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高高的山上

2024-04-12 04:19賈攝新
西部散文選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魚龍走過場武都

賈攝新

是祭祀?是娛神?是信仰?是教化?

幾百年來,祖祖輩輩生活在武都以北高半山區的這些莊稼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樸實,智慧和力量,在這片高高的厚土之上,演繹著一部極具神秘文化色彩的高山戲。

這一演,就是幾百年。

每一年,都該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或傳說吧。

因為熱愛,也因為好奇,我在十五年前曾寫過一篇《武都高山戲》的文章,發表后引起部分人的關注。之后就一直想寫點散文或小說,讓更多的人了解高山戲,以及與高山戲有關的人和故事。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把創作重點放在了書法和繪畫上,漸漸地從文學方面淡了出來。此后,對高山戲也就只有熟悉,沒有研究。十多年過去了,與這片文化厚土有關的文章,也才寫了《魚龍初記》和《概說高山戲》等幾篇。

2017年正月十四、十五的全市作家深入武都魚龍、隆興采訪高山戲的活動,讓我又產生了為高山戲寫點文字的愿望。

正月十四的早晨,去了魚龍鎮的安子村。到村口的時候,正趕上觀音壩村的高山戲到安子村來演出。因前幾天剛下了一場雪,天氣異常的冷,一些作家們沒有來過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魚龍,這樣的冷讓他們難以忍受,凍得直打哆嗦。雖然冷,但大家很興奮,被眼前這獨特的演出形式和別開生面的場面吸引住了。把式們頭戴涼殼子,戴長胡子,上身穿著彩綢大襟襖子,下面穿著彩裙,裙角挽起,右手拿著草扇,左手拿著白手巾。旦角們都是男扮女裝,黑包頭戴花冠,兩鬢插黃紙折扇,身穿彩衣彩裙,配飾花樣繁多、手工精細,右手拿著扇子,左手拿著彩色綢絹布條。頭把式后面是頭旦,二把式后面是二旦,依次排下去,在鑼、鼓、鈸、鐃的節奏里,把式跳著、擺著、點著頭手繞著花子(有叫鳳凰三點頭等不同說法的)。旦角扭著、搖著,踏著小步配合著……走營(亦稱走?。?、圓莊、上廟、踩臺……在戲場里,我們又欣賞了打小唱,感受了大身子戲,目睹了走過場(演故事)。走過場是高山戲的正式演出,今天走過場的節目是《清木靈》,其生動有趣的表演形式和唱詞唱腔、故事情節,打動了臺下所有觀眾。我們站在臺下看演出,這時,天氣說變就變,上午還有一點陽光,這會兒,太陽又不知藏哪去了,天空飄起雪花,肆意地撒落在人們的臉上,身上,透心的涼。但看戲的人們卻看得認真,好像渾然不覺有雪落下,一直到演出結束才散場。在安子村,在這樣的冰天雪地看觀音壩村的大身子戲,有一種別樣的感受。

高山戲的演出是通過戲母子一代一代口授心傳下來的。在村與村之間,其演出之前的各種程式以及唱腔,服飾,道具等等雖大同小異但也不盡相同,各有特色??赐暄莩龊?,我們去了安子村的戲母子(傳承人)張世杰老人家,老人從小熱愛高山戲,對高山戲情有獨鐘,雖已是七十七歲高齡,但仍精神飽滿。用村里人的話說,老人裝了一肚子的戲。老人一家子人特別熱情,給我們讓座,倒水,裝煙,敬酒。由于老人晚上還要參加本村高山戲到觀音壩村的回訪演出,我們沒有過多打擾老人。

吃完晚飯,安子村出燈,去觀音壩村回訪演出。我們便步行去觀音壩村。融融的月光下,零下五六度的夜晚,我們沿著河邊的水泥公路行走,半坡和河溝未消融的雪在月光的照射下顯得有些耀眼,一路上是一輛接一輛疾馳而過的小車,摩托車,全是附近村莊來看戲的人。等我們到觀音壩村口,村子的巷道已擠滿了人,場外的高坡、土坎、石堆上也站滿了人,戲場內更是人山人海。山里沉寂的夜也因為高山戲而沸騰了起來。上廟,圓莊,走印,踩臺,高山戲表演在哪,觀眾就涌到哪。正戲開始,場下才安靜下來。人們看得仔細,臺上演得認真,兩個多小時的走過場(演故事),演完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多了。

這一夜,安子村的演員們回到家里已經是凌晨2點多了。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五,吃完早飯,安子村的高山戲接著又在本村演出……

昨天是正月二十四。在魚龍,過完十五還要過二十三的,過完二十三才算把年過完。以前,有些村子把燈(高山戲)也留著,即正月十六過后歇幾天,在二十三演一天后才正式倒燈,結束。

