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慶齡情系中山陵

2024-04-07 18:07水新營
黨史縱覽 2024年3期
關鍵詞:中山陵紫金山宋慶齡

水新營

中山陵所在的紫金山又名鐘山,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地。雖然作為妻子的宋慶齡最終沒有陪伴孫中山先生一同葬在中山陵,但在她的心中,中山陵占有重要位置,她對中山陵寄予諸多牽掛,寄托了無限的情思。

親自為中山先生勘察墓地

紫金山南麓是明孝陵所在地。1912年2月,孫中山請辭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3月10日與時任臨時大總統秘書長胡漢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獵。轉至半山寺時,孫中山看到這里背負青山,前臨平川,山勢雄偉,滿目蔥郁,便由衷地說:“他日待我辭世后,愿向國民乞此一土,以安置軀殼爾?!焙退螒c齡結婚后,孫中山也和她談過這個心愿。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在逝世前一天,再次囑托宋慶齡、汪精衛:“吾死以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月12日,孫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館逝世,靈柩暫厝北京西山碧云寺。

4月10日晚,宋慶齡、孫科等由北京抵達南京,第二天上午前往紫金山初步勘察墓地,下午赴上海參加悼念孫中山的活動。4月21日上午,宋慶齡和孫科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下午即赴紫金山。宋慶齡先至虎山,發現這里地勢較低,不宜作墓址,隨即登山向東行,到小茅山,途中發現有兩處小坡,都高出明孝陵,于是當天未能作出決斷。第二天,宋慶齡再次登山,由山頂至小茅山萬福寺,這座寺廟位于如今中山陵東北的一段平臺上,從山頂上看,發現紫霞湖上也有一處平臺,但面積較小不合用。宋慶齡望著眼前一派蒼茫的山麓,沉思了好一陣子后,說道:“小茅山固然安全,但畢竟太低了點;如果選在山頂,高是高了,在軍事上又有危險,我看還是建于南坡平陽處為好?!?月23日晚,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召開了第二次會議,確定紫金山中茅山坡為墓址所在地。

墓址選定后,接下來就是與當地協商圈地事宜。當時南京還處在北洋軍閥統治下,葬事籌備處負責人楊杏佛到南京后,首先拜會蘇皖宣撫使兼江蘇軍務督辦盧永祥和江蘇省省長韓國鈞。由于北洋段祺瑞政府曾明令國葬孫中山,所以盧永祥答應盡力協助。韓國鈞從地方利益考慮,表示圈地應將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除外,還要少圈民地,因此原定圈進整個紫金山的計劃只得縮小規模,把墓園占地定為6500畝。后由于當地的民間謠言,說是上面要來強占民地、強拆民房,甚至要挖墳掘墓,引起民眾恐慌,最后只能將墓園縮減為2000畝。

一邊選定墓址,另一邊葬事籌備委員會還緊鑼密鼓地籌備中山陵的修建工作。1925年5月,《申報》《民國日報》等知名報紙都刊登了懸獎征求陵墓圖案的啟事和征求條例,向中外建筑師、美術家征求陵墓和祭堂的設計方案。最終由青年設計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式圖案獲首獎。呂彥直曾負責北平燕京大學和南京金陵大學的建筑工程設計,擅長以中國傳統風格設計現代建筑。

其間,宋慶齡多次出席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召集的關于孫中山陵墓設計圖案評判和選定的會議,對陵園的設計也提出過許多中肯的意見。她特別強調陵園的設計要體現出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使謁陵的人能受到孫中山遺訓的啟示和熏陶。

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正式開工興建,在廣州投身國民革命的宋慶齡親自前往南京,參加奠基典禮。但由于當時政局動蕩、施工條件惡劣、材料運輸困難及資金不足等原因,實際工程延期整整兩年,直到1929年3月才基本竣工。

奉安大典情灑中山陵

中山陵建設基本完畢后,孫中山的靈櫬便要移往南京。當時旅居歐洲的宋慶齡原計劃1929年2月回國,不過后來接到楊杏佛來電,得知由于靈櫬必經的中山大道還沒有修筑好,大典推遲到6月份,于是她決定5月啟程回國。

