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老工業基地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實踐與思考

2024-04-11 17:23王恒胡哲偉單艷紅張曉雨黃旭
中國水土保持 2024年3期
關鍵詞:土壤

王恒 胡哲偉 單艷紅 張曉雨 黃旭

[關鍵詞] 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土壤;老工業基地;合肥東部新中心

[摘 要] 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為合肥老工業基地,園區企業布局分散,污染物排放總量高,土壤作為多數污染物的最終受體,其質量受到顯著影響。鑒于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關閉企業騰退時間不同、企業類型和規模多樣、地塊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不同等,污染地塊治理修復難度較高。在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等方式充分摸清園區具體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制定治理任務和統籌安排治理修復工程,科學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修復方案,建設合肥東部新中心企業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管理信息化平臺,實現“一張圖”掌握片區內建設用地的總體情況和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的精細化管理。以市委、市政府為主要領導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推動市、縣級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堅持環境修復與開發建設并重,注重科研機構技術指導和宣傳教育作用,推進老工業基地科學轉型發展,促進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

[中圖分類號] X53[文獻標識碼] B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3.007

[引用格式] 王恒,胡哲偉,單艷紅,等.合肥老工業基地污染地塊治理修復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4(3):22-26.

在過去的很長時期,我國處于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初期階段,經濟建設處于粗放型發展狀態,污染物排放總量較高,而土壤作為多數污染物的最終受體,其質量受到顯著影響[1]。土壤質量的下降最終會威脅人們的生活,這與全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做的努力背向而馳[2-3]?!度珖寥牢廴緺顩r調查公報》發布的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不容樂觀,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大量的老工業基地污染問題已成為限制其轉型和發展的突出短板之一[4-5]。據調查,我國關停并轉遷的企業數從21世紀初的6 611家已增至2020年的22 488家[6]。但由于土壤污染的隱蔽性、累積性和滯后性等特點[7-8],搬遷后遺留下大量的潛在污染場地,在老工業基地此類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制約城市功能提升;再加上老工業區廢水廢氣處理不當,排放未得到妥善處理,環境污染嚴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化學需氧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和2.2倍[9-10]。工業廢棄地重金屬污染、沉陷區等問題已嚴重制約老工業基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11]。因此,高質量開展污染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復治理對于維護人體健康、推動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13]。

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為老工業基地,園區面積小、企業布局分散、污染物排放總量高,且園區內關閉企業騰退時間不同、原企業規模和所屬行業類型多樣、地塊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參差、后期開發方向和建設時序各異,導致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工作難度很高。正值“十四五”時期,《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的出臺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需要立足實際、著眼發展全局,除科學全面應用工程技術手段外,還需要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14-15]。本研究通過分析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實踐,以期推進老工業基地科學轉型發展,促進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實現“土十條”提出的2030年“兩個95%”目標提供支撐[16-17]。

1 研究區概況

合肥東部新中心位于合肥市東部,涉及瑤海區、包河區、肥東縣,規劃面積34.1 km2。研究區為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地處南淝河以北、大眾路以西、長江東大街以南、東二環以東范圍,占地面積約為17.7 km2。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5.7 ℃,極端最高氣溫41.0 ℃,極端最低氣溫-20.6 ℃,年均降水量988.4 mm,年均降水天數123 d,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無霜期227 d。研究區內以平原為主,廣泛分布于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土壤類型以黃棕壤、水稻土為主,并分布有石灰(巖)土、紫色土和砂黑土。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組成的混交林。

2 合肥老工業基地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實踐

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污染地塊治理工作流程見圖1,治理工作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制定治污工作計劃,通過資料收集、人員走訪、現場踏勘等方式了解片區范圍內需重點關注企業的分布、規模、類型、現狀等,再結合區域土地利用規劃、片區建設規劃等進行資料的統一梳理和分析,并做出初步評估;第二階段是通過收集整理的資料判斷片區內需調查評估的污染地塊,開展污染地塊的調查和評估分析工作,基于污染地塊調查評估結果確定污染地塊治理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第三階段是構建片區生態環境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化平臺,編制老工業基地工業污染地塊修復規劃,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2.1 扎實推進前期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工作

在污染地塊治理修復中,修復方式的確定需要根據場地目標污染物的類型、濃度、分布情況和場地土壤質地等因素,如馬鋼和氯堿雖然同屬化工項目,但是所屬行業類別不同,前者屬鋼鐵行業,后者屬農藥行業,造成的土壤污染類型和特征也不盡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污染地塊修復方式。只有充分了解“病情”,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才能“對癥下藥”,因此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現場踏勘工作十分重要。合肥老工業基地污染地塊治理時需收集的資料包括規范標準、自然環境數據、社會信息資料、企業相關資料、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相關材料等。其中,規范標準包括國家、安徽省、合肥市出臺的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政策;自然環境數據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氣象、地質條件、土地利用等要素數據;社會信息資料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敏感目標分布、經濟現狀、區域發展規劃、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建設規劃、水源保護區規劃等;企業相關資料包括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第二次污染源普查資料、全國重點行業企業名單、涉及企業的“三廢”排放情況、危險廢棄物或固廢堆放資料、企業已有的環境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資料等;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相關資料指合肥東部新中心已開展的污染土壤治理修復相關信息資料。

