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可供性研究綜述

2024-04-11 15:02羅國良李曉丹崔雷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24年1期
關鍵詞:感知

羅國良 李曉丹 崔雷

[摘 要]通過梳理IS/IT(Information System/Information Technology)可供性內涵,進一步研究其理論發展動態,以弄清其發展脈絡。文章的主要研究貢獻:首先將可供性概念具體聚焦于IS/IT領域,并歸納其發展脈絡及其作用。其次指出IS/IT可供性研究的局限性,并探討了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可供性理論;IS/IT可供性;感知;文獻綜述

0? ? ?引 言

通過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如何充分運用IS/IT遏制疫情,可供性理論[1-2]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對于組織和相關的組織變革中IS/IT人造物應用的結果分析,可供性理論凸顯出新穎的洞察力。在企業經營實踐中,充分地認識IS/IT可供性,會有助于發揮IS/IT的實施效果,反之,如果忽略它就會對IS/IT應用效果造成不利的影響。

在IS/IT研究領域中,大量的學者對其可供性展開了不同角度的探討,本文根據各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對其中文獻進行深入的研究進而總結歸類,試圖回答“IS/IT可供性在信息系統領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本文將從兩部分開始這些研究:首先是IS/IT可供性相關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可供性的原創定義,IS/IT功能性可供性的表現;其次是研究者是如何研究IS/IT可供性。最后提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1? ? ?可供性的基本概念

1.1? ?可供性的起源

Affordance(可供性)首先是由美國實驗心理學家詹姆斯·J·吉布森(James J. Gibson)(1904—1979)提出。他通過可供性來形容環境與動物之間的某種關系——某種“動物和環境之間的互補性”[1,3]。吉布森指出行動者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是發生在包含了行動者的環境之中,同時使能交互作用發生的前提條件是既包含有行動者的屬性,也包含有環境的屬性[1]??晒┬允侵冈诖_定的環境中為其行動者提供有效行動的可能性[1-2]。

1.2? ?可供性的分類

吉布森不僅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而且也可能正是因為它區別于傳統的認知心理學,而脫離了對科學實驗的依賴,所以吉布森提出的直接知覺論更具有哲學上的意義。雖然它在認知心理學內會有一些不完備或者爭議之處,但是在其他領域,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帶來了一種新的世界觀,雖然這一種世界觀因其偏離傳統的、靜止的、科學的、物質的視角,使其看上去偏向現象學偏向詮釋,但是它仍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尤其在設計領域,其認知角度或者世界觀為設計者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間。

在設計應用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是諾曼(Donald A.)和蓋弗(William Gaver)對可供性的分類。諾曼認為可供性能夠幫助用戶感知對象的屬性,為了提高用戶對產品所能提供的功能用途的感知概率,在設計產品時,設計師應致力于凸顯其操作上的可供性。諾曼為了表示與吉布森的差異,將由他所詮釋的可供性稱為感知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nce),而將吉布森所詮釋的可供性稱為真實可供性(Real Affordance)。這兩種可供性的區別在于:后者認為用戶獲取可供性信息的能力獨立于用戶的過去經驗和文化背景,重點強調的是直覺感知對象的特征屬性;而前者則認為用戶獲取可供性信息的能力需要憑借以往的經驗和知識,重點強調的是需要經過一定的信息加工過程。

蓋弗認為可供性與知覺信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真實行為的可能性,后者是人們憑借知覺而感知到的行為可能的信息,他從可供性和知覺信息出發,將其對應關系分為四種類型(見表1)。

根據諾曼與哈特森(Hartson)的理解,分析交互過程不同階段可供性的具體表現,會有助于衡量交互的有效性和用戶的體驗品質,為交互設計中具體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此外,除了將可供性劃分為感知性可供性與真實可供性之外,有另一種學術觀點:聚焦于關系型思維的可供性[4],認為有機體與作用對象是在交互過程中呈現出可供性能。

