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演進邏輯與未來圖景

2024-04-10 06:58見,袁
關鍵詞:文明生態建設

陳 時 見,袁 利 平

(1.西南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重慶400715;2.北京師范大學 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3.陜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陜西 西安71006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話語表達,而且從根本上對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明確的戰略訴求。教育是人類文明傳承與繁衍的力量源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最直接和最根本的方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前提性、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保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目前,學術界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以“為了生態文明的教育”為話語內核所形成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關注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和實踐路徑。如有研究將生態文明教育看作一種新的教育范式[2],有研究將生態文明教育劃分為“為了環境保護的教育”“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與“為了生態文明的教育”三種類型[3]151-158,并指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旨在培養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公民[4]。就其實踐路徑來看,生態文明教育亟須面向生態正義作出整體性的審思與變革[5],需要推廣生態體驗、生態調查、生態實驗與生態宣傳等服務學習方式[6],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體制機制建設[7],需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在于培養類主體[8],我們要以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現代化[9]。此外,不同主體的生態文明教育核心指向各異,如青年生態文明教育要培養能夠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重任的新時代青年[10];企業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是形塑綠色發展理念[11];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應成為其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12];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要針對不同群體分層分類從不同層面形成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大格局[13]。二是探析生態文明教育的挑戰及其應對。如有研究從垃圾分類深刻反思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從多層次、全過程、綜合性、實踐性等維度對其進行優化[14];有研究在分析影響生態文明教育績效水平內在機理的基礎上,提出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途徑[15];有研究針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是以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為基礎的淺層生態文明教育,提出構建深層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共同體是推進深層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舉措[16];有研究認為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受主體精神訴求、生活態度變化等因素的沖擊,提出通過觀照多維度、多層次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推動主體牢固確立生態價值觀,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17]。此外,應著力加強以生態文明價值觀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學科專業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以走出市場取向、學科壁壘和科技理性所導致的諸多生態文明建設困境[18]。三是探討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如有研究認為把生態文明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要求[19],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打造大眾化生態文明教育的平臺[20],并通過“五位一體”的滲透形式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建立生態思想政治教育[21],高校要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2]。四是聚焦生態文明教育經驗與模式研究。如有研究認為北歐國家通過制定并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戰略等措施開創了頗具特色的北歐生態文明教育道路[23],北歐國家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為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有益啟示[24];生態文明教育主要有傳統生態教育和自然體驗型兩種模式,前者主要有宣傳廣告型、專題講座型、現場解說型和主題活動型,后者提倡“在自然中”“向自然學習”,通過自然體驗習得知識和能力,完善心智和品格[25]。另外,有研究從總體上構建了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將其分為生態文明教育過程評價和生態文明教育效果評價兩大部分[26]89,也有研究從評價目的、功能、主客體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構建了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評價體系[27]。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學界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研究較為豐富,為深化生態文明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學術基礎,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指導和廣闊的研究思路。然而,這些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解釋、實踐探索、經驗總結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歷史發展系統論述和宏觀行動框架展望相對較少,基于“為了生態文明的教育”這一話語情境的相關研究成果也不能完全涵蓋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演進邏輯和實踐進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科學審視人類文明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系統梳理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歷史發展和演進邏輯,深入探討生態文明教育的戰略方向和實踐進路,對于推動我國生態文明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歷史發展

在中國式現代化獨立自主探索進程中,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從無到有不斷深化發展,進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教育發展道路。從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歷史發展來看,生態文明教育的每一次演進都是以理念革新為先導,而實踐深化又為其理念革新提供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

(一)環境保護教育的興起

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我國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保護管理部門,甚至還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機[28],但黨和政府積極推動和實施林業教育,對國民進行一定的林業思想宣傳教育,而且在林業教育中特別注重森林與環境的關系以及森林保護教育。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國際環境教育的發展及其影響,我國開啟了環境保護教育,以環境保護教育為核心的生態文明教育在我國開始萌芽。其一,建立環境保護教育實施框架。1973年我國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并發布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將環境保護教育提上國家議事日程,從而奠定了我國環境保護教育的實施框架。隨后,1978年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頒布的《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中首次強調將環境保護教育融入學校教育。1990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要求“高等院校應有計劃地設置有關環境保護的專業或課程,中、小學及幼兒教育應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同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印發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中也提出要在普通高中相關課程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從而豐富和拓展了環境保護教育的基本內容。其二,構建環境保護教育實施保障。197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成立,旨在推動全國環保工作的開展。198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成立,表明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形式開始走向制度化,為我國環境保護教育提供了組織保障。同時,我國還先后出臺了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例如,197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標志著我國環保工作逐漸走向法治化。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繼出臺,這不僅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而且為環境保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探索

