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商丘古城文化外宣翻譯研究

2024-04-07 16:58朱婷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商丘古城一帶一路

朱婷

(1.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2.武漢工程大學,湖北武漢 430205)

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沒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置身其外。在這一背景之下,文化輸出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其重要性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自2013 年以來,隨著國家 “一帶一路”(即 “絲綢之路經濟帶” 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一帶一路” 共建國家在文化方面加強了交流,加深了理解,實現了優勢互補,也為五千年發展歷史的中華文化提供了傳播的平臺,從而更廣泛地為世界人民所理解。

作為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六大中心城市之一、國家 “一帶一路” 和中部崛起 “兩縱兩橫經濟帶” 重要節點城市,河南商丘正主動搶抓機遇,通過不斷地對外開放,積極搭建外向型產業平臺,持續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在這之中,源于殷商、有著4 500 年厚重歷史并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為一體的商丘古城是商丘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借助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在商丘沒有中斷過這一優勢,對外講好商丘古城故事,擦亮殷商之源燦爛文化品牌已成為擺在商丘外宣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1 商丘古城文化外宣翻譯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外宣翻譯是 “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及國際會議,對外發表和傳播”[1]。從促進國際交流有效開展的角度看,外宣翻譯正逐漸成為我國加強對外話語權、影響力及傳播力的戰略需求和重要途徑。本文從具有外宣指征、能代表商丘古城文化的核心要素入手,重點分析商丘古城內外幾處重點景點及幾大家族院落現有對外翻譯資料存在的問題。

1.1 翻譯文本,外宣文本可讀性有待改進

外宣翻譯是指以外國人為對象,以宣傳中國文化為目的的翻譯。外宣翻譯的目的是要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的文化風俗,做到既能傳播中華文化又能滿足英語讀者的需求[2]。筆者走訪實地考察時發現,商丘有些景點英文翻譯存在不準確的地方,或同一個專有名詞翻譯不一致。一些特殊文化負載詞不加注釋,使得外國游客無法正確地理解。例如:“壯悔堂” 有時譯為Zhuang Hui Tang,有時又譯為Zhuang Hui House。在介紹其父侯恂及其哥哥為萬歷十四年(1616 年)的進士時,“進士” 一詞直接用拼音 “Jin Shi” 表示,只是音譯,沒有加任何注釋,這就會讓外國友人無法正確了解進士的真正含義,不能達到有效交流。

1.2 公共場合對外傳播語種單一,數字化程度有待加強

針對商丘古城文化對外宣傳情況進行梳理,有以下問題。一是語種少,主要以英語為主,極個別景點有韓語和日語介紹。隨著 “一帶一路” 倡議的推進,單一宣傳文本已然滿足不了多語種受眾的需求,多語種宣傳譯文急缺。二是個別公共區域景點宣傳媒介比較傳統、落后,數字化程度急需提高。據調查,河南19 個5A 級景區、4 萬多個旅游單體資源中,真正做到數字化開發和智慧化運營的景區數量十分有限。以商丘應天書院為例,其作為一個4A 級景區,北宋時期的 “書院之首”,對北宋的政權鞏固、人才培養意義非凡。然而,今天的應天書院門可羅雀,只空余一攢建筑在商丘古城南湖畔哀嘆,門票尚且為紙質形式,缺乏數字化手段。通過調研發現,商丘古城景區與應天書院有著相似境遇的不在少數,這些具有豐富的社會與文化價值和較大市場開發價值的景區急需受到關注,它們不僅關乎一個景區建設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更代表了一座城市對該地區公共文化事業、現代文旅產業的重視程度,也是一個地區和城市展示其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1.3 對外宣傳資料缺乏,專業人才不足

一是對外宣傳文本材料有限。尤其是關于古城文化翻譯的文本嚴重不足,筆者到商丘市圖書館查閱,到博物館實地考察,發現僅有《商丘旅游》、2007 年出版《旅游手冊:河南》等零星翻譯文本。除了BBC介紹中國故事視頻宣傳片有2 集涉及商丘古城的英文解說詞。高質量、考證翔實、資料完備的譯文特別少?,F存對外宣傳資料有的多年未有更新。紙媒之外的數字化媒體宣傳手段,如公眾號、移動端App、視頻大多用中文介紹,以英語和其他語言作為媒介宣傳的素材很少。

二是專門的翻譯人才匱乏。通過實地考察、查閱商丘古城文化對外宣傳資料,筆者發現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專業、專職的翻譯人才非常匱乏。從2006 年開始,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在中國僑聯、省政協的關心支持下已連續成功舉辦多年,現在已成為天下華商尋根祭祖、加強合作、推動共贏、促進發展的重要媒介。政府需要出臺文件支持華商外宣外譯工作,為服務于對外宣傳的翻譯項目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

