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工科院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路徑

2024-04-10 07:53張文杰郭東敏
榆林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工科立德德育

張文杰,郭東敏

(1.西安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1;2.榆林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重大論斷。在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育人成效,如何拓展高校德育的實踐路徑等等,目前學術界研究多從高校這個“大主體”展開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研究,并未根據學科門類、教育性質、辦學層次等進行分門別類地研究,對于結合工科院校自身特點,展開路徑研究的成果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一、工科院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臨的挑戰

在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要試圖探究工科院校存在的矛盾癥結,應了解工科院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工科院校學生由于自身學科背景的特點,加之對未來學業發展和職業目標的考量,往往存在重專業、輕德育的思想傾向,并且,由于他們受到自身學習基礎和外部條件的限制,增加了將學理性很強的思想政治理論的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塑造、態度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工科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展開立德樹人教育的難度?;诖?本文認為在工科院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存在家庭因素對學生思想狀態的干預、學校德育狀況的影響、德育社會化的沖擊等問題,這些主客觀因素決定了工科院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特殊性。

(一)家庭因素對工科院校立德樹人任務的干預

學生作為德育活動中的受教育者,他們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德育接受主體,對教育主體輸出的內容,并非可以全盤機械地吸收到自身的德育思維之中,而是會在既定的德性修養背景下進行自行選擇,而后選取認同的德育內容。通常情況下,當學生進入學校接受德育時,他的精神世界已經接受了來自家庭教育的“精神洗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價值理念和思想根基,并不是純粹的“白板”了??梢哉f,家庭是個體接觸到的最直接和最早的外部社會。家庭成員會從不同方面對人的成長成才產生影響,這樣的影響甚至會涉及個體政治人格和道德修養的基本方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價值教育、思想教育的過程中,一旦受到來自家庭等外部因素的人為干預后,往往造成學校德育難以獲得預期的教育效果。正因如此,在對學生展開德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我們面對的是意志自由的教育對象,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專業背景、身心發展、個性化需求等,認識到他們是具有主觀意志的鮮活個體。如果一味地灌輸應然接受的德育內容,而不考慮學生能否可以有效接受,這樣只會導致德育成效的不足,甚至產生消極影響。

(二)學校德育工作對工科院校立德樹人任務的影響

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剖析目前工科院校的德育狀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存在一些“隔閡”,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德性修養需求并不清晰,也并不了解不同學習階段受教育者的德育需求狀況,主要表現在:第一,在學校踐行立德樹人任務的過程中,對學生德性修養的未知點存在模棱兩可或者似是而非的態度。人們的思維運行存在規律性,對信息的搜集、關聯、整理和判斷具有顯著的特點,一般總是會優先考慮急需解決的問題,對已經解決或當下不宜解決的問題不感興趣。因此,不了解學生的德育狀況會造成學校德育的成效大打折扣。第二,學生對德性修養需求的理性自覺不足,主要表現在:由于大中小幼的德育工作在銜接上存在難點,學生很難深層次地對知識點背后的價值目標分析透徹。長期以來,大中小幼的一體化建設機制還未健全,并未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訴求,這是導致難以取得預期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第三,尚未建立起相對健全的學校德育工作的聯動機制。對于學校的德育工作來說,育人并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的教學任務,其中也包括教學管理人員、輔導員、行政人員、后勤人員等工作人員,學生的思想狀態、心理變化和行為方式等等在長期的校園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受到他們的行為方式的影響。第四,學科協同的教學效能并不顯著,還未形成與思政課程的有效合力。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如何取得有效協作,提高工科院校的德育成效,也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的過程。

