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三

2024-04-12 04:29陳文
西部散文選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架橋朱元璋

陳文

一個地方的影響大小,往往與她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經濟社會發展等有著緊密的關聯。水北,亦是如此。提起水北,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三月三集場。三月三已成為水北的一種文化現象,是水北文化的烙印,是水北文化的靈魂,是水北文化的名片。

農歷三月初三,是個吉祥的日子。古稱三月三為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據史載,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至今。前幾年在建昌圩呂坵村真武廟得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三月三還是中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歌節”或“愛情節”。其實,水北的三月三與上述傳說沒有半點關聯。這使我聯想到一個悲壯而又傳奇的故事。

據說朱元璋帶領的起義軍在與元軍將領的一次戰役中敗北,帶著殘兵敗將往江蘇金壇方向逃竄,被湟里河擋住了去路。情急之下,朱元璋無奈地躲進了廢棄的蠟燭廟。元軍追到河邊,只見河水滾滾流,卻不見朱元璋去向。他們來到蠟燭廟前,小廟的房屋七倒八歪,廟門繞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網,怎么可能藏身?元軍調轉馬頭向東追去。

朱元璋脫險后,命手下用長矛刀槍三節棍在湟里河上架了浮橋踏上了水北老街。這一天,恰好是農歷三月初三。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不忘在水北遭遇的災難,撥出皇款,旨令在原址修建一座石拱橋,御賜槍架橋。地方官吏為討明太祖朱元璋龍顏歡心,指令槍架橋必須在三月三完工剪彩通行,并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定為水北集,免收商戶賦稅。這就相當于今天的開放市場,招商引資,暢通物流,繁榮民生經濟。

槍架橋建成后,給水北的人員往來、商貿物流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據《金壇縣志》記載,水北三月三集場不僅是金壇最大的集場,也是江蘇三大集場之一。湟里河像一條長長的玉帶環繞著古老的水北村落,東、南、西三面環水,東勾滆湖,西連長蕩湖,便于遠方的商船來往、停泊、卸貨、交易。三月三節前半個月,大大小小的船只開始從四面八方云集水北碼頭,從上湯、雯頭、上疁、水北、觀莊、水東、曹橋等村到槍架橋下,全是烏泱泱的商船,號稱十里商船一條龍,萬頭攢動三月三。

清代金壇詩人李順源從長蕩湖邊的住所到水北趕集,所見所聞觸動了他的靈感,寫下《三月三日槍架橋觀劇》一詩:

洮湖柳色嬌,一路酒旗飄。

舟可聯為市,槍誰架作橋。

花黏游士履,風度美人蕭。

燕語鶯啼處,行來馬亦驕。

標題中的“架”又作“駕”,權當古今“通假字”之意。從作者以趕集為題材的詩作來看,對水北三月三集市的繁華場景贊不絕口。尤其“一路酒旗飄”“舟可聯為市”“風度美人蕭”“行來馬亦驕”,眼觀四方,處處悅心,還能站在槍架橋上觀看社戲,不虛此行。

在我孩兒時,過了春節就巴望三月三了。記得有首《三月三》的歌曲,唱出了我們的心聲: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

望著墻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邊

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人人笑開眼

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長長的線

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云去做伴

……

三月三,既是踏青游玩的好時光,又像春節一樣熱鬧非凡。

水北一帶有個說法,三月三前,吃三回螺螄、三回馬蘭、三回小蒜,眼睛就會又見又亮。這個傳統,我一直保持到今天。以前在水北鄉下,都是自己去挑馬蘭,挖野蒜,耥螺螄;到了縣城以后,就到菜市場選購了。不知為什么,采購的食材味道遠不如在鄉間親手弄來的食材那么醇香鮮美,總覺得少了那么一點點家鄉的味道。

三月三,學校放假。對學生來說,沒有什么比放假更讓人高興的事了。三月初一,人們就開始設攤,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特別是農耕方面的物件應有盡有。改革開放后,集場的物品更加豐富多彩,像電子產品等新玩意越來越多。到了初二下午,街道兩側就基本上沒有什么空地可以擺攤位了,很多人已經提前熱身趕集。初三當日,水北四周的道路上,來來往往趕集的人絡繹不絕,從槍架橋到水北中學門口,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行人如墻,身體挨著身體往前移步。小孩們只能貼著大人慢慢挪動,還要見縫插針鉆出人堆,擠到套圈、打氣球的攤位耍兩把玩玩。

在那物資比較匱乏、經濟條件尚不寬裕的年頭,特別企盼三月三的到來。

臨近三月,水北人家就開始張羅迎客過節。有的親朋好友平時不怎么來往,春節也不互動拜年,但是,到了三月三,他們冷不丁就遠道上門趕集。因此,家家戶戶都得準備,把家里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生怕菜肴不夠豐盛,寒酸而丟了面子。雞鴨魚肉,整蛋、獅子頭等佳肴就像過年一樣又都爬上了飯桌。

生產隊也會想方設法為村民撐臉面,殺豬,捕魚,磨豆腐,按人頭分配到每家每戶,濃郁的節日氛圍,飄蕩在村民心中,堆滿我們這些孩子的臉龐。

到了三月三,不僅有好吃的,還有好玩的。唱戲的,變把戲的,玩雜耍的等等,用當今時髦的話說就是“文化趕集”,給三月三集場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朝陽未醒街坊動,商販搶先上市紅。東側戲迷爭獻藝,西頭雜技欲飛空。嘈音鼎沸八方涌,物品琳瑯兩相通。水北人家堂滿客,酒酣耳熱盡情中。這種熱鬧場景,一年一次,在我的印象中,唯有三月三才會出現。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三月三檔口,水北人家除了準備忙著迎客外,還要招待另一類紛至沓來的“客人”。他們當中有舞龍舞獅的,有唱道琴送春的,有敲小堂鑼說吉利話的,還有拿著瓷碗討飯的,每到一村,一戶不落。每家多少都會給一些饅頭或壹角、貳角紙幣,也有給壹分、貳分、伍分硬幣的,他們只要跑得快,估計一天下來的進項還是蠻可觀的。如果大人不在家,我們這些小把戲見到他們要過來了就趕緊把大門關上,靜靜地大氣不出躲在大門后面。我成家以后,這種現象就少見了。

我已退休,三月三已成為我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只要行動方便,沒有時間沖突,我仍然會不厭其煩回鄉走集??纯礃尲軜?,瞧瞧湟里河,瞅瞅社戲,轉轉各種攤位,重拾過往的記憶,懷念曾經的快樂,體驗新時代不一樣的人間煙火,把鄉愁復制粘貼在心中。聽母親說,趕一次集,就能解除人生途中一個結。從鄉村到小城,40多年的工作中,也許無意間埋下了一些過結,能解開一個算一個,平心靜氣,如三月春風,淡然釋懷,優雅地老去。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古老的三月三依舊,槍架橋還在,湟里河不知疲倦地奔向遠方,她們承載著水北村落的歷史,融入社會變革的洪流,在水北新農村建設的征程中綻放更加絢麗的華彩。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

猜你喜歡
架橋朱元璋
“以僑架橋”謀發展 “架橋為僑”共成長
MYTH AND MECHAS
預制膠拼架橋法在高速鐵路工程中的實踐
以僑架橋再出發 以商招商攀新高——首屆昆山僑商大會綜述
朱元璋殺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朱元璋與叫花雞
架橋以后
家校攜手為孩子鋪路架橋
連續剛架橋在城市景觀橋中的應用及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