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事學智慧對于中國文化產業講好中國故事的啟迪

2024-04-10 04:16徐望
經濟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敘事學消費內容

徐望

(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05)

英國哲學家科布利(Paul Cobley)說過:“有人類,便有故事。講故事是人類認識和思考世界與自身的基本方式?!盵1]荷蘭文論家巴爾(Mieke Bal)認為:廣義敘事無所不在,有人類文化就有敘事,敘事既是對于文化的記敘和透視,也是人理解文化的方式[2]。人類的天性中就有著對于故事以及故事所編織的世界的向往,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離不開對于故事的消費。文化市場上的競爭,往往是講故事的競爭。文化產品的故事講得好,就能吸引消費者,就能言說價值觀,就能贏得文化競爭力、形成文化傳播力、體現文化軟實力。采用敘事學的觀察視域,可以洞察文化產品的內容對于文化消費的影響作用,更可以洞見講好故事的奧秘。

一、敘事學智慧對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啟迪

(一)文化生產以生產與傳播故事內容發揮故事魔力

盡管敘事學誕生于文學場域,經典敘事學的研究對象集中于文學敘事作品,如傳說、小說、傳記、劇本等。而后經典敘事學的興起,極大地拓展了敘事藝術的邊界,廣泛地注意到了語言文字以外的多種材料都可用來敘事,快速地把文學以外的諸多門類藝術與敘事藝術聯結了起來。這樣一種當代敘事學研究的大潮源于當代敘事藝術實踐的潮流,顯然,今天廣大民眾所接觸到的敘事藝術只有一小部分屬于文學藝術,而更多的富于敘事藝術屬性的產品(如戲劇、影視、游戲、繪本、展覽、文創、旅游景觀與路線等)無法歸入文學領域,而都屬于文化產業的內容產品。后經典敘事學為今天文化產業領域的學者運用敘事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文化產品,關注文化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提供了理論支撐;經典敘事學則為深入分析具有敘事性的文化內容(即故事內容)結構提供了理論依據。

人類學家認為“講故事”是人類的獨家本領,甚至提議用“敘事人”(hommo narrativus)來指稱人類。人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創造與接受著敘事藝術,都在編織“屬于我”的故事與接受“與我共情”的故事。傅修延(2023)從力度、廣度、速度三個維度上看人的敘事實踐,指出:敘事有“不可思議之力”;“敘事帝國主義”疆域廣闊;敘事可以“像病毒般傳播”[3]??梢哉f,人天然地“迷戀”于故事,故事對于人有著巨大的魔力。今天,文化之所以能成為一門產業,文化價值之所以能轉化為經濟價值,正是在于文化產品具有突出的內容屬性,承載著故事內容,而內容價值正是文化產品的核心價值。這種核心價值源于故事內容,表現為故事魔力。

文化產業中很大部分的文化產品本身就是敘事藝術作品,如文學、影視、動漫、戲劇、劇本殺、角色類游戲等,它們直接地講故事,以故事吸引人,引人進入并浸入故事世界。而諸如展覽、文創產品、旅游產品等,本身雖不是敘事藝術作品,在當代的后經典敘事潮流中,也常常具有敘事性(有故事元素和故事色彩)和敘事功能(能夠講故事),同樣生產與傳播著故事內容;并且,作為敘事藝術作品衍生品的文化產品,如影視動漫衍生的文創產品、旅游景區等,來源于故事世界,以多元產品形式持續地講故事,強化著故事魔力。

