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意識培養途徑

2024-04-07 11:54潘友兵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法治道德意識

潘友兵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能夠提升包括懂法、 守法、 用法在內的法治意識水平。為了實質性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引用案例、拓展學習、整合資源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法治學習機會,使學生在生活中了解法治知識、應用法治知識、感受法治知識,用高水平的法治意識規范自身行為、維護自身權益,將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努力成為新時代愛學法、能懂法、會用法的少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中的各種資源也得到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獲得身心和諧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使其能夠正確理解法律法規知識,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一、培養小學生法治意識的必要性

(一)社會發展需要

我黨始終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全面依法治國需要以增強全面法治意識為前提。小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思想意識尚處于發展階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其法治意識,能夠使學生從法律的角度看待社會現象,運用法律思維明辨是非,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需要。

(二)學生發展需要

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法治教育的機會相對較少,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法治教育機會,打開通過法治世界的大門,使學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能夠規范學生的行為與思想,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法治思維抵制不良誘惑,與違法行為做斗爭,實現自身健康發展,爭做新時代遵紀守法的公民。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意識培養現狀

(一)取得的成就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已經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就,學生能夠意識到法治教育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其法治意識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方式多樣化,包括法治文化長廊、法治主題宣傳等,學生能夠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并深入地學習相關知識。

(二)存在的問題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三個方面提出教學目標,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體現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法律規則意識,增強學生法治觀念;能力教學目標體現為:教師在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個人、他人、國家、社會、民族的合法權益;知識教學目標體現為:學生能夠從法治意識層面出發,辯證地看待自己、他人、集體之間存在的合法權益關系。在現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將學生成績和教學任務作為重點教學目標,忽視了對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無法實現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法治能力和法治知識水平的提升,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意識的培養途徑

(一)聯系生活實際

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是為了使學生成為新時代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緊密聯系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法治意識對生活的重要意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現有的經歷,以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法治,使其認識到學習法治對生活的重要意義,以調動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的熱情。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學中,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論是在乘坐巴士秋游的路上,還是在醫院看病,任何場所都存在法律。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生活在法治社會,在生活中要自覺遵紀守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逆向思維思考:假如沒有法律,我們的生活會怎樣?此時學生能夠迅速聯想到,如果生活中沒有法律,違法犯罪行為會泛濫,人們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社會秩序會陷入混亂,自己會失去靜謐、穩定、溫馨的學習環境。

為了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緊密地聯系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明確法律對生活的重要意義。例如,學校會定期舉行升旗,奏國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在生活中的真實體現,法律規定任何踐踏、毀壞國旗、篡改國歌的行為都屬于犯罪行為;各位同學能夠在和諧的校園中生活、在溫馨的教室中學習,是因為學習生活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保護,一切私自剝奪教育權利的行為都屬于違法行為;川流不息的公路上,車輛行人能夠各行其道、保持秩序,是因為交通生活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保護;在商店中買到了問題商品,可以無條件申請退換,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了我們合法消費的權利。教師借助生活現象向學生介紹法律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使學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認識到生活在法治社會中,要學法、懂法、用法,保障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二)引用教學案例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有限,對法治的理解仍處于抽象階段,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法治概念,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引用教學案例強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法治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受特殊保護》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教材中的問題:未成年人好奇心強,應該什么都嘗試嗎?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有哪些特殊之處?學生會結合生活經驗回答,如不能嘗試盜竊、不能嘗試在公路上嬉戲等。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未成年人應有的特殊保護,教師可以引入社會熱點話題作為案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主要保護對象為我國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任何人無權剝奪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10歲女學生黃某被父親強制輟學,他認為女孩讀書無用,應當留在家里干活兒,將來結婚生子,讀書就是浪費時間和金錢。黃某不想輟學,請求班主任向父親講明道理。班主任得知黃某的情況后,與當地法律援助中心的張律師一同來到黃某家中,向黃某父親講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并說明黃某作為未成年人,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保護,黃某父親這樣做是一種違法行為。黃某父親意識到自身的錯誤行為,決定讓黃某繼續上學。

