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山記

2024-04-11 07:15汗漫
長江文藝 2024年4期

汗漫

1. 窯火頌

他穿一襲綠色長衫,身后有幾朵白云飄過,更顯得仙氣淋漓。側臉,手指一口巨大陶缸,仿佛正在贊賞剛從門外古龍窯中生成的這一新作:“大器大量,容己容人?!备着赃?,以隸體凌空書寫一列字:“制缸先師范蠡像?!睂τ谖?、一個中原故鄉人的到來,范蠡毫無反應,兀自關心那一口陶缸。吳越爭霸、塵埃落定后,范蠡抽身而出,隱居于太湖邊這一座名叫丁蜀的小鎮,由帝王師,轉化為財富領袖,推動此地成為聞名世界的陶都。其實,丁蜀制陶史,可追溯到范蠡之前的遠古。但需要一個傳奇代言人,彰顯神圣和榮光。類似于需要借助于陶,表達火焰、泥土和水之間生死相依的關系。

范蠡右邊,并肩挺立著火神。他不是希臘神話中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而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胡須連鬢,雙目圓睜,似乎對我身上的濃重冷意很困惑:“以火為父,以土為母,以水為兄弟姐妹,你為何如此委頓?來丁蜀,站在古龍窯前,于你有何意義?”

眼下是初冬,我在太湖邊、蜀山下,晃蕩數日,進入前墅村這一座火神廟,仰望墻壁上的兩幅畫像,有所思。

廟門外,傳來陣陣鑼鼓聲、嗩吶聲,一支舞龍隊伍正在為“前墅古龍窯壬寅冬開窯儀式”造勢。來自世界各地的陶人、商人、游客、電視臺記者、抖音直播人、學生,云集于此。無錫宜興市境內唯一現存的明代古龍窯,與這一火神廟,只有百步距離,一概沉淀了五百余年光陰。故,在北宋前來買田筑房的蘇東坡,沒有見過這窯與廟。生于此地的蔣捷,在南宋的斷雁西風與櫻桃芭蕉間,也沒有見過。我來了,讓兩位前賢借助一個后生身心,見一見、想一想、暖一暖,如何?

在南方與北方,寺廟內大都立有塑像,質地各異,玉、石、銅、木或泥。體態巨碩,俯視祭拜者,充滿優越感、震懾力和悲憫心。這一火神廟內,敬奉兩幅畫像而非塑像,出乎意料。畫中人,像在等待鄰人與遠客來嘮家常,彼此親近,這景象倒也在情理之中——我們無日不與火、泥土、水,發生著公開或隱秘的親昵關系。兩幅畫像之作者,不明,繪制年代不詳。畫像中的人物,學術界對其存在與否不乏爭議,達成共識:火神與范蠡,用智慧和愛意,讓人間擺脫黑暗和匱乏,不斷演進一種理想化的中國生活方式,從器皿、功用,到美感、德行。在丁蜀,有這樣兩個人、兩個神仙,立于一座小廟,佑護天下制陶人,啟迪慕名而來的看客,踐行門外木刻對聯“掌烈焰為民造福,燒龍窯化土成陶”之贊語,是必要的。畫像前,案幾上,點燃兩支巨大紅燭,幾個果盤內堆疊著橘子、蘋果、香蕉、棗,是必要的。

鑼鼓歇息,一派寂靜,只有涼風吹動彩色龍旗的颯颯聲。一名身著青色古裝的司儀,站在廟門前,高聲念白:“綠條拂太湖,金葉耀丁蜀,傳播吾祈愿,四方匯鴻福?!币幻碇凵叛b的禮官手端銅盥,另一名身著淡黃色古裝的禮官,手持石榴花枝,自銅盥中蘸取清水,輕輕揮灑于身著玉白古裝的主禮官周圍。兩名禮官又端上熏香爐,來感染主禮官的衣衫和雙手,為其整理冠冕,復退居兩側。主禮官高聲詠誦:“水火既濟而土合,萬室之國,日勤千有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商周之際俎豆以木為之,毋亦質重之思耶。后世方土效靈,人工表異,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幾筵,文明可掬,聲震四海者,皆宜興丁蜀之產也。龍窯有靈,行云施雨,澤被于萬代千秋矣。今壬寅年戊申月,舉丁蜀古龍窯開窯之禮,以致獻敬意與頌辭!”

目睹此景聞此聲,如置身于遠古舊年。我追隨在丁蜀陶人身后,加入一個漫長的序列:從春秋時代的范蠡,至明朝的供春、時大彬、徐友泉、陳仲美,到清朝的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邵大亨,以及民國以來的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王寅春、顧景舟、朱可心、蔣蓉……

司儀高聲宣布:“禮請龍窯燒制技藝傳承者吳永兵先生上香!”一個高大健碩、濃眉大眼的男子,龍窯的第二十九代窯主,今日開窯儀式的主角,大步邁進廟門。中國陶瓷界,都知道丁蜀鎮有一個堅守龍窯四十年的吳永兵。畫像中的范蠡,似乎要緩緩正過身來打量這一個后世知己?;鹕竦哪抗?,似乎也柔和許多。

我在抖音中見過相關影像,故能一眼認出六十來歲的吳永兵。他在龍窯前或家中茶幾旁,說過一些意味深長的話,印象深刻。比如:“窯變啊,想不到的美——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是柴窯獨有的魅力。一窯陶器,耗掉一噸煤、四噸的松枝和竹枝。窯工要時時通過鱗眼洞向窯內觀火、續柴,辛苦啊,我這一小截手指,就是被松枝折斷的,值得?!薄斑@龍窯,很苛刻,只有好泥料,才能承受一千兩百度以上的高溫,差的泥料,溫度一高就碎裂了?!薄岸∈裨居幸话俣嘧挪窀G,逐漸廢棄了,或成為保護遺址。電窯多了?,F在,只有我這一座龍窯還活著——只有燒,這窯才能活著,不燒,窯就坍塌了,像人,辛苦著,才算是活著。鎮上的大師,顧景舟啊,蔣蓉啊,到老都還在做壺,像這龍窯一樣。我燒過他們的作品。他們還在壺底撳我的印章呢,榮幸,值了……”

陶穴滿山人運甓,柴車出谷市爭泥。

卻驚夜半燒瓷火,恍惚烽明青海西。

清代詩人瞿源洙來丁蜀,目睹制陶燒窯景象,寫下這首詩,是一曲獻給窯火與陶人的頌歌。他大約就是在這龍窯點火時脫口而出?丁蜀窯火照徹青海以西,并非夸張。窯火隱藏在紫砂陶器中,出太湖,入運河與江海,沿水路與陸路迢迢而去,照亮中國和世界。在丁山與蜀山下,每一次窯火點燃前,都會在大大小小的火神廟舉行祭祀儀式,范蠡、火神與陶人,略帶緊張和忐忑。而開窯儀式的喜悅度更高,完全就是在舉行一個神、人與陶的狂歡節。

