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賦能新時代文化教育的路徑探究

2024-04-08 09:10祁永坤朱辰瑜王榮昱趙晗宇袁珂
電腦迷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化教育實現途徑教育現狀

祁永坤 朱辰瑜 王榮昱 趙晗宇 袁珂

【摘? 要】 文化是時代的見證與沉淀,持續完善文化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使命所在,在優秀文化的滋潤下,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均有著巨大的正向價值引領作用,在新時代中,如何讓文化教育更加出眾、更有效果,則是亟須思考的問題??茖W技術的發展,則為新時代文化教育提供全新的、高效的解決方案,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賦能文化教育,打造數字化的文化教育內容,構建品牌化的文化創意產品,在人們觀看、互動、體驗、活動等各類環節中,用更加具有體驗性、探究性、沉浸式的環境中帶領學生領會文化的真諦,進而達到強化文化節教育的目的。文章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場地調研法、案例研究法、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過深入分析進一步明確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了解了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之處,探討了科技賦能文化教育的若干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 文化教育;科技賦能;教育現狀;實現途徑

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意識形態,各民族在歷史發展與變遷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文化,優秀的文化蘊含著非常正向、積極的意識形態,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助于人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約束自己,用高尚的精神力量來武裝自己。

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了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隨之不斷有《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等綱領性文件陸續出臺,足見國家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致力于以文化教育來引領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等,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在人民的心靈深處。

落實文化教育有著非常重大的價值。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正向、積極的意識形態,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三觀與人格。新時代社會網絡飛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不少糟粕文化和不良的意識形態,例如娛樂至上主義、奢侈拜金主義、功利性思想、碰瓷、賣丑賣怪等,對學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此背景下,落實文化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正向引領,塑造學生正確的三觀和人格,讓學生形成高尚的精神境界與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另外,文化教育的過程,有利于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文化本身而言,一些文化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衰弱,一些文化資源遭到不當開發與利用,這些都是巨大的損失,在全球化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全球不僅在經歷著軍事、政治、經濟的交鋒,更是在經歷文化的碰撞,加強文化教育的過程,就是合理地保護、開發和繼承文化的過程,這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必須途徑。以紅色文化為例,紅色文化是優秀文化的一類,是共產黨在打倒舊勢力、反抗外來侵略、解放全中國的進程中不斷凝練的精神力量與一些物質體現,它的底層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在此基礎上,它還是不怕困難、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優秀文化品質,深入落實紅色文化教育,必然將成為優秀人才培養的有力養分,促使人才健康全面成長,同時也達到了保護、開發和繼承紅色文化的價值。

二、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之處

(一)文化教育的途徑存在局限性

文化教育的途徑存在局限性時,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大不足之處,在開展文化教育時,常常以線下途徑為主要形式,文化教育也以經典作品為載體,對各類文化資源的利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與方法。文化教育途徑的局限性,也就意味著文化教育的宣傳力存在局限性,不能使其廣泛傳播,不足以引起年輕人的興趣。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缺少生動性

在文化教育的內容上,也常常缺少生動性。文化教育的內容不夠生動有趣,展現形式缺乏活力,沒有抓住年輕人的觀覽特點,或者在文創產品的內容上缺乏新意。這些都導致雖然相關單位實現了對文化資源、藝術作品等資料的還原、保存與呈現,但是卻沒有充分利用起來,不能全面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缺少科技性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順利推動“文化數字化”成為一項國家戰略,讓科技賦能文化教育成為未來必然發展方向。但要看到,科技賦能文化教育畢竟是全新的業態,需要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加持,需要打造符合信息化、數字化特征的文化教育內容,因此就現狀而言,科技賦能文化教育的進程還不夠深入,開發的文化教育內容較少,還需進一步發展。

