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卷是一種從眾嗎?
——內卷的心理機制及其與從眾的關系

2024-04-09 19:55陳清艷熊韋銳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內卷語詞競爭

陳清艷,熊韋銳

(重慶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一、引言

內卷一詞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他在該書中用“內卷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演化過程中的一種體系,并將其與進化論進行對照[1]。后由戈登威澤、格爾茨分別引用到文化領域與經濟領域。戈登威澤使用內卷化來闡述文化領域中一種內部不斷精細化的現象;吉爾茨則在研究印尼爪哇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發現爪哇島不斷向勞動密集型方向發展[2],在此基礎上他認為內卷化就是“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3]。學者黃宗智將內卷一詞引入用來解釋小農經濟中出現的一種邊際報酬遞減效應,內卷一詞隨之走入我國學術界[4]。然而縱觀當下,作為一個網絡熱詞而被大眾所熟知的內卷,其含義顯然已經超越了學人研究所包含的意蘊,走向了一種意義泛化的發展之路。覃鑫淵等人將內卷分為“享受型內卷”“功利型內卷”和“裹挾型內卷”三種類型,其中“裹挾型內卷”是指個體面對來自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方面的壓力,自發、相對被動地盲從跟風,以求得更好地生存和群體接納[5],其實際上是一種被動式的內卷。雖然對于內卷的定義和分類目前尚未達成統一,但就其在各方面的應用來看,有一個共同特點:在社會環境壓力之下,某個人或某個群體加入某項帶有一定競爭意味的活動當中,以求得同等發展并保持群體一致性。就這個共同特點,尤其是裹挾性內卷的特點來看,內卷與從眾有著一些相似之處。強化學習的獎懲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從眾的原因。這種機制認為:能夠給個體帶來期望結果的行為會帶來獎賞,那么該行為以后出現的概率就會提高;相反導致厭惡結果的行為就會被抑制,以后再發生的概率就會降低[6];而與群體保持一致往往會獲得獎賞,如得到社會認可和群體接納,這種追求社會獎賞[7]的動機促使個體調整觀念或行為,與群體保持一致[8]。但以往研究并沒有對內卷與從眾之間的關系作出深入的探討或說明,因此,本研究旨在從不同角度來探索二者的相同之處,為研究當下內卷提供新思路。

二、內卷的本質屬性

(一)一種用語詞建構起來的亞文化

當代所說的內卷,是一種用語詞構建起來的亞文化,它以其作為一個語詞本身就擁有的豐富涵義使其在廣泛傳播過程中成為描述擁有共同特征群體行為的代名詞,因而逐漸形成有別于主流文化又具備自身特點的內卷亞文化。首先,內卷是蘊含著青年一代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情緒情感的一個語詞現象。語詞是一種符號,而且是人類特有的符號,它是人類進行溝通的橋梁和手段,是蘊含人類情感和精神的載體。內卷作為一個語詞符號,它具有自身的社會屬性和象征意義。馬克思強調語言符號是社會的產物[9],是由人們在實踐過程中交流溝通的需要而產生的。語詞符號本身就具有社會交往屬性,它從實踐經驗中來,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當人們用一個語詞來進行交流表達的時候,這個語詞就已經包含了人們所賦予它的豐富含義。因此,人們通過簡單的只言片語便可以進行交流溝通、彼此理解,所以說,每一個語詞的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意義。其次,內卷作為一個網絡熱詞能迅速進入大眾視野,也正是由于人們需要一個確切的語詞來表達自身的處境,來宣泄自身的情緒。長久以來,人們主動或被動地加入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活動當中,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或利益,不斷地增加自己的投入,然而卻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于是,人們心中積壓的消極情緒亟待宣泄,也急需和同類人構建一種同盟關系,來實現一種身份認同。這個時候內卷一詞突然出現,人們一下就找到了情緒的宣泄口,覺得終于可以用一個簡短的語詞來表明這種生存狀態,于是久困于各種壓力下的群體紛紛為內卷“扛大旗”,用以表達自己的焦慮、無奈與自嘲,此時內卷這個語詞所代表的含義早已經超越了學人所概括的內容,成為一個社會現象的代名詞得以廣泛傳播。同時,也正是在這樣的傳播過程中一種內卷亞文化正在悄然形成。