(三)德育社會化對工科院校立德樹人任務的沖擊

德育作為改造人的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這也導致德育是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活動。并且,德育走向社會化是理論學科和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大德育的核心問題是德育的社會化……這集中表現在:一方面,德育概念的涵量更為豐富和廣闊;另一方面,德育運動更加走向本真和深邃”[1]。從內容構成上看,德育涵蓋了政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審美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從德育形式看,倡導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共同發揮德育功能,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功能,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德育效用等等,這些都是德育概念向外延伸的表征。隨著德育概念的進一步擴充和豐富,德育運動也逐步邁向本真化和深邃化,對德育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產生更多的內在要求,主要表現在:其一,德育運動的方式由單一化運動轉向多元化運動。這是因為,從學生接受到的空間來看,他們所面臨的社會空間和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學校和家庭的“兩點一線”,即喪失了曾經活動范圍和活動方式的褊狹性;從學生接受到的時間來說,學生的課余時間甚至是課堂時間容易被大肆浸染的新媒體信息侵占,他們既成為接受信息的主體,亦成為傳播信息的主體,這也導致對德育活動方式的普遍性、社會性、適應性要求更高,對思政課的到課率和抬頭率產生更大的挑戰。其二,德育目的逐步由工具理性轉向塑造人自身回歸,對德育的人文關懷的要求更高。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德育便具備了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政治的功能性地位,而如今德育發展的本質更傾向于塑造和提升人的德性修養。對于部分工科院校學生來說,整體上思想道德水平相較于文科院校偏弱,對專業課程之外的人文素質類課程關注度較弱,這對于新時代工科院校踐行立德樹人任務產生了新的挑戰。

二、工科院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問題探頤

對工科院校德育實踐過程中暴露出的思想問題和道德問題展開思考,可以從德育問題背后的經濟動因、思想動因、社會動因和本體動因進行分析。這是緣于,德育是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的產物,在各個不同階段具有社會發展所需的要求,這也使得德育的目標、形式、路徑、內容、方法等不盡相同。

(一)經濟動因:德育是建立在社會物質生產基礎上的精神產物

1858年至1859年間,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人們在自身生活的物質生產中發生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階段相匹配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共同形成社會的經濟基礎,而這些經濟基礎成為有政治和法律的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馬克思認為,社會意識形態實際上是由生產關系決定的,體現了處于社會之中人們的愿望、要求、意志和利益,基本職能在于可以直接參與社會生活,從意識上鞏固相應的社會關系,構成人們一定的思想關系和精神生活。因此,可以說,物質生產的社會化規定了社會事物的社會化發展走向,對于德育而言,它的社會化發展正是建立在社會物質生產的基礎上。鑒于此,考慮到新時代工科院校德育環境和運動方式的變化,亟需充分構建學校德育、家庭德育與社會德育統攝德育系統大工程的主渠道。

(二)思想動因:培育人的思想道德素質需要遵循德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的德育目的不能純粹依賴知識灌輸而直接獲得,知識可以作為獲得與之匹配的能力和素質基礎,素質的體現可以以知識為工具性支撐。然而,知識無法直接等同于能力和素質,只能通過一定的社會體驗或者體認機制才能夠生成某方面的素養,內化為人的理論思維。這是因為,人的價值觀形成過程會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并且常常包含著無數的偶然因素和不同細節,通過曲折反復的過程表現其規律性。這些規律并非先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存在,并非自然界和人類歷史必須適應這些規律,那樣便會陷入到先驗主義的境地?!?這些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盵2]規律的產生實際上是從客觀世界當中抽象出來的,思維和存在,思維規律和自然規律總是密切結合在一起。學校德育過程的內在要求是不斷研究工科院校學生的思維規律,而且根據教育普及的程度和時代信息的激增,對德育規律的認識要越來越深入,對德育規律的運用能力也需要越來越成熟。