(二)文化消費以消費與分享故事內容建構故事情懷

人人都是“敘事人”,故事對于人有著天然的魔力,很多文化消費就是圍繞著故事進行的,如看小說、影視劇、動漫、戲劇,玩劇本殺、游戲等,就是為了尋獲故事、欣賞故事、走進故事;而對于展覽、文創產品、旅游產品等的消費,很多也是因對于某些故事的情感和情懷所驅動。大量的因好奇故事、探索故事、迷戀故事而發生的文化消費,在消費與分享故事內容時發生了移情,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建構著和強化著“故事情懷”。這種情懷近似于一種情結,源于對于故事(主題、情節、角色等)的情感共鳴體驗,形成一種文化心理上的認同感。當故事被傳播與分享時,這種文化認同感會不斷加強,并在群體中形成一種社交共鳴和互動。從這個角度看,文化消費就不僅僅是對于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消費,也不僅僅是對于故事內容的消費,而是一種強情感交互性、強文化建構性的敘事社交行為。

人人都是“敘事人”,故事情懷是人的天然情懷。文化產品與服務自身的故事內容,也即敘事因素,是影響文化消費的重要因素,并且是具有決定性的內因(與之相對的,是不起決定作用的外因,包括政治導向、生活水平、市場環境、文化潮流等),從根本上影響著消費者的情感趨向(喜好或厭惡)、情感態度(感動或冷漠)、情感認知(理解或迷惑)、情感認同(共鳴或疏離、認同或分歧),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中的審美價值判斷。

(三)文化產業要汲取敘事學智慧,講好中國故事

講故事是人類最原始、最通用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最基本、最自然的一種文化形式,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故事的講述與流傳。故事一般富含意蘊,而只有轉化為敘事,故事的意蘊才能得以顯現和生發。隨著敘事理論的發展,人們對如何通過講故事傳播意義(文化價值觀)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敘事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建構和提供了生動經驗,是經驗式的意義傳達和建構式的文化塑造,敘事具有顯著的意義傳播功能與文化建構價值。敘事學所主張的“故事向敘事”的轉換,突出了文化創造性。在文化產業中,使故事轉化為敘事,就是強調發掘利用文化資源(故事資源),進行文化創意,創造故事內容。

文化產業是能夠發掘故事、創造故事、講述故事、傳播故事的產業,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內容就是故事內容,敘事理論對于文化生產與消費的研究頗具啟發。故事對人永遠具有強大吸引力,戲劇、電影、電視等敘事性文化產品就是以故事吸引人的(它們專為敘事而生,展開典型的敘事),而非敘事性文化產品也能夠憑借故事吸引人(它們亦能夠敘事,展開非典型的敘事),如:許多展覽是敘事型展覽,圍繞歷史事件、藝術文化史(藝術流派史、文化思潮史等)、人物生平等主題布展,通過陳列展示相關展品勾連故事脈絡、演繹故事情節、渲染故事情感,達到敘事目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通過植入獨特的文物故事煥發故事魅力;依托各種敘事藝術作品營造的旅游景區(影視動漫主題景區、劇本殺景區等)就是把藝術作品中的故事世界現實化,以此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

在后經典敘事學成為敘事學界主潮,超越文學敘事的跨媒介后經典敘事實踐成為藝術創作和文化生產主潮的當下,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都認識到了“講故事”早已經超出了文學的、藝術的、新聞的范疇,“講故事”已然成為當代文化生產與傳播的重要方式,故事內容體現著文化產業“內容為王”的本體性特征。人們在編織與傳播故事中不斷建構著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所說的“想象的共同體”[4],因而以講故事見長的文化產業能夠塑造民族故事形象,強化民族文化凝聚力(對內)和影響力(對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美國政治學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奈(Joseph Nye)因率先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而名揚學界,他認為:“傳統觀念認為那些擁有最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將奪得優勢。但在信息時代,真正的贏家是那些最會講故事的國家(或非國家組織)?!盵5]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具體而言,要著重講好中國道路的故事、中國夢的故事、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等。

