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縣域電商發展對策研究

2024-04-12 08:16李亞娟苗啟萱溫馨劉詠芳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縣域農產品物流

李亞娟 苗啟萱 溫馨 劉詠芳

縣域電商發展與鄉村振興、地方經濟和數字化直接相關。陜西省縣域電商發展潛力巨大,但調研發現基層電商存在物流發展不充分、人才缺乏、金融支持有限、品牌化不夠及產品結構單一等方面問題。推動陜西省縣域電商健康發展,要整合物流資源,建設電商物流生態圈;搭建人才共享平臺;加強縣域電商發展的金融支持;加強品牌建設,推進農產品的品牌整合;豐富電商產品結構,培育縣域富民特色產業;制定《陜西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提升縣域數字競爭力。

縣域電商發展可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促進縣鄉經濟發展,提高縣鄉居民生產、生活水平??h域電商所依托的數字技術也能為當地智慧化、科技化等建設提供支持,加快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推進城鄉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h域電商、數字經濟和數字鄉村是相輔相成的,電子商務不斷加速賦能縣鄉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與縣域實體經濟的融合已經成為各縣域的產業規劃重要方向,加快培育縣域電商發展是實現縣域數字富民、鄉村振興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國家層面縣域電商支持政策不斷出臺,致力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城鄉生產和消費連接更加緊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渠道更加暢通,農民收入和農村消費持續提升”。2023年1月2日,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2023年7月,商務部等9部門辦公廳(室)印發《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村直播電商,培育“土特產”電商品牌,鼓勵農村電商創業就業,帶動縣鄉經濟發展。

陜西省縣域電商發展現狀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指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為了了解陜西省縣域電商發展情況,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對陜西省綏德縣、米脂縣、武功縣、漢陰縣及陜西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和中國郵政陜西郵政分公司電子商務局進行走訪,致力于從縣鄉基層電商發展入手,梳理總結在陜西鄉村振興與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縣域電商模式發展現狀及實踐經驗。

(一)總體概況

2022年,陜西省農村網絡零售額為462.72億元,同比增長8.08%,其中咸陽、西安和渭南為前三名。但農產品網上零售額相較于2017-2020年期間,[1]增速有了明顯的減緩。一是電商發展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截至2020年底,陜西省共建成73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789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2]2021年,陜西新增2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共計5家,[3]新增11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4]二是跨境電商迅猛發展。陜西借助“一帶一路”發展優勢,加快健全跨境電商服務體系。2022年1-11月,陜西的跨境電商交易額同比增長1785%。[5]2022年,中歐班列“長安號”全年累計開行跨境電商班列198列,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35.1億元。陜西省縣域電商處于發展階段,有很大的潛力和市場空間。

(二)各地區發展現狀

由于陜北、關中及陜南三地地理、氣候及農產品均各有特色,因而縣域電商衍生出不同的發展模式。

1、陜西北部地區——農產品為核心

陜西北部地區以黃土高原為最顯著的地貌特征,農作物分布也以小米等雜糧為主,此次調研活動在陜北地區選取了作為陜西省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綏德縣和米脂縣進行實地考察。

綏德是陜北的農業大縣,種植包括山地蘋果、小雜糧、紅棗、沙地紅薯等,已建成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提供綜合性一站式電商服務。截至2023年,綏北物流中心建成試運營,網絡貨運產業實現營收87.9億元。[6]當地較為注重品牌建設,設立縣域公用品牌——“綏德范 臻陜北”,成為陜西省首家縣域公用品牌發布縣。

米脂縣農業生產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是中國綠色生態小米之鄉、陜西省優質蘋果基地縣。米脂以創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為契機,建成一體化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大力培育和保護區域公用品牌,實施“米脂小米”“高西溝蘋果”“米脂驢肉”等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為有效促進米脂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電商企業也積極探索構建預制菜等新產業鏈。