2? ? ?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可供性研究

在營造組織變革氛圍過程中,可供性理論日益成為重要的理論基礎,有助于對行動者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作用的透徹理解。在IS領域,通過將物質性引入到對組織的理解,可供性的概念更加得到了研究者的青睞。這些學者旨在審視技術人造物與組織之間交互活動的關系,以表明工具或技術的物質性如何提供不同的交互模式。他們論證了可供性研究視角所認可的物質性如何支持、形塑而導致一系列具體的應用,與此同時也會約束這些具體的應用。主要的信息系統可供性研究見表2。

2.1? ?IS/IT可供性的技術物質性

可供性的概念是從描述動物—環境系統向描述社會技術系統進行逐步演化的。大量的實證研究者認為,在可供性對彼此之間的關聯作用上,行動者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諾曼認為,在人機交互設計的領域,可供性就是感知到東西的實際屬性,主要指如何被使用的基本特性。

Zammuto等指出“可供性觀點既認可物體的物質性是如何支持、形塑或引起一些具體的應用,同時也認可其對應用具有約束作用?!崩?,同樣一套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在不同的企業實施時,一定會出現出不同效果。分別在一家初創企業和一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較為規范完整的成熟企業實施,后者獲得的實施績效肯定要優于前者。其實施過程所涌現的CRM組織性源于IT/IS的物質功能性與組織背景的共同作用。Sutcliffe等學者(2011)通過對四種IT技術應用(臉譜、維基百科、布萊克斯堡電子村和魔獸世界)的回顧,詮釋了在現代社會的團體、群組之間維系社交關系時,“社會可供性”如何提供溝通和技術支持的便利性。論證了這種技術可供性與群體的社交關系、群體行為的認知理論以及技術使用的動機都是緊密相關的。

2.2? ?IS/IT可供性的關系性

從可供性最初定義可以看出,可供性最初用來描述環境與動物之間的某種關系——某種“動物和環境之間的互補性(Complementarity)?!薄翱晒┬约仁黔h境,也是一種行為?!盨troffregen指出可供性是行動者—環境系統的屬性所決定行動者應該要做什么。在IS領域的研究表明:可以運用IS/IT可供性來理解組織與技術之間的關系,甚至特別強調可供性的關系性特征。Leonardi采用了關系性的進路來研究可供性,認為可供性“存在于人與人造物的物質性之間,并且人造物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應用,從而對組織工作產生多種效果”。他將可供性用于解釋實踐過程中有目標的人是如何主動地重新配置物質資源與人員的活動安排的。人們主動構建可感知的可供性與約束時,總是嘗試去將其所擁有的技術物質性與目標進行相應的調和,盡量使其相互吻合。Robey等認為“可供性就是行動者與他們所在環境之間的關系屬性”。吉布森說,“可供性既不是一種單純主觀屬性也不是一種單純客觀屬性。你也可以認為它同時具有兩種屬性?!痹凇叭恕h境”的關系中,IS/IT技術正是這樣發生的一種“特殊活動過程”的整體??晒┬泽w現的關系因行動者個體的不同而表現不同。這種對IS/IT可供性的分析,突破了傳統哲學的主客分離的二分法思維而采用了“關系性思維”?!瓣P系性思維”是布爾迪厄[5]社會學觀念的核心,布爾迪厄認為,與實體性思維“只承認直接為直覺性日常經驗所把握的現實”不同,關系性思維倡導的是“相互關聯地思考”。采用這種基于關系性思維模式的研究方法來看待IS/IT可供性問題,體現出更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凸顯出內在交互作用的關聯度和整體性。

