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2024-04-08 10:09曾明華周紋竹
電腦迷 2024年2期
關鍵詞:職業能力高職院校

曾明華 周紋竹

【摘? 要】 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仍未建構。文章以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從職業勝任力的角度,研究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職業勝任力概念,篩選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利用層次分析法(AHP),計算各級指標權重并建立指標體系。該研究為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提供基礎。

【關鍵詞】 高職院校;職業勝任力;交通運輸專業;職業能力;AHP

職業院校是培養學生高素質技術技能的場所。2022年5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而實施的教育。職業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在特定職業領域中所需的職業勝任力。職業勝任力是在特定職業中表現卓越的潛在因素和實際表現,不僅是技術技能,還包括與工作相關的認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概括為適應崗位、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文章將在職業勝任力視角下,專門針對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研究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這對促進高職交通運輸類專業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利用AHP構建合理科學的高職院校交通運輸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明確各項能力在目標層的重要性,并對各層次指標權重進行了具體的計算,得出了對目標層的最重要的指標,從而為學校的課程改革提供理論依據,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一、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選擇

(一)指標選擇原則

指標選擇應遵循以“學生主體,育人為本”的主體性原則;以增強學生職業勝任力為目標的導向性原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要具有可借鑒性、推廣性和適應性,這就需要全面考慮評價指標的全面性和概括性;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相結合,并對指標權重進行檢驗,體現出指標的選擇應遵循科學性原則。

(二)選擇指標

針對某些崗位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勝任(如交通運輸專業),某些崗位不強制專業范圍卻對自身的綜合能力有要求(如溝通、抗壓能力),投身社會后為社會大眾服務也需要考慮自身的價值追求,指標構建既考慮學生的專業性(專業能力、跨專業能力)和社會性(社會能力),也考慮學生的獨特性(方法能力、個人基本素養)。

通過大量閱讀文獻,總結分析,并結合上述原則,提取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能力的評價指標。文章構建的指標體系中,目標層是職業勝任力視角下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能力,主要包括社會能力、專業能力、跨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個人基本素養5個一級指標。這些一級指標的含義及其所包含的二級指標如下。

職業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在面對職場和社會環境時所具備的一系列技能、素養。對學生而言,主要指與人溝通、與人交往、團隊協作和適應社會等能力,概括為團隊協作、溝通協調、人際交往、社會適應和領導能力5個二級指標。

專業能力指標的選取需要分析交通運輸專業的構成。交通運輸專業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知識和技能的領域。交通運輸專業涵蓋航空運輸、鐵路運輸、道路運輸和水路運輸等領域,因此,指標體系應該能體現各細分領域的能力要求,以及學生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要求。同時,該專業的綜合性質要求學生涵蓋工程、管理、規劃等多方面知識與技能,因此,指標體系需要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概括為交通運輸經濟問題分析能力、交通運輸商務能力、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與布局能力、處理五種交通運輸業務能力、交通運輸安全分析和評價的能力、交通組織調度能力、客貨運輸組織能力、辦理國際國內貨運代理業務能力8個二級指標。

跨專業能力指標主要測度學生對快速變化環境的適應性。交通運輸專業學生掌握更多的跨專業技能能夠為個人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容易適應新興行業和新的工作要求??鐚I能力指標主要包括計算應用、英語應用和應用寫作能力3個二級指標。

職業方法能力是指人在職業活動中工作和學習的能力。方法能力優勢在于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學習、解決問題和應對不同的挑戰,方法能力涵蓋了一系列系統性的思考、學習和行動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具策略性地處理各種任務和情境。職業方法能力主要包括獲取知識與信息、技術創新、新技術跟蹤、分析與解決問題和技術語言使用能力5個二級指標。

個人基本素養是職業成功的基礎。這些素養不僅影響個人在職場中的表現,也直接關系到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在職業中,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個人的基本素養同樣是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個人基本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抗壓能力、任務執行力、自我認知、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7個二級指標。

二、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構

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是解決具有多個目標和多個因素的多屬性決策方法,通過將問題分解成層次結構,進行逐層比較和權重分配,最終得到所有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排序。層次分析法的優勢在于它提供了一種系統性的方法,幫助決策者處理復雜的決策問題,并通過一致性檢驗確保決策的可靠性。

