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支持對流動兒童疏離感的影響研究*

2024-04-08 09:10江楠胡珊
電腦迷 2024年2期
關鍵詞:社會適應流動兒童社會支持

江楠 胡珊

【摘? 要】 流動兒童隨父母搬遷城市,地域的變遷,環境的轉換,使得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流動兒童的疏離感作為近幾年的熱點話題,關聯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文章結合已有相關權威文獻,探尋其中社會支持對流動兒童疏離感的影響,研究表明即高水平的社會支持會減少流動兒童的疏離感,低水平的社會支持會增強流動兒童的疏離感,疏離感會使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性變差,從而導致各種問題行為的出現。文章針對社會支持對流動兒童疏離感產生的影響進行探究,改善當前流動兒童的疏離感現象,探尋相應對策,以提高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 流動兒童;社會支持;疏離感;社會適應

一、相關概念

(一)流動兒童

現今對流動兒童的概念沒有統一的界定,最早的官方解釋是1998年國家教委、公安部發布的《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流動兒童被稱作“流動人口子女”,隨父母或隨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兒童,且年齡范圍是6~15周歲。學者研究中,張黎明,趙順義定義其為18周歲以下,且居住在本鄉鎮街道半年以上、戶口在外鄉鎮街道或居住在本鄉鎮街道居住不滿半年、離開戶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李華英則界定為被父母或親戚帶離戶籍所在地,或沒有現居住地戶籍的18周歲以下的兒童。本研究采取流動兒童的定義為“由于父母外出工作,隨其離開戶籍所在地,遷入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0~14歲兒童”。

(二)社會支持

有關社會支持的概念并不多,比較明確的是黃勤錦曾區分社會支持,其中一個是“正式團體給予支持”的支持,另一種“非正式團體給予支持”。王艷方也曾提出,社會支持的類型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社會支持主要來自政府、社會組織,通常表現為個人和組織的聯系,以此來幫助個人達到良好狀態,一般以法律進行束縛;而非正式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家庭和朋友,通過一種關系紐帶來維持支持網絡,是一種自發的情感沒有強制的要求。段成榮、楊舸把社會支持分成兩類,一類是相對現實的支持,例如物質幫助或者是服務;另一類是精神支持,讓其恢復信心。本研究采納段成榮的有關社會支持的概念。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客觀援助可以滿足人群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而主觀的精神幫助則可以滿足更高層次(歸屬與愛、尊重、求知、審美、自我實現)的需求,與受眾個體及群體的認知、情緒情感、意識、行為等心理健康發展等方面有密切關系。所以不管從物質資助還是精神滋養而言,社會支持在幫助個體身體健康成長、預防其心理問題、保障其正常心理水平等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影響著其人群的后續行為。

(三)疏離感

疏離感是個體與社會分離,缺乏社會支持或有意義的社會聯系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而較為權威的解釋是,楊東等學者認為疏離感是指個體與周圍環境(與自己有關系的人際、自然、社會等關系)之間,正常的關系發生疏遠為主要原因,可能還會使個體被環境支配、控制,從而使個體產生了社會孤獨感、無法掌控感、無意義感、壓迫感、不安全感、自我疏遠感等消極情感。國內多數有關疏離感的研究是以上的后續探討與延伸。

以往研究中,疏離感的不同維度受到廣泛議論,不同觀點各執一詞。張進輔的研究表明疏離感在年級上是顯著差異的,而且也和成長的敏感期密切相關。雷鵬的研究表示在流動疏離感層面,性別差異是明顯的,即男生的疏離感遠高于女生。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針對不同群體的疏離感敏感期、被試取樣差異、位置差異、教育體系、社會看法、城鄉差異等各方面的維度,但這些均未得到廣泛認同。