(三)社會動因:德育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依據唯物辯證法的原則,事物總是產生和存在于普遍聯系之中,在與其他事物的相互聯系中運動和發展起來,這也導致現實世界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和系統性。據于此,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都無法“跨越”時代所賦予的社會條件和歷史境遇。德育活動也是社會的和歷史的,它必然是在繼承和發展前期德育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既有社會歷史條件下人類社會的運行狀態,調整德育內容、方法論、目標、形式、手段等。后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的物質主義、科技主義、效率至上現象的越界泛濫,誘發人們對物質文明的無限追捧和對道德發展的壓抑與貶損,尤其是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個性壓抑和物質貧困,對于個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目標與方式、效率與公平等關系的認知與做法上,主體在思想上出現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和矯枉過正的偏執認識等問題。這種扭曲的個體主體性,很容易陷入到現存國家、民族、宗教和區域利益的沖突之中,卷入到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的涌動之中,進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爭搶、虛偽、麻痹等道德滑坡現象。學校德育活動的構成要素與復雜多變的社會因素存在著共時性和歷史性的關系,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德育素質,就不能回避對業已產生德育問題的社會動因的反思和追溯。從現代社會來看,社會文明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作用、尤其是社會對現存道德和法制產生的影響力愈加凸顯化,例如說社會輿情對學生判別實情、明辨是非帶來的沖擊愈來愈顯現。因此,通過對學校立德樹人的成效作學理上的分析和論證,要想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思想領悟力和決斷力,需要在社會生產力得以較大程度提升的情況下,使人人獲得平等友善、誠信公正的價值歸宿。

(四)本體動因:關系到德育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本質問題

一方面,由于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出現的思想意識問題和道德問題具有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學生不是“真空”中的群體性存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個具體的人,受到社會規范的約束是矯正自身發展的客觀需求,這就需要德育的合理介入。德育的工具性體現在匡正人們在思想意識上的弱點、缺點,糾正人們在固有認識上的偏差,引導人們形成對世界、社會和人生的正確觀念。關于德育的目的性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種‘為什么'的追問,追到最后,衡量的標準歸結起來應該是兩條: 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盵3]德育是一門人學,首要目的是尊重人對自身德性修養的需求、興趣點、特點、規律等,需要德育采取不同的內容、方式、手段、途徑等,改變整齊劃一的教育教學理念,尊重不同層次的人才標準,秉持不同的價值尺度和歷史尺度對待存在稟賦差異和條件差異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引導人們形成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思想認同、價值認同、政治認同,實現德育對人作為人本身的終極關懷。

三、工科院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路徑

馬克思指出,勞動者之間的協作不只提升了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盵4]這種競爭力,一方面,勞動者在有計劃地同他人共同工作的過程中擺脫了個人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接觸而引發的競爭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奮,提高個人的工作效率。恩格斯也曾強調,這是一種“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盵5]考慮到工科院校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對學生的德育要調動德育系統工程的各方合力,可以搭建家庭成為德育“第一課堂”,突出學校德育過程的層次性,統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學科協同效應,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全面建設,發揮社會大課堂的德育效用等方面的育人路徑。

(一)落實家庭空間成為德育的“第一課堂”

在協調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形成協同育人聯動路徑的過程中,理清三者在德育任務中的具體職責,將家庭空間作為德育的“第一課堂”。家庭德育可以說是德育社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家庭以一定的時空形式占據個體大部分的社會生活,成為實施德育這項系統大工程的首要渠道。同時,家庭空間對人的思想狀況的原始影響往往是悄無聲息而又影響深遠的,其中一個思想觀念或者行為方式失衡,都可能危害年輕一代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因此,落實家庭空間成為德育的“第一課堂”,根據家庭空間的特點,充分發揮育人的優勢,以獲得相應的德育效果。

(二)突出學校德育過程的層次性

德育要實現社會思想道德的個性化,就不得不考慮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社會需要?!暗掠^程本身的邏輯性則表現在按照學生年齡的潛力,及其內在的‘自我運動’的推動力,使德育的個性循序漸進地、最合理地發展?!盵6]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盵7]總之,在同一范疇內,學校德育既應當存在不同層次的區分,又要使不同層次的教育協同并行,把高校較為高層次的教育與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相聯結,從而突出德育在教育過程中的連貫性、科學性和深入性,達成提升人的德性修養的教育目的。