(一)構建判斷矩陣

建立判斷矩陣時需要判斷指標兩兩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指標之間重要程度的確定可采用九級量刻表,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對同一上級指標的所有下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并將其轉化為判斷矩陣,判斷矩陣A=[aij]n×n。例如,通過問卷調查和專家打分,結合九級量刻表法建立社會能力指標的判斷矩陣如下。

(二)權重計算

在判斷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出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以一級指標社會能力為例,給出其計算過程。

計算判斷矩陣每行元素之和,得到行和向量i=[6.78? 1.82? 17? 13.50? 8.67]。然后,對行和向量i歸一化處理,得到向量W=[0.238? 0.494? 0.051? 0.075? 0.140]T,該結果即為各個指標的具體權重。

為確保所得權重數值科學有效,需對判斷矩陣要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特征根。

再利用公式(4)求出該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

CI為一致性指標,式中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為矩陣階數。CI=0,表示矩陣有完全一致性;CI接近于0,表示一致;如果CI過大,表示不一致則矩陣數據不合理。

利用公式(3)和表2得出一致性比率(CR)。

式中,RI為隨機一致性指標,與判斷矩陣的階數有關,RI的具體值見表2。CR小于0.1判斷矩陣一致性通過,否則不具有滿意一致性。

按照與一級指標社會能力相同的方法,為所有其他一級指標所屬的二級指標計算出指標權重。專業能力所屬的二級指標權重為W′=(0.0393,0.077,0.0403, 0.755,0.1213,0.1404,0.2363,0.0699),跨專業職業能力所屬的二級指標權重為W′=(0.3338,0.5247,0.1416),方法能力所屬的二級指標權重為W′=(0.1891,0.2074, 0.0745,0.4263,0.1027),個人基本素養的二級指標權重為W′=(0.0752,0.3225,0.1181,0.2052,0.0427,0.1181, 0.1181)。

同樣地,對所有一級指標計算出權重,相應結果如下表3所示。

最后,需要計算二級指標對目標層指標的最終權重,其計算方法為將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的權重乘以此一級指標權重對目標層指標的權重。二級指標對目標層指標的最終權重即表示各個二級指標對目標層指標影響的大小。通過上述指標選擇與權重計算,即可得到職業勝任力視角下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職業勝任力視角下高職院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學生的專業能力,次要的是方法能力。根據綜合權重排序可知,所有二級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是處理五種交通運輸業務能力、客貨運輸組織能力、技術創新能力、交通組織調度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

雖然部分指標的權重較小,例如,人際交往能力、職業道德、英語應用能力、領導能力、自我認知這些二級指標的權重遠小于抗壓能力的權重,但并不代表這些指標不重要。各指標權重表示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度,各指標都是衡量學生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職業技術院??梢愿鶕笜藱嘀卮_定培養學生的側重點,企業則可以依據指標權重和具體崗位要求考察學生能力,而學生在各指標的表現反映了其發展是否全面和優秀。

結合指標體系的權重結果看,在職業勝任力的視角下,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是最重要的,這可能是因為專業特性所決定的,因此對畢業后從事交通行業的學生而言,掌握專業知識是重要的。次要的為方法能力,不論未來從事何種職業,靈活地處理事務、獲取知識、解決問題,都是基礎且重要的能力,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技術創新能力也可稱為個體的核心能力。

三、結語

職業勝任力給高職學生能力評價體系的設計提供了新視角。在高職教育實踐中,可以根據特定專業學生所需的職業勝任力來確定培養方案,再根據職業勝任力的結構和底層指標指導理論教學和教育教學實踐,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個性特質和全面發展。學生能力指標體系構建是復雜的過程,使用正確科學的方法是反映學生能力指標體系是否合理的關鍵。

研究結果表明,結合AHP和專家打分法構建學生能力指標體系是科學的,能夠客觀地反映高職交通運輸專業學生職業勝任力發展所需的條件,可為高職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提供依據,使得高職院校能進一步明晰辦學思路和職業定位,引導學生明確預就業崗位,實現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文章構建了學生能力指標體系,后續將拓展該研究并提出新的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宏偉,孫鳳芹,許亞平,等. 基于勝任力理論的大學生能力素質模型構建研究[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0):149.

[2] 張國寶,汪琦,呂佩珊. 職業勝任力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 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9,33(06):94-101.

[3] 周文霞,辛迅,謝寶國,等. 職業勝任力研究:綜述與展望[J].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07):17-25.

猜你喜歡
職業能力高職院校
在新形勢下創新汽車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初探
職業能力導向下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
民辦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研究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