本研究參考楊東等人曾在研究中梳理出疏離感的層次體系結構圖,將疏離感從個體到社會,分別從自我、情感、物質和精神幾個維度出發,依次對應劃分為自我疏離感、人際疏離感、環境疏離感、社會疏離感。而且在研究中,從四個視角來看,無論疏離感的哪個維度給個體或群體帶來的都是帶有消極情緒情感色彩的,給弱勢群體帶來的心理問題是難以估量的。

二、社會支持對初中生流動兒童疏離感的影響

(一)流動兒童心理影響

社會支持對健康和福祉的積極影響早在童年和青春期就出現了,并持續到人類的整個生命周期。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流動兒童與非流動兒童相比,有一些不利因素伴隨著他們的社會化過程,產生社會問題。流動兒童與其他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但待其適應能力增強,被給予良好的社會支持后,心理健康情況會有所好轉。社會支持作為流動兒童提供感性和心理資源的社交網絡,當流動兒童確實需要時,缺乏對其時間和足夠的社會支持,導致他們會出現孤立、疏離感、抑郁、自尊心下降、無助等情緒。邱劍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作為一種重要的保護性因素,如果流動兒童無法接收到周圍群體的融入與吸納,長期缺乏社會支持感,易產生疏離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隨之而來。

(二)流動兒童行為影響

流動兒童通過官方政府、非官方組織、慈善機構及其他社會角色所給予的物質精神扶持,獲得一定的主觀幸福感,緩解其疏離感現狀。流動兒童的疏離感現狀受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的影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疏離感對流動兒童所帶來的負性情緒體驗,產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換言之,當他們處于低程度的社會支持系統中,較高疏離感會增加問題行為出現的風險,甚至后期為贏取關注度,可能做出反社會行為,如破壞、盜竊、故意傷害他人等惡性問題行為??梢?,社會支持不僅會對流動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還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行為。

三、流動兒童產生疏離感的原因

(一)個體層面

伴隨居住環境在地理位置的變動,社會環境等支持系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影響著流動兒童個體的社會意識與自我效能感,導致流動兒童個體或群體出現不合群、自我成就感偏低、自信心不足、敏感脆弱的情況,甚至無法定位社會角色的現象,隨之增加疏離感,生理、心理層面帶來不利影響。

(二)家庭層面

家庭成員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對流動兒童的意義重大,家庭對兒童而言是天然的學校,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其中父親、母親的社會角色,他們面對流動環境穩定的身心狀態,呈現出來和睦自然的家庭氛圍,教育方面帶給兒童正面的啟蒙和合理的教養方式,在兒童學習和生活上給予的幫助引導至關重要。因此家庭的社會支持系統對流動兒童而言至關重要。

(三)學校層面

學校在流動兒童成長中的正向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僅是在個體價值觀的正向引領,還有在班級集體凝聚力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學校為流動兒童能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教育系統。教師對流動兒童起主導作用,尤其是心理教師,在學習生活中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對流動兒童等兒童群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社會層面

社會對流動兒童的扶持作用體現在個體及個體所處環境本身,投入社會的支持度越高,越能反饋到兒童本身,呈現良性的循環。社會能為流動兒童供給的正式社會支持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相比于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而言,部分的流動兒童的防御心、排斥感、疏離感會適當減少,心理承受性會適當提高,沒有較大的心理負擔。而社會提供的良性軟環境也有益于流動兒童提高心理適應性,降低疏離感。

四、降低流動兒童疏離感的教育對策

(一)個體層面

1. 增強個體的社會意識

流動兒童對待周圍的人、事方面形成積極的態度可以通過良好的自我意識、自我評估和心理調控能力逐漸形成。(1)興趣培養,通過興趣愛好幫助流動兒童更好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利于融入集體及社會。(2)尋覓專業引導。要充分利用好身邊的資源,懂得尋求專業幫助,培養良好的心理社會能力。(3)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提供有效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

2. 進行自我效能感培育

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學生能找到自己的長處優勢,建立自信心,提升自尊心,形成主體意識,雷浩的研究表明自尊心的增強有益于降低疏離感產生的概率。