20世紀90年代初,可持續發展理念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并成為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29]。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我國逐漸開啟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探索。首先,確立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全面詮釋了“可持續發展”作為解決人類面臨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的一種新的解決思路,這對于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確立與發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1994年,我國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21世紀議程”,也是我國結合國情制定的旨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性戰略和政策性措施[30]。該議程的頒布充分體現了我國重視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構建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影響下,我國相繼頒行《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等系列重要文件,確立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指導思想與實踐部署[3]154。同年11月,我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的指導方針,并指出“環境教育是關系到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環境教育是教育事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戰線在新形勢下需要加強的一個重要方面”[31]。同時,會議明確要求環境教育的重點是基礎教育,特別是從幼兒園到九年義務教育,這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32]。最后,完善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結構。1992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并通過了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教學大綱,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其中明確規定了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培養目標,對課程計劃和教學要求等也作了相應的調整,中小學各門學科逐漸融入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相關知識。1996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發布《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年~2010年)》,明確提出環境教育在知識領域主要包括環境科學、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道德倫理等內容,其對象和形式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從而形成了明確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結構。

(三)生態文明教育的轉向

進入21世紀,生態文明理念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教育改革乃至社會發展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契合了生態文明的發展需要,并在總結環境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適時的調整,整體上呈現出本土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發展特征。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33]15,并由此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33]465,這為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七大系統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性,明確提出“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34]的要求,這標志著我國正式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新的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由此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首先,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明確指出“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35]。黨的十九大報告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36]。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也是其必然要求。這些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決策,不僅確立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國家戰略地位,而且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根本的理論遵循。

其次,完善生態文明教育培養體系。2015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37]。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過程”[38]。2018年,國務院組織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體系”目標[39],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實踐導向。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在中小學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生態環境意識的通知》,提出通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努力實現“無塑開學季”等措施,將保護生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等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40]。2021年,生態環境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安排……逐步形成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局面”[41]。至此,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體系更加完善,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

最后,健全生態文明教育政策體系。201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修訂)》指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明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等內容寫入黨章,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美麗中國要求寫入憲法[42],這為推動和深化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法治依據。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43],這為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二、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演進邏輯

從宏觀歷史過程來看,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是在推動實施環境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礎上伴隨生態文明建設而出現的一種新興教育實踐活動。從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演進中可以總結和洞察其演進邏輯,這不僅有助于厘清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行動框架,而且有利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創新。

(一)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選擇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44],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的時代要求。生態文明教育的興起和發展,是國際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繼承和超越,是全球范圍生態覺醒的積極反映,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選擇。在工業文明背景下,由于專業技術知識的支撐,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物質上的巨大繁榮。人類開始把人作為世間萬物的中心,自然界成為被規劃、分解與利用的客體對象,因而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對自然界的依賴轉變為對自然界的主宰。然而,“經濟高水平產出伴隨資源的迅速消耗,資源枯竭問題顯現;生產的污染產出無法被環境吸收,生態環境問題凸顯”[45]。生態文明既是在揚棄工業文明之后誕生的作為人類文明的新階段,又是在遵循大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強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把自然作為具有生命、權利和價值的系統,把發展置于自然可承受的限度內,與自然協調共生、共同發展,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文明教育是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而出現的一種新興教育實踐活動,一方面,生態文明的轉型發展為我國文明生態教育演進既提出了全新的時代要求,又提供了鮮活的實踐場域;另一方面,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在歷史演進中不斷繼承和超越,旨在引導人們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可持續發展觀念,協調人和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

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生態文明教育的演進歷程是豐富和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是關于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的詮釋,它在基本內涵上體現的是基于人與自然辯證關系以及由此闡發的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部總和?!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46]146“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47]410,“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7]998等關于人與自然相互依賴和辯證關系的重要論述向我們昭示,人來源于自然,人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人與自然應是共生關系,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應秉持的首要態度。從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歷史發展來看,不同階段的生態文明教育都包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斷調適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天人合一、參贊化育、道法自然等智慧,都蘊含著鮮活的生態文明思想,且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為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演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體現。