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有關于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要論述,“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重要提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把講故事作為文化價值觀傳播的最佳方式。政府相關部門要引導中國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汲取多元敘事理論智慧,創造精彩內容、提升敘事策略、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故事的吸引力,在講故事中凝練與彰顯中華文化特質,為文化軟實力注入故事力量。要深挖中國歷史上的、典籍中的、民間與民族的故事資源,用創意思維將故事轉化為敘事。應當注重:基于對多元敘事理論的運用,采取高明的敘事手法,妙構故事;基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依循,注入高尚的文化價值,彰顯正能量;基于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合一的追求,注重高效的產業運營,贏得市場認可。隨著敘事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演進,以及科技創新和媒體革新,敘事藝術的視角、范式、手段等不斷新變,諸如泛焦點和無焦點敘事、非線性敘事、互動敘事(敘事者和受敘者互動)、互文敘事(跨媒介互文敘事)、新媒體超鏈接敘事等為文化產業提供了豐富范例,啟發著創造性思維。

二、文化產業要發掘中國故事,注重題材選擇

(一)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掘中國故事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盵6]在文化產業領域,文化生產的核心是內容生產,內容生產的關鍵是“講好故事”,而講故事的起點是選擇一個好的故事題材。好的故事題材應當兼具歷史的與時代的、民族的與世界的價值,既傳承中華文脈、又映照當下現實,既回望華夏千年、又放眼世界今明。因此,在中華大地上燦若繁星的故事題材中進行選擇性發掘,將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內容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國文化消費品質升級,更將“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文化經濟的力量。

(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發掘中國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典籍文獻為載體,以思想文化為本體,包含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故事資源極為豐富,有遺留下可考物證與史籍的歷史故事,有奇幻詭譎的神話傳說與志怪故事,有傳奇浪漫的民間文學故事,有與詩詞歌賦相映生輝的綺麗故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發掘中國故事,是推動傳統文化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切實路徑。近年來,中國文藝創作者、文化產業與文化傳媒業界積極探索這一路徑,已經在各藝術門類打造出了一批文化精品,如:舞劇《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紅樓夢》《李白》《杜甫》等;動畫片《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重生》《中國奇譚》《長安三萬里》等;旅游演藝《浮生六記》《長恨歌》《文成公主》等。這些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材于中國故事的文藝佳作,在創作方面,昭示著中國文化生產上民族主體意識的覺醒;在消費方面,市場的高度歡迎甚至是現象級的消費熱潮,反映著中國文化消費向民族認同情感的復歸?!爸袊适隆鳖}材的文化產品,越來越被文化產業生產經營者重視,也越來越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7]。相關管理部門要持續助力,推動中國故事消費潮影響更廣闊、更深遠、更持久。

(三)在中國“紅色文化”歷史中,發掘中國故事

政治文化語境中的“紅色”一詞,在國際上象征著共產主義,在中國則象征著革命?!凹t色文化”是視覺性更強的“革命文化”同義符,符號所指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的征程中,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凹t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革命歷史形成的特有的精神文化形態,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本質上是一種革命意識形態,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血脈,是新中國人民的文化基因,是中國歷史文化、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革命文化”[8],為中國當代文化生產與消費注入“紅色文化”力量,提供了思想理論與頂層設計。在中國的紅色革命史中,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富于“崇高”的審美價值、“壯美”的美學形式的偉大故事。這些故事題材,應當被廣泛地用于當代文化內容生產領域,進而通過文化消費的途徑不斷深入人心,形成永恒的家國記憶。近年來,諸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電影《八佰》《長津湖》等,電視劇《覺醒時代》等文藝力作紛紛涌現?!凹t色旅游”也成為文旅市場的一大亮點和賣點,顯示出中國當代的文化內容生產和消費,日益擁有了向中國“紅色文化”歷史發掘的自覺性。政府應當持續扶持“紅色故事”轉化為各種類型的內容產品(包括文藝產品、文教產品、文創產品、文旅產品等),并通過宣傳、采購、補貼等多元方式牽引市場消費。

