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布魯姆認知理論的情景劇原位教學法應用探索*

2024-04-08 12:45常延麗付翀燕陽天何麗忠侯艷
電腦迷 2024年2期
關鍵詞:工程倫理

常延麗 付翀 燕陽天 何麗忠 侯艷

【摘? 要】 現代工程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愈加深遠,工程專業人員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還要具備較高的工程倫理素養。但“材料成型工程倫理”因其內容抽象,仍存在教學偏重于“道德倫理宣講”、學生學習主動性低、研討環節形式單調、課程考核評價形式單一等問題?;诖?,文章針對材料成型工程倫理課程中存在的授課內容抽象、枯燥,學生學習內驅力缺乏,研討環節流于形式,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結合文獻關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念在教改中的應用和“情景劇”在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報道,在對布魯姆認知理論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引入“情景劇+辯論賽”原位教學法,將抽象的倫理規范融入情景劇中,使枯燥的倫理價值知識趣味化,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專業性、趣味性、多樣性、思辨性,形成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實現高階目標教學,旨在為情景劇在工程倫理課程中的實踐應用積累經驗,為工程倫理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布魯姆認知理論;情景劇原位教學;工程倫理;獲得性評價

一、工程倫理課程介紹

為積極響應教育部新工科和一流專業建設號召,西安工程大學2021年開設了專門針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材料成型工程倫理課程。該課程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二年級學生,是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課程內容包括工程倫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以及工程實踐過程中人們要面對的共性問題,課程目標在于培養材料成型專業從業者的工程倫理意識,使學生掌握具體材料成型工程領域的倫理規范要求,能夠解決材料成型工程實踐中的復雜倫理問題,全面提高材料成型工程倫理的決策能力。

倫理與道德都強調值得倡導和遵循的行為方式,都以追求善為的目標。但兩者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道德是個體性、主觀性的,側重個體的意識、行為與準則、法則的關系;倫理則是社會性和客觀性的,側重社會“共體”中人和人的關系,尤其是個體與社會整體的關系。較之道德,倫理更多地展開于現實生活,其存在形態包括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暗赖隆备怀鰝€人因為遵循規則而具有“德性”;“倫理”則突出以之依照規范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材料成型工程倫理是結合材料成型的專業特點,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倫理規范具體化,形成具有針對性的行為規范。

綜上所述,工程倫理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天然的密切聯系。因此,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重道德倫理宣講、授課內容枯燥、抽象等現象,致使學生學習內驅力缺乏。同時,課程研討環節形式單調,主要由教師引出一個話題組織學生討論,立意較好,然而實際操作中大部分學生由于性格等原因不愿參與討論;大二學生所接觸到的專業知識有限,工程倫理意識敏感度不足,不能充分發現案例中存在的倫理問題,導致研討課堂上實際參與討論的學生寥寥無幾,未能達到激烈探討、深入研究的目標,研討教學效果不佳。

我國的工程倫理教育起步較晚,始自1999年西南交通大學肖平教授開設的工程倫理學課程。談淑詠教授調查研究了“大思政”背景下材料專業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現狀,指出目前大部分的大學仍未在本科階段設立針對各專業的工程倫理課程。張淼和劉媛等學者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念對建筑設備自動化和大學德語進行了教學改革研究,表明課程教學改革措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李霞和葉延轉等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探索了“情景劇”教學法的應用,結果表明“情景劇”教學具有促進課堂建構立體化轉變、抽象理論教學具體化轉變、學生主體性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等實效性。郭偌伶研究了學業增值評價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通過將增值評價融入高職學生學業評價,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學生技能的有效培養和潛力的最大化釋放。

二、基于布魯姆認知理論的教學設計

布魯姆是著名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1956年,他提出了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并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998年,安德森等對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進行了改進,將認知過程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自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模型問世以來,我國的專家學者一直在不斷研究其在具體情況下的應用。各學科越來越多地參考并運用布魯姆理論來指導教學,根據人的六大主要思維階段來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并科學地組織各種教學。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在國家人才培養目標、考核的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OBE(Objective Based Education,目標導向教育)理念強調學生至上,成果導向,以最終目標作為出發點,在高等教育教學設計中具有重大的指導價值。西安工程大學材料成型工程倫理課程需達到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兩個:第一,培養材料成型工程師準確和堅定的倫理意識,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工程倫理觀;第二,培養良好的工程決策能力,把倫理意識和倫理規范具體落實到解決工程實踐面臨的倫理問題上。由圖1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層理論可知,理論講授、案例演示所能達到的目標為記憶、理解和初步應用,且對知識的掌握最高只能達到教師講授的30%左右。討論、實踐和教會他人則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和創造能力,將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到90%。辯論賽過程集討論思辨與理論實踐應用于一體;情景劇則不僅有倫理知識的應用,更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學習工程倫理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辨、分析、應用和創造能力,本教學組在材料成型工程倫理教學設計中引入了“情景劇+辯論賽”原位教學法。