(二)家庭層面

對流動兒童而言,其心理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領域就是家庭和學校環境。因此,在影響兒童疏離感的環境因素中,家庭環境的作用一直受到普遍關注。

1. 營造祥和的家庭氛圍

完整、健康、祥和的家庭環境是兒童歸屬感的基礎,研究表明,父母關系較好的家庭,兒童獲得的疏離感較低。

2. 合理的教養方式

流動兒童父母通過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不斷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體諒、理解其不同年齡階段的情緒情感。

3. 聆聽與陪伴

從家庭視角提供兒童充足的社會支持,令其感受到足夠的關懷與溫暖,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忽視的個體,從而減少其負面情緒。

(三)學校層面

1. 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有研究證實,公立學校流動兒童與非流動兒童成為朋友的比例僅為24.9%,教師作為青少年重要時期的引路人,可以通過班級的“軟環境”營造一種合作、支持與信任的班級氛圍,以此給予流動兒童最基本的安全感。

2. 重視心理教師的發展

重視心理教師本身教學能力的發展,進行教學培訓和其他專題培訓,充分發揮心理教師的專業特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設計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和團體心理輔導來降低初中流動兒童的疏離感。

3. 家校合作,構建有效的溝通橋梁

學校方面,從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入手,各個層面了解特殊流動家庭的兒童心理行為表現情況,做好預防措施。家庭方面,與監護人保持良好的聯系,建議父母多溝通,溫和教育,共同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環境的信心,共同致力減少其對陌生環境及人際關系的疏離感。

(四)社會層面

改善流動兒童生活的軟環境,“城市性”的養成需要一個良好的軟環境。

1. 建立科學的社會支持系統

政府需要充分認識到流動兒童這一群體,建立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營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就業環境是必要的,流動兒童跟隨父母背井離鄉,負面情緒可想而知,一個科學且人性化的支持系統可有效預防其疏離等不良情緒的出現。

2. 建立流動家庭與非流動家庭的溝通渠道

提供流動家庭與非流動家庭提供各種相互溝通的渠道和機會,促進兩者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3. 加強社會宣傳作用,呼吁社會援助

利用社交媒體手段,呼吁各個公益及非公益組織重視這一弱勢群體,踴躍向流動兒童群體供給社會支持。國家只有立足流動人口將長期扎根城市謀生存和發展來制訂政策,流動兒童才能真正成為城市的一分子,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城市發展,身心健康成長。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應形成合力,在政策制度、宣傳教育、親情和積極品質上,共同為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J]. 新法規月刊,1998(09):35-37.

[2] 李華英. 流動初中生學校適應及其與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的關系[D]. 開封:河南大學,2011.

[3] 陳婷婷,陳伙平. 論社區融入視角下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性[J]. 理論觀察,2012(01):63-64.

[4] 黃勤錦. 志愿服務:使社會對弱勢群體從排斥走向支持[J]. 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04):19-21.

[5] 段成榮,楊舸. 我國流動兒童最新狀況:基于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J]. 人口學刊,2008(06):23-31.

[6] 孫曉婷,李魏,卜秀梅,等. 流動兒童疏離感與人格特征、社會適應的關系及其解決對策[J]. 循證護理,2016,2(03):155-158.

[7] 楊東,張進輔,黃希庭. 青少年學生疏離感及其發展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發展:挑戰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四川省人民政府,2002:2.

[8] 雷鵬,瞿斌,陳旭,等. 流動兒童疏離感的特點及其與應對方式、學校態度的關系[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03):352-358.

[9] 儲瑾,趙怡婷,沈海洲,等. 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疏離感研究綜述[J]. 職教通訊,2014(34):71-74.

猜你喜歡
社會適應流動兒童社會支持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文獻綜述
社會支持與員工工作滿意度的相關關系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淺析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方式
芻議社會退縮幼兒社會適應的狀況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感恩、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試論高職志愿者的職業指導及社會支持對策
我的關懷德育夢
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探究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