2、陜西關中地區——物流樞紐優勢

關中地區地勢相較北部和南部更為平坦,特色農作物更加豐富,以咸陽市武功縣電商發展較為突出。武功縣憑借交通樞紐的位置優勢,搶抓機遇、精準定位,從“買西北、賣全國”到“賣什么、造什么”再到如今的“武功產、武功造”,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電商產業。在充分評估和考察以后,確立了符合其區位特點的發展模式,匯聚西北網貨集中銷售,著力打造西部農產品快遞物流集散地,有效解決了電商發展所必須依托的物流運輸問題。電商年度銷售額從2014年的3.6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55.06億元。[7]積極推動與電商直播相關的一線主播、供應鏈等資源向武功聚集,構建“南有義烏小商品、北有武功農產品”的電商發展新格局。[8]

3、陜西南部地區——農業+文旅

在陜西南部,漢陰縣是此次調研的重點地區。近些年,漢陰縣在農村電子商務領域較為活躍,取得了較好成績。2021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7億元,同比增長16.6%。借助善融、建行832平臺,依托江蘇優鮮到家公司,形成兩地農特產品互通平臺,助力花椒、蜂蜜、山茶油等農產品出省。漢陰縣電子商務發展注重尋找亮點,打造獨具特色的“標簽”,依托“三沈故里”“書法之鄉”文化優勢,大力發展書法文創產業,并衍生出紙箱、泡沫、有機玻璃等配套產業?!笆濉逼陂g,漢陰縣文創產業產值超5億元。此外,漢陰注重打造“富硒”特色農產品,該縣地處中國分布最廣的天然富硒區,在此生長的植物含有充足的生物活性硒,培育了以紅星米業、永勝農業、星旗食品為主的富硒食品龍頭企業。

陜西省縣域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地調研發現當前陜西縣域電商產業逐步邁向體系化發展,各地均在積極推動縣域電商的創新發展,促進與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的加速融合。但從全國視野來看,長三角、珠三角、東南沿海地區依然是強勢電商發展勢頭,相比而言,陜西縣域電商發展仍面臨著物流、人才、金融、品牌建設、產品結構等方面的困境,存在持續發展動力不足、難以形成更大規模、缺乏產業集聚效應等問題。

(一)縣域電商物流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陜西縣域電商產品以農副產品為主,其產業鏈、供應鏈均處于電商化轉型的重要時期,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制約著當地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1、物流網絡布局利用及轉化率較低

目前,陜西各地都在不斷建設和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農村快遞物流主要依托郵政以實現配送服務,但由于其輻射范圍較小,且其他部分網點存在閑置的情況,縣鄉物流網點發揮作用有限,不能發揮物流引流電商營銷的作用。

2、物流成本地區不均

陜西農村地區廣、山地多,各村分布較為分散,物流基本都需要途徑西安進行中轉,使得物流成本大幅提高。不同地區、不同經營規模均導致所需負擔的物流費用存在較大差異,嚴重制約初創型微小企業的發展。

3、冷鏈設施建設不完善

陜西省縣域“農產品中的蘋果、羊肉均是百億產業”,對冷鏈物流有特殊需求。但受過長的運輸距離、道路條件、市場輻射范圍以及資金成本等問題的限制,全省縣域電商的冷鏈物流網絡尚未形成完善的覆蓋體系,缺乏冷藏車輛、冷藏倉儲設備等。

(二)支撐性電商人才不足

陜西省農村地區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大量青壯年選擇前往一、二線城市謀生,支撐性的電商人才匱乏是制約陜西縣域電商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

1、縣鄉信息技術人才缺乏

縣域電商的建設亟需信息技術人才來進行數據分析、網站建設、系統維護等工作。調研中,無論是初創型電商企業還是發展較為成熟的電商企業均表示,由于緊缺專業的創意策劃、視頻剪輯、直播帶貨等人才,其電商產品很難在網絡銷售中突出重圍。

