忘就是端坐在那里,使自己內心平靜,忘卻自己,忘卻一切外物,與自然保持一致,達到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坐忘需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是形體上的不動,二是思想上的不動。坐忘首先要忘掉自身的形體,不被肢體所束縛,然后拋棄自己的心智,從形體的欲望中解脫出來,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達到了由表及里的修養過程。坐忘不僅要忘卻自己的肉體,還要不斷去除身體器官所追求的各種欲望,從而實現對肉體的超越,消除各種偏見。換句話說,坐忘就是使自己內心不斷凈化的過程,掙脫肉體和心靈的束縛,使自己內心空蕩蕩,進到與大道同一的意境,從而實現個體的自我超越,與自然融為一體。

同時,莊子還指出 “無待” 乃真正精神自由的狀態,如果 “有待”,對世俗事物有所期待,則心靈必為外物所困所擾,所役所累,因而無法自適自在,惟有“無待”“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達到超脫無累的境界。通過 “無己”“無功”“無名”,超越一切現實和生死的人生態度,最終實現 “心隱” 的逍遙狀態,從而摒棄各種欲念,達到與道合一的狀態。心靈和身體都徹底脫離了塵俗,吸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超然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間,乃莊子心中最為理想的隱士狀態。

3 《莊子》隱逸思想的現代價值

莊子的隱逸思想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寶貴財富,同時也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在現代社會,重審莊子隱逸思想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現代社會中許多問題的癥結,從而指導人們更好地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達到身心的平衡與內在的和諧。

3.1 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莊子 “游物” 的自然心境,能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工業時代之初,人類以為自然的資源取用不盡,無限地向自然索取,給自然造成的破壞已經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面對這種威脅,人類更應該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推進社會發展的同時反思應該如何對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人和自然這兩者之間,人們把自我的主體性價值放在首要的位置,凌駕于自然之上,使自然服務于人類的各種需求。與此相反,莊子把自然的地位看作是與人類同等重要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平等和諧的。莊子認為,道是宇宙之根源、萬物之本原,道生滅萬物,人類和自然一樣,都從屬于道。而當人類沉迷于物質欲望無法自拔時,為了追求感官享樂,會不惜用任何手段滿足感官需求,結果會使自己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中喪失本真的自我。因此,游物的自然心境是對過度享樂、沉迷欲望的最好克制和救贖,要求人們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必要反思,及時糾正人類自身位置在人與自然關系之中的失衡。

3.2 有利于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

莊子 “游世” 的處世態度,能更好地緩解當今社會日益疏離、冷漠的人際關系壓力。人們今天所處的異化生存狀態限制了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使人之本性走向侏儒癥和巨人癥的極端。隱逸思想提醒人們在面對社會的復雜多變所帶來的身心壓力時,要時刻保持精神的獨立與清醒,避免內在精神世界被社會泥潭污染和裹挾,從而在對社會困境的旁觀中解構社會困境以實現精神的解放。當人們置身于有如大海一般的龐然社會之中,最困難的便是在社會的無限中占據相對有限,為自身的生存占據一席之地,而當自身能夠在與社會相處中達到和諧,也就增加了其他個體在社會中的生存空間,所以游世的態度不僅是人自身在社會關系中的解放,還是與其他個體在社會關系中的一同解放。

3.3 有利于促進人與自身的和諧

莊子 “逍遙” 的存心方式,能更好地促進人與自身的和諧。莊子的隱逸思想提醒我們,在面對社會的壓力和競爭以及價值評判和價值期望時,要保持內在精神的冷靜和獨立,一些看似是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實則最終以人與自身矛盾的形式造作。之所以人們會在社會的大海中迷失自己的價值家園,根本上還是由于自身處于價值評價的自我中心困境之中,而要克服這一困境首先要解決人與自身的矛盾,實現自我身心平衡。莊子分析,導致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道隱而真偽生”,所以只有復歸于道,才能走出價值評價的自我中心主義困境,才能實現自我的身心平衡,而逍遙是莊子認為最能體踐道的路徑。強調通過“心齋”“坐忘” 等修養方法,即摒除雜念、內心虛靜純一的狀態和忘掉形與知的內在清靜實現自我超越。

4 結束語

《莊子》中的隱逸思想,雖不積極,卻是樂觀的。從源頭來看,莊子隱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當時社會歷史背景原因,又有個人經歷的主觀因素。然而莊子看清時局,選擇在世而隱,把生命在亂世中的安頓作為其主要的思考內容。其隱逸思想中 “游物” 的自然心境,“游世” 的處世態度,“逍遙” 的存心方式這三重境界,對于現代社會中人們壓力的舒解、內心的自由和幸福具有重要意義。盡管莊子的隱逸思想不像法家和墨家那樣現實和激進,也不像儒家那樣強調自律,但它并非毫不關心實用。相反,莊子的隱逸思想強調以自然思辨的態度去面對事物,以冷靜、獨立的精神去處理問題,進而探尋生存的最佳境況??傊?,莊子的隱逸思想在今天仍能為人們克服現實生活困境提供重要的參考,幫助人們構建美好、穩固的精神家園。

猜你喜歡
本性莊子境界
三重“境界” 讓宣講回味無窮
保持本性方能異彩紛呈
品“境界”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慎獨的境界
論現象學時空的實踐本性
本性最美
“人師”的境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