吳永兵身著深灰色棉扣對襟短衫,穿黑色布鞋,走近案幾,焚香揖手,默禱兩分鐘。司儀高聲禮贊:“千秋窯火,萬代相傳,開窯禮畢,大吉大利——開窯!”鑼鼓聲與嗩吶聲大作。四位同樣身著深灰色棉扣對襟短衫的窯工,緊隨吳永兵,朝龍窯走去。越過以各種陶器壘筑而成的那一道龍門,就能成為非凡之人?每年升學季,常有家長或老師帶領學生越龍門,以求榜上有名,吳永兵總是微笑著、照拂著、祝福著:“躍龍門,行遠路……”

此時,我在擁擠的人流縫隙里,看龍窯如一條巨龍沿小山坡蜿蜒起伏。龍尾高揚,似乎消逝到云端里去,龍頭則正對著低處的龍門,這一傾斜度,有利于火焰在龍身內部流轉回旋。龍身兩側,二十四扇窗口亦即鱗眼洞,此刻封閉著。吳永兵走到龍頭位置,止步,率四位窯工揖手默禱兩分鐘,相互對視,都笑了,那是他們多年形成的一個信號:開窯。吳永兵輕輕揭開龍須處鱗眼洞的第一塊磚,遞給助手,又揭開第二塊磚、第三塊磚……小心翼翼抱出裝著第一件陶器的匣缽,像婦產科大夫抱著襁褓中第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掌聲如驟雨。一窯陶器有六千件左右,裝窯需一天,點火后燃燒兩天,熄火后降溫需要兩天,全部出窯再需一天。這一窯,以紫砂壺為主,涵蓋二十余種常見器型:魚化龍,石瓢,虛扁,思亭,美人肩,報春,合歡,洋桶,西施,漢鐸,德鐘,秦權,掇只,水平,提梁,笑櫻……成敗與否,尚有懸念。類似于作家,他的身體也是龍窯,如何能在高溫中窯變出絢爛文章,拒絕在低溫里陷入平庸,是一個難題。

在吳永兵身后的窯工隊伍里,有一個年輕人奔前忙后,是他的兒子吳科融——這一龍窯未來的第三十代傳人。不論開窯或閉窯,吳科融每日都是在此地度過,膚色比同齡人顯得粗糲黝黑,雙手皴裂如粗陶。吳永兵在抖音中贊美過兒子:“他耐得寂寞,能成為一個好窯工?!?/p>

我摸了摸龍窯,尚有熱息,可以為一個孤寒之人升溫賦能?世道滄桑,只要這古龍窯和無數陶窯布滿大江南北,懷抱火焰、松枝和陶泥,孕育復生成,中國人的詩性生活方式和信念,就能一脈相承、永不湮滅。

蜀山下長大的朋友小李,送我古龍窯在這一天剛出窯的小茶碗。碗底部,黑釉深沉如夜晚,逐漸噴薄出碗邊明媚的粉紅,類似太湖這一巨闊陶碗邊緣,正發生一場日出。

2. 泥賦

“熏陶”“陶冶”“陶醉”“樂陶陶”“陶然忘機”……這些精神性詞匯,都由“陶”字這一源頭所派生、延展。東漢時代的許慎,從甲骨文的“熏”字里,看見四點火焰上方歷練中的陶器;從“陶”字中,又發現上山采泥的人、以手摶泥的人。這人,這泥,對回答“何謂中國”“何以中國”之問題,多么關鍵!沒有這人、這泥,就沒有了陶盆、陶碗、陶壺、陶杯、陶缸、陶甕、陶壇、陶碟、陶缽、陶瓦、陶磚、陶池、陶罐、陶管、陶缶、陶笛、陶塤、陶淵明——也就沒有了蘇東坡在流亡途中所作的一百余首《和陶詩》。我最愛其中四句:“早韭欲爭春,晚菘先破寒。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p>

顯然,這“陶”字中的人,是陶人;泥,則是與水相遇后形成強勁黏性的泥,以手工賦形,再由火焰賦魂。

尋常陶人尋常泥,構成中國那廣大而無名的部分。在童年與少年,在豫南,我??匆娨蛔崭G高出地表數丈,如孤島,似山岳,把尋常泥土變化為陶器,廣泛參與民間生活。比如夜壺,一種陶制的小便容器,也可注入煤油、插入棉芯后成為強勁燈盞,這是故鄉各種陶窯的主要產品之一。來丁蜀,我才知道,夜壺的雅稱是“月別”,多美好!四更天,一個人掀開被子,側身將白晝積累在腹部的內在壓力,嘩啦啦傾瀉而出,吹滅油燈,窗戶微白,月亮逐漸別離人間,多美好。

這陶人,若非同尋常,就可能是廣西坭興人、云南建水人、重慶榮昌人,或宜興丁蜀人,代表中國杰出的一部分。我在丁蜀晃蕩這幾天,坭興陶、建水陶、榮昌陶、丁蜀陶,這四種名陶的制陶人歡聚一堂,正借助前墅古龍窯,燒制最新作品。開窯儀式上,他們興奮的臉色被攝像機捕捉,在電子大屏幕里閃爍,與范蠡、火神和窯主吳永兵的目光,交相輝映。他們帶來的各地陶泥,自然也非同尋常:坭興欽江兩岸的東泥與西泥,建水五彩山的紫陶泥,榮昌鴉嶼山的紅泥與白泥,更可能是丁蜀鎮外黃龍山上的紫砂泥——世界唯一。由此生成的紫砂陶器,獨一無二。異地異國的制陶人羨慕之至,來丁蜀尋找與顧景舟大師相見的機會,在南街與蠡河邊流連、感嘆:塵世廣大,為何只有一座黃龍山……

小李開車,帶我繞黃龍山轉一圈,向這一座涌現無數紫砂名作的山岳,致敬。它正被封閉、保護,未來將建成紫砂文化公園,供游客懷想山體幽深處的奇跡。路邊廣告牌或丁蜀旅游手冊,常見一句古語:“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边@“一丸土”,指的就是紫砂泥。用“丸”而非“斤”“噸”作為計量單位,足見此地陶泥之珍貴。

