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與策略

2024-04-09 19:55魯漢杰成曉典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教育工作者中華育人

魯漢杰,張 瑜,成曉典

(山西農業大學 園藝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性格、思維方式等,為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經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資源。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用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頭腦,推動理想信念教育,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引領作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具有內在一致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更好落實高校立德樹人任務。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涵養道德品質,提升素質修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素質修養。例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千金難買寸光陰”告誡新時代大學生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指引當代青年要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騖遠;“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警示大學生分清善惡、防微杜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出要善待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業精于勤,荒于嬉”強調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于奮發努力、勤勉進??;等等。傳統文化中的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能夠起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梢哉f,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讓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引航課、人際交往課、心靈啟發課、職業規劃課等,能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二)培養家國情懷,強化使命擔當

家國情懷是數千年來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里的愛國愛民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茍利社稷,死生以之”體現著拳拳愛國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凝聚著殷殷為民之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給青年指出了人生進階之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激勵大學生要志存高遠、勇于擔當。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經磨難而不屈不撓,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了國家昌盛和人民幸福赴湯蹈火、前仆后繼,為家國情懷寫下最生動的注腳。家國情懷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雖各具特色但一脈相承。當代大學生重任在肩,承擔著中華民族復興大任。家國意識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促使他們積極投身民族復興偉業,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民族復興緊緊相連。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增強育人實效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各種媒介大肆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散布不實消息,妄圖實施其“文化殖民”和“和平演變”圖謀,與我們展開對青年人的爭奪戰。此外,包括庸俗文化、泛娛樂主義在內的一些不良文化充斥網絡媒體平臺,阻礙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消減著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此背景下,高校立德樹人任務尤為艱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鐫刻在中華兒女身上的文化基因,承載著中華兒女的思想共識與情感共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親和力、感染力與強大凝聚力,決定了它能夠成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股隱性的、穩定的、持久的力量,進而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傳統節日習俗、詩詞歌賦、歷史典故、日常飲食、著裝服飾等多種表現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豐富其內容,創新其形式,增添其魅力,大大提升其育人實效。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調研

通過問卷星向某高校100 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500 名大學生發放了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調查”的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82 份。582 名有效參與者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共青團干部)99 人;大學生583 人,其中,女生307 人,男生176 人。通過量化統計法和定性描述方式對樣本數據進行了分析,對目前二者的融合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與內容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51%的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愿意學習傳統文化、汲取人生智慧;86%的學生認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僅僅停留在教室與食堂的標語上,在其他地方沒有發現兩者的具體融合,而且這種融合對自身的影響并不明顯;56%的學生認為學校在傳統節日與詩詞歌賦的教育推廣方面投入較多,但是在傳統文化的其他表現形式方面做的工作較少;65%的學生認為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些傳統文化知識,但缺乏趣味性和深刻性,比如關于中華傳統節日,教師更多的是介紹傳統節日的來歷,但是對節日本身蘊含的思政價值挖掘不足。此外,78%的學生認為,大學的思政課教材中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體現得不多、分布較零散,并且沒有專門的指導教材;63%的學生表示,學校沒有開設傳統文化選修課,自己也沒有接觸過傳統文化教材。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與媒介平臺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目前二者的融合主要通過思政課、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體活動等方式展開,在融合方式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思政課上教師照本宣科、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化、校園文體活動娛樂化,難以激發出學生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融入效果自然不盡理想[1]58。例如,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往往專注于課程內容的講授,過于突出知識性,而未能借助現代教學理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如通過展示傳統文化紀念品、播放傳統文化相關視頻等來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2]。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比較傳統與落后,因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缺乏強有力的表達載體,致使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和自豪感。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突出,獨立思考能力強,簡單地將二者加以融合是難以吸引他們的眼球的。

從調查結果還可以看出,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材以及傳統文化相關課程設置有待加強。究其原因是,高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缺乏深刻認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夠重視,致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等沒有得到充分挖掘,二者的結合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背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缺乏支持

對99 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調查結果顯示,67%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背景是法學、哲學等相關專業,僅有18%為文學、歷史學等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業,15%為其他專業。此外,56%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表示入職及后續的專業培訓內容未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8%表示其所在高校未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研究課題申報;41%認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少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對于學生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性認識不足[3]。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僅有專業知識并不能很好地勝任工作,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4]。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升人文素養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普遍薄弱,而且他們的研究領域一般集中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對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與教育實施研究較少,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很少運用傳統文化育人化人。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傳統文化培訓。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傳統文化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需要依靠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而,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傳統文化培訓、提高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是關鍵一步[5]。一是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校園,面向思政課教師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和相關科研培訓等活動,以提升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促使他們深入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各門思政課的融合內容及融合方式。二是高校要大力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工作,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能力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入職培訓、崗位考核和職稱評審等環節,引導他們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開展相關學術研究,不斷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規律和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和工作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三是高校要引進具有歷史學、民族學、漢語言文學等相關專業背景的高素質人才,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引領作用,最終形成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員育人隊伍。

(二)構建良好的歷史人文校園環境

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契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良好的人文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促使他們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1]57。因此,我們要構建良好的校園歷史人文環境。

一是在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如教室、實驗室、餐廳、公寓、圖書館等地方懸掛標識標語,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鼓勵學生研精覃思;“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教導學生躬行節儉;“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教育學生愛日惜力。濃郁的校園人文氛圍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能夠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節日的教育功能。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引導大學生在趣味活動中體會傳統節日背后中華民族濃郁的家國情懷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在中秋節舉辦投壺、DIY燈籠等小游戲,營造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三是鼓勵學生創作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發揮高質量文化作品的引領作用。通過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意大賽等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創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各種創意紀念品??梢詫⑵淞腥雽W生綜合測評體系,明確考核指標,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四是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建設與完善,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承載著記錄我國悠久輝煌歷史、展示形式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正如習近平所說:“讓文物講歷史、將歷史智慧告訴大家?!币钊胪诰蚝统浞掷卯數靥N藏的傳統文化資源,積極打造傳統文化體驗基地,在課程實踐、社團建設、科學研究等工作中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

(三)強化網絡陣地的線上文化浸潤

伴隨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運行方式。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說,抖音、微信、騰訊會議、釘釘等已經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平臺。同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傳統的育人模式,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

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引領,需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育和說服式教育,而線上文化浸潤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方式。一是構建互聯網+傳統文化的教學新模式,在大學生活躍的APP軟件上主動搶占網絡陣地,構建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平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以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推送。二是主動契合大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制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游戲和二次元動畫作品,以激發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線上引領新模式。三是加強線上互動、聯動與反饋,根據不同專業和不同群體大學生的特點精選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并進行精準推送,形成層次清晰、特色鮮明的線上思政模式。

猜你喜歡
教育工作者中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教育“內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談立德樹人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一個教育工作者談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學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頒獎大會召開——精彩晚會掠影
學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頒獎大會召開——風雨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