三、科技賦能文化教育的實現途徑

(一)實行線上線下雙平臺文化教育機制

在傳統線下文化展覽的基礎上,相關單位利用科技賦能,持續創新線上平臺文化展覽途徑,致力于打造網上文化展廳,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借助論壇、公眾號、短視頻App等,或者自建網站等,向受眾宣傳文化內容,這一個網上文化展廳,不僅用于展示,更能實現“體驗—服務—互動—管理”一體化功能。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形成雙平臺文化教育機制。

當下各大高校紛紛利用科技賦能模式,構建高校博物館數字展廳,對館藏品展覽的內容和形式都進行創新設計,實現云展覽、云課堂、云講解、VR展示、裸眼3D展示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落實大屏展示、桌面級展示、移動展示等,將館藏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示給觀眾,不僅可以展示給高校學生,也可展示給其他受眾。例如中國政法大學搭建了中華法制文明虛擬博物館,清華大學搭建了線上藝術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搭建了線上博物館等,觀眾短時間內不能去現場參觀,則可進入線上博物館網站,進行參觀學習。同時,在線下的實體展廳中,可設計微信二維碼,線下展廳的觀眾只需要用手機掃碼,即可鏈接到線上館藏品展廳中的內容,可實時觀看線上館藏品展廳中有關于該館藏品的高清圖片、3D模型等,也包括館藏品的文化特征、發掘過程、文化特征、價值特征、關聯故事等豐富的拓展性資料,可以向觀眾更加詳實地介紹該館藏品。

紅色文化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一類,南京市在科技賦能的當下,果斷開發了“中國南京紅色在線”平臺,搭建了“紅色播報”“紅色基地”“紅色回憶”“紅色精品”等窗口,致力于向觀眾宣傳紅色事跡與紅色文化,讓紅色精神扎根于人們心中。

(二)打造豐富生動的文化教育資源內容

展覽是網上文化展廳的核心功能,注重文化展覽內容的全面性以及生動性,網上文化展覽能夠避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人可以自由地進入網上展廳,能夠避免文化品因展覽而遭到損傷的問題,也供構建者對文化展覽的內容和形式都進行創新設計,將大幅提升文化展覽的價值,進而大幅提升網上文化展覽的有效性。同時,網上文化展廳所展覽的文化產品內容,可以將文化產品的文化特點、發展歷程、發掘方式、文化價值、品牌價值等更加豐富的拓展性資料呈現給觀眾,另一部提升網上文化展覽的有效性。

另外,在虛擬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賦能還體現在構建虛擬文化教育資源上,它包括VR、AR等技術,現階段以VR技術為主,VR技術全稱為虛擬現實技術,又稱虛擬實境或靈境技術,以計算機技術為主,利用并綜合三維圖形技術、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顯示技術、伺服技術等多種高科技,在內容的采集、加工、生成、展覽等方面別具特色。相比于普通的網上展廳而言,虛擬技術的應用,可以構建一個逼真的三維虛擬環境,利用生物電或其他技術,可以讓觀眾的視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增加觀眾的切實體驗。

在技術加持下,人們戴上VR眼睛,在構建的虛擬環境中,文化作品所展示的內容或者相關的文化發展、文化發掘場景等,都將以虛擬立體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深入觀察文化的特征與內涵,去身臨其境地去欣賞美術作品的獨特魅力。例如,人們通過移動設備可以觸摸青銅器感受其厚重,彈奏唐代古琴重現盛世華音,讓文化“活”起來,如此將大幅提升觀眾的體驗感與參與感,讓文化教育的效果更加出眾。

(三)研發技術產品或平臺

相關高?;騿挝?,深挖地方或高校的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價值,利用科技賦能,開發文化教育平臺,研發出科技文化產品,讓文化教育更加生動鮮活。經過對市場調研發現,現有程序多以旅游服務,場景導覽,藝術價值,民族精神等有關中國紅色精神的設計,缺乏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與互聯網結合的產品設計,因此,本研究以微時代為依托,以小程序設計為中心,開發文化游戲,希望以游戲的方式作為當代的文化傳播與教育的全新形式。

