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集陶詩”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2024-04-09 18:02鄧富華
貴州文史叢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集句陶淵明詩歌

鄧富華

摘 要:作為集句詩的一種類型,集陶詩產生于宋代,在明代得到較大發展。此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集陶的詩人和集陶詩的專集,而律陶詩也在晚明產生。對于集陶詩的文學藝術價值,許多詩評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疾旌笫牢娜藢W者的集陶,其原因大致有三:崇陶與效陶,借陶以寓志,集陶以進技。集陶詩作為我國詩歌史和文學史上一種新的詩歌表現形式,豐富了詩人的創作,促進了后世詩人對古代詩歌典型的摹學,擴大了陶詩的傳播與影響。

關鍵詞:集句 詩歌 陶淵明 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4)01-0001-06

陶淵明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田園詩的著名詩人,在我國的詩歌史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此后出現了田園詩派,而且在歷代詩壇上還產生了大量的“和陶詩”“擬陶詩”和“集陶詩”。比如南朝詩人鮑照就有《學陶彭澤體奉和王義興》,江淹也曾模擬寫作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而且江淹的擬作曾一度被收入陶淵明的詩集之中,詩評家鐘嶸評論江淹“詩體總雜,善于模擬”1,江淹的擬陶詩可以說是達到了別人難以辨識詩歌作者的程度。這也說明,陶詩受到了當時詩人的極大關注,開始具備了詩歌創作形式和風格典型的意義。宋代以來,詩壇上不斷出現“和陶詩”與“集陶詩”,同樣也是作者以陶詩文本作為參照而進行的創作,這類作品跟陶詩的關系,當然是屬于詩歌史和文學史中所說的影響問題,但又不僅僅如此,它更多地是逐漸轉化為創作者利用陶詩文本的重新組合來抒發自己情感的載體,以及作為其詩歌和文學“技藝”展示的一種方式,也屬于文學和詩歌創作的范疇。就“集陶詩”而言,它的產生與集句詩體本身的發展,與陶詩的傳播有著密切的關系。關于集陶詩的文獻資料頗多,本文在廣泛搜集歷代集陶詩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集陶詩的產生與發展過程進行梳理,并探討集陶詩在中國古代詩歌史和文學史上的影響。

一、集陶詩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集陶詩的產生與發展,跟我國集句詩的發展密不可分。關于集句詩,明代的謝天瑞說:“集句者,集古人之句以成篇。宋王安石始盛,石曼卿大著?!?也就是說,集句這種形式的詩歌寫作,在宋代之前并不太流行,到了宋代,在王安石等詩人的倡導與影響下才開始盛行。需要關注的是,在此時的集句詩中,還沒有專集陶詩者,黃庭堅的《銅官縣望五松山集句》也是集李白、杜甫、韓愈、陶淵明等多位詩人的詩句而成,非專集陶淵明的詩句,所以還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陶詩”?,F存可以考證的最早的集陶詩,應該是南宋項安世的《輯陶句送胡仲方東歸四首》。自此以后,“集陶詩”才正式登上了詩歌史的舞臺,如宋末元初的黎廷瑞,就有《集陶句題吳雅翁心遠堂》等作品。但宋代的“集陶詩”在其時的詩壇上也沒有形成一種風尚,集陶的詩人和作品也不多。到了元代,著名的文學家如元好問、劉因等都有創作“集陶詩”,且由于他們在文壇上的影響,此后“集陶詩”逐漸被文人學者所接受,代有創作??梢哉f,“集陶詩”的發展,跟這些文人學者的參與和影響是分不開的。而明代是“集陶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此時期不僅表現在集陶詩人與集陶詩作的增多,而且出現了集陶為絕、集陶為律。明成化年間,江源就有《閑居雜言》,為集陶絕句三十首,而“律陶詩”的專集也在晚明出現。