三、“情景劇+辯論賽”原位教學法的應用

情景劇最早是由心理劇演化而來的。情景劇原位教學是指教師在前期材料成型工程倫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擬訂幾個與材料成型專業相關的工程倫理主題,由教師提供指導和必要的幫助,學生自主組隊、選題,自編、自導、自演完成一部情景短劇。例如,在講解工程風險的來源知識點前,教師發送“重慶綦江彩虹橋垮塌事件”相關資料,學生分組查閱文獻對資料進行二次創作,形成劇本,拍攝成情景劇。課堂上展示情景劇討論分析此事故發生的原因,總結工程風險的來源。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出“若你為重慶彩虹橋的材料工程師之一,發現橋體焊接不合格要不要立即舉報?”的辯題,學生結合已查閱的文獻資料,從個人職業發展、社會和環境影響等方面就舉報與否各抒己見,加深對工程師職業倫理責任、社會倫理責任和環境倫理責任方面的理解。同時,深刻意識到工程師的倫理責任在工程事故預防中的積極作用。情景劇原位教學可以使工程倫理課堂“動”起來、“活”起來,將抽象的工程倫理理論具體化,大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主體性。

與偏向以教師為中心,側重“講道理”的教學方法相比,情景劇原位教學法將課堂教學由單一課堂轉變為立體課堂,打破了物理時空的局限。其教學形式是動態的,教學內容是多元的,學生得到的體驗是沉浸式的、全方位的、知情意行統合式的,很大程度上彌合了學生與教師、認知與理論、現實與理想、書本與實踐應用之間存在的客觀“距離”,極大地提升了課程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在制作情景劇的過程中,學生將課本上抽象的倫理理念實地化為劇本設定,大幅提升了他們的參與度,使他們從學習的被動者轉變為實踐的主導者,深度推動了學生對材料成形工程倫理規范的理解與掌握,為他們將來應用倫理規范處理工程實踐中的道德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在情景劇拍攝過程中,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鍛煉。學生通過對倫理知識的綜合應用、分析,對原有劇本的二次創作,根據布魯姆教學目標分層理論,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實踐過程,知識掌握程度最高可提升到75%,能夠大幅提高教學效果,實現高階教學目標。

除了情景劇教學外,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和倫理規范,加強學生工程倫理理論在實際工程實踐中的應用,學校還引入了“工程倫理辯論賽”。教師選取幾個材料成型實踐(鑄造、熱處理、橡膠生產等)中的工程倫理問題,并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依據工程倫理規范進行辯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以學生為中心,多元化評價形式

根據布魯姆的評價理論,教學效果評價包括三個方面: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有效挖掘學生的潛力,提升后續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材料成型工程倫理原來的考核形式為“平時成績+期末考核”,平時成績即學生課堂表現和作業,占比30%;期末考核以大論文形式進行,占比70%,終結性評價占比較大,形成性評價及獲得性評價不足。

對此,在第一次上課時,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情況,檢測學生對實際材料成型生產所存在的工程倫理問題的敏感程度,與結課后的問卷調查對比,結合作業及工程倫理知識測試,得到每位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所取得的工程倫理獲得性評價,并將這部分評價作為平時成績,占比20%。同時,將學生在情景劇和辯論賽中的表現納入課程考核。學生分組選題拍攝情景劇,按照選題及內容與材料成型工程倫理知識切合度(占比35%)、視頻流暢度(占比5%)、與材料專業知識的結合度(占比10%)進行評價;辯論賽則為學生分組辯論,根據辯論過程中對工程倫理知識的應用(占比20%)、立意及現場反應能力(占比5%)和材料專業知識的應用(占比5%)進行評價。這種多元化評價擴大了過程考核所占的比例,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情景劇+辯論賽”原位教學法的引入,可以極大地豐富評價手段,擴大過程考核,比之大論文考核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考”促“學”,鼓勵學生積極加入辯論賽和情景劇拍攝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協同合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實現高階教學目標。

五、結語

目前,對材料成型專業的工程倫理課程教學改革報道較少,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念和情景劇教學法在材料成型工程倫理課程改革中的實踐應用仍需進一步探索。文章針對材料成型工程倫理課程中存在的教學內容抽象、學生學習主動性低、研討形式單調、評價形式單一的問題,基于對布魯姆認知理論的認識,在教學中引入了“情景劇+辯論賽”原位教學法?!扒榫皠?辯論賽”原位教學可以使工程倫理課堂“動”起來、“活”起來,將抽象的工程倫理理論具體化,為學生構建沉浸式的、全方位的、知情意行統合式的體驗環境,大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主體性,突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同時,“情景劇+辯論賽”原位教學法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效果評價手段,擴大了過程考核,有助于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情景劇拍攝及辯論賽更是以“考”促“學”,將工程倫理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過程,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實現高階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談淑詠,毛向陽,王玨,等. “大思政”背景下材料專業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 高教學刊,2023(21):189-192.

[2] 張淼,介婧. 基于OBE理念的建筑設備自動化課程教學探索[J]. 教育觀察,2023(16):87-90.

[3] 劉媛. 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念下的“大學德語”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 科教導刊,2020(36):163-164.

猜你喜歡
工程倫理
城鄉規劃工程倫理教學體系建設研究
工科院校工程倫理教育實踐研究
工程倫理教學困境及改革思路探索
日本大學技術倫理教育探析
工程活動中的倫理意蘊研究
工程倫理的多元化愿景
工科大學生工程倫理教育模式及實現途徑
工科研究生學術責任養成的路徑研究
工科研究生學術責任養成的路徑研究
國內工程倫理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