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山水間的“家”

2024-04-12 04:19周科舉
西部散文選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農家

周科舉

在貴州,有一個讓人來了就能記得住鄉愁的地方,那就是遵義市的花茂村。

在貴州,有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那也是遵義市的花茂村。

——題記

沐浴在一片春光里的花茂村,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整潔的街道兩旁,花團錦簇,在鮮花與綠樹的掩映下,在青山綠水的背景下,以小青瓦、坡屋頂、轉角樓、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墻、穿斗枋七元素為基調的黔北民居顯得格外漂亮。再加上不遠處大片的油菜花、潔白的梨花、粉嘟嘟的桃花,真有一種漫步桃花源的如夢如幻般的感受。要不是看到沿途一些人們特意保留下來的老木屋、土院墻、稻草垛,一瞬間勾起了無盡的鄉愁,真不敢相信這里就是那個十幾年前還在貧困里苦苦掙扎的小山村。

花茂村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部,距離蓉遵高速楓香收費站約六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大約也是6公里。以前的花茂村可是真正的窮鄉僻壤,叫荒茅田,意思是“荒草叢生之地?!鼻宓拦饽觊g更名為花苗田。1954年12月,更名為花茂村,取“花苗”諧音及“花繁葉茂”之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貴州是我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被稱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地處大山深處的花茂村,其貧困程度更是讓人難以想象。據花茂村黨支部書記彭龍芬講,一年到頭,各家各戶就靠種點玉米、水稻養家糊口,村民一年四季都沒有什么收入。有村民開玩笑說,那時候,村容村貌很差,交通不方便,日子如果用“走路靠走,通訊靠吼,取暖靠抖”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土墻、茅草屋隨處可見,農民收入極其微薄。四分之三的人都要常年在外打工,據說最高潮的時候,達到了近2000人,村里留守的都是一些老人、孩子和殘弱之人,他們沒有什么勞動能力,整個村子每天都安靜得仿佛進入了休眠。而那些住在茅屋里的人則這樣回憶自己當初的生活“外面風有多大,屋里的風就有多大”“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那么,是什么讓一個2012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的小村搖身一變成了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63元的“小康村”的呢?

這話還要從2012年說起。

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會議就城鄉一體化發展們提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也就是在那一年,花茂村被縣里確定為“四在農家”示范點。所謂“四在農家”,指的是“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

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修路的費用又成了問題,兩委班子日夜開會討論。想辦法、謀思路,最后終于敲定村里先進行集資,一步步來。先建通組路,再修串戶路。

接下來,就是村居改建工作。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且不說部分人對“老屋”的感情,單改建費用這一塊就讓很多人望而卻步。2014年,“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活動讓這個沉寂了好久的村子開始有了不同往日的“動靜”。這一年脫貧攻堅隊來村里了,扶貧干部楊丹對于當年的事情依然歷歷在目,那一年他30歲,正是年富力強、干勁十足的年紀??僧斪哌M第一戶要改造的土坯房前,還是吃了憋。房主說什么也不同意改建自己的房子,楊丹想盡辦法,前前后后不知去了多少趟,最后終于得知,原來房主擔心自己勞動力不夠,資金不夠,加上自己年紀也大了,覺得沒有必要。但楊丹知道,那處土坯房隨時都會坍塌,出現危險事故,根本就不適合久居。于是他又想辦法為房主老鄭申請了危房改造資金3.5萬元,接著就是聯系工程隊??墒?,3.5萬元能干什么呢?根本不夠用。于是楊丹又用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軟磨硬泡,最后,建筑工程隊的隊長也被他的真誠和一心為民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下來。兩個月后,當寬敞明亮的新房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也許就成了老鄭一生最溫暖的時刻了。

現在,當我們徜徉在花茂村如畫的風景中,驚嘆于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面、路旁干凈整潔的民居,忍不住也會發出與當年房主老鄭一樣的感慨:“感謝黨的好政策!”

我們知道,一個村子,光修路、建房,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持續發展,需要蒸蒸日上,需要從根本上做出改變。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各級領導干部馬不停蹄,開始為花茂村的發展絞盡腦汁。如何因地制宜,發揮現有資源,從當地特色入手成了重中之重。

52歲的母先才是省級非遺花茂土陶的第四代傳承人,但是粗笨的土壇子銷量并不好,想進一步發展,又缺乏資金,于是,村里安排母先才先去各地考察,開闊眼界之后,再回來發展自己。資金不夠,村“兩委”幫他申請小微企業扶持資金15萬元,同時又將土陶制作技藝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云端”。如今母先才的小作坊已經發展成了現在的花茂村母氏陶藝館。每天來往的人絡繹不絕,有看“新鮮”的遠方游客,有考察并準備下訂單的客商,當然,也有四面八方前來體驗陶藝的中小學生,這也為當地土陶技術的繼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

母先才說:“在傳承土陶技藝文化的同時,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一年可以掙三四十萬元呢?!币郧?,需要拉著笨重的土壇出去叫賣,路途艱難不說,銷量也不多,現在坐在家門口,訂單就會找上門來。時代與科技的發展,讓母先才這樣的傳統手藝人有了大顯身手的空間。