三、文化產業要講好中國故事,注重內容創造

(一)創新內容形式,講好中國故事

中華大地流傳著數不盡的生動故事,許許多多的故事有著強大的傳播力和深廣的影響力。這些寶貴的故事素材,值得被反復發掘,反復創造。在方向上,要堅持“二為”方向,以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容為目標;堅持“雙百”方針,在各類故事題材中尋找創意靈感,跨越藝術門類、跨越藝術媒介、跨越傳播媒體,形式多彩地加以展現;堅持“三貼近”原則,扎根社會實際,折射社會領域現實問題;映照當下生活,展現平凡生活不平凡處;堅定人民立場,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路徑上,要不斷深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兩創”。具體而言,就是內容和形式上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內容創造上,要借鑒多元敘事理論,運用多重敘事技巧,使故事獲得新生,融入時代、照進當下,在今時今日獲得鮮活的生命力;形式創新上,要采用跨媒介的藝術形式,綜合詩、書、樂、畫、舞、戲、影等多門類藝術,運用現代科技,打造感官盛宴式的美學效果,以激發消費潛力。

需要強調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始終如一的向善尚美屬性,“美”與“善”兩者從未分割,實質上是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即形式上要符合美的要求,激發審美主體的美感享受。內容上要符合善的要求,合乎社會道德的指導規約,進而達到普施教化、建構美德的政治和社會功用。且“善”不但是“德”的價值判斷,也包含了“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價值判斷。這種“美善合一”的傳統文化價值導向,要在今天的文化內容生產與消費中不斷傳承,以實現守正創新。

(二)提升敘事技巧,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化內容,創新性發展中國文化形式,必然要不斷提升敘事技巧。這就要求政府、院校、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等建立和強化合作機制,通過舉辦研討會、培訓班、調研團、協作組等路徑,使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經營主體提升理論素養,汲取多元敘事學理論的養分,如:汲取西方經典敘事學養分,注重故事情節編排;汲取西方修辭敘事學養分,注重干預和營造消費者期待視野;汲取西方后經典敘事學養分,注重廣泛地運用一切材料講故事;汲取中國傳統敘事理論養分,注重敘事策略的選擇;汲取“紅線理論”“獵鷹理論”“冰山理論”“高概念”等敘事理論的養分,注重內容創意風格化、內容焦點獨特化、內容傳達有取舍、內容生產高效化等。

近年來,中國綜藝節目《國家寶藏》采取了復調敘事的技巧,使觀眾看到了國寶文物的前世傳奇、今生傳承與當代守護,建構了超時空想象的故事世界,一經播出就廣受歡迎?!皬驼{”原為音樂創作術語,在音樂創作中,復調音樂(polyphony)是與主調音樂(homophony)相對應的概念,亦稱“對位”,指的是一種多聲部音樂形式。其特征是幾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旋律同時運動,相互交織構成有機的結構關系。在美學與文藝學領域,蘇聯的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首次借用了這個音樂術語,指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構型特點[9]。復調敘事的樣式,具有多聲部的結構特征,能夠建造了一個多平行宇宙交疊共存的虛擬異托邦,形成虛實相照、古今相映的間性結構符號敘事體系。復調敘事的技巧,有利于豐富故事時空感、層次感、結構感,應被文化藝術主創和經營者廣泛掌握。

從文化消費的心理意向上看,人們總是期待消費陌生化于日常生活的故事,為平淡的日常生活加入“調味劑”。這就要求故事要充滿戲劇性,避免平淡無奇。因而,文化產業從業者還應積極借鑒、吸收戲劇創作理論與方法,致力于創造出有戲劇性的精彩故事內容。