昨晚的武都下了一夜的雨,這雨,讓溫暖的武都又有了一些涼意。早晨起來,透過窗戶,看南山半山腰以上,白雪皚皚。忽又想起魚龍,這會的魚龍,那該是一片雪的世界了。正這樣想著,忽有魚龍的朋友在微信上發了魚龍下雪的照片,山、樹、房屋、村莊、田野、路,全被厚厚的雪覆蓋著??粗@一組雪的圖片,忽而想起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當我們在城里感受一夜春雨帶來的些許涼意的時候,在那高高的山上,昨夜的雪,卻讓這一片土地顯得格外的妖嬈,莽蒼。高高的魚龍,高高的山上,白茫茫的雪,銀裝素裹的世界,該是何等的美啊??此麄兲ぱ┵p景的情景,很是羨慕。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在魚龍感受這樣的雪中情了。

小的時候,打雪仗,堆雪人,滑雪冰,在雪地里踢毽子的情景,又一幕幕一幕幕在眼前晃動。那個年代里,我們冬季最好的娛樂活動除了正月看高山戲外,就剩這些了。

魚龍,在武都以北,白峪河上游,屬于高山丘陵地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孔堤縣、西魏大統元年設孔堤郡。如今,在這片歷史悠久的文化厚土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山戲。

在兒時的記憶里,魚龍,村村有戲臺,村村演高山戲,村村有戲母子(導演)。那時候,魚龍各村都不通公路,也不通電。信息落后,交通閉塞。村民們除了早出晚歸的田地勞作外,在正月農閑時節演高山戲便是一年到頭唯一的一次能集體參與的娛樂活動。村民們希望新的一年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通過祭祀神靈,演高山戲來寄托他們的心靈希求和美好的向往。正月初六后,村里只要有一個人出頭聯絡,有幾個人迎合,推選一個人做燈頭,一會兒功夫,高山戲的演出活動就可以定下來。于是,鑼鼓一響,全村出動,齊心協力,分擔任務,出力的出力,湊錢的湊錢,少者十塊二十塊,多者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不等。置辦戲衣,做紙活、綁獅子。經過幾天的醞釀、準備,初九或初十后,選好時間,都可以出燈演戲。

那年間,人們物質貧乏,但精神不窮,提起辦燈演高山戲,大家都熱情高漲。演出服裝不夠的時候,就到別的當年不演高山戲的村子去借,記得我們村上有一個旦角,因村上演出服裝不夠,也沒有借到服裝,便自己借錢進城購置了服裝。等二月二開集后把家里的糧食賣了才還清購置服裝的錢。

高山戲的演出都是群眾自發性的。這種自發組織,集資演戲的方式讓我忽然聯想起今年正月十四在安子村戲場邊一堵墻上貼著的捐款光榮榜,在紅紙上寫著村子里捐款人的名字,最高的捐款三萬八千元,也有二萬四千元,三千,兩千,三百,二百的。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人們依舊熱愛高山戲,熱愛自己的鄉土文化,一些人樂意用自己掙來的辛苦錢,支持家鄉的文化發展。在這里,人們的傳統美德沒有變,精神追求沒有變,幾百年來的文化傳承沒有變。

高山戲的演員都是村里的村民,且大人小孩都能上臺演出。在村子里,會唱高山戲的人都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尤其,頭把式、二把式、三把式和頭旦、二旦、三旦都是人們特別羨慕的角色。記得那時我們村里的頭把式二把式,頭旦二旦,還有一些身子(演員)都不識字,但他們演什么像什么,只要戲母子給他們講清劇情,偶然提醒幾句臺詞,他們便即興發揮,用自己的語言把故事情節演出來。故事演到開心處,觀眾便跟著快樂,演到傷心時,觀眾便跟著流淚。這時,觀眾的情緒完全被臺上的演員和演出故事情節掌控著,他們對人物形象塑造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故事情節合情合理。臺上演得投入,臺下的觀眾看得投入,有些小孩看不見,便嚷著騎在大人的脖子上看。還有一些小戲迷們,總是擠在戲臺前面,甚至有人趴在戲臺兩角邊沿上,任臺上的人怎么趕也趕不下去。他們是被演員們的演技徹底征服了,也對他們羨慕崇拜到骨子里頭。