2、區域人才聚集不平衡

陜西電商專業人才地區間分布存在較大差異,主要集中在西安及其周邊地區,很難實現人才回流與人才資源共享。短期電商人才培訓內容的普適性與農產品地域性之間存在距離,缺乏針對性。[9]人才培養的成本高,流動性風險大。

3、電商人才本土化需求強烈

人才資源和市場需求脫節嚴重,陜西雖與電商發達的江浙地區在人才培訓、轉化上進行了合作,也同市場上第三方電商服務公司的商業主播進行對接,但千篇一律的帶貨模式,達不到理想的直播銷售效果。高校教育中所開設的電商專業并非專門聚焦農村電商的人才培養,無法更好地指導實踐。[10]

(三)縣域電商金融支持體系有限

各縣域電商企業在創業初期和運營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農戶轉型發展電商也需要擁有足夠的資金承包土地、更新設備。調研中發現金融也是當前阻礙陜西省縣域電商發展的一大問題,存在融資難又貴的情況。

1、有效融資渠道不暢

對縣域電商企業而言,高額度的貸款獲批難,低額貸款難以滿足發展所需。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各電商企業無法及時獲取融資信息和機會,轉型發展電商的農民由于沒有專業的技術支持,很難得到金融機構準確的信用評估。

2、電商創業金融保障有待提高

在電商創業中,大學生及初始創業群體,由于征信記錄的缺少、還款能力的欠缺都導致“融資難”的問題。[11]個體創業成本高、風險大,政府對風險投資參與度較低,金融保障的不足嚴重制約縣域電商創業的熱情。

3、金融支持政策不足

農業政策性金融能夠通過釋放政策信號和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吸引商業金融流入,[12]目前政府對農村金融的激勵措施有限,且社會資本參與不足,使農村金融配套市場活力欠缺,[13]亟需政府創新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增強對中小微電子商務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

(四)電商產品品牌化不充分

在“產品爆炸”的互聯網上,品牌成為推動產品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省電商生態沒有得到全面建設,如何將品牌打出去、實現品牌化發展是未來的重要目標。

1、裸牌產品眾多

陜西縣域電商的主要產品是農特產品。僅有部分縣域已經形成規模性企業,具有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的意識和能力,多數微小企業仍處于粗加工階段,甚至轉型發展電商的農戶存在未加工、家庭工坊的情形,品牌運營能力較低。調研數據顯示,國內消費者線上購買農產品時,著重考慮平臺的商品豐富程度(62.5%)和產品質量(60.5%),對正品保障(37.1%)也比較關注。品牌的缺失不僅讓產品難以在品牌眾多的市場中突出重圍,[14]還會限縮產品的銷售渠道,無法上架電商平臺。

2、品牌同質化嚴重,影響力低

在綏德縣和米脂縣走訪的每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小米產品,上面貼注著不同的商標,但卻沒有突出自身產品的獨特價值和差異化優勢,導致同質化競爭嚴重。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可以幫助電商經營者在全國市場中提高競爭力,但也會限制企業品牌、個人品牌知名度的形成。[15]

3、品牌打造難度大

對于從“田間地頭”直接到消費者手中的低附加值初級農產品,較高的可替代性是其突出特點。且農特產品更易受養殖技術、物流運輸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一批質量參差不齊的產品便會影響整個店鋪或產品品牌。[16]

(五)產品結構層次亟待改善

各縣域以農業為主要產業,每個地方都有極具代表的農產品,加之農副產品具有各地氣候地域特色,使得現有的農副產品成為陜西縣域電商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研發現存在過度依賴農副產品,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多樣性。

1、產品單一化

單一產品在市場中占有的份額本就有限,農副產品的季節性以及較高的可替代性導致電商發展嚴重受限。若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或其他競爭對手采用更低的價格、推出更精細化產品,將會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2、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欠缺

新產業發掘不足之外,產品結構單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欠缺。全省各地區縣域電商產業分布較為分散,產業內部分工以及區域分工的合理性較差,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阻礙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的形成。