紫砂泥礦堅硬如巖石,刀劈斧鑿而毫無懼色,浸泡在水中,卻緩緩融化為泥,類似剛強漢子在愛情里頓然變得柔弱,再經過人間煙火熏陶,煥然一新,徹底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高貴,沉靜,悠遠。我問小李:“山封了,陶泥不開采了,陶人怎么辦?”她答:“家家戶戶都存有陶泥,還能使用很多年呢。當然,要愛惜,用到精品上?!边@些天,在丁蜀鎮的各種店鋪、作坊里晃蕩,我的確看到陶人身旁、墻角、后院,重重堆疊紫砂泥。室內外裝著監控攝像頭。桌子上,擺滿制作紫砂的工具:木搭子,木拍子,鳑皮刀,鉅車,尖刀,明針,獨個,印錘,頂柱,毛布,銅管,木雞子,噴水壺,蓋圈,瓤只,虛坨,套缸,篦子,勒子,線梗,復子,搪蓋石,挖嘴刀……上百種各式各樣的制陶工具,像交響樂團,陶人面對它們,像指揮,讓每一種工具,準確、宏大或細微地呈現其存在,共同完成一件紫砂作品。尤其是那一個小轉盤,木質或鐵質,像旋轉舞臺,讓陶泥在旋轉中日臻完美和動人。

丁蜀紫砂泥有以下品種:巖中泥(夾在兩層礦石之間薄薄的一層青色,于隱忍中保持生機),紅棕泥(色澤微紅如初戀),大紅泥(稀少,美艷驚人),小紅泥(灼燒后泛朱紅,像少女一夜間化為少婦),本山綠泥(暗綠或淺粉綠,燒成器皿后呈現米黃色,類似春色穿越酷暑后變作秋景),黑鐵砂(含鐵成分高,猶如懷持鐵器的俠士暗夜獨行),紫茄泥(稀少,堅潤如君子,偶爾一見,云胡不喜?),清水泥(色澤溫和如溪流),拼紫泥(由不同泥料調配而成,像不同云彩拼出傍晚的紫霞滿天)……

由紫砂泥礦化作紫砂泥,需經歷以下過程:開采(到山體的不同深度發掘),分揀(去蕪存菁),風化(露天陳放兩年左右),粉碎(粗細因品種和用途而定),陳腐(加水,在晦暗中存儲三個月左右),練泥(排除泥料中的空氣后,終于成為可以制作的陶泥,前后歷時三年左右)。從礦,到泥,再到一件紫砂陶器,這一過程,完全就是在演示如何陶冶一個英俊之人,多么艱難,就多么罕見。

“拳頭大的紫砂泥,價格大約是多少?”我提出這問題,有些俗氣。小李答:“珍貴的陶泥品種,這一拳頭大小,就值幾萬元呢,做成的紫砂名品,價格是幾十萬、幾百萬呢。顧先生的紫砂壺,拍賣價達到一個億了!可他一生住著舊房子,除了愛喝茶、抽煙,沒別的愛好。琢磨、制作一把壺,能用半年、一年。壺成型了,盯著看,不滿意,就毀掉那一團泥重新做。惜壺如命。他不喜歡的人拿著大疊的錢來買,也不賣。他喜歡的人,真心相送。還捐壺拍賣,款項用于救困助學。有一個人偷了先生的壺,價值幾百萬,他竟去法庭上講情,說,一把壺不比一個人重要,如果這壺把一個年輕人毀了,多難過啊。那竊賊聽了,嚎啕大哭……”

顧景舟最喜歡的陶泥品種,是底槽青,亦即分布于底槽的青泥,處在黃龍山陶泥礦井最深處,是一系列風暴、海嘯和造山運動的產物。像君子,默默承受時代重負,卓爾不群。底槽青礦料外觀呈紫褐色,有星星點點的青綠。以水融入后化為泥,質地細膩,色調沉穩如人到中年。入窯燒成后,顏色絢爛繽紛,有青葉色、黃酒色、紫霞色等等,似返老還童。礦料中那些星星點點的青綠,在燒成的紫砂器皿上,隱約如星辰,是極品。紫砂,不需要像瓷器上釉來掩飾和美化,肝膽相照如君子。這一切,似乎都契合顧景舟的命運和秉性。

1915年,顧景舟生于丁蜀,家境困頓。六歲入東坡書院讀書,輟學后,因天資聰穎,為書院一先生所愛惜,帶領他讀古詩、作文章,春秋三度。十六歲始習陶藝?;继旎?,死里逃生,清俊面部留下斑點。變得寡言、敏感、孤傲,少與俗世相往來,惟與同道親近,在泥料與窯火間安頓自我。遲至四十九歲,娶了小自己十余歲的女子徐義寶。在妻子、門生和吳湖帆、江寒汀、韓美林、馮其庸等知己愛護下,日漸達觀。中年后面色加深,那若干斑點淡遠微茫如星辰,更顯得氣象高迥。閑下來,喝茶,他摸摸臉,像摸一把包漿深沉的紫砂壺,吟誦:“兩三點云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蓖降軅兌贾?,這是師傅鐫刻于一把壺上的自作詩句。也知道他開心了,在自我調侃,就彼此看看,笑。顧景舟不笑,咳嗽一聲,徒弟們靜下來,繼續埋首在陶泥里。

二十來歲,顧景舟就名動江南。受邀為商人仿制前朝名壺。即便只有老照片作參考,也能以假亂真、以假勝真。對于仿制之舉,顧景舟暗懷慚愧,也心有不甘,往往在商人反復查看所未能發現的壺嘴幽深處,署“景記”等細微簽名,保持自我的存在,亦借此向前賢致歉。五十年代,顧景舟受邀為故宮藏品作鑒定,發現其中有陳鳴遠印鑒的紫砂壺,正是自己的仿作。不安。他指著壺嘴幽深處的簽名,解釋來龍去脈。其他專家贊賞:“故宮有這樣一把壺,有顧景舟作品,也是幸事和美談!”“這就是退藏于密嘛!圣人以此洗心?!币蚍磳Α爸茐貦C械化”,顧景舟一度受冷落,躲在丁蜀南街的小閣樓自成一統。只要桌上有陶泥,就有了安慰和歸宿。上世紀七十年代,確立紫砂宗師地位后,依舊遠浮躁、致幽遠,在陶泥中完成輝煌余年。八十一歲去世,把自我歸還大地,回報陶泥與火焰所賦予的一生辛勞和光榮。

“道器合一”,大道與器皿合為一體,是我在丁蜀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大約也時時回響于顧景舟內心。從照片里看,他身姿清癯,恰似去掉一切雕飾的硬朗方壺,滿含一壺陽羨熱茶,深情以待。人與壺合一,就是好人、好壺、好歲月。