晚明的王思任(1574—1646)十分推崇陶淵明的作品,著有律陶詩一卷,將陶淵明的五言古詩集句為五言律詩。集陶為律,這在此前的集陶詩中從未出現過,王思任《律陶序》云“戲以先生詩作律”1,即表明他在進行集陶為律的創作和對陶淵明作品的推崇,同時也與他提出的詩歌創作應當追求“趣”的審美意味有關。另一方面,陶詩是古體詩,而律詩要求謹嚴的詩歌創作格式,在平仄、聲調及對仗等方面,都有其固定的范式,而此前的集陶詩在詩歌體式上都是模仿陶詩,均為古體,因此集陶為律在集陶詩史甚至是集句詩史上都有著獨創性的意義。王思任的律陶詩共三十四首,有的題目是直接取自陶詩的,比如《歸園田居》《雜詩》《九月閑居》,有的則是模仿陶詩的題目,如《游某夫人墓柏下》《怨詩時迭至西河之痛》等,其他的則是自擬詩題,如《冬日座師胡觀察招同祝刺史過弈》等。在集陶詩句的選擇上,王思任對于陶詩的版本推敲并不怎么仔細,以至于將江淹的擬作也一并集入,對于王思任集陶為律的這種做法,后來的文人學者大多是持肯定態度的。比如,陶汝鼐《律陶詩卷跋》就說:“予嘗戲謂山陰此舉,正與驅陶公束帶見督郵無異,然其屬對命篇,亦有絕妙者?!?他認為王思任這種集陶為律的做法雖有勉強之感,但從承襲陶氏詩歌的創作風格上講,又有可稱道者。周筼《律謝》也說:“山陰王季重先生,集陶句為律,聲辭諧暢,宛若天成?!?以此來看,王思任集陶為律詩歌的藝術價值確實得到了許多詩評家的充分認可。自王思任的律陶詩產生以后,晚明的仿效者逐漸增多,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黃槐開。黃槐開4十分企慕陶淵明,作《敦好齋律陶纂》一卷,共二十七首;與王思任同時的沈德符(1578—1642)也多有律陶詩之舉,這應當是受到王思任等人的影響,其《清權堂集》載其《友訪》《舟集》《快飲》等律陶詩作達到十九首之多。

集陶詩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這一時期,隨著清軍入關,明朝的一些士大夫和文人學者多以陶淵明為效法對象,通過集陶來寄慨,由此也出現了很多的集陶詩集,這也是集陶詩史上的新現象,比如冐起宗、周廷贊、陶汝鼐、文德翼、趙世英、李鄴嗣、吳肅公等,都有集陶詩的專集。在這些集陶詩人中,以徐介(1627—1698)的集陶詩數量最多,成就最大。其《集陶新詠》就有六卷,國家圖書館藏有清抄本。其《集陶新詠自序》云:“仆之集此,非敢游戲詞章,掉弄筆墨也。直以賦性刻峭,吐言悲憤,溫厚和平,有垂詩教,藉茲服習之深,冀獲陶鑄之益,挹其雅度,祛此褊衷,暢彼逸情,銷我愁思云耳?!?王思任的律陶是他的一種嘗試,或有些“掉弄筆墨”,而徐介則說“非敢游戲詞章,掉弄筆墨”,是“悲憤猝發”之作,由此可以窺知徐介集陶是為了寄慨。徐介所集陶詩的數量很多,四言共八十六章,五言共一百三十七首。施相《貞白齋詩集引》認為,徐氏“析集《三百篇》、陶淵明、杜子美、文父山、鄭所南諸什,皆獨出機杼,慘淡經營,滿志會心,悉如己作。雖原詩不無累句,一經裁制,辭意頓新,不特近難其比,求之前代,鮮有及者”1。魏禧《徐孝先詩敘》亦言其“借古人詩以自陶寫,為集陶、集杜若干篇,既成,則與孝先所自為詩如出一手”2。

二、集陶詩產生的緣由

明清兩代,集陶詩的作者大為增多,大多數詩人為其時之朝廷重臣和文人學者,如清代的顏檢(1755—1833),張維屏稱其“三世封圻,八州旌節,門第之盛,世業之隆,雖漢之楊、鄧,唐之李、崔,不是過也……后見《集陶》諸篇,妙造自然,知公平日寢饋于陶集者深矣”3。而明末清初安慶僧超易,也著有《東山律陶》詩集。自集陶詩出現以來,各種作品可謂層出不窮。綜而觀之,其集陶詩的緣由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崇陶與效陶

關于集陶詩的緣由,大多是源于作者對陶淵明人格品行和詩歌創作藝術的推崇,由崇陶而到集陶,這種類型的集陶詩也可視為對陶詩的效仿。如明末的黃槐開,“生平慕陶靖節之為人,作《律陶纂》一卷”4。就是基于他對陶淵明人格品行和詩歌創作藝術的企慕。清初張晉在《律陶自序》中亦云:“律陶無他,愛陶、敬陶?!?文德翼有《不厭亭集陶》,他的集陶也是緣其崇陶而起,“舉南宮時,惟有陶詩晨夕……浪游吳越間,他多鏤玉范金以相遺貺,余獨以陶集為贄……近取陶詩,效季重律之,得四十首”6。韓梧村在壯年之時即隱居龍山,其行事作詩都在仿效陶淵明,所以方都秦《韓梧村集陶序》評價韓梧村的集陶詩云:“韓子之所遇與先生不盡同而得先生之心者,自能學先生之口也?!?由此可見,由于作者對陶淵明的推崇,往往在創作和行事上模擬陶淵明,進而達到其效陶的目的。這一類的集陶詩,在詩歌形式上雖有四言、五言,有古體,有律詩,但其所表達的主題大多與陶詩類似,基本沒有超出陶詩的范疇。