母先才的陶藝館還生產一種當地特色烹飪器皿,叫“盬子”。這就不得不說到花茂村著名美食——“盬子雞”。

2020年5月,隨著電視劇《花繁葉茂》在央視的熱播,“盬子雞”收獲了一大群吃貨粉絲?;W子雞,就是把當地散養的土雞,放在特制的陶罐中燉制而成。這種特殊的陶罐就是母先才那里生產的。外形看上去像一面鼓。據說是采用了磁場原理,氣壓原理以及陰陽平衡的原理來設計的形狀,溫度上冷下熱,既可以縮短煲湯時間,還能充分保留湯汁營養成分,將湯肉的鮮香充分發揮出來?,F在在花茂村的農家樂里,很多家都可以吃到“盬子雞”,當然,各家也都有各自的特色,這個要依食客自己的口味判斷了。

說到農家樂,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村民王治強,依托自家民居,開起了村里的第一家農家樂,取名“紅色之家”。因為據老人講,紅軍經過時,曾有紅軍居住在他家老院。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貴州視察,當他走進王治強家的小院,與村民促膝談心的時候,曾意味深長地說:“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蓖踔螐姾髞砘貞浾f,“總書記的話真是說到我們農民心坎里了,花茂村的鄉親們就是靠著黨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勞雙手干出了幸福的好日子?!?/p>

如今花茂村的農家樂、鄉村旅館、特色小吃店多達幾十家,鄉村旅游也帶動了近300余人就業。

靠黨的好政策和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好日子的,當然不止母先才和王治強。在花茂村,還有另一種傳統工藝,那就是紙漿畫。如果你現在去花茂村,或許還會遇見那位村里古法造紙術的傳承人張勝迪。

據張勝迪講,因為花茂村的古法造紙整個過程比較慢,而且一張紙無法撐起這種技藝與文化的傳承。于是,在紙的基礎上,她想到了創新。先拿一張用傳統造紙方法制造的紙,再在上面構圖,接著在上面覆蓋一層紙漿,將一些植物護起來。她利用花瓣、樹葉等材料將故鄉的風土人情以這種特有的方式一一展現出來。那些略顯粗糙的畫作,飽含了濃濃的鄉愁,每一個見過的人,都忍不住為之動容。如今,張勝迪經營的“花茂人家”,每年的特色文化產品銷售量都很大,有些早已遠銷國外。每年,也像母氏陶藝館一樣,會有各地的中小學生陸陸續續前來學習參觀體驗,也會有村民過來學習并加入到了這項具有獨特鄉村印記的事業中。

張勝迪是通過2016年的“鳳還巢”人才引進計劃回到家鄉的。像張勝迪這樣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在花茂村并不是少數。他們有知識,有見識,有情懷,有實現自己夢想的個人干勁,更有改變家鄉面貌的遠大志向。網上流傳一段話,非常感人,那就是:我們來自貧苦的家鄉,勤學苦讀,并不是要脫離家鄉,而是要去改變它。在花茂村,就有這樣一批年輕人。說到這里,我們就要提到年輕的“鄉村創業導師”王佳了。王佳是隔壁茍壩村人,貴州大學畢業以后,在花茂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300畝有機水稻,在他的稻田里,“一田多用,一水兩用,一季多收,糧魚鴨共生”。這種復合式農業不僅豐富了當地的農產品種類,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畢竟,大家祖祖輩輩都是以土地為根的。

目前,村里3000畝土地都在搞山地特色種養,發展脆紅李種植1450畝,帶動周邊村鎮種植蔬菜3.5萬畝。像王佳這樣的新時代農人也越來越多。以前那種一入春就集體扛著行李外出打工的辛酸,現在在花茂村已經消失了,能在家門口就業,有穩定收入,一家人齊齊整整在一起,還有什么能比這些更能讓國人感到踏實的呢?我們以村民王照平的生活為例,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收菜、翻土、蔬菜分揀等。每個月工作28天,工資能拿到近3000元,說到這些的時候,王照平的臉上滿是幸福與滿足的笑容。

說到王照平,我們又不得不提一下花茂村的農業發展模式。一個家庭要想富裕,我們知道,除了節流,還要開源。近些年來,花茂村依托山東九豐農業集團、紅楓圣源等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推廣“稻+”“稻菜輪作”“稻菌輪作”等套作和水旱輪作方式,發展立體生態循環種養,實現“一地多用、一年多季、一季多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期貨農業”,實現“以銷定產、以銷帶產、以銷促產”,助推“黔貨出山”。深入推進丘陵山區土地“宜機化”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有效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新路。

另外花茂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堅持“五個講清楚”原則,即講清楚背景、講清楚思路、講清楚方式、講清楚步驟、講清楚效益,把黨的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使黨的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為民服務的作用,讓人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天道酬勤,付出就有回報。如今,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613元。2022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30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從2014年的16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1192.5萬元。這幾年,每年來花茂村參觀、游學的人數以千萬。而花茂村在外打工的人已不足300人,近1700人回鄉創業或務工。如今的花茂村,每天都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

一路走來,我們總結花茂村的經驗,還發現一個現象,他們在鄉村建設中,盡可能地做到了不拆房、不砍樹。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挖掘它的歷史人文和地理價值,讓人們能更直觀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從而能更深刻地感受鄉愁、記住鄉愁。

如今,做優做強鄉村旅游、農業產業和特色文化已經成為花茂村發展的三大板塊。如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彭龍芬說,花茂村現在是產業興、生態優、鄉風好、民風順、黨建強?;说男δ樤絹碓蕉?、越來越燦爛!在這里,我們也祝?;逶卩l村振興的大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選自西部散文網

猜你喜歡
農家
農家笑
西江月·農家早春
看咱農家這豐收節
農家笑
農家旅社半夜驚魂
春回農家
《農家》
農家望晴
春到農家
農家小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