穿過丁蜀鎮,街道和田野邊,常見各色陶缸堆壘成的圍墻。那陶缸,自然是用平常陶泥燒制而成,價值低微,著重于實用功能。進入陶瓷博物館,展品中,一個明代荷花缸吸引我:釉色如黃昏,外壁浮凸以精致的牡丹、蘭花、菊花、梅花四種圖案,表達四季變遷,線條細膩絢麗。它來自南京宮廷,盛滿雨水以防火,種一缸荷,從春日荷葉初綻、夏日荷花盛放,到秋日枯萎、冬日瘦梗如古士子傲骨錚錚,可愉悅皇帝和后妃們一年的眼眸,也引發沉痛和憂傷。故,價值高貴,傾向于審美功能。上述兩種功能的缸,乃至其他陶器,雖價值各異,其陶泥卻并無“低廉”或“高貴”之分別心,自尊而坦然。泥、水與火焰,三者合一而不分裂,就是好泥、好水、好火焰。像一個人的愛,心與身統一而終老,就是好心靈、好肉身,無論身份低微或華貴,面容素樸或艷麗。

贊美泥,贊美這陶泥賦予中國的煙火萬象與人性之美。

3. 一只鷓鴣

1996年的一個下午,顧景舟去世的消息傳來,獨身一生、七十七歲、病重在床的蔣蓉,愣片刻,淚流滿面。她囑托徒弟代送花圈:“別寫‘顧大師一類稱呼,就寫……‘顧兄安息。他,比我大四歲……”

床頭,墻壁上的鏡框中,大多是黑白照片。有蔣蓉獲得1953年“宜興縣勞動模范”稱號的照片。手握獎狀,胸前圍著“蜀山社”的工作圍裙,笑著,牙齒露了出來。也有她和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王寅春、顧景舟、朱可心等七人作為“蜀山陶藝生產合作社技術輔導”的合影,后被尊稱為“紫砂七老”。顧輔導身材瘦削,站在距蔣輔導稍遠的位置,嘴巴緊繃,顯得冷僻和孤單。身后,是一群作為背景但代表丁蜀紫砂未來的后生。當時,七位輔導,輪流為大家開班上課,再帶著各自徒弟傳授技藝,完成國家出口訂單或內銷計劃。其他彩色照片,顯然是在八十年代后所拍攝,有蔣蓉大師的個人肖像、紫砂花貨代表作、出行風景照、與徒弟的合影等等,已找不到顧景舟身影了。

回憶與顧景舟的關系,蔣蓉總感覺他像太湖上的云朵,既近又遠,既遠又近?!皠e人總認為我倆該發生一些什么,但什么也沒發生。五十年代,徒弟們都希望我倆能走到一起。有一次,我和他去南京參加陶藝交流會,回蜀山時,各自買糖果送給徒弟們。大家很開心,以為這是喜糖,就張羅買鞭炮、擺酒席,我倆很尷尬,紅著臉向大家解釋。后來就更少說話了。有人畫漫畫貼在墻上丑化我、諷刺我,我一聲不吭,埋頭做壺。他給徒弟們上課時說:要學蔣輔導的技藝,還要學蔣輔導的為人端正,這壺才會做得端莊,那畫漫畫的人,不成器。我聽說了,再也忍不住委屈,哭了?!痹诮邮懿稍L的一段影像中,蔣蓉沉浸于對往事的回憶。

“顧先生是好人,有書卷氣,會作詩、寫字、篆刻,才成為紫砂大家??晌覜]有喜歡過他。他外表冷。我喜歡熱熱鬧鬧的人,就像喜歡熱鬧的花貨。他做光貨,我做花貨,兩條路子。他不喜歡花貨,覺得花貨太世俗??蛇@世界,不能只有光貨的脫俗和優雅吧,還得有花枝招展的熱鬧吧?他大概也不會喜歡我,他追求完美。不過,也沒見他追過誰,除了紫砂還是紫砂,直到遇見義寶,成了家,性格開朗起來。碰見我也會笑了。他知道我在想什么。每當我遇到難題,就走過來,風輕云淡般扯兩句閑話,不直接說,我就忽有所悟。我也懂得他,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吧……”蔣蓉的語調,時而激烈,時而感傷。

花貨與光貨,是紫砂陶藝的兩種流派。前者寫實,向萬物致敬,把茶壺和茶杯制作得像能夠吸引蜜蜂的真實花果一樣;后者寫意,從具象中脫穎而出,以線條抒情,像一縷光,難以言傳。從紫砂陶藝興起之始,花貨與光貨,即二水分流、雙峰并峙,各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和杰作。

在宋朝,丁蜀鎮外有金沙寺,一個名叫“供春”的書童,跟隨老和尚學習制作紫砂茶壺,后成為花貨一派開山人。故宮目前珍存的一把供春壺,摹仿一節枯干,似乎正通過一壺茶水的支援而老樹逢春,尚未如愿。在晚清,陳曼生將光貨或者說文人壺的技藝,推至新境界,紫砂壺的文學化色彩日益濃郁,詩、文、畫與篆刻并美,讓一把壺成為精神家園,有“曼生十八式”傳世:石瓢(其中一把題“不肥而堅,是以永年”),卻月(其中一把題“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半瓦(其中一把題有“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橫云(其中一把題“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合歡(其中一把題“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笠陰(其中一把題“笠蔭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半瓜(其中一把題“梅雪枝頭活火照,山中人兮仙乎仙”)……

我最喜歡“曼生十八式”中“井欄”一式。顧名思義,壺形似井欄。靈感來自于一個遙遠的正午。知己楊彭年來訪,陳曼生大喜,囑丫環取水烹茶。二人邊聊壺藝,邊看那一姑娘手提水桶裊裊婷婷走向園子一角的水井。石頭井欄高,水深,她彎腰汲水的姿態像小彩虹。陳曼生心里一動,拿過一張紙,描繪出一把壺的新造型:壺壁硬朗如井臺,壺把里,是一個女孩或者說彩虹的腰身。楊彭年擊掌祝賀又一式紫砂壺的產生。在蜀山下的紫砂博物館,我看見兩把井欄壺,一把題“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表達對飲茶人的愛意;另一把題“井養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完全可以視作中國士子的座右銘:汲取既往人事,可涵養自我無盡藏。

顧景舟也喜歡井欄一式,面對它,就想起有恩于己的古人與今人。十七歲那年,冬,在蠡河邊,他擺著幾把壺叫賣,身體在寒風里顫抖。一個體態壯大的男子路過、止步,仔細看那幾把壺,問:“一把壺,價多少?”顧景舟試探著回答:“一升米……怎樣?”那男子說:“弟弟,賣賤了,從現在起,一把壺十擔米起賣,你手藝值這樣的價格,賣不掉就送我家賣——這些壺,我要了?!睆拇?,顧景舟能以少年之力撐起全家生計。那一男子,就是富商華蔭棠,在丁蜀開有陶器廠,在上海、杭州等地開有陶器行。捐款建起蠡河上的一座大橋?;哪觊_倉賑災。為新四軍籌集軍費抗日。多年后,顧景舟送一把井欄壺,被華蔭棠謝絕:“這情意我心領了,這壺太珍貴,留給國家和后人吧?!?/p>

從存世的幾把井欄壺看,顧景舟汲取“曼生十八式”精髓并改進,剛柔相濟,蒼秀并具。其中一把,題有蘇東坡“松風忽作瀉時聲”詩句。對此壺,讀此詩,一個飲者如同置身山野天籟間,如何能允許自己成為俗濁之人?