(三)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發展的現實需要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盵48]發端于為了環境保護的生態文明教育旨在通過教育實踐,將生態文明知識、理念、行為與技能傳授給教育對象,從而使其自覺在生產、生活中真正實現生態化變革。其中,“關于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是傳授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核心素養;“在環境中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是在環境教育中運用具體、獨特的教學方法開展環境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是以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教育,涉及環境情感、道德和價值觀等的培養[49]。我國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在折射其自身發展演進邏輯的同時,必然被賦予了更多中國的話語背景與時代特征。我國是率先在世界上提出“生態文明”概念并付諸實踐的國家[26]29,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涵蓋了國際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要義和相關內容,而且在實踐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創造性升華。我國生態文明教育不只是環境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繼承與發展,而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迫切需要。

(四)生態文明教育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訴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46]56??梢?符合人的類特性的活動就是“類主體”有意識活動的體現。以“類主體”理念重構生態價值觀,就是要站在人類的高度正確認識和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天人合一的全球生態共同體?!袄米匀画h境進行教育的可能性是無限的……這種教育必能確實可靠地產生充滿真理的心靈?!盵50]因此,教育應該牢固建立在生態意識基礎之上。生態意識不僅是人對生態有意識的內在認識表征和客觀反映,而且是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從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演進歷程來看,不同發展階段的生態文明教育在各級各類教育中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不斷地對環境問題進行深度追問,并把培養環保意識落實到形成生態自覺和養成良好生態行為的全過程,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進而為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基礎。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全球價值觀、全球利益觀的表達和超越,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內涵,為生態文明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從提高人類生態意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既是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所持有的價值追求、價值承諾和價值規范等方向性問題的總體概括,也是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在發展演進中的價值選擇。

三、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戰略方向

生態文明教育是國家通過多種途徑引導社會成員形成一定的生態文明意識、具備良好的生態文明價值觀、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在體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本性力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承載起促進人、自然、社會三者協調發展的時代使命。

(一)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砥礪生態文明教育新征程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秉持科學的生態文明思想是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前提。2015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強調,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正式邁上新征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篇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理論內核,將其貫徹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首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思想保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經過實踐檢驗證明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理論,為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蘊涵的理念、觀點和價值觀不僅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為生態文明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在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教育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遵循,充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創新發展。其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方法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及中國傳統哲學的整體性思維闡明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根本關系,是融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與政治經濟學的系統完整的科學體系[51]。這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整體主義方法論,要求我們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從整體視角來認識生態文明教育,把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到關注人類實踐活動的全部領域,深刻認識其整體性和復雜性,把生態文明教育指向人類基本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的轉變。最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站在時代高度回答了中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目標和路徑,總結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支撐、現實依據和實踐走向,其中所蘊涵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和方法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行動指南??傊?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明確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方向,全面推進生態文明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時代使命,賡續生態文明教育新篇章

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生態文明建設也有了新任務、新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既是重新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的新要求,也是正確解決人與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的根本選擇。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在此階段,生態文明教育要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相契合,要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挖掘生態文明教育資源,賡續生態文明教育新篇章。首先,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豐富生態文明教育蘊涵。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和基礎工程,成為現代國民教育建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框架下,生態文明教育就有了一定的現實依據和豐富空間,也有了相當的實踐意義。這就要求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相契合,找到生態文明教育同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點和共生處,不斷豐富其內涵和外延。其次,以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創新生態文明教育模式。生態文明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對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和實施方案等的總稱。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我們反思生態文明教育的本質與目的、過程與手段,要求我們對生態文明教育模式作出理性判斷?!敖逃ぷ鲬獓@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進行必要調整,做好生態文明教育的整體設計、綜合運籌、分類開展”[52],未來生態文明教育要以模式創新為突破點,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戰略,借力新理念、新目標、新內容、新技術等,將窄化的、片面的資源環境保護教育升級為全面的、立體的生態文明教育。最后,以生態文明建設格局拓寬生態文明教育空間?!吧鷳B”通常是對生物在特定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狀態的統稱;“文明”則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理和精神發展進行勞動實踐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成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格局主要表現在目標定位、構建思路和主導戰略上[53]。新形勢下,生態文明教育更多地意味著要在文明和社會發展形態守正創新中以生態文明建設格局拓寬生態文明教育空間。這種意義上的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將提供更多教育空間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作為出發點,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并且,在此進程中錨定人和社會生態化目標,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空間,為譜寫生態文明教育新篇章奠定基礎。