(三)統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學科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8]。首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要努力喚起受教者對德性修養需求的理性自覺,正確處理好黨和國家的要求與德育對象的需求之間的關系,營造德性需求的學科氛圍和基本條件。不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要想獲得良好的德育教學效果,首要問題是激發學生對德性修養的內在需求,需求是人們選擇主觀改造世界和行為實踐活動的內生動力。其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要確證學生德性修養的未知領域。事實上,立德樹人的過程是一個對德育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涉及到對德育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既有思維創新改造的過程。課程資源在正確把握各層次德育對象的未知領域的基礎上,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開展德育工作,傳導德育信息,達成教學工作的德育效果。例如,充分考慮到工科院校育人的特殊性,在調研分析學情的情況下,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程的課程目標設計、大綱修訂、教材選用、教案編寫等方面。最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要引導學生做到德行統一,通過拓寬德育空間,將育人與育才相結合,提升工科院校德育的成效。

(四)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全面建設

全面建設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升思政課教師的修為素養。一是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是關乎到學生思想動態和教師職責所在的要事;二是具有較為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識,例如,具備一定的哲學思維、政治思維和歷史思維。哲學思維,是思政課教師之必備也,這是源于思政課的理論基礎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果熟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內容,就能夠將所要講授的課程內容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融會貫通,提升課程內容的教學效果,從學理層面將“立德”貫穿于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政治思維是對思政課教師的思想領悟力和道德引導力的最基本要求,應當著眼于從全局性、根本性、長遠性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學生的思想問題,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得以入腦、入心和入行,從政治教育層面將“立德”貫穿于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思維是教師應當具備的基本的大歷史觀,能夠從史學的角度闡釋思政課程的基本內容,史學結合,從歷史層面將“立德”貫穿于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三是要有淵博的與思政課相關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邏輯學、教育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理論積淀,有助于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實現知識輸出與價值輸出的雙重德育目的。四是具備一定的線上教學方式的綜合能力,包括對雨課堂、學習通、騰訊會議、騰訊課堂等教學工具的使用。近兩年來,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學校教育的直接影響和沖擊,線上教學方式已經逐步走向常態化、普及化、成熟化,對于線上教學工具的掌握可以說已經成為教師的必備職業技能??傊?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技能、知識儲備、教學閱歷,在課程講授中將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育相結合,培養工科學生探求未知、追求真理、攻關技術難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實現思政課教師育人的職責擔當。

(五)發揮社會大課堂的德育效用

德育是社會運動必然的思想產物,這就意味著它不得不是對社會性價值的反映。事實上,人的德性修養的塑造過程本是構建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從深層次上講,主要來源:“一是對于生活實踐感悟、反思的凝結和篩定;二是對于歷史文化的選擇和積淀?!盵9]這也是德育在面對社會大課堂時,如何處理現實性和歷史性的關系問題。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德”的認知和理解不完全統一,然而,對于德性本質的規定性,比如歷史正當性、價值合理性、對真善美的追求是共通的。德育要實現價值內化與知識傳授相結合、思想意識與多元文化相融合、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統合的目標任務等,要時刻關注社會不斷變化發展的趨勢和特征,將課程資源與能夠運用到思政課的社會信息有機結合,指導學生參觀實踐教學基地,參與社會調查、義務勞動、慰問老人等活動,培育政治堅定、德行合一、目光如炬、堅韌果敢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學校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是塑造學生德性修養的過程,學生通過修煉德性,直接導致人生變得清醒自明而擁有道德意義,實現邏輯上和現實上的自洽。將原生家庭、學校、學科資源和社會大課堂等外部力量形成道德教育的協同合力,以德性和德行的培育,激發個體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自我檢視、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塑造學生對個人成長成才美好愿景的內生動力,引導人們形成趨善避惡、擇真棄假、尚美知丑的價值導向和理性認知,達成德與智、知與行、內與外的統一。

猜你喜歡
工科立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87年工科“學霸”成都追夢記
新工科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項目推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華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遠
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碩人才培養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