通過對上述資料的收集整理,結合現場踏勘、人員走訪等進行信息核實,最終確定合肥老工業基地涉及土壤污染的預關注企業共61家,對涉及的14個地塊開展無人機航測,依據企業規模、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程度、土地再開發的緊迫程度,明確合肥老工業基地需重點關注的疑似污染片區和地塊,著重關注其中涉及的4個小企業集聚區、3個重點關注項目、3家重點關注企業。

2.2 深入分析存在問題,進行數據評估

針對預關注企業中有色金屬冶煉、化工、電鍍、焦化等重點行業企業污染地塊進行資料梳理,并分析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土壤污染調查評估工作計劃,內容包括核查已有信息、判斷污染物分布、制定采樣方案、制定安全防護措施、制定樣品分析方案、制定數據質量保證措施和質量控制程序等,通過數據評估與分析工作,判斷疑似污染地塊的污染情況和風險等級。對于未開展土壤污染調查評估的預關注企業,根據預關注企業資料分析、現場踏勘和人員走訪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區域土壤質量與修復項目庫中項目的成熟程度、復雜程度、影響人居安全的重要程度、規模的大小、土地再開發的緊迫程度,確定土壤污染調查與評估、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重點工程、土壤治理與修復工程效果評估等4類重點工程的具體項目,再根據項目成熟程度、資金匹配程度、技術可行性等工程實施的關鍵要素,安排重點工程的實施順序,確保重點工程有序、高效、高質開展。

2.3 科學制定污染地塊修復方式

基于地塊污染物基本情況和周圍處置場地的處理能力等,考慮經濟、技術、環境影響等因素,確定合肥老工業基地污染地塊治理修復方式,見圖2。項目區內設置集中暫存與修復區用于暫時存放污染土壤,對于重金屬(砷、汞)和無機污染土壤,雜填土和粗砂污染土采取淋洗方式,黏粉土采取固化/穩定化方式進行修復。對于VOCs/SVOCs污染土壤可依照污染物濃度分為低、中、高濃度污染土,其中低濃度污染土優先采取化學氧化技術,中、高濃度污染土采取熱脫附技術。修復完成后達標的土壤盡量原場消納,確需離場的可作為水泥窯、路基等材料離場消納處置。廢水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

2.4 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

為提升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的監督管理水平,保障工作質量,基于物聯網、云計算、GIS、信息技術等現代手段,進一步提升現有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用地環境管理信息化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污染地塊調查的信息化建檔管理,構建合肥東部新中心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管理數據庫,建立合肥東部新中心企業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管理信息化平臺。信息化平臺包括污染地塊和預關注企業環境調查管理、污染地塊和預關注企業環境風險評估管理、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管理3個模塊,依據實際進行信息化管理平臺的維護、更新、調整,實現對合肥東部新中心片區內建設用地的全過程回溯和有效化監管。同時采用進度監控、可視化數據管理和分析手段,實現片區內建設用地情況的“一張圖”管理(見圖3),推動片區內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的精細化管理,為決策制定、監督管理、方案調整提供有力抓手。具體來說,通過三維數字化平臺對污染地塊修復工作進行精確設計和施工模擬,圍繞修復和治理工作開展過程管理,建立科學管理、智能作業、互聯協同的治理修復項目信息化生態圈,并將數字孿生三維情景與物聯網采集到的治理修復工程施工信息相結合用于數據挖掘分析,提供過程趨勢預測和專家預案;通過接入施工單位配備的球機、槍機、智能AI攝像機等設備的影像數據,實現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現場施工全作業面可視化管理;通過接入車牌識別、智能地磅、GPS等設備數據,實現外運車輛閉環記錄和土方外運管理;通過接入人臉識別考勤、人員位置實時定位等設備,實現施工現場人員實時監管;通過接入施工單位配備的在線智能環境監測設備、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專業設備等傳感器實時數據,實現土壤和地下水修復過程及二次污染防范管理;通過實現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和土壤、地下水修復作業的可追溯、可還原,創新合肥東部新中心企業地塊土壤和地下水修復項目進展和質量管理模式,實現人與物智能感知、工作互聯互通、信息協同共享,提升項目各參與方的業務協作能力,推動監管部門監管能力的現代化和高效化。

2.5 編制污染地塊治理修復規劃

通過對合肥東部新中心工業污染地塊的調查分析,依據片區土地利用規劃和開發建設規劃,配合重大建設項目建設規劃,基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規范標準等要求,編制《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工業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五年實施計劃》,明確2020—2025年治理修復工程的工作重點、時間安排、重要節點調度、預期目標、實施方法、組織保障、投資規劃等重大事項,為有序開展治理修復工程明確了目標、壓實了責任。

3 合肥老工業基地污染地塊治理修復思考

1)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合肥東部新中心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和開發建設并重的位置,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詞,推動成立以市委、市政府為主要領導的片區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作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推動市、縣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按照統一部署形成合力,在政策制定、業務指導、監督檢查、資金保障等方面給予合肥東部新中心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作最大支持,確保高標準完成工程實施、技術分析等業務工作。