在顧景舟所言“紫砂壺藝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仿制”精彩完成后,“第二部曲:仿創”,更動人。1956年,中央工藝美院教授高莊來丁蜀訪顧景舟,結為至交,朝晤夜對,探索紫砂壺創新之路徑,遂有“提璧壺”問世。該式壺,突破明清“提梁壺”形制,線、面、角之間的過渡不露痕跡,如玉璧一樣柔潤。在晚年,或者說在七十年代末新時期揭幕之年,顧景舟開啟“第三部曲:原創”。人生與國家,都渡過一條河到對岸去,走新路看新景致,于是,顧景舟有“上新橋”一式問世:壺身上,是一波一波水紋隨風涌動,壺把頂端設計成小舟狀,似乎正朝著壺蓋上新橋狀的壺鈕,吱吱呀呀劃過去。

1983年,在上海,顧景舟對罹患癌癥、躺在醫院病床上的妻子徐義寶說:“我要讓你看見新式壺,你就會好起來的?!逼拮狱c點頭。他又說:“你照顧我二十年,我要回報你二十年……”妻子淚流滿面,兩個人緊抱在一起。每每從醫院出來,顧景舟去淮海中學的友人宿舍內換洗衣服、略作喘息,再返回醫院照顧妻子。一日,穿越公園,忽有幾只鷓鴣擦過頭頂而去,其鳴叫如“去不得也哥哥”,如妻子在呼喚。顧景舟心頭一痛、腦子一動:做一把“鷓鴣壺”給妻子看吧!于是打電話,讓徒弟周桂珍從丁蜀帶來紫砂泥和工具,他在友人宿舍內斷斷續續做這把壺。半年后,顧景舟懷抱這把鷓鴣壺,奔到醫院病床前,徐義寶蒼白的面孔上泛出紅暈:“這提梁,這壺嘴,真像一只鷓鴣在飛啊……謝謝啊……”妻子一生中第一次對丈夫說“謝謝”。已經六十九歲的顧景舟一怔,哽咽起來,似鷓鴣哀鳴。這把壺,是顧景舟紫砂壺藝三部曲中的杰作,也是顧景舟個人情感史的絕唱。1984年某日,徐義寶呼吸停止,眼睛久久盯著顧景舟。

此后,丁蜀鎮上的人們,??匆娨粋€拄著拐杖的老者,踽踽走到蠡河邊,在老碼頭遺址站半天,再轉身走回古南街上的家,挺胸昂首,目不斜視。都知道,那老碼頭,是一對老夫妻時常散步去的地方,也是他們1964年第一次碰面、相愛的地方。

2008年,蔣蓉去世,終年八十九歲,在十四年后追上天堂里的顧景舟,繼續就壺藝進行切磋和爭論?顧景舟的紫砂技藝,早年自花貨起步,后抽身而出,沉浸于光貨的魅力塑造之中。入晚景,連壺身題句也一概省略,深得吳冠中贊賞:“愈簡愈難愈美好?!笔Y蓉的花貨作品,同樣讓我感到震驚,花生、棗、荷葉、紅菱、藕、核桃、荸薺、葵葉……都那么逼真、鮮艷、天真爛漫,任何一個厭世者目睹之,就能對人間美好頓生眷戀之心。五十年代的一天,顧景舟看蔣蓉正在做的一把壺,嘆口氣,走開;忍無可忍后,走回來,表達不滿:“這壺頂上蹲一只青蛙,煞風景,換成一只翠鳥才好看?!笔Y蓉搖頭:“壺身是荷塘,壺頂有青蛙,很合適,我沒見過翠鳥棲息在荷花上啊?!鳖櫨爸蹟[手:“沒見過不等于不可能嘛!藝術嘛!你不信,把那青蛙換成翠鳥試試,肯定好許多?!笔Y蓉繼續搖頭,顧景舟拂袖而去。兩個如此執拗又各自杰出之人,未能成為夫妻,也罷。

臨終前,蔣蓉向徒弟透露一個情節:二十來歲時,一天,顧景舟對當時身處困境的蔣蓉提出:“咱倆合作吧?”蔣蓉沒吭聲。顧景舟就再也不提此事。這“合作”,大概是雙關語,是顧景舟這一高傲者能向姑娘表達愛意的言辭極致了。

但我希望,也相信,后來,他對妻子徐義寶說過溫度更高的悄悄話,像蜀山下的窯火,在不為人知中,寂靜燃燒出一個壯麗動人局面。

4. 南街與東流

南街,名字由蜀山所決定——這條古街位于蜀山之南,蠡河之北。

蜀山,曾名“獨山”,一座杰出而獨到的山,處于太湖以西的曠蕩平原。我故鄉南陽也有一座獨山,盛產獨玉,同樣杰出而獨到。繁體“獨”字,左側有一“犬”伏于“蜀”旁。蘇東坡似乎沒去過南陽,遺憾。他十余次來宜興丁蜀徘徊,登獨山,感嘆:“此山似蜀……”遂產生在此地歸隱終老的念頭。那“犬”,知趣而深情地跑開了,留下“蜀”,這座山遂更名“蜀山”,與丁山一起,組成“丁蜀”地名。蜀山與丁山,都曾布滿陶窯,焰火燦爛,空氣中散發出松枝燃燒后的清香,后一一廢棄,被野草、雜樹和飛鳥迅速收復。滿山堆疊的碎陶片,浸染出一層層暗綠。蠡河,名字則來自范蠡。在此隱居避禍期間,他帶領民眾開掘出的這條河,蜿蜒東流入太湖,像那一巨津、巨大紫砂壺邊緣的嘴巴。從此,蜀山下的少年,各種作坊產出的陶器,乘舟船,自蠡河而太湖,而京杭大運河,而吳淞江、黃浦江、東海,抵達南北和世界。