(二)借陶以寓志

借陶以寓志,就是詩人借集陶詩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此類詩作在集陶詩中也是為數不少的。其雖借陶詩作為創作的載體,但所表達的往往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清代陳玉璂《顧伊人集唐詩序》曾說:“作詩莫不善于竊,竊之善者,每能竊古人意以為我之詞。然竊古人之意,雖竄易其詞,仍為古人之詩;若直用古人詞而運以我之意,則無不可為我之詩?!?這里提出了一個如何“為我之詩”的問題,作者認為,集句詩必然要引用前人的詞句,但如果不能在詩作中運以己意,就與抄襲剽竊無異,好的集句詩無不在寫己意的層面上下功夫,最后使之成為自己的作品。吳肅公有《律陶》一卷,其《律陶自序》亦云:“集詩役古語,而必情與境悉我焉,不然,是以古人集古人也。比詞而設題,雖工奚與我?……余讀淵明詩,蓋多所感發,因題綴律,先后存之,得若干首,要之偶寄爾。必斤斤焉集古以為工,則又古人役我矣?!?他提出,之所以集陶是源于“多所感發”而作,因此“情與境悉我”,并非局限于“集古以為工”;換言之,他認為集陶詩句只不過是一種手段,要為我所用,其最終的目的還在于能抒發自己的情感,也即借陶淵明的詩句寄寓自己的心志。正因如此,他的集陶詩如梅枝鳳所說“其《律陶》一冊,則借柴桑之語,以達其懷”1。即是說,雖然借用了陶淵明的詩句,但所表達者又是出于詩人己意。如彭孫貽集《桃花源記》詩共十首,今錄一首:

避世遂一往,行迷欲何之??ひ丶葋y后,高陵自為池。無復樂田舍,終焉絕交知。去去舍所親,入山從此辭。尋溪得異境,乃及桃花時。2

彭孫貽之父彭期生為南明隆武帝的太常寺卿,清軍攻破贛州之后,彭期生戰死。入清以后,彭孫貽堅決不仕,閉門著述。他集《桃花源記》為詩,主要是借以表達自己對當時形勢的看法,明朝傾覆,父親戰死,家國破亡,無以寄托自己的悲憤之情,彭期生希望通過對陶淵明作品的追蹤,尋求其心中之桃源異境,所以他的集陶詩創作主要立足于自己的身世遭遇,其中的“郡邑既亂后,高陵自為池。無復樂田舍,終焉絕交知”等句,應是他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尋溪得異境,乃及桃花時”也寄寓了作者對桃源樂土的期望。明末清初是集陶詩的繁盛期,在這一時期,不少明朝遺民和隱士多有集陶,他們集陶的目的主要是借陶以寓志。

(三)集陶以進技

集句詩由于其文本來源的特殊性,要創作出質量較高的作品并非易事,所以有的學者如陳梓《余愚谷集唐詩序》也感慨集句詩創作之難,“夫集詩難于作詩”3??梢娂湓娍此坪唵?,但創作起來難度很大。正因為如此,在集句體詩歌的范圍之內,集陶尤其是律陶,更為考驗詩人的才思技藝。方都秦《程山人律陶詩序》云:“山人遇王、黃所得句則避之……王、黃丁淵明首中,戓采兩韻,且古韻通用,而山人獨取一韻,尤奉隱侯三尺,不益難乎?……夫淵明不喜多作詩,五言僅百首,而山人忽增益強半?!?這也說明,程山人在集陶詩方面雖然很有成就,但也存在明顯的過于追求形式的傾向,由此可見集陶詩創作是有難度的。由此,不少詩人認為,能寫好集陶詩,對其詩歌創作的技藝也是一種磨練。陶詩的數量不多,可集成律者有限,程山人能謹守格律,對前人已集成句且避之,這種對詩歌藝術“工”與“奇”的追求,體現了他有磨練自己詩歌創作技藝的想法。值得一提的還有清代的梁玉繩 (1745—1819),其《清白士集》卷二十七有集陶詩四十首,許祖京在其集陶詩后跋云:“靖節詩僅百六十馀首,造語淡峭,絕去蹊徑,故集靖節詩尤難,今讀諫庵集陶諸作,一首只用一句,本題不用本詩,翻舊生新,如自己出,可謂工矣?!?這種“一首只用一句,本題不用本詩”的集陶方式,很明顯也體現作者在練習詩歌技藝方面是比較執著的。其實,從集陶為古詩,再到律陶詩,本身就是詩人們對詩歌藝術技巧追求的結果。尤其是在經過唐宋時期的詩歌繁榮期以后,到了明清兩代,就古體詩的創作藝術技巧而言,已經進入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時期,但詩人們在創作過程中也沒有就此止步,不停地在尋求和發現新的表達方式。因此,集陶詩作為一種新的詩歌藝術表達體式,盡管創作難度較大,但卻能使文人學者更多地參與其中。