2)通過環境修復和開發建設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治污效率。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鼓勵采用“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統籌污染防治、經濟開發和環境管理之間的關系。推動合肥市出臺《加強合肥市東部新中心規劃范圍內出讓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試行)》,有力支撐片區工業污染地塊探索實踐“環境修復+開發建設”創新治理試點模式,統籌布局,突出重點,加快推進老合鋼東二地塊“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污染治理模式試點工程,有效減少基坑修復回填、開發再開挖重復性投資造成的資源浪費。

3)充分發揮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撐作用。針對老工業基地內以煉鋼和農藥產業為主的地塊污染物種類多、污染程度較深、周邊敏感目標較多、部分治理修復工程與居民區相鄰等特點,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等要求,充分發揮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技術指導作用,加強對治理修復工作的督促檢查,推動治理修復項目切實發揮成效,有效保證了治理修復項目實施中的人居健康和環境安全,促進了土壤資源的安全持續利用。

4)強化宣傳教育。一是加強信息公開,將疑似污染場地名單,場地土壤污染調查、評估、治理與修復的相關信息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平臺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向社會公開,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污染監督、危害防范和安全利用。二是加強科學普及和宣傳教育,結合具體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工程,制作工程實施告知牌、土壤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掛圖和視頻等,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關知識,加強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解讀,營造保護土壤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引導公眾參與,鼓勵公眾通過微信平臺、政府網站、電子郵件、“12369”環保舉報熱線等途徑,對區域內地塊環境管理各個環節,特別是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項目實施過程中亂排廢水、廢氣,不按規定倒污泥、廢渣等污染土壤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監督。

4 結束語

針對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片區老工業基地騰退轉型的污染治理修復難題,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人員走訪等方式充分摸清片區具體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制定針對性治理任務和統籌安排治理修復工程,科學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修復方案,基于物聯網、云計算、GIS、信息技術等現代手段建設合肥東部新中心企業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管理信息化平臺,實現“一張圖”掌握片區內建設用地地塊的總體情況和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的精細化管理。推動形成以市委、市政府為主要領導的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作領導小組,以形成部門合力,堅持環境修復與開發建設并重,注重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撐和宣傳教育作用,推動治污工作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雙碳”目標實現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顏永毫,韓云,夏晨曦,等.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領域技術研發進展[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3,25(2):47-53.

[2] JIA X Y,OCONNOR D,SHI Z,et al.VIRS based det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achine learning for mapping soil pollution[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1,268:115845.

[3] 林道輝,高娟,王祥科,等.土壤有機污染阻控與高效修復用納米材料與技術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2019,21(4):35-42.

[4] WANG N,GUAN Q Y,SUN Y F,et al.Predicting the spatial pollution of soil heavy metals by using the distanc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method[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1,799:149452.

[5] 賴文佳.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新農業,2022(10):71-72.

[6] 趙丹,於方,廖曉勇,等.發達國家(地區)污染場地修復現狀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2023,40(4):441-452.

[7] 戴洪萍,呂冰,侯蘭梅,等.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9,13(29):138-139.

[8] 趙麗江,李鵬紅.政策工具視角下中國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基于47份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9(5):15-25.

[9] 李陽,陳沖,李成,等.三維模擬與可視化技術在土壤污染調查方面的應用:以澧縣原青云香料廠廢渣及土壤污染修復項目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23):122-124.

[10] 姜琦,吳凱,施洋,等.礦區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環境生態學,2019,1(2):35-40.

[11] MARTIN J A,GUTIERREZ C,ESCUER M,et al.Trends in soil mercury stock associated with pollution sources on a Mediterranean island(Majorca,Spain)[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21,283:117397.

[12] 周長松,鄒勝章,朱丹尼,等.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修復主要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礦業,2021,30(增刊2):221-227.

[13] 曹海兵.淺析土壤污染治理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3):133-134.

[14] QIN G W,NIU Z D,YU J D,et al.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food safety in China:Effects, sources and removing technology[J].Chemosphere,2021,267:129205.

[15] 王效舉.植物修復技術在污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J].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8(1):65-70.

[16] 陳衛平,謝天,李笑諾,等.中國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體系建設思考[J].土壤學報,2018,55(3):557-568.

[17] 吳雋雅.農地土壤污染治理公私協作法律機制探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4,18.

收稿日期: 2023-08-12

第一作者: 王恒(1975—),男,安徽合肥人,黨委書記,董事長,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生態修復工作。

通信作者: 胡哲偉(1989—),男,江蘇南京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壤修復。

E-mail: zheweihu123@163.com

(責任編輯 李佳星)

猜你喜歡
土壤
土壤
流翔高鈣系列肥 我能土壤調理劑
靈感的土壤
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豐富?
土壤修復過程中的廢氣控制與治理
識破那些優美“擺拍”——鏟除“四風”的土壤
靈感的土壤
讓號販子失去生存土壤
苦難是微笑的土壤
讓號販子失去生存土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