對于宋慶齡的回國,蔣介石出于政治目的十分重視,不僅安排專列迎接,而且在沿途的所有車站都準備了歡迎儀式。同時,蔣介石還派宋慶齡的兩個弟弟宋子良和宋子安,分別代表南京政府和宋氏家族專程到遼寧奉天(今沈陽市)去迎接宋慶齡。

宋慶齡深知蔣介石的“別有用心”,絕不可能任由他擺布。于是,早在決定回國參加奉安大典前,她就公開發表了《關于不參與國民黨任何工作的聲明》,表示她雖然回國參加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但這并不表示她愿意同國民黨站在一起。她特別強調,不會接受國民黨的任何工作與安排。在此份聲明中,宋慶齡還譴責了如今的國民黨政權完全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遺志,還對蔣介石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嚴厲的抨擊。

盡管宋慶齡已經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但還是躲不過蔣介石的“特殊關照”。所以她每到一站,在面對記者的采訪時,都會不厭其煩地重申自己的立場,反復陳述自己的觀點。

5月18日下午,宋慶齡抵達北平(1928年6月北京改名為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回北京),國民黨黨政領導人、各界人士及孫科偕同夫人一起迎候她。接下來的幾天里,宋慶齡每天都前往西山碧云寺謁靈,并與孫科及迎櫬專員等商議孫中山遺體奉移等各項事宜。25日晚,孫中山的靈櫬準備奉移南下。所有儀式進行完畢后,于26日凌晨1時啟靈。當時,北平城的百姓們自發護送,沿途多達30余萬人,場面十分壯觀。

5月28日上午,孫中山的靈車抵達南京浦口。宋慶齡、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許多高官在停于長江邊的孫中山靈櫬前祭奠,行迎櫬禮。15時,靈櫬運抵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在禮堂正中的靈位停定。緊接著,由蔣介石主祭,向孫中山靈櫬行停靈禮。

此時的宋慶齡異常哀傷,但她還是堅持驅車前往紫金山察看孫中山的陵墓,隨后入住陵園內的小別墅休息。5月31日下午,眾家屬又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進行家祭,祭奠儀式由宋慶齡主持。祭奠儀式結束以后,在宋慶齡帶領下,眾家屬依次瞻仰孫中山的遺容。16時40分,孫中山的靈櫬封棺儀式開始,由宋慶齡再次帶領眾人瞻仰孫中山的遺容。19時,封棺典禮結束。

6月1日是奉安日,清晨4時開始舉行移靈典禮,典禮由胡漢民主祭。108名杠夫抬著靈櫬平穩地踏過從牌坊到祭堂的392級石階。登石階的時候,蔣介石和他的副官位于宋慶齡的一邊。宋慶齡注意和他們保持一定距離,并堅持不讓蔣介石攙扶自己。靈櫬抵達祭堂,由蔣介石主持奉安大典。禮畢之后,宋慶齡和孫科夫婦等親屬親自將墓門關嚴。至此,奉安大典結束。

宋慶齡原本就患病在身,奉安大典前后一段時間的勞累和強烈悲痛進一步加重了她的病癥。離寧回滬以后,面對記者的采訪,宋慶齡表示自己此次回國純粹是為了參加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對政治不發表任何意見與看法。但蔣介石仍舊沒有死心,還邀請宋慶齡去南京參加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宋慶齡堅決拒絕。

此后,宋慶齡一直待在上海家里。8月1日是國際反戰日,宋慶齡向“國際反帝大同盟”發去一份電報,強烈譴責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之后,宋慶齡的電話被監聽,外出被人跟蹤,蔣介石甚至動過暗殺她的念頭,不過由于宋慶齡在國民黨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宋美齡的強烈反對,蔣介石才沒敢施行這個計劃。

9月21日,宋慶齡踏上了駛往歐洲的船只,離開了這片令她傷心的土地。

1931年7月,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病逝。于是,宋慶齡回國參加葬禮。兩個月之后,九一八事變爆發,宋慶齡開始把全部精力投入抗日民主運動。同年12月19日,宋慶齡發表題為《國民黨已不再是一個政治力量》的宣言,深刻揭露了國民黨政府在民族危亡之際所進行的投降活動。