(三)凸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構筑生態文明教育新格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生態文明時代的根本特征,也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理念與中心線索?!盵54]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對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無疑具有價值指向作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創新突破,蘊含著深刻的倫理價值、本質要求和實踐路徑,為構筑生態文明教育新格局提供了認識基礎。首先,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統領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訴求。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義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界“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東西”[55]。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對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無疑具有價值導向作用。因此,在生態文明教育中要正確處理好“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互促共進的價值蘊涵,人文價值與經濟價值協調共增的價值蘊涵,代內價值與代際價值承續共保的價值蘊涵,區域價值、民族價值、國別價值與全人類價值分擔共享的價值蘊涵”[56]。其次,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倡揚生態文明教育價值理性。追求社會正義與生態正義共舉的生態文明教育需要一種良善的價值理性來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要求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時,能夠自覺地、主動地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作一種始終處于平等關系和雙向互動建構的主體際關系。這就要求人類在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要自覺摒棄主宰、征服、恣意改造自然的狂妄心理,要以“和諧”促進“共生”,以“共生”消解“對立”,實現人與自然的“矛盾和解”和“價值互促”。因此,生態文明教育要在理解生態文明教育工具理性的基礎上高揚價值理性,要讓受教育者認識到每個個體都是自然的一分子,違背自然規律和破壞自然環境,不僅單個個體無法生存,而且整個人類都可能遭受自然的懲罰甚至將被毀滅。最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重構生態文明教育價值愿景。構筑生態文明教育新格局,首先必須明確其生態倫理觀念,重構其價值愿景。傳統倫理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道德關注的主要對象,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將倫理關系從人與人之間擴展到人與自然之間,所有自然存在物都是倫理共同體的重要成員。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更道德地對待自然生態[57]。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既深刻反映出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前景,又為理解并自覺踐行生態文明教育愿景提供了富有戰略性的價值指引。

(四)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發展方向,提升生態文明教育新境界

“美麗中國”是黨和政府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懊利愔袊辈粌H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具象表達和典型形式,而且為生態文明教育指明了明確的目標和發展方向。在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教育要以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為動力,充分發揮其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奠基性作用,找尋通向真善美的生態文明教育之路,大力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新境界。生態文明教育境界是我們對生態文明教育存在之意義理解和領會的層次。首先,塑造科學的生態觀,實現生態文明教育之真。真,生態文明教育認知之境界。生態文明教育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題中之義和基礎支撐,是提升中國之治的現實需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生態文明教育要涵蓋美麗中國建設思想理念、知識技能、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等,通過生態文明教育提高人的生態綜合素養,增強我國生態軟實力,進而激發全體中國人民積極投身美麗中國建設的主體自覺。其次,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彰顯生態文明教育之善。善,生態文明教育價值之境界。美麗中國建設既要謀求人類社會的繁榮富強,也要遵循自然運轉的規律,促進自然可持續發展。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礎性、保障性工程,生態文明教育要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以教育生態善治喚醒人的生態良知,促成人的生態善行,培養全面的、完整的生態善人。這意味著在美麗中國建設中要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使人們在善待自然的過程中升華對自然的關愛,在關愛自然的過程中深化人之為人的本性,展現一個有愛、有責任的自我,最終形成一種物我相依的生命共同體,實現人性中真善美的統一。最后,塑造正確的發展觀,達成生態文明教育之美。美,生態文明教育發展之境界。美麗中國是一個以建設優美的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創造舒適的生態人居環境為基本要求,以共同為子孫后代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家園為主要目標,以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幸福為使命的社會形態和國家狀態。為此,應以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為動力,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美麗中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塑造正確的發展觀激活潛藏在人們心中美的一面,使人的美麗心靈、精神追求與生態文明建設高度融合,培養和塑造具備科學生態觀、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生態公民,進而達成生態文明教育之美。

四、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進路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教育,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立足全局、放眼長遠、準確識變、主動求變、積極應變,著力推動中國式生態文明教育現代化發展。

(一)健全生態文明教育法律法規,引領生態文明教育法治化發展

作為人類理性的外在化體現,法規制度在現代社會體制機制運行中發揮著無可取代的規范、協調功能。健全的法律法規是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根本保障?!坝捎谌鄙俜芍贫鹊囊幏逗捅U?生態文明教育在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盲目和混亂狀態,很多地方的生態文明教育甚至流于表面和形式?!盵58]因此,應該從戰略性的全面規劃、全民性的教育對象、新穎性的教育內容和整體性的實施策略等方面進行相應的生態文明教育法規制度建設,加強政策引導和規劃設計,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將其納入教育改革的戰略布局,以保障和引領生態文明教育法治化發展。一是出臺生態文明教育綱要。我國已經進入將生態文化融入全民宣傳教育上升到生態文明教育的新階段,這就需要出臺“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綱要”之類的政策文件,以此為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法治化提供規范性和針對性指導。二是制定生態文明教育法律。為保障生態文明教育積極健康發展,明確相關責任主體的基本要求,推進生態文明教育不斷趨于法治化,就應構建以類似“生態文明教育法”的法律文件為主、以相關生態文明教育政策條例為輔的生態文明教育政策法律體系,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管理評價、監督責任、對外交流合作以及實施保障等方面予以具體規范,為生態文明教育走向縱深發展奠定堅實的法理基礎。三是健全生態文明教育制度。為了理順生態文明教育中各個行動主體之間的關系,應根據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要求,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教育制度體系,充分體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制度體系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加快形成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生態文明教育育人機制和發展格局,切實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規范化、系統化、組織化水平,明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體責任,為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提供法治保障、資金保障與隊伍保障等。