當社會中的某一群體形成了一種區別于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特征、具有了其他一些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時這種群體文化便被稱為“亞文化”[10]。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們用符號來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化[11],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12],話語構成了社會文化生活本身[13]。內卷“是具有共同年齡特征、教育特征、職業特征、階層特征的青年所生產的群體語言”[14],所以隨著內卷這個語詞的迅速傳播,內卷一詞所表征的亞文化逐漸形成,它反映的是社會層面的集體精神焦慮。雖然眾多研究者都在質疑內卷一詞的語詞合法性以及將其脫離原意的泛化說成是一種濫用。但我們不能忽視語詞背后的象征意義和時代特征,與其批判其濫用,不如將其看作原有意義的延伸和擴展,著重于現實意義的研究。

(二)一種低效率的過度競爭

就內卷的現實表征來看,內卷實質上是一種低效率的過度競爭,它是群體內部為爭奪有限資源而最終導致投入與產出嚴重不成比例的一種惡性競爭。這種競爭模式并不會提高群體效率,反而會導致資源的浪費。這種現象與典型的零和博弈范式不謀而合,在這里將用零和博弈來對內卷進行一定程度的剖析。零和博弈是一種競爭模式,在這種競爭模式中,密閉空間中的資源總量有限,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內卷一詞實際上包含了密閉空間、資源有限和競爭。各行各業我們都可以把其看作是一個密閉空間,在這個密閉空間中儲存著有限的資源,如教育資源、經濟資源。在進入這個空間的人數沒有達到飽和之前,人們只需付出規定的勞動來獲得相應的資源,但是隨著進入這個空間的人數增多,為了維持原有利益份額或者獲得更多的利益,人們的輸出會不斷增多,然而由于資源總量有限,增加勞動或投資所獲得的效益并不會顯著增加,此時就會陷入一種內卷狀態。要特別說明的是,競爭并不一定都會造成內卷困境,也不能將過度競爭直接等同于內卷,只有當過度競爭導致能量虛耗時才會帶來內卷。所以說競爭是內卷產生的一種條件,它包含在內卷的本質屬性之內,并不是內卷的全部。盧曉雯[4]等人也都曾在研究中提出不能將內卷與過度競爭畫等號,以免產生消極效應,促使某些人為了避免卷而滑向停滯和退縮,從而挫傷人們的積極進取精神。

三、內卷的發生機理

(一)社會流動與社會分層的可能性

從表面上看,內卷的發生就像是一種人云亦云的跟風行為或者是一種身處某種環境當中不得而為之的選擇,但其實是對階層固化的反抗,是看到社會流動與社會分層的可能性之后的群體擠壓。正是看到了有人通過“卷”實現了階層的躍升,才使更多的人心甘情愿地將自己投入內卷的陣營當中;也正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斷往某個特定的群體或階層中涌入,才使得那些原本就身在其中的人不得不進行卷?,F如今,我國正處在一個加速轉型發展期,新、快、融合等理念貫穿于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在經濟、文化、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個人焦慮和價值觀的異化。在這個機遇與危機共存的時代,一方面社會階層的固化使青年一代望而卻步,深感到階層跨越的艱難。另一方面又讓他們看到了社會流動的可能性,渴望通過加入群體競爭而實現社會階層的躍升或者維持現有的社會地位;同時由于慢不下來的社會大節奏,人們主動或被動地被卷入到內卷的漩渦當中。這種現象在教育行業最為突出,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通過學習之路改善自身處境的例子不在少數,“知識改變命運”也成為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經典名言。從上一個好的幼兒園到上一個好的大學,然后獲得一份好工作,使人們看到了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的可能性,這也是導致教育內卷尤為突出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機制下,中產階層無疑成為參與內卷的核心力量,相對于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中產階層有更充足的財力和物力來參與內卷,而對于更富有的家庭來說他們有更多的選擇來打破內卷困境,從而游離在內卷之外,所以既有多余收入又害怕階層滑落的中產階層便成為內卷的主要群體。他們不但要與隨時可能出現的跨階層的寒門子弟競爭資源,鞏固既有地位,又要設法進入更高階的圈層實現階層躍升,于是便形成了由中產階層充當中堅力量而快速旋轉起來的內卷龍卷風,整個系統內部隨時都在借著風力進行各種能量轉換和角色易位,成為一個惹人關注的社會現象。