(三)深化故事情懷,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消費不同于物質消費,物質消費主要追求產品功能,而文化消費更多地關注產品的符號價值、美學風格、故事內容等。在文化消費中,消費者對于各種故事內容的喜愛往往會形成各種內容消費情懷。美國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強國,非常擅長于塑造群體性的內容消費情懷。典型案例如漫威影業出品的科幻動作系列片《雷神》《蜘蛛俠》《奇異博士》《復仇者聯盟》《銀河護衛隊》等,儼然架構起了一個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從消費者對其創作的第一部影片消費開始,一種漫威超級英雄故事消費的情懷就被建立了起來。此后,消費者會出于這種情懷對于整個產品系列持續消費,即便消費者發現了敘事“套路”,產生了審美疲勞,還是會對影片及其衍生文創產品買單。其實,中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21 世紀初,對于金庸武俠小說的影視改編與制作,市場基點就在于廣大金庸武俠迷的內容消費情懷。今天,中國文化產業經營主體已經日益認識到了“深化故事情懷”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近年來,一些經典的中國故事,如《西游記》故事、《紅樓夢》故事、《封神演義》故事、《白蛇傳》故事等,正在反復地被“新翻楊柳枝”,許許多多的續篇、新篇被源源不斷地創編出來,并被跨媒介、跨藝界(跨越藝術門類)演繹,契合并鞏固了中國消費者的內容消費情懷,獲得了市場歡迎,展現出了強大旺盛的生命力。這樣的勢頭,應當也必將保持住。

在旅游消費市場上,經營主體也要結合消費者的故事情懷,開發包括旅游景區、旅游線路、旅游項目等旅游產品,并不斷深化這種情懷。今天,一些紅色旅游景區和路線、“城市記憶”“年代懷舊”景區和游玩項目、小說與影視場景旅游區的建設,正是走了發掘情懷、強化情懷、售賣情懷的路線,其中不乏成功案例,積淀了一些成功經驗。

(四)打造故事大IP,講好中國故事

內容創造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因而文化產業亦被稱為“內容產業”。原創內容具有版權屬性,版權是重要的文化經濟資本,這種資本是基于對資源的創意開發而形成的。版權即“IP”(Intellectual Property),于是,文化產業通常也被稱為“IP 產業”。將好故事打造為好內容產品,打造故事大IP,不斷拓展故事IP 的產品類型、延展故事IP 的產業鏈,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切實路徑?!肮适麓驣P”指的是一種跨媒介、跨藝界、全媒體、全產業鏈覆蓋的超級故事IP?!肮适麓驣P”可以被開發為文教、文娛、文創、文旅、文體等多類型文化產品,可以通過IP 授權進入幾乎無限的行業領域和產業部門進行資本運營,如:可以進入酒店、民宿等行業,營造故事主題住宿場景;可以進入時尚行業,使故事世界中的人物服飾、妝容等在現實世界中引領風尚;可以進入各類制造業,使故事世界中的物品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物品,使日常生活充滿故事元素;可以進入農業,賦能創意農業、田園綜合體等。一個“故事大IP”的形成,需經過孕育、孵化、打造、增值等系列步驟,相關管理部門應引導、扶持、推動市場主體進行故事資源發掘、故事題材選取、故事IP 創造、故事IP 產品開發與營銷宣傳等。

四、文化產業要傳播中國故事,對內對外雙向統一

(一)對內傳播:走“雙效統一”道路,加深本土文化凝聚力

對內傳播中國故事,加深本土文化凝聚力,故事的時代價值與社會影響力一定是在“雙效統一”道路中體現的。也就是說,故事要弘揚文化“主旋律”,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人民共情、與社會共感、與時代同頻共振;要有思想內涵、藝術美感、時代價值。如此,成為好的故事內容,彰顯社會效益。同時,好故事好內容要形成社會影響力,必然需要通過市場消費,因而,社會效益需要由經濟效益轉化而來。不受市場歡迎的文化產品,無論創作者賦予了多么高深的文化意義,這種意義的影響力畢竟是薄弱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薄皟炐愕奈乃囎髌?,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盵10-11]要推動社會效益佳、經濟效益大的文化產品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需要相關部門引導、扶持和監管。中國的各級藝術基金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繁榮文化藝術生產的機制。近年來,相關部門還采取了多元措施,拉動文化市場內需,如對高雅藝術(戲劇、嚴肅音樂等)進行票價補貼,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下基層等。這些機制、措施還需進一步健全完善,以發揮更大推動力。