(三)創設教學情境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應當在結合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基礎上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學生可以在情境中相互交流、相互討論,加深對法律的理解、掌握法律的運用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知法守法,依法維權》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假如有一天你遭受了校園暴力,在此過程中無力反抗,對此你感到非常委屈,接下來你會怎樣做”組織學生自由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應當“以牙還牙”,找朋友們打回去;有的學生認為應當告訴家長和老師;有的學生害怕惹禍上身,因此選擇隱瞞此事……教師運用教材中的知識,與學生共同分析討論結果:“以牙還牙”的方式是犯法的,不應采納;隱瞞此事只會讓施暴者變本加厲,加深對自己的傷害。當遭受校園暴力時,應當請求家長和教師的幫助,也可以直接報警,讓施暴者接受法律的制裁,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法律的作用,明白依法維權的重要性,任何違法行為在法治社會都應受到嚴懲。

(四)積極拓展學習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可以在明確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其閱讀法治類課外讀物,積極拓展學生的法治學習。拓展學習并非放任學生,教師應當為其推薦法治類課外讀物,使學生的法治意識在拓展學習中得到強化。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期間,可以將拓展知識滲透其中,將教材知識與拓展知識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教師需要在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開展拓展學習活動。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心中的110》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圖示,向學生解釋“110”的作用以及能夠求助“110”的場景,使學生明白“110”是自己行使法律權利的幫手,當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可以通過求助“110”維護自身權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110”的作用,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給孩子的第一本法律啟蒙書》,該書圖文并茂地展現了一個又一個法治故事,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故事中的一系列違法行為,以及“110”是如何處理違法行為的。每個故事的結尾處都會用少年兒童的思維方式,從法治角度對故事進行解讀,使讀者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法治知識。教師向學生推薦此書,使學生的法治意識在閱讀中得到增強,了解了“110”的作用以及求助“110”的場景。

(五)整合教學資源

為了提升學生的法治實踐水平,教師應當組織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將校內教育資源與校外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提升學生的法治理論與實踐水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零散信息進行整合,向學生展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同時,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安排,組織適量的道德與法治實踐學習活動,包括校園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課間十分鐘》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間休息時組織校園實踐活動,學生在課間可以自由活動。課堂上,教師對教材中人物翻窗、追逐、逆行的行為進行分析,同時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課間是否存在類似行為,這些行為不僅破壞了校園規定,還是法律禁止的行為,存在上述行為的學生應當反思自己、改正自己,提升自身行為的規范性。教師借助學校的秋游活動開展《課間十分鐘》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秋游期間觀察周圍是否存在翻窗、追逐、逆行等行為,發現上述行為時應當及時制止,并勸導當事人這些行為會危害自己,是違法行為。

除了教學實踐活動之外,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網絡教學資源,將網絡教學資源與教材資源進行整合,拓展教材內容,使學生更精準地學習法治知識。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搜集更多“課間十分鐘”的行為,讓學生了解其他學校的學生在課間存在哪些違規行為,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增強法治意識、提升法治實踐能力。

(六)意識跟蹤評價

科學、正確的教學方法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實質性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在教學結束后,運用多元化手段對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行跟蹤評價,通過評價分析學生法治意識發展程度,以及學生法治意識存在的不足,以此為依據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案。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學結束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生活中的哪些現象體現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哪些行為違反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你是如何看待這些現象的?學生可以將生活中體現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違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現象記錄下來,并寫下自己對這些現象的想法。本次課后作業可以考查學生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掌握情況,通過閱讀學生的想法,教師可以從側面了解學生法治意識存在的不足。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生應當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道德與法治對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規劃教學途徑,使學生的法治意識水平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得到提升。為了使學生具象地理解“法治”概念,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意識到法治對生活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引入教學案例,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意識到法治對維護自身權益的作用。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掌握運用法治的正確方式,借助教學拓展、資源整合,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法治知識,并在教學結束后對學生的法治意識狀況進行跟蹤評價。

猜你喜歡
法治道德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意識不會死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