從歐洲回國后,宋慶齡經常前去拜謁中山陵,不過她十分低調,每次都是以私人身份前去?;貒痪?,宋慶齡立即投入營救國民黨左派鄧演達的工作。9月5日,宋慶齡由上海赴南京后,祭掃了中山陵,想到此刻革命志士尚身陷囹圄,革命事業任重道遠,宋慶齡心潮起伏。營救鄧演達未果,宋慶齡又和蔡元培、楊杏佛共同發起組織“牛蘭夫婦營救委員會”,營救共產國際遠東局和國際紅色工會遠東分會負責人牛蘭及其夫人。她不避酷暑、不辭辛勞,幾次去南京交涉。不久,宋慶齡從上海到南京赴中山陵謁陵。10月31日,宋慶齡從上海到南京再次謁陵。此行目的是為了營救陳獨秀,她要去南京與國民黨要人協商。每一次去瞻仰孫中山先生陵墓,宋慶齡就從先生奮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中汲取無盡的力量,增添革命的信心和勇氣。

新中國成立后祭奠中山陵

1949年1月19日,毛澤東和周恩來聯名給在上海的宋慶齡發去電報,邀請她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紤]到宋慶齡的安危,中共中央為她北上的行程作了周密的安排,決定先把宋慶齡接到香港,然后讓她再與何香凝等人一同北上。宋慶齡看信之后,非常感動,更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而欣喜。

但對于北上之事,宋慶齡卻有著自己的考慮。后來,她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回信道:由于有炎癥和高血壓,正在診治中,所以無法前往北平。隨后,宋慶齡還通過秘書向毛澤東轉達,經過認真考慮,她認為蔣介石是奈何不了她的。所以此時宋慶齡并沒有北上,決定在上海迎接解放。

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召開。鑒于新中國即將成立,中共中央決定派鄧穎超前往上海迎接宋慶齡北上。然而,當宋慶齡聽聞北上之邀后,陷入了沉思,說了一句“北平是我最傷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

為此,毛澤東專門給宋慶齡寫去了一封信。

慶齡先生:

重慶違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誠,與日俱積。茲者全國革命勝利在即,建設大計,亟待商籌,特派鄧穎超同志趨前致候,專程歡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駕蒞平,以便就近請教,至祈勿卻為盼!專此。敬頌太安!

毛澤東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同時,周恩來也給宋慶齡寫去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滬濱告別,瞬近三年,每當蔣賊肆虐之際,輒以先生安全為念……現全國勝利在即……謹陳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駕,實為至幸。

鄧穎超在到達上海的當晚,立即前往宋慶齡住處,兩人一見面,便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這對老戰友在久別重逢之后,敘說著往事。隨后,鄧穎超便轉到了正題,她從包里拿出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親筆信,鄭重地交到了宋慶齡的手上,對她說道:“中央人民政府即將成立,黨中央和毛主席希望慶齡先生能北上共商建國大計?!?/p>

宋慶齡仔細閱讀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親筆信,從信中感受到了毛、周二人對她的禮敬和誠摯的期望。于是,宋慶齡欣然決定北上。她對鄧穎超說:“個人情感事小,建國大計事大。我決定接受毛主席和周恩來先生的邀請,去北平?!?月26日,宋慶齡在鄧穎超等陪同下,離開上海秘密前往北平。28日,宋慶齡抵達北平,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親自到前門火車站迎接。

1949年10月1日,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宋慶齡參加了開國大典。10月15日,在全國政協委員羅叔章和鄒韜奮夫人沈粹縝等人的陪同下,宋慶齡從北京返回上海,途經南京去往中山陵憑吊。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宋慶齡首次拜謁中山陵。16日上午,宋慶齡進入靈堂,她先在孫中山坐像前獻花致敬,隨后邁入墓室。宋慶齡梳著發髻,身著一襲深色旗袍,手捧大束鮮花,肅穆地站在圓形的漢白玉欄桿前,雙眼凝望中山先生的棺槨,默哀良久,然后繞陵寢一周,以示懷念。1950年4月1日,宋慶齡因公帶病離滬赴京,途經南京,再次赴中山陵晉謁,至為悲傷。