(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促進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發展

完善的教育體系是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推進的根本保證,更是推進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前提。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發展是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準確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神內核,以完善生態文明育人體系為著力點,在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建立全面覆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社會教育等學段和領域且銜接有序、協同發展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系統性和連續性。一是在培養目標上,要奮力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到立德樹人的各個方面,主動肩負起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情感、生態文明信念和意志、生態文明行為的人才的責任。在人才培養的總目標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培養和塑造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生態知識認知、生態道德素養、生態審美態度、生態文明行為與生態科技理性的高層次生態型人才。二是在培養體系上,通過整體設計,從縱向建立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銜接的以學校教育為基礎的完整培養鏈條,抓住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形成的關鍵期,有機銜接各學段之間教學內容;從橫向形成生態文明教育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之間的通路,建立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互為補充的覆蓋全社會的多樣化生態教育形式,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培養模式。同時,高??稍鲈O生態文明教育相關學科或專業,以加快培育合格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在課程設置上,要以整合課程為前提[59],建立包括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及其各分支在內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堅實學理支撐;不斷完善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選擇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相互補充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形成通識普適性與專業針對性兼具的優質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群。從生態責任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生態安全教育、生態法制教育等方面全視角開拓生態文明教育學習領域,推進生態文明教育進課程、進教材、進頭腦,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具有生態環境知識、生態保護意識、生態倫理理念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技術融合,助力生態文明教育數字化發展

數字技術的崛起正在重塑世界,抓住并站穩數字化轉型戰略制高點是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加快數字化發展正在成為未來生態文明教育創新發展的戰略支撐與重要引擎。一是培育數字化理念,為生態文明教育賦能。面對數字技術飛速發展與數字教育建設的迫切需求,唯有轉變發展理念、凝聚數字化共識,才能充分釋放數字技術效能價值,持續拓展數字教育建設的廣度與深度,發揮出數字技術對生態文明教育創新發展的引領作用。一方面,要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及家長等教育相關群體的數字意識、數字思維與數字技能;另一方面,要強化數字創新意識,鼓勵多方協同合作推動數字技術研發與應用,以數字技術驅動生態文明教育創新發展。二是培養數字化人才,為生態文明教育強基。培養數字化人才是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必然要求。具有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能的數字化人才是生態文明教育數字化發展的首要資源。然而,當前勞動力市場中頂尖數字技能人才、具備數字技術與行業經驗的跨界人才、初級數字技能人才均供不應求[60]。因此,建立系統完善的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有助于推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為生態文明教育創新發展夯實人才基礎。三是創新數字化評價,為生態文明教育健體。推動生態文明教育數字化發展意味著傳統的教育評價體系已無法適應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的新需要,亟須構建一套適應生態文明教育數字化語境的評價體系。一方面,要重視數字技術在數據采集、整理、分析與應用等方面的規?;?、精準化優勢,為優化生態文明教育評價提供數據支撐;另一方面,要構建符合教育數字化評價的制度保障體系,為生態文明教育數字化評價的有序推進保駕護航。

(四)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全球治理,推動生態文明教育國際化發展

隨著全球性問題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彰顯大國擔當,與世界各國一道應對全球生態環境挑戰,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生態文明教育的全球治理,推動生態文明教育全球化發展。一是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我國歷來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國際交流合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保持密切合作,特別是積極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有關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落實。在生態文明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中,我國既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先進性,為全球提供更多生態文明公共產品,也要凝聚全球生態治理合力,持續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二是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生態治理指明了方向,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生態文明教育在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建立人類社會共同前進方向、建設規范以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提供了實施路徑。在新的歷史起點,世界各國應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團結協作,凝聚力量,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政策連接、制度對接,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生態教育發展格局。

猜你喜歡
文明生態建設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對不文明說“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