三、集陶詩的詩學價值

雖然集陶詩在宋元時期已經出現,但當時的作者為數不多,作品也比較零散。明代是集陶詩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不僅集陶詩人與集陶詩作不斷增多,而且出現了集陶詩的專集,律陶詩也在晚明出現。明清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僅集陶詩集就達七十馀種6。此外,一些詩人雖沒有集陶專集,但其集陶詩往往達數十首之多,可見集陶詩逐漸成為詩人經常使用的一種詩歌體式。同時,明清以來,隨著集陶詩作品的不斷增多,對集陶詩進行討論的詩評家也不斷增加。對于集陶詩的詩學史和文學史價值,許多學者都有較為廣泛且深入的探討。歸納起來,大致有幾下幾個方面:

首先,“集陶詩”作為一種新的詩歌體式,豐富了詩人的創作。自唐、宋以后,陶詩受到許多文人學者的推崇,可以說,集陶詩也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這種新的詩歌體式,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清代學者凌廷堪說,“集陶詩”作為一種新的詩歌體式出現,也即“又向詩家辟一途”1。從集陶詩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他的觀點無疑是很有見地的。在詩歌體式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備的明清時期,如何在詩歌的創作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也是當時的詩人面臨的一大難題。由于此前的集唐、集杜等集句詩已經發展得比較充分,集陶詩可謂集句詩的承續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詩歌體式,受到文人學者的關注也就不難理解。

在眾多的集陶詩作中,描寫自然風光、田園生活的作品占大多數,如明代袁華《東皋隱居集陶詩》二首,其一有“結廬在人境,種苗在東皋”2之句,又如清歐陽厚均《田家詞集陶四首》其三有“春秋多佳日,閑飲自歡然”3,這些作品大多沿襲了陶詩自然平實的詩歌風格。

但隨著集陶詩創作的不斷發展,詩人集陶所要表達的內容也逐漸呈現多樣化,如有以集陶形式表達贈別的:明初宋訥《送崔判簿朝京詩序》就記載了當時的滑縣簿崔景文因考績趕赴京城,滑縣的朋友不忍其離開,在臨別之際以歌贈之,“或擬古集陶,或效賀體建體,以至為唐近體”4。王士禛有《集陶寄讱庵》詩,其序云:“讱庵頃有古詩四章見贈,其末章相勖以孔孟之旨,懼不敢當屬,方南歸,未暇報也。齋居少事,偶集陶詩,因以酬贈,取足達意云爾?!?也有詩人通過集陶詩來進行唱和的,如范鳳翼的《新春懷冐嵩少先生因其以集杜律陶見惠余乃集律陶中二首致之》。甚至出現了集陶形式的詠物詩,如齊召南有《繞屋梅花》,陶淵明的詩中本沒有出現過梅花的意象,但齊召南通過對陶淵明詩句的重組,在其詩中營造了梅花繞屋的意境,可謂是一種新的創作方法。楊偉坤有集陶《詠花五首》,分別是《木香》《石巖》《酴醿》《蜀葵》《秋蘭》。清代的張偉庚有集陶《游仙三首》,其所表達的又是游仙的內容。又有挽詩,如明代何喬新《集淵明句挽吳處士》,倪謙《集陶挽王守正主事》;還有題畫詩,如明代邊貢有《題放鶴圖集陶句》;甚至后來有集陶題照詩, 如清代紀大奎《集陶為俞雪屏題照》等??梢?,集陶詩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多樣,這也大大拓展了集陶詩的表現內容。