(二)尋求安全與自我實現的需要

內卷的產生,離不開人們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尋求安全與自我實現需要的驅動。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尋求安全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當周圍環境發生變動時,會導致不安全感的產生,為了消除環境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人們必然采取某種行動以重新獲得掌控感。大部分人深陷內卷困境,是由于周圍的人都在“卷”,因此使個體產生了如果不卷會怎樣的疑問,在害怕被淘汰的同時對未來的發展會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性,為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緊張和焦慮,最終被迫加入內卷。這種現象一方面可以用劇場效應和同群效應來加以解釋,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淘汰篩選機制來進一步說明。劇場效應是指在一個劇場中位于前排的觀眾一旦由于某種原因站起來觀看,那么后面的觀眾為了看清楚也會相繼站起來進行觀看,最終導致所有人都不得不站著觀看。包含于劇場效應之中的同群效應則更強調群體對個體的影響,由于來自群體的壓力,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加入群體以適應環境[15]。這不僅是一種由于環境變動所導致的個體適應行為,也是一種在一定范圍內由于群體引導而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從眾行為。與此同時,害怕不卷就會被淘汰的認知也在支配著人們,社會中無處不在的篩選機制迫使人們不得不拼盡全力去鞏固自己的地位,由于害怕隨時被社會淘汰所帶來的強烈不安全感,導致個體不斷增加自己的投入以期獲得穩定的發展,當大家都以這種方式進入社會環境中時,所謂的內卷就會產生。

根據馬斯洛的觀點來看,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需求早就超越了溫飽物質的滿足,而是轉向尋求自身的全面發展,從而達到自我實現。在自我實現需求的驅動下,人們更愿意去嘗試新的東西,去參與競爭,去攀登高峰,以期在各種活動中培養自身技能、發掘自身潛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某些行業的人流量和競爭力度。隨著各種優秀人才的不斷涌入,人們直呼自己被“卷”到了的同時,也看到了人生的多樣性,隨之引起大面積的模仿行為,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加入自我實現的實踐探索之中。從這個發展角度來看,這種追求自我實現的內卷其實存在積極的社會促進功能,它已經打破了內卷原有定義中的密閉空間,朝著更加包容與創新的方向去發展。

四、內卷與從眾的關系

對于從眾的研究由來已久,就其定義已經基本達成一致,即在群體壓力或引導下,個人的觀念和行為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傾向。嚴格來說,從眾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由于情境和事件的不同存在積極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普遍性、復雜性、習得性與適應性是從眾最基本的四個特征,而環境與信息的不確定性和來自群體的一致性壓力是導致從眾發生的兩大重要原因。由于對從眾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且豐富,在這里便不多加贅述,只重點對兩者的共同點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一種適應性的群體行為

無論是從眾還是內卷,都是個體在群體中為了適應社會和環境所產生的行為。這里有兩個關鍵詞需要一一澄清,即群體和適應性。首先,群體是內卷和從眾離不開的語境和背景條件[16],這從兩者的定義中便可窺見一二??档碌摹吧鐣w系”、戈登威澤的“內部”、格爾茨的“模式”都包含著群體的內涵。而從眾則直接使用了“群體”這個詞語來對其定義進行描述。其次,從二者的運用場景來看,群體仍然是其發生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內卷之所以稱為卷,得有群體作為前提支撐,如教育內卷,便必須有身處教育這個行業內的一群人為基礎,然后在這個群體中產生的各種有關行為才能被稱之為卷。假如一個人完全脫離群體而存在(雖然幾乎不存在這種情況),那么他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會對他人產生影響,那么卷也就不復存在;再觀從眾也是如此,雖然從眾的效力受到群體規模的影響,但是從眾如果沒有“眾”,即群體,那么它便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內卷和從眾都不能離開群體這個范疇而單獨成立,他們都是在群體中產生的行為。

適應性是內卷與從眾的另一共同點,只要我們問為什么會產生從眾或者內卷,那么答案就必然包含著適應性的含義。這里的適應性包括了心理適應和行為適應兩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是心理適應,主要涉及自身的安全需要。社會心理學認為:“個體在群體中常常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群體的壓力,從而在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行為傾向”[17],因為“與群體保持一致會使人們特別容易獲得證實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解釋”[18]。從眾和內卷都面臨著環境的不確定性,而環境的不確定性又會帶來信息的不確定性,如模糊情境或沖突情境[19]。這些不確定性會給人帶來不安全感,為了消除這些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全感,大部分人會選擇群體作為參照,傾向于跟隨群體做出與群體一致性的決策,以此獲得一種群體認同感[20],達到心理適應的目的。這種當個體感受到信息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時,傾向于消除不確定,并且迫切希望找到明確答案的需求稱作認知閉合需要[21]。所以說無論是從眾還是內卷,都是一種滿足我們自身心理需求的行為。其次是行為層面的適應,即在心理需求驅動下所采取的向群體靠攏的一系列行為反應。如,當個體看到大家都在考研,為了消除自己還沒有考研帶來的心理焦慮,于是就決定加入考研這一群體,并進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行為活動,企圖通過這些行為來達到適應社會的目的。