2.3? ?IS/IT可供性既有功能性也有關系性的特點

Hutchby(2001)在決定主義與建構主義之間提出“第三條路”的方案:可供性概念是富有分析能力的工具。他特別強調可供性的雙重特性。首先,可供性具有功能性。即使人們沒有感知到技術的可供性,但技術的物質性對人們的行為既具有驅動力又具有約束力。其次,可供性有具有關系性。對于物體所在的具體環境而言,不同感知者對其可供性都是具體明確的。設計專家Gaver指出,在理解和設計社會交互行為方面,可供性是具有強大能力的工具。從基于可供性的分析性透鏡的視角,可以解釋一種情景——“看起來不同的社會行為”常常發生在“看起來類似的物質條件下”。例如,在同一棟商業大廈中,企業選擇不同樓層位置作為經營地址,人們對其業務范圍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零售業的大賣場位置一般都會設置在一樓位置,而高新技術研發型公司都會選擇更高樓層的位置。

此外,IS/IT可供性的關系性維度的重要特征還表現在:在社會和組織背景中,人們使用或解釋一項應用技術時,受行為可能性的影響,常常會對提供類似功能的技術進行比較,然后做出行為決策。

2.4? ?可穿戴技術系統的可供性

針對可供性原創性框架含義,可穿戴技術可供性在穿戴方式和功能應用方面體現兩大改進。首先,將原來可供性作用過程分離成兩個單獨的部分:穿戴技術和交互作用技術。其次,將這種穿戴技術應用于個體衛生健康或健身時,考慮到個體活動的獨特性,對實施對象的概念進行了合適的修補。因為這些設備的應用方式是被動的,既不干預穿戴者的正常工作生活,也不需要物理性活動來改善其自身性能。如果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可供性沒有得到很好的平衡和配置,就會導致復雜的用戶體驗,對用戶而言,可穿戴設備可用性的挑戰,都是來自于其可供性集成性的失敗和不一致。為獲得用戶對可穿戴電子設備良好的使用體驗,對物理設計的可供性和數據處理管控軟件的功能性必須合理配置。

3? ? ?未來的研究展望

在IS/IT實施和使用效果的研究中,可供性充分地解釋了組織獲得依賴于技術使用結果的可能性,此外,可供性明確地包含了技術使用的無意識和有待發現??晒┬员M管原創于社會生態學,但近年來在IS/IT領域的研究豐富了可供性的內涵,并且也拓寬它的應用領域。

在數字化轉型時代,可穿戴電子設備成為獲取業務數據的重要介質,因此,可穿戴技術的可供性對設計者和管理者的影響將是未來重要的研究方向。

也許是可供性原創于生態心理學領域的緣故,在研究方法上,可供性研究更多停留在定性研究方面,可以肯定,未來可供性的定量研究探索是一個方向。盡管對可供性的實現過程與實現效果的研究興趣日漸濃厚,但關于可供性捕捉和創造價值的潛能的研究尚未得到重視,如果將IS/IT可供性看成是價值創造的驅動力,則企業和組織如何充分地利用其驅動力來創造價值的研究,亦是可供性未來探索的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GIBSON J J.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M]//Perceiving,acting and knowing.Shaw R and Bransford J(Eds).Mahwah,N 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7:67-82.

[2]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Boston,MA:Houghton Mifflin,1979.

[3]CONOLE G DYKE M. What are the affordance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J]. Research in?Learning Technology,2004,12(2):113-124.

[4]HUTCHBY I. Technologies,texts and affordances[J]. Sociology,2001(2):441-456.

[5]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M].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23-07-07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研究項目“信息技術可供性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影響機制研究”(2020GXJK126)。

[作者簡介]羅國良(1971— ),湖南寧遠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李曉丹(1984— ),女,河南汝州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崔雷(1982— ),山東定陶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數字化。

猜你喜歡
感知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教學系統設計探究
讓學生親歷數學的學習過程
在閱讀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能力與情感
淺談低年級兒童音樂教學
芻議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運用多種途徑提高音樂欣賞教學效率的研究
公共日語教學中認知理論的運用
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找準切入點,教活閱讀課文
三步導讀法:讓語文教學“大道至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