1953年,宋慶齡向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提出要辦和孫中山先生有關的三件事:第一是在北京設立“孫中山紀念堂”;第二是發行孫中山標準像;第三是調整南京中山陵享堂中的坐像。民革中央了解到宋慶齡的這三個要求后,非常重視,馬上派專人進行上報和落實。

前兩件事很快得到了落實,但這第三件事就沒那么順利了。宋慶齡希望把享堂里孫中山穿長袍馬褂的坐像改為穿中山裝,這樣更能體現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此事也很快得到了周恩來的同意,并由國務院秘書廳通知南京市政府作初步設計。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件事被拖了下來,一直沒有落實,這也成為了宋慶齡心中一大遺憾。

最后的葬禮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大地,讓身為“國母”的宋慶齡倍感欣慰,但此時她的人生也到了晚年。

1980年12月,宋慶齡的蕁麻疹又開始發作,這一次持續了幾個月,開始她并不在意,接著她在家中洗完澡后不小心摔了一跤,隨后又高燒不退。經診斷,她患上了慢性淋巴癌。更為不幸的是,宋慶齡的保姆李燕娥先于她離世,給她帶來了極大打擊。

李燕娥16歲時就來到宋慶齡身邊,照顧她的飲食起居,并陪著她一起走過了整整53年的艱苦歲月。1981年年初,李燕娥在北京查出身患癌癥晚期。聞聽此消息,遠在外地的宋慶齡不顧病體立刻趕回了北京,二人在一起交談了許久。宋慶齡更是作出承諾,稱今后二人要合葬在上海宋慶齡父母墓地,在地下也要永遠在一起。聽到這話,李燕娥露出了深深的笑意。當年2月,李燕娥離開了人世。

3月15日,為商量李燕娥的安葬問題,沈粹縝帶著上海宋家墓地的圖紙去北京同宋慶齡商議。上海有關部門按照宋慶齡的指示,很快安排力量,筑妥了李燕娥的墓穴,并舉行了簡單莊重的安葬儀式。

李燕娥去世后,宋慶齡的身體也垮了下去,沒過幾個月她便住進了醫院。在病中,沈粹縝不時去探望她。宋慶齡和沈粹縝談了很多。她講到上海是她的出生地,是她從事革命活動和居住時間最久的地方,她在這里交往過許多革命者和進步朋友。當年她將大批醫藥物資送往解放區,支援人民軍隊也是從上海運出去的。新中國成立后,她在這里會見過許多國際友人。她還多次談到上海有孫中山先生的故居,上海住處還有中山先生許多衣物,每年都是由李姐負責晾曬,現在李姐故去了,只得由自己來整理了……她還說,她的父母都葬在上海,她熱愛上海,她去世后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葬在上海萬國公墓宋家墓地父母身旁。

5月20日,在宋慶齡生命的最后幾天,她曾和去看望她的廖承志作了一次長時間的談話。對于宋慶齡為什么沒有提出與孫中山合葬或附葬于中山陵,廖承志在《我的吊唁》一文中解釋說:“她一生地位崇高,但她從未想過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臺灣有些人說,她可能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她想也不曾想過這些……也不愿中山陵因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現在為此花費國家、人民的錢財?!?/p>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6月3日,全國下半旗志哀,宋慶齡追悼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隨后她的骨灰由專機運至上海。根據宋慶齡的遺囑,她的骨灰被安葬于萬國公墓其父母合葬墓的東側。雖然宋慶齡未能葬在中山陵,但她一直心系中山陵,情歸中山陵。(題圖為中山陵)

(責任編輯:章雨舟)

猜你喜歡
中山陵紫金山宋慶齡
紫金山看梅
紫金山看梅
宋慶齡,三城記
游中山陵
紫金山院
宋慶齡
層林盡染紫金山
風雨90載中山陵
困擾宋慶齡一生的疾病
中山陵為何無墓志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