在蜀山下、蠡河邊晃蕩,忽聽到上海消息:長江口二號古沉船,近日在橫沙島附近打撈出水,盛滿清代同治年間的陶瓷,似乎正航向東南亞某一國度。它有可能自蠡河揚帆啟航,因一場風浪,喪失空間上的遠方,卻抵達了一百五十年后的當下。其中,一把紫砂茶壺,刻著“友蘭秘制”字樣,說明:壺作者,正是同治年間的陶人邵友蘭——顧景舟祖母的祖父。壺身題“山水之中”四字。山與水,指蜀山與蠡河,也指這陶壺與茶,既決定一方地域的景觀和情感,更為無數悲歡遭際,提供舞臺、背景和敘事動力。

南街入口處,矗立一紅色煙囪,是小方窯在1960年停燒后的遺存,像航標燈、桅桿,指明紫砂和歷代前賢東流入海的方向?小街一千多米長,四五步寬,由青石板鋪就,走過范蠡、供春、時大彬、徐友泉、陳仲美、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邵大亨、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王寅春、顧景舟、朱可心、蔣蓉……故,幽深無窮。他們或生長于斯,或操持手藝于斯,或終老于斯。朝斯夕斯,念茲在茲。明清風格的店鋪與民居前,次第鑲嵌各種標牌:“黃同順紫砂陶器店舊址”“黃麗萍舊居,耿浩舊居”“陳真慶紫砂陶器店舊址”“謝曼倫故居”“周志豐紫砂陶器店舊址”“品勝窯窯主曹乾倫舊居”“曹婉芬舊居”“立新陶器行舊址”“廈門大學江蘇校友會宜興紫砂壺友會”“潘根大紫砂陶器店舊址”“吳雪萍工作坊”“豫豐陶器行舊址”……人物與組織,時序紛雜,被南街這一空間所統領,彼此間的邏輯性依然嚴密而清晰。

可以想見,南街上家家摶泥、戶戶制陶之盛景。也可以想見,這門戶內、門戶間,有多少恩怨與糾纏,滋生流布。種種舊居與舊址,部分門戶關閉,舊人離世或遷徙;部分門戶敞開,讓街道上潮濕的風吹進來,新人們埋頭在臺燈下摶泥制陶,延續前輩技藝和血脈。

我在“范洪泉舊居”前停步。標牌中說明,范洪泉生于1941年,是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有作品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閣、故宮、臺北歷史博物館。門前貼一副春聯:“虛心修竹真吾友,直道蒼松是吾師?!遍T內,靠窗,一個姑娘面壁制作紫砂杯,桌子上是陶泥和各種工具。從背影和側影看,她是美的,長發上飾有巨大藍色蝴蝶結。她沒有轉身看來客一眼,凝神于指尖的挑、撫、抹、揉、捏、擦等動作。每一天,走過這扇門的游人都太多,與她無關也有關。我猜想,她面容也應該是美的——蒼松的弟子,修竹的友人,如何能丑陋于塵世?暗香來腕底,秀色入陶泥。不知她與范洪泉先生,是否存在技藝或血脈關系。有懸念,也好。陌生人在窗外沉默著走過,也好。

遇見一犬,脖子上掛著小籃子?!八鼮橹魅巳ルs貨店買東西呢,是網紅犬呢!”一個老人笑著說。我想追上去,看看籃子里裝著什么,它迅疾消失在一家咖啡館后面。是不是“獨”字中跑開的、那一條知趣而深情的犬,始終依戀蜀山?如果在籃子里放一封給蘇東坡的信,它能否飛奔至北宋?

拐過街角,不經意間來到“顧景舟舊居”前。一個時代、一方地域,總是在不經意間造就若干卓犖不凡者,讓他們成為代表性的符號、關鍵詞——于丁蜀而言,就是春秋的范蠡,北宋的蘇東坡,明清的陳鳴遠、陳曼生,民國以來的顧景舟。

顧景舟舊居同樣是兩層樓的結構和外觀,與相鄰的店鋪民居并無不同。一層,是會客、家人聚餐的處所,后門外,天井里,一只鳥驀然自雜樹上飛起,似乎正是讓人發愁的鷓鴣。一層與二層之間,靠陡峭木梯相聯結,我不知道,他在晚年爬上這木梯是否有難度。二層,朝北的窗口,能看見蜀山蒼茫一角和南街人流。朝南的窗口正對蠡河。窗口下,一張書桌,許多紫砂杰作誕生在這里??繅?,一張床掛著蚊帳。七十年代之前,南街無電燈。入睡前,躺床上,顧景舟對著油燈,讀《詩經》《離騷》《古文觀止》。困了,手一松,沉沉入睡。妻子過來把油燈端走,吹滅。夜夜如此。蚊帳一角,就留下油燈熏黑的痕跡,像是他與我兩個異代讀書人相見相識的暗號?床上無被褥,只有一張竹席。每晚上床前,妻子會把被褥鋪得整齊,顧景舟掀開鉆進去,整齊的形狀會保持到天亮。這說明,他入睡后一動不動,內心與身體一派沉靜,像定形后的紫砂壺,哪管這塵世里的萬般紛亂。

“你心亂了,如何做壺?”徒弟高海庚,終生記著師傅顧景舟這句話。早年,行拜師禮之后的第二天,高海庚心情激動,早早來蜀山陶器社上班,在工坊內外掃地。這是成為顧景舟徒弟的第一門功課,人人如此。入顧景舟師門,是極困難、極嚴苛的事情。其子其侄,一生跟隨學習技藝,始終沒有得到“顧景舟徒弟”這一名分?!安艢?、力氣和志氣,還欠一點火候,就不要背負徒弟或大師一類虛名,走自己的路,踏實?!鳖櫨爸廴缡钦f,讓不少人感慨、傷心和敬重。一生中,顧景舟收下的徒弟,僅徐漢棠、李昌鴻、沈遂華、束鳳英、周桂珍、潘持平、顧少培、王鴻君、單淑芳、吳亞平、張樹林、吳群祥、葛陶中等二十余人。歷史證明了顧景舟的眼光和心血:這些徒弟,均在紫砂陶藝上卓有建樹,派生出各自風格和后人。蜀山下,窯火、陶泥和美感,生生不息。

高海庚的掃帚,在那一天早晨唰啦唰啦作響。抬頭,見師傅沉著臉站在大門口,接著聽到那一句話:“你心亂了,如何做壺?”高海庚辯解:“我……沒亂呀……”師傅走過來示范:端起水盆,細細在地面輕灑一遍,握掃帚,自墻角起,向身后退著、掃著,一步緊貼一步,無一縷浮塵揚起,掃過后的地面干凈光潔,像細膩拍打過的陶壺泥坯。高海庚臉紅著檢討:“師傅,我心浮氣躁了,亂了……”顧景舟將掃帚還給徒弟:“靜氣足,則壺品高?!?/p>