3、電商營銷模式有待整合

本地基層企業的電商營銷模式多樣,但產品品牌與銷量卻未見大的增長。調研團隊在京東、淘寶等超大電商平臺上以“陜西”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顯示各類知名特產均有自營店,但本地網站或平臺銷量不理想,知名度有限。

縣域數字經濟與鄉村電商在促進農產品上行、優化提升農產品供應鏈、帶動農民創業和增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然而從縣域電商競爭力來看,華東與珠三角地區領先優勢明顯,“2022年度縣市電商競爭力百佳樣本”榜單中,陜西僅有神木市排在第95位。電商發展與地方數字競爭力密切相關,“2022年數字百強縣”榜單中,陜西依然是神木市排在第75位。整體西部地區各縣域電商均未表現出競爭力優勢。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出地域產品的優勢,打造陜西縣域電商生態,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提升數字經濟競爭力是當前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陜西省縣域電商發展建議

陜西縣域電商發展要抓住國家政策走向促進地方數字化發展,產品亟需增強獨特性和差異化,發展多元化縣域電商產業,從農產品延伸至工業品,并形成產業集群,以此提升整體的競爭力。

(一)整合物流資源,完善陜西電商物流生態圈建設

為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健全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使城鄉生產和消費連接更加緊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渠道更加暢通,應率先統籌規劃全省物流資源,促進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1、打造陜西省快捷運輸網、物流基地與物流網

全省范圍內整合倉儲、供銷、運輸等資源,與京東、淘寶等大型平臺類企業合作優化物流中轉基地;共建線上物流信息與資源共享網絡;引導多方主體進行市場化合作,聯合發展農產品產地的倉儲與電商一體化服務站點,落實“多站合一、一點多能、一網多用”。

2、以西部農產品集散基地推動數字絲路物流鏈

借助西安作為西部門戶的有利地位,利用現有的武功物流基地,升級改造物流園區,建立大西部農產品物流線上線下集散中心。以中國-中亞峰會為契機,利用數字技術驅動,構建虛擬產業集群,以數字化的“組織接近”替代傳統的地理接近,鏈接中亞各國特色產品農產品、能源產品、礦產品與國內特色農產品、輕工業產品、機電產品。

3、培育龍頭冷鏈物流企業

結合各地生鮮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預制菜行業發展需求,大力培育陜西龍頭冷鏈物流企業,引導加強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聯盟合作,完善農產品集散地冷鏈分撥網絡和銷地冷鏈配送網絡,提升一體化組織服務能力。

4、以產地倉為依托,下沉電商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

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地倉,扶持農產品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建設,升級改造跨區域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及零售終端,激活農村流通設施,形成物流上下游的緊密協作,重點支持向生產環節延伸產業鏈。

(二)優化人才培養策略,搭建陜西省人才共享平臺

專業性人才是縣域電商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應進一步優化電商人才培養策略,從全省出發合理共享人才資源,以改善人才分布不均導致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1、更新電商人才培養方向與模式

適應電商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及時更新電商人才培養方向與模式,細分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以調整具體培養方案,增強人才培養專業性與針對性。

2、與頭部電商平臺合作打造“新農人”

與大型電商平臺深入合作打造“新農人”,比如拼多多著力扶持95后的“新新農人”;抖音大力扶持三農創作者,持續推出了“新農人計劃”。鼓勵地方新農人和農貨商家原產地開播,并借力平臺支持的多元運營技能培訓,從源頭助力品質農貨出村進城,注重提升本土文化人才孵化率。

3、搭建全區域人才共享平臺

應以省為中心,搭建全區域人才共享平臺,利用數字化平臺協調各地人才供需矛盾??梢酝憬?、江蘇等縣域進行一對一人才合作,實現人才互動。抓住網紅經濟產業的核心,將人才需求向外輻射,吸引外來人才。

4、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育電商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應用,加強“絲路電商”急需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鼓勵學生參與鄉村振興、數字富農等模式的大創項目和社會實踐,與行業協會、大中專院校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有效實現人才供需提前對接。