2 商丘古城文化外宣翻譯策略

翻譯的過程常被理解成翻譯實踐者簡練地概括、理解與表達。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緊密關系及其之間的相互影響是當今語言學家與文化專家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而翻譯活動的文化本質是近年來許多翻譯學者探討的重要課題。從翻譯的功能看,其本質的作用是克服語言障礙,促成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精神的溝通,主要是通過文化層面的交流而獲得。尤金·A·奈達于1964 年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是受到學界普遍認可的翻譯理論之一,該理論主張在文化與語言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重在理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關注目標讀者的反應,從而實現中西方之間有效、順暢的溝通[3]。功能對等理論對外宣文本的翻譯有重要指導意義。以奈達 “功能對等” 理論為指引同時結合外宣外譯材料翻譯實踐,本文針對性地提出如下符合商丘古城文化特點的翻譯策略。

2.1 把握邏輯關系,意合變形合,符合受眾表達習慣

翻譯不易,需要語言修養及文化修養等。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指出,一種語言和另一種相比總是有不同之處,漢英兩種語言的顯著區別在于意合與形合的對比[4]。漢英兩種語言在邏輯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漢語表意朦朧,文采斐然,意境細膩,喜歡在模糊中傳遞語義,在散文的語言風格上表現尤為明顯;而英語則重邏輯分析,語言干凈利落,邏輯明晰。

例1:商丘古城按照古代風水理論修建,全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內城城墻聳立,巍巍壯觀,護城河繞城一周,水面寬闊。從空中俯看,古城仿佛建在水中,這種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保存完好的古城,在國內獨一無二,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范之作[5]。

譯文:The ancient city of Shangqiu wa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feng shui (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supposed to have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theory, and the outer circle of the whole city is square, shaped like a bronze coin.The inner city walls are towering and majestic, and the moat surrounds the city with a wide water surface.Viewed from the air, the ancient city seems to be built in the water.This trinity of inner city, city lake and city wall, a well-preserved ancient city, is unique in China and can be called a model of ancient cities in China.

評析:由于中西方思維角度不同,因而在語言表達及語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漢譯英時,一定要把握這種差異在句子方面的表現,按照西方人的表達習慣進行翻譯。原文是一個長流水句,譯者在理解原文內在邏輯及語義后重新構造了句式,使用了顯性連接手段(如連接詞和非謂語),譯為四整句。這樣譯文更符合目標受眾閱讀習慣,也有助于接收者理解感受古城文化,提高外宣效果。

2.2 直譯音譯/加注釋,凸顯古城內涵和文化

奈達(Nida)認為,對翻譯而言,掌握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還重要。語言具有神奇的表達力,不僅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和交流的一種工具,還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又具有高度復雜性。這不僅表現在它是由多方面、多層次組成的;更重要的是,在實際雙語交換使用中中西方文化和層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他們存在共性,但是差異性更為突出,通過分析和推敲原文字里行間的內涵,找出源語的真正含義,使用與源語內容相似而形式不同的詞語來翻譯,使譯文內容準確、真實。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其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也都不同。語言不同勢必出現文化差異,故此導致了文化負載詞的出現。大量跨文化交際活動所產生的誤會、矛盾和沖突,呈現出不同語言中外文化交流中翻譯的相異性功能,即翻譯在一國的文化傳統中,亦在一個民族的身份認同中植入相異性因素[6-7]。

任何信息的轉換通常都會損失一些信息,有些宣傳材料了承載了國家特色文化內涵。英譯時若翻譯不當很容易流失文化背景。比如 “風水”“春聯”“廟會”“門神”“轎子” 等文化負載詞,以 “風水” 為例,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稘h語詞典》解釋為:住宅基地、墳地等的地理形勢,如地脈、山水的方向等。在英譯時若將其音譯為”feng shui”,英文母語者將不理解其意義,造成他們對文本的不理解,而風水一詞所蘊含的中華統文化更無法體現。因此,譯者可用音譯或直譯加注釋的策略翻譯這些中國文化負載詞。風水,即可音譯為fengshi,括號加注“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supposed to have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加注釋可對有文化內涵的詞匯進行詳細的解釋和表達,提高 “理解的有效性”[8-9]。

例2:陳宗石在書中寫道,貼春聯、門神至少要花費二三兩銀錢,倒不如將這些銀錢存下,以備不時之需。

譯文:In his book, Chen Zongshi said that every Spring Festival Eve, people usually spend at least two or three silver coins (the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at that time) for New Year Scrolls and the Door God.