本研究設計的程序以紅色游戲為專題,查閱了國內外有關“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和“小程序”及“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方面的文獻、專著、書籍、史料、數據等資料,并在各個紅色基地進行考察。在原始資料準備的基礎上,本程序設計了一系列游戲劇情,劇情模式并不是簡單地讓廣大青年用戶看電影或者動畫,而是將游戲性與紅色歷史劇情相結合,游戲中的任務、關卡和操作都會與紅色歷史相互關聯,主線將會抓住各個歷史時期的轉折要點,通過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研究來歸類總結。游戲用戶通過參與游戲中,逐步完成任務和解決難題,來推進紅色故事,在一系列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通過游戲劇情,自然而然地將紅色文化的形式與內涵宣傳出去,讓用戶了解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內涵,明白黨的初心和使命,以達到紅色文化教育的目的。并能更好地提高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依托科技技術開發文創產品

在科技賦能的背景下,相關單位和高校也需要結合具體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的內涵與特征,深挖資源的價值,開發文化創意模式,打造精品文化創意產品。使得文創產品能夠辦出新意、辦出樂趣,打造能吸引人的宣傳文案,持續提升吸引力,增加對民眾的吸引度。尤其對年輕人而言,他們更喜歡有創意、有新意的文創內容。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發了一系列文化精品節目,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假如國寶會說話》,再到《國家寶藏》等,多個文化創意產品成功“破圈”,成為“爆款”,讓文物、考古逐漸成為熱門話題;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水下中國式舞蹈《洛神水賦》一出場便驚艷了觀眾,備受好評,隨后河南廣播電視臺又開發了《祈》《龍舟祭》《蘭陵王入陣曲》等文化創意產品;比江蘇省委黨史工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揚子晚報推出《薪火新途·紅色AI+》的文化創意產品,實地調查走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等,用AI技術來還原紅色故事,打造虛擬IP數字人導游,一步步帶領觀眾重回紅色故事之中,包含有《了不起的“京電號”》《渡江第一船》《入城守則和紀律》《陶迅烈士的家書》等,用生動而鮮活的紅色文化創意產品,來宣傳紅色故事,讓紅色精神植根于人民心中。

這些文化創意產品都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形式,也印證了科技賦能下的文化教育,不僅要在途徑和方式上求變,更要在內容上求新,相關單位要堅持以講好文化故事為目標,做到研究常態化、內容精品化、形式趣味化、活動特色化,持續提升文化教育內容的鮮活生動性,引領民眾愛上文化教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能夠發揮保護文化資源以及對民眾價值觀引領的價值,意義重大。新時代對文化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科技的力量也為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方向。相關單位可通過創新線上平臺文化展覽途徑、打造內容生動的虛擬文化教育資源、科技賦能研發文化創意產品等方式強化文化教育,依托科技開發文化游戲則是產品設計創新之處。希望本研究能為相關內容的進步推進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菅建偉. 信息化背景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創新方法研究:評《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 中國科技論文,2023,18(05):599.

[2] 紀東,張碧云. 淺談傳統文化教育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以北京市少年宮美術教學活動為例[J]. 藝術教育,2022(06):149-152.

[3] 徐東寧. 藝術與科技交融:新展示中“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研究[J]. 天南,2023(06):57-60.

[4] 張卿煒. 文化與科技融合背景下數字國畫的優勢[J]. 文化產業,2023(29):49-51.

[5] 劉超. 科技創新文化融入“大思政課”:價值意蘊、目標定位與實踐理路[J]. 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23(09):30-32.

猜你喜歡
文化教育實現途徑教育現狀
如何通過韓國文化教育開展韓語教育工作
數學知識學習中滲透數學文化教育
如何將創新閱讀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
淺析我國公立醫院在新醫改下的財務管理目標和實現途徑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途徑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研究*
評估準則國際化的路徑探索
淺析新課改形勢下初中政治教學的策略與途徑
一般工科院校大學生對我國環境保護現狀的認知分析
我國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