5、融合陜西本土特色文化賦值特色農產品

借助西安在文旅與文創領域的優秀經驗與資源,以文化傳播賦能農特產品銷售,構建數字化創意之都。關注內容電商的興起,以農村直播電商、鄉村短視頻、鄉村網紅達人的內容分享等電商應用為先導,推動農特產品及鄉村旅游的發展。

(三)改革助農金融機制,加強縣域電商發展的金融支持

針對陜西縣域電商金融體系建設面臨的諸多困境,進一步改善全省營商環境,加強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支持,助力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以促進縣域經濟繁榮。

1、簡化金融機構服務流程

簡化金融機構服務流程,結合縣域電商發展的實際使用場景確立更加高效的風險評估與審批標準。深化信息協同和科技賦能,搭建縣域電商行業的信用信息公示平臺或網站作為輔助,加強縣域的信用評估體系建設。

2、探索農業企業合作混改可行性

通過引入政府融資、銀行借貸、風險投資等方式打通資金鏈條,關注其他省市的“反向混改”效果,積極探索農業領域國企與地方民營企業合作混改的可行性,多角度豐富電商經營者的融資渠道。

3、多舉措降低電商經營者的金融風險

由政府部門出面,推動建立大型投融資擔保公司或者直接設立政策性擔保機構,為縣鄉小微電商企業提供擔保服務。建立電商風險補償基金或保險機制,為電商發展提供必要的風險保障,并支持小型金融機構參與合作以降低總風險。[17]

4、創新多樣化金融產品支持電商發展

支持符合條件的自主創業農戶及小微電商企業申請電商創業擔保貸款,為其適當提高貸款額度,優化辦理流程。結合電商經營者的實際情況,提供抵押、質押、信用、組合等多種擔保方式供其自行選擇。

5、提供跨境電商金融支持

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探索跨境電商領域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大力支持金融機構的試點工作,引導金融機構重視線上化服務的暢通,對中亞貨物跨境電商發展給予金融政策與工具支持。

(四)深化品牌建設,推進陜西省農產品的品牌整合

提高陜西省農產品電商化處理能力,注重品牌整合與建設,抓住國家推行預制菜的規劃風口,開發與投資食品精深加工,結合地方農產品特色,推動從“初級農產品”向“品牌商品”轉變,有輻射西部及全國市場。

1、推動農產品合規,整合品牌資源

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制定農業生產規程和操作規范,推動農產品合規標準體系完善。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

2、提升品牌運營意識與水平

增加打造、維護特色品牌的培訓內容,強化電商經營者的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與頭部電商企業合作,采用大數據實現精準推廣,賦能品牌營銷。

3、打造區域電商特色品牌

重點培育區域內的本土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品牌優勢的龍頭企業,深化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加強宣傳。發揮當地鄉村能人優勢,以其內生性的發展并在多重社會力量的配合之下,最終實現電商經濟在鄉村地域的繁榮。

4、培育陜西省跨境電商品牌

抓住“絲路電商”與“中國-中亞峰會”發展機遇,積極搭建陜西跨境電商品牌合作平臺。通過提供跨境法律援助,讓品牌更加安全的走出國門。政府部門為縣域電商經營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檢索服務,助力其及時調整發展方向。

(五)豐富電商產品結構,培育縣域富民特色產業

豐富全省縣域電商的產品結構能進一步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相關衍生產業的創新發展,優化供應鏈結構,發掘核心競爭力,進而有效繁榮縣域經濟。

1、挖掘當地特色優勢產業

鼓勵當地電商經營者充分考慮文化、資源、交通等優勢,圍繞農副產品、手工制品、生態休閑旅游等農村特色產業,開展多形式的縣域電商創業,開發具有專屬性的特色產品,拓展文化旅游與產品結合。

2、探索“雙線程”的產品發展模式

擴展產品品類,從農產品擴展至適合縣鄉特點的輕工業品設計生產銷售,通過多樣