評析:原材料中有一些文化負載詞,分別為 “銀兩”“春聯” 和 “門神”。其中 “銀兩”“春聯” 和 “門神” 是中國文化中所特有的,在英語中沒有對應詞,銀兩添加了英文注釋;scroll 有卷紙的含義,所以春聯譯為New Year Scroll;門神譯為Door God,使得目標讀者便于理解和接受。

2.3 針對外宣特點關注文本交際功能,吸引讀者興趣

翻譯很可能是整個宇宙進化過程中迄今為止最復雜的一種活動。而外宣英譯是重要的跨國文化的交際活動,承擔著向海外讀者宣介商丘古城及其文化的重要職責。針對外宣文本,要考慮它的特點功能,除了充分考慮雙語差異及特色文化外,還應重點關注宣傳的交際意圖是否有效達成。侯氏故居是商丘古城內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明清四合院落,在這個院落里,不但記錄著明末清初侯氏家族的榮耀與理想,也記錄著侯氏父子的失落與無奈,更記錄著一個流傳幾百年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在人生得意的時候,多少人可以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但是在李香君之后,人間再無桃花扇。

如果詞對詞機械地把原作語言中表達的意思搬進譯文,按源語語言規律來堆砌譯文的詞句,就不會體現出譯者創作個性的民族特色。具體到翻譯實踐,譯者在把握主題和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可改編原本文字結構,使用連續疑問句、口語對話的形式,縮譯、減譯等技巧來構筑真實旅游情境,提高譯文的交際功能。

例3:侯方域以桃花扇為信物以贈李香君,但我們不知道你們是怎樣相愛的。如果你們愿意的話,我們可以在返程途中聽你們講講自己的愛情故事。我代表大家先表示感謝。

譯文:Hou Fangyu used the peach blossom fan as a love token to give Li Xiang Jun.But we don't know how you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If you like, we shall arrange to listen to everyone's love stories on our journey.First of all, I'd like to thank you on behalf of all of us.

評析:這段導游詞以詼諧有趣的語言與游客進行互動,既向游客傳達了景點的內涵文化,又讓游客獲得了樂趣,發揮了導游詞的幽默作用。譯者文本將導游情境改為面對面交流形式,面對讀者發出有趣的熱情邀請,這樣能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游覽體驗興趣,有效提高了文本的交際性。

3 “一帶一路” 倡議背景下商丘古城外宣的建議

3.1 發揮政府統籌、指導、宣傳作用

河南省受鄭州一支獨大,周邊城市及其政府資金投入有限的制約,商丘古城文化對外宣傳工作有些滯后,與當下日益發展的經濟和市場的需求不太匹配。對外宣傳的翻譯工作擔任著橋梁的重要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城商丘的價值文化精髓在于挖掘工作,需要政府統一規劃指導、考古專家的科學挖掘。翻譯活動時刻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介入、干預和制約。故作為政府應從政策、資金、人員等方面給予古城文化外宣翻譯活動大力支持[10]。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協會積極組織人員搜集、整理、完善、出版古城文化外宣譯本,尤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古籍要進行搶救式的翻譯保護,外宣翻譯人才的培養儲備需翻譯協會、企業、高校共同發力[11]。相關部門和協會發揮帶頭引領宣傳的作用,重視商丘古城文化調查、研究、翻譯、宣傳工作,積極發出河南商丘聲音,鼓勵媒體、企業與協會及高校攜手合作,為河南商丘文化外宣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3.2 加強高校翻譯人才培養,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產學研活動

為適應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外語師生必須力爭成為 “雙語人” 和 “雙文化人”。高??梢詮膶I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教師隊伍建設入手,培養一支有國際視野、政治立場堅定,且跨文化交際能力強,熟悉河南商丘古城文化,有實戰經驗的專兼職翻譯教師隊伍,指導熱愛翻譯的相關專業大學生成立翻譯協會進行外宣翻譯學習和實踐。將有地方特色的商丘古城文化英譯及其他外宣材料引入翻譯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還可以把翻譯素養和行業技能實踐作為選修課引入旅游、經濟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

4 結束語

“一帶一路” 倡議下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由之路,文化是新的經濟著力點,外宣翻譯的目的是讓外國受眾準確理解原文化的信息,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本文闡述了“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河南商丘古城外宣翻譯的現狀和問題,基于外宣翻譯的現實需求出發,提出了外宣翻譯的策略。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文化融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外宣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助力,所以要從多方面儲備培養對外宣傳方面多語種人才,以期更好地為河南商丘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服務。

猜你喜歡
商丘古城一帶一路
商丘師范學院美術作品選登
商丘師范學院美術作品選登
商丘之旅
讓更多企業在商丘長得大、飛得高
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古城一個江邊
翹街古城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