(二)一種群體一致性傾向

內卷與從眾都有向群體靠攏的一致性傾向,即與群體保持一致,基于前面已經對群體做過說明,這里重點對一致性進行解釋。一致性主要是指內卷與從眾都有與群體保持一致的特點??梢哉f適應性是內卷與從眾的目的,而一致性則是達到適應性的一種手段。研究表明來自群體的一致性壓力是個體從眾的直接原因。無論是真從眾還是假從眾,個體都是為了與群體保持一致,由于害怕成為群體偏離者,從而受到他人排斥和打壓,個體在這種人際適應壓力之下,就會傾向于選擇與群體保持一致。例如,在一個團體內部,如果某個人脫離團隊,就有被孤立的可能,這種孤立會對個體造成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消極影響,長此以往會給個體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大部分人不管是出于自愿還是非自愿,都會與團體保持一致[22]。同樣,內卷也具備與群體保持一致性的傾向,這就是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和從眾的“隨大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兩者的具體目的不同,如從眾的隨大流可能是為了保證自身安全,就像大家都在圍觀一個施暴現場,卻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而內卷的目的則更多的指向在一項競爭中有所收獲。但是兩者的大方向都是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以求得個體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綜上所述,內卷和從眾都是個體身處一定群體,并為了適應這個群體而做出的與群體保持一致的選擇。

(三)社會淘汰機制的產物

現今世界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期,我國也正在向新的發展階段全力奮進,社會處于巨大的轉型期,大融合和大改變正在加劇社會的淘汰機制,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正在加速,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越來越多的人朝著大家看好的方向前進,因此導致了大量的盲目從眾[23],同時也加劇了內卷困境。每一個群體和階層都會對自身資源的喪失產生恐懼和焦慮,為了維護自身既有資源或者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個體主動或被動加入內卷行列或者產生從眾行為,甚至有些時候這種卷和從眾幾乎是自動發生的,是在社會發展變化的驅動下自然而然產生的。這不是說內卷與從眾是與生俱來的,雖然有研究表明內側前額葉、紋狀體、眶額皮層、pM-FC、腦島、催產素、COMT基因、MPH等生物因素都與從眾有關[8],但從眾和內卷一樣,都是社會文化的產物。由于害怕被社會淘汰,被他人取代,于是我們去做他人都在做的事情,選擇大部分人都在選的道路,這既是對淘汰機制的恐懼,也是對其的適應。與此同時,人類作為群居動物,有向群體靠攏的先天趨勢,一旦個體偏離群體,則可能導致被群體所排斥,從而逐漸被邊緣化,正是由于對群體偏離的恐懼,害怕被社會所淘汰,個體才會做出更多的權益從眾和加入內卷。需要強調說明的是,這種卷或者從眾行為并不一定都是消極的,它對于我們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關注其可能帶來的消極面,避免不斷加速的淘汰和競爭降低人們的生活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結語

如今內卷儼然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它背后所映射的社會問題也值得我們關注。任何一個詞語的出現必然包含著使用者的需求和情感,內卷所影射出來的群體焦慮、無奈和反抗不應該被一笑而過,而應該集合各方力量將其朝著積極的方向引導,為人們日益沉重的包袱減壓。將內卷與從眾進行對比研究,或許我們可以更清楚地從中窺見內卷的社會屬性,同時也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去研究內卷。如果說內卷與從眾有著諸多的相同之處,而內卷中也包含著從眾,那么如果要克服內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不是也可以從從眾的角度進行積極引導,使內卷朝著更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這也是今后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沒有將內卷與從眾進行分類比較,而是使用內卷這個統一概念進行闡述,可能會導致以偏概全的結論,比如享受型內卷,可能就不符合迫于社會環境壓力這一產生前提,不過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內卷還是更多偏向于被迫性的裹挾型內卷。但是無論是全域概念內的內卷還是單個分類下的內卷,它都包含著一定的從眾成分,而當從眾達到一定規模和程度后就有可能形成內卷。由此可見,作為新詞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內卷,其實有著與早已進入研究領域的從眾一樣的內涵,這從理論上可以為研究內卷提供更源長的借鑒,從而使我們能夠用更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內卷以及拓展其今后研究的范圍。

猜你喜歡
內卷語詞競爭
莫陷內卷空焦慮,有益努力最可取
你是那樣美 唐心語詞
擺脫內卷焦慮,你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擺脫內卷焦慮,你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遙遠的未來要以現在為代價,究竟值得嗎
《老子》“自”類語詞哲學范疇釋要
感謝競爭
從文化理據看英漢語詞翻譯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競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