(二)對外傳播:建構人類文化共同體,擴大對外文化影響力

“共同體(community)”這一概念由滕尼斯(2002)在《共同體與社會》(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Grundbegriffe der reinen Soziologie, 1887)中提出。在他看來:“關系的結構性有機結合”構成了共同體的本質性特征,并且大范圍的世界性的共同體可以由小范圍的族群性、地域性的共同體發展而成。特別是當精神、情感、文化等因素作為紐帶時,“整個人類的共同體”的形成具有可能性[12]。也就是說,共同體本來作為一種天然性的地緣性結構體,可以擁有“脫域性(disembedding)”特征。與滕尼斯持相近觀點的還有鮑曼(Zygmunt Bauman)、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等人,他們都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地域性的共同體必然朝向文化性的共同體演進,人類文化共同體的建構具有可能性。弗里德曼(1994)發現,后天的“脫域性”文化認同結構具有普遍性[13]。湯姆林森(1999)運用了“雜態共生”一詞描繪了當代文化的聯結、交疊樣態[14]。格爾茨(1999)認識到一種文化源于一種共性心理結構[15]?!拔幕餐w”簡言之即:共同心理結構下的共同文化價值認同體系,包括民族文化共同體和超越民族性的人類文化共同體。

如上,“民族的”文化轉化為“世界的”文化是現實可行的。盡管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習俗、語言文化等,但在心靈與情感層面,有著人類共性,完全可能相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盵10]在中國文化對內對外的傳播中,要在兩個向度上都增強傳播效益,就要在一開始的故事創意之時,注重題材選擇。要找到最大的“文化公約數”,如全人類共同的情感,從而最大化地創造“文化共享價值”。如此,在文化傳播上,提升對內文化凝聚力,鞏固民族文化共同體,與擴大對外文化影響力,建構人類文化共同體,不但不矛盾,而且相洽相彰,雙向統一,在對內對外兩個向度上共同增強“文化軟實力”[16]。

(三)傳播路徑:跨界融合,跨界創新,跨圈層全媒體傳播

推動中國故事更好地傳播,主要有三條路徑:第一,跨界融合,也就是要推動不同的藝術門類跨界融合,進一步推動中國故事的多藝態(多元藝術形態)轉化。第二,跨界創新,也就是故事的敘述與表現媒介要跨界創新,如:推動詩(語言媒介)、書(筆墨媒介)、樂(音樂媒介)、畫(圖像媒介)、舞(動作媒介)、戲(舞臺媒介)、影(影像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藝術交融,并運用數字技術、AI 技術等打造跨媒介“大藝術產品”;推動非遺技藝與戲?。ò☉蚯?、曲藝、影視(包括動畫)等藝術形式相融合;推動圖書館、博物館(包括美術館)、文化館、劇院(場)等文化場館與咖啡館、酒吧、競技館、游藝廳、歌舞廳等休閑娛樂場所融合創新。第三,跨圈層全媒體傳播,包括:細分傳播對象,對于不同群體運用不同傳播策略;以文化內容為社交紐帶,推動跨圈層互動;借力媒體大融合趨勢,擴大傳媒矩陣,推動文化內容不斷“出圈”。

猜你喜歡
敘事學消費內容
一部女性成長與救贖的見證錄——《證言》的女性主義敘事學闡釋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國內消費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40年消費流變
敘事學經典/后經典劃分爭議20年考辨:后經典敘事學存在合法性論略
主要內容
新消費ABC
敘述結構和聚焦多重性——讓·埃什諾茲《我走了》和《一年》的敘事學解讀
新敘事學,復數的敘事學,還是復數的后經典敘事學?——也從《新敘事學》的譯名說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