其次,集陶詩與摹學古詩的問題。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說:“唐而后,樂選律絕,種種具備,無復堂奧可開、門戶可立?!?正因如此,從詩歌創作論上,明代詩學在總結詩歌源流之脈絡的同時,竭力主張摹學古代詩歌中的典型作品。文壇后七子的王世貞在指導學詩的具體方法上,將陶詩也納入摹學范圍,“其詩須取李、杜、高、岑、王、孟之典顯者熟之有得,而稍進于建安潘、陸、陶、謝”7。在摹學古代詩歌典型方面,王世貞將陶詩納入其師法的范疇,較前七子而言,王世貞顯得比較融通。對于學詩者來說,王世貞也算提供了一種博取各家之長學詩的路徑。而李攀龍對陶詩的關注則體現在其編選《古今詩刪》上,陶淵明的詩歌大量被選入《古今詩刪》中,在該書卷七《晉詩》部分選錄了陶詩二十四首,這也說明李氏是充分認可陶詩的藝術價值的。徐其相有《詠物集陶》一卷,是律陶詩,他對古體與近體關系的研究也頗值得注意,其《隨游小草自序》云:“近體則直從古體中來者也?!?提出近體源于古體,古詩是源而近體是流的觀點,這也可視其為“集古為律”提供了詩理上的支撐。就“律陶詩”創作而言,陶詩本身是古體,而律詩又有嚴格的格律、聲調的約束,要將古詩句轉化為律詩,對作者來說要求甚高,所以律陶詩的創作過程,也是作者摹學古代詩作典型的體現。

再次,“集陶詩”的出現也擴大了陶詩的傳播與影響?!凹赵姟钡漠a生及其在明、清兩代的繁盛,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反映了陶詩在當時的傳播概況。其實,集陶詩的出現與陶詩的傳播是相互的。一方面,正是由于陶詩的影響,受到后世文人學者的推崇與模擬,才有了集陶詩的出現。另一方面,像王思任與黃槐開等詩人的集陶詩,往往被附于刊刻的陶集之后,如明崇禎六年刊本《陶淵明集》八卷本,就附錄王思任與黃槐開的律陶詩,清乾隆二年刊《陶靖節詩集》四卷本,也附錄王思任律陶詩。這樣的一種編刊方式必然會產生一種示范效應,既擴大了集陶詩的影響,也引發眾多文人學者對陶詩的效仿模擬。而集陶詩的創作又離不開對陶詩文本的參照,集陶詩的興盛以及陶詩風格的流行,勢必也會擴大陶詩的影響力。就集陶詩而言,從后世眾多的集陶詩人與集陶詩作來看,陶淵明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影響可見一斑。而明清文人學者的集陶,也并非單純地將集陶作為一種簡單的文字表現形式,而更多地將其作為抒情言志的一種載體,在這個意義上,集陶詩的內容又是十分豐富的,如張晉《律陶自序》就說:“既以古人鑄今人,直渾融莫間,信有合鐘聚酒之意?!?此外,集陶詩作為一種新的詩歌體式,甚至成為一種通行的寫作方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表現形式??梢哉f,正是在律陶詩的影響下,才出現了律謝詩。清代周筼有《律謝》六首,他也認為自己是受到律陶詩的影響,“山陰王季重先生集陶句為律,聲辭諧暢,宛若天成,予思三謝一家言為排偶之始,因祖其體轉為律謝”3。清代張吳曼甚至有《律蘇和陶》三十首??梢?,集陶詩對其他類型的集句詩創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總之,集陶詩自宋代以來逐漸為文人學者所接受,充分體現了陶詩的藝術價值,以及在詩歌史和文學史上的地位。集陶詩的盛行,也說明陶詩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能源源不斷地讓后世的文人學者從中汲取創作經驗,這也是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梢哉f,正是由于陶詩的藝術價值,才有后世不斷創作的集陶詩,而集陶詩的盛行也擴大了陶詩的傳播與影響。

Discusses the Ji Tao Poetry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Deng Fuhua

Abstract: As a type of Jiju poetry, Ji Tao Poetry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greatly in the Ming Dynasty.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oets and collections of Tao's poems, and which were also produc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Many poetry critics have given a high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value of Tao's poems. There are roughly three reasons for investigating the collection of pottery by later literati scholars : worshiping pottery and imitating pottery, borrowing pottery to contain annals, and collecting pottery to improve skills. As a new form of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and literature, Tao's poetry has enriched the creation of poets, who promoted the typical imitation of ancient poetry by later poets, and expanded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Tao's poetry.

Key words: Jiju;poetry;Tao Yuanming;Influence

責任編輯:李子和

猜你喜歡
集句陶淵明詩歌
詩歌不除外
你好,陶淵明
施議對論詞集句例話(十章選三)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張遷碑集句》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詩歌島·八面來風
《陶淵明 飲酒》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天成集句類
不為五斗米折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