徒弟們手勢不準、臂力強弱失調,他一眼就能看出來,很遠就能聽出來。某日,他走近正在打泥片的徒弟周桂珍:“你少打一下?!敝芄鹫涿闪耍骸皫煾?,您在聽著、數著???”顧景舟說:“一分鐘打四塊泥片,一塊泥片打十二下,多一下不好,少一下也不好。為什么?這就像作詩,平仄平仄平平仄,如何能掉一個字、錯一個韻腳?剛才,你節奏亂了,這泥片圍合而成的壺,形狀和厚薄就不理想???,那一把壺,你是不是也少打一下,壺柄就比壺嘴高了?!敝芄鹫渥屑毧戳硗庖话殉尚蔚膲?,嘟囔道:“在同一水平線上呀……” 顧景舟拿過尺子讓周桂珍自己去量,果然,高一毫米。周桂珍服氣了:“師傅哎,神仙啊……”顧景舟臉色和緩升溫,笑了。

顧景舟將一生手摹心追而成的神奇陶藝,形成文字,畫出草圖,毫無保留傳授,不論求教者是否徒弟。關于壺坯保濕,一般陶人是用噴水壺直接噴灑了事,顧景舟則教導:“在壺坯旁邊放一塊濕泥即可,讓它間接獲得濕泥散發的潮氣,干濕均勻,入窯歷火,就不會裂開。這,就是熏陶啊?!标P于工具,顧景舟叮囑:“要自己做工具,做得好,才能心到手到。工具好不好用,一看就知道。像一個人好不好相處,一看就知道,相由心生,表象即內心。紫砂壺好不好,也一看就知道,無需學者們討論半天!工具的線條不流暢、不細膩、不沉實,絕對做不出好壺。我家餐具,都是自己動手做,筷子啊,餐勺啊,好看才好用。我家的織毛衣針,也是我用竹子磨的呢!好看,也好用?!鳖欇o導或者說顧師傅、顧爺爺的話,讓晚輩后生們笑起來,銘記一生。到顧景舟家做客,徒弟們就找那些餐具和織毛衣針,鑒賞復贊嘆,徐義寶笑著端茶、倒水、做飯。喝幾杯酒,顧景舟會站起身,理理衣服,清清嗓子:“給你們唱一段助興,如何?”徒弟們叫起來:“好,好!唱《盜御馬》!”

太湖邊這一座小鎮,流行蒼涼京劇而非軟綿昆曲或越劇,出人意料。大約與北方陶商頻繁出沒此地有關。南街上,曾有一家京劇票友社,顧景舟是其中成員,最愛唱《盜御馬》。每每亮嗓,同道知己與徒弟就明白了,他有滿腔義氣與豪情如窯火,亟待抒發與轉化——

將酒席擺置在聚義廳上,

我與呀同眾賢弟敘一敘衷腸。

竇爾敦在綠林誰不尊仰,

河間府為寨主除暴安良。

……

現在,這故居空蕩蕩。只有我一個人幽靈般閃現十分鐘,下樓,出門。顧景舟先生,您還能否現身于蜀山下、蠡河邊、太湖煙波一葉舟,展臂高唱,與我敘一敘衷腸?

5. 種橘帖

傍晚,書童把采自黃龍山的一團紫砂泥送來。蘇東坡挽起長袖,洗凈手,在案頭揉搓、擺弄起這一團天青色的陶泥。身旁,朝云點火,為小火爐續上松枝,將水倒進茶壺,煮陽羨新茶。那一把帶手柄的茶壺,發出嘟嘟咕咕的煮茶聲,像啞嗓子的布谷鳥在低聲叫。

九百年后,一個喜愛東坡和中國茶葉的美國詩人勃萊,寫過一首題目為《茶壺》的詩:

那天一清早,聽到水倒進茶壺的聲音,

平淡的、日常的聲音,嗑茲嗑茲的。

驀然之間,我明白你愛我。

這事未曾聽說,倒下的水聲中可聽到真切的愛。

完全像東坡在這一傍晚寫給朝云的詩。所有中國男性,也可把此詩獻給愛人,因為各自都有茶壺和倒茶的人。北宋時期的茶壺太小,形制粗糙簡單。煮完茶,壺柄發燙,需要用一塊布墊著,才能握起來斟茶入碗。東坡想制作一種容量更大的新壺型,實用且美。這一天,忙完田間農事,坐下來琢磨手中這團紫砂泥。

窗外,就是獨山,亦即后來更名的蜀山,青蒼蜿蜒似故園,山間有眾多陶窯深沉燃燒。芒種時節,陽羨亦即宜興一帶,蠶老枇杷黃,是大飽口福和眼福的好時光。梅雨斷續,到處有青蛙與黃鸝在歌唱,激發地力,允諾生機。這座被友朋和村鄰稱作“東坡草堂”的屋舍,安頓蘇家二十余口人,顯得擁擠。門前,就是東坡買下的數十畝田地。這些天,正是為早稻追肥的關口,他和兒子蘇邁、蘇迨、蘇過,衣服上沾染星星點點泥痕。稻芒日漸鋒銳而沉實,像他已經在杭州、黃州、廬山完成的驚世名句,也像他即將奔赴惠州、儋州后道出的疼痛與歡喜。當然,對于未來發生的一切,東坡此時不知不覺。他以為終老斯地的愿念已達成。我后知后覺,對他沉浸于陶泥的這一傍晚,特別珍惜和惆悵。我要寫得慢點,把暮色拉長,推遲惠州與儋州的到來,盡管新悲傷、新言辭,一概勢不可擋。

這一天,時屬元豐八年亦即1085年,初夏。

上一年秋,逢詔告別黃州,蘇軾用四年光陰,完成“蘇東坡”這一稱謂的生成,乃至靈魂的轉換——日漸曠達與溫暖,如長江邊果實累累的向陽東坡。被重新起用,委以汝州團練副使一職,可以回到首都汴京話語中心了。東坡卻延宕步伐,遲遲未赴任,在潯陽、金陵一帶游蕩。朝云所生的一歲幼子蘇遁,夭折于途中,五十歲的東坡嚎啕大哭。痛下決心,向朝堂遞上信札,請求定居陽羨、脫離宦海。獲準,一家人歡天喜地自常州乘船,沿運河至無錫,越太湖亦名洞庭湖,來到日思夜想數十年、屢來屢別屢徘徊的陽羨。一落腳,即揮筆寫下敘事復言志的《種橘帖》:

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霍然,如愜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王逸少云:“我卒當樂死?!贝翘撗?。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之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

此帖亦名《楚頌帖》。種柑橘,思屈原,貫通中國士子精神的源頭與下游,無論順逆與沉浮,不改操守與本色,“青黃雜糅,文章爛兮”。若有幸終老于陽羨山水間,也將如王羲之那樣,歡樂而長別。此帖寫就,江南傳誦:“陽羨幸甚,此帖足可與王羲之《奉橘帖》媲美傳世?!卑肽旰?,東坡草堂建成,已過了種樹時令。東坡謀劃再購地種橘、建“楚頌亭”,將豁然開朗之晚景意思,落實于草木。他擁有這樣的熱懷、慧心和行動力。一路貶謫,一路優化中國生活方式,從創制東坡肉、作打油詩《豬肉頌》、釀造美酒,到開藥方、編著《醫藥雜說》,再到眼前這一必將影響中國紫砂史的茶壺。當然,他對此不知不覺。像偉大山岳,對自己的海拔、體積和內涵,不知不覺。

二十八年前,亦即嘉祐元年,宋仁宗在汴京辦瓊林宴,向金榜題名的時代俊彥發表祝酒詞。二十二歲的蘇軾,尚未成為蘇東坡,黃州、惠州與儋州的意義,暫時秘而不彰。與同科進士蔣之奇、單錫,坐同一桌飲酒歡談甚洽,遂結成知己。正是從這兩個江南人柔軟如春風楊柳的語調里,初次知曉“陽羨”地名,為之神往:它的紫砂、茶葉、金沙泉,它的柑橘、稻浪、鷓鴣飛……之后,任職杭州和湖州,頻頻與蔣、單二人相約,來陽羨小住或長居。登獨山感嘆一番,一座山就成為蜀山,也成為一個人的精神歸宿?!百I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薄瓣柫w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薄l頻作詩贊美陽羨,表達心跡。終于,在別離黃州、成為東坡后,知悉并認領上天賦予的命運,來到這溪山田園間,一了前緣永遇樂。

室內漸漸暗了,門外傳來犬吠三兩聲。又一陣微雨沙沙落下,打在窗前芭蕉葉上,似一群僧人念念有詞上晚課。

案頭紫砂壺,外形塑就,渾厚大氣如太湖。但這壺柄如何設置,避免爐火灼烤?東坡撓撓頭,擦擦手,起身到火爐邊,捏起壺蓋,看茶煮得如何,嘴里嘟囔著:“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啊……”這是他《試院煎茶》中的詩句,描敘茶水煎煮時蟹眼魚眼般的波紋狀,及其風吹松枝般的聲響。另一首著名茶詩《汲江煎茶》,須待十一年后,即1096年,誕生于新貶放地嶺南——“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那一個去江邊汲水、回家煎茶的人,仍是朝云。她的身影,以及水倒進茶壺的聲音,都表明仍在愛著東坡。而最深切的愛,最易喪失,在惠州,朝云將會離世。此刻,陽羨的初夏傍晚,東坡對未來不知不覺。不知不覺才稍好一些吧。否則,有那么多悲傷與重創,清晰擺在面前,這人生長路如何走下去?

朝云手提燈籠和食盒進門:“歇一歇,有黃酒和豬頭肉解乏……”東坡呵呵笑,看燈籠一下子照亮頭頂屋梁,內心驀然一動:把這屋梁“移植”到茶壺上方,不就是壺柄嘛!既能提起茶壺,又能遠離爐火灼烤?!熬瓦@么辦!”東坡大聲說出來,把正在擺開飯菜的朝云嚇一跳。匆匆吃幾口,他就放下碗筷回到案頭捏泥條,用竹條將泥條撐起,像屋梁一樣跨過紫砂壺。朝云說:“這新壺,應有名字?!睎|坡點頭:“你一定想好了,說出來吧?!薄皷|坡提梁壺?!睎|坡撫掌大樂。

九百年后,顧景舟創造的“上新橋”壺型,靈感來自河上的新石橋,追根溯源,仍是“東坡提梁壺”,在支持北宋以降丁蜀陶人的種種奇思頓悟。

“東坡提梁壺”問世這一年,秋,在新登基的宋哲宗召喚下,東坡無奈重新踏上仕途,升任禮部郎中、起居舍人,回汴京,回到政治風暴的中心。再遭貶放,奔赴惠州與儋州,蘇過一路陪伴。蘇邁則依照父親囑托,留守東坡草堂,耕地養家,以待團圓。1100年,正月,東坡奉旨越海歸來,已六十六歲。七月,經常熟返回東坡草堂途中去世。用一座蜀山紀念東坡,是丁蜀和陽羨對一個古人的追懷方式,但還不夠。元代,東坡草堂改建成東坡祠堂、東坡書院,民國后改建成宜興高等小學、東坡小學,成為江南士子與東坡神交魂通的平臺,英才輩出。少年顧景洲在此讀書時,改名“顧景舟”。父親問為何改名,顧景舟背誦蘇東坡詩句:“來往一虛舟,聊從造物游?!睎|坡小學校訓是“成為東坡那樣的人”,真好。顧景舟成為東坡那樣的一葉虛舟,“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多好。

眼下,壬寅年深秋,蜀山下寒意濃重。我目睹古龍窯開窯儀式后,過南街,來到東坡草堂亦即當下的東坡書院。東坡小學已遷徙到附近院落,那里仍屬于東坡當年買下的田園范疇。隱隱有琴聲和歌聲傳來。我和一群學者、作家,邁入似蜀堂,圍著陸羽設計的松風竹爐,散漫談天。爐子上,提梁壺在煮茶,旁邊烤著花生和白果,大約再現了東坡舊日生活的部分細節。三個素衣女子表演茶道,吟誦唐代盧仝的《茶譜》:“一碗喉溫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不平之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迸笥褌兒攘T兩三碗茶,高論迭出,獻給蘇東坡、顧景舟等深情智慧之人,抵御悲慨之氣的侵襲。

庭院里,有后人替東坡所種的幾棵橘樹,遠未達到他理想中的規模,僅能起到提示《種橘帖》亦即《楚頌帖》的作用。也好。正因為種種匱乏和孤寒,人們才會追求精神的豐盈和熱烈,以紙墨與詩酒,以新火與新茶。

書院一角墻壁,鑲嵌一塊大理石,雕刻有唐寅所畫的《坡仙笠屐圖》:急箭般的陣雨中,蘇東坡頭戴竹帽、腳穿木屐、高卷褲管,身體向前傾斜著,沿田埂朝草堂的方向,朝我所在的方向,急急奔來。

責任編輯? 徐遠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