那時,我還小,也喜歡高山戲。只要村上辦燈演高山戲,鑼鼓聲一響,便飯也不吃就往戲場里跑,打打鼓,敲敲鑼,拉拉二胡,摸摸板胡,哪兒有空閑就往那兒湊。在村里,戲場是極其熱鬧的地方,人沒到戲場,但家家戶戶的板凳已擺滿戲場,一排排,一行行,只等演出正式開始。有時候,后面來的人家,為了看高山戲看得更清楚一些,趁前面人家還沒有來的時候就偷偷地把自家的板凳挪在前面,把人家的板凳挪在后面。前面的人來了在原來的位置上找不到自家的板凳,當在后面發現自家的板凳后,便不免會吆喝幾聲:“那個不要臉的把我家的板凳挪到后面了”。心里明明知道是誰換了,卻不明說,換了板凳的人也清楚是在說他,卻也心安理得地看戲,不理睬。說歸說,鬧歸鬧,但大家都不往心里去,依舊在一片祥和的氛圍里開心地看著戲。

高山戲在演出前有很多程式要進行,炮手是必須的,用的是三眼銃。炮手的角色很重要,出燈,上廟,走印等等環節都要放炮。炮手還有一個作用,古時沒有喇叭,第一聲炮響,是提醒身子們(也就是演出人員)盡快吃完飯去出燈的地方準備穿衣服;第二聲炮響督促演員們盡快穿好衣服,要準備出燈了;第三聲炮響便是正式出燈。開始接燈官老爺,接獅子,上廟,圓莊,走印等程式,完了才是踩臺,開門簾,打小唱,這些結束,正戲開始(即走過場也叫演故事)。這時候,戲場已是擠滿人群。有條件的人家把火盆也抬到戲場,架上木炭或無煙煤取暖。村里在外面有親戚的人家也把親戚們接來看高山戲。也有四鄰八村的高山戲迷們,因為本年度本村沒有演,也跑來看。因為高山戲在這一帶,一般有唱三年歇三年的講究。高山戲的演出最早叫走過場,演故事。又叫神燈,即給神耍燈,因此,高山戲整個演出過程充滿著神秘的文化色彩。

正月里的魚龍,哪個村里只要有高山戲,哪個村子就熱鬧,而戲場便是最熱鬧的地方了。有賣糖、瓜子、水果、兒童玩具之類的,有賣蜂糖水,米酒、糖葫蘆之類的,還有賣涼粉,麻花等小吃之類的,很是熱鬧。高山戲的演出內容都以教化育人為主題,也有一些自編自演的節目。唱詞、語言,演員們可以臨場發揮,只要不脫離劇情,怎么演都可以,關鍵是觀眾喜歡就好。

早些時候,我們那里沒有通電、也沒有電視,沒有其它娛樂活動,一到正月里,若遇到本村不演戲,我們便到周邊有高山戲的村子去看戲,幾乎凡是有演出的村子都要去看。因為沒有鄉村公路,村與村之間要翻山,越溝,全是羊腸小道,遇上下雪,更是路滑危險。但無論怎樣,也擋不住我們去看高山戲的愿望,有時候,白天看,晚上也去看,尤其晚上,山路難走,便拿上手電筒或準備好火把,看完戲,一般都在十一二點了,回家還得走一兩小時的山路,常常因為山路陡滑而跌倒,手腳或腿蹭破皮是常有的事。疼是疼,但都是開心的,滿足的。

90年代后,在魚龍,看電視慢慢地代替了村民們其它的娛樂活動。因此,演高山戲的村子也越來越少,過年的熱鬧勁兒也減了不少。很多能演戲的老人們都相繼離去,關于把式爺的故事,旦角伯的笑話,戲母子的酸甜苦辣等等,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離開了人們的話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傳統文化的熱潮。發源于武都魚龍、隆興、甘泉、佛崖、金廠、馬營以及西和、禮縣與武都接壤地帶的高山戲,在作家,攝影家,新聞媒體人的大力宣傳下,也走出了武都,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高山戲在武都以北的高半山區又火了起來。

在魚龍采訪的兩天時間里,讓我感受最深的除了高山戲,還有魚龍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子里的人們看高山戲可以騎著摩托車,開著小車,帶上親人去其他村上看演出。這一變化確實讓我心里為之一動。是啊,時代變了,演戲的環境變了,看戲的方式也變了。但這里的人們的淳樸善良沒有變,熱情好客沒有變,文化傳承沒有變,精神追求沒有變。高山戲的教化育人作用依舊在這片文化厚土上傳播著,延續著。

——選自西部散文網

猜你喜歡
魚龍走過場武都
中國最大的早三疊世魚龍類化石
科學家復原真實大小遠古魚龍
武都地區張家坪鈷礦地質特征及意義
隴南市武都區無刺花椒考察報告
誤解魚龍幾百年
武都區裕河金絲猴省級自然保護區厚積薄發大有可為
別讓你的體檢“走過場”
魚龍的鼎盛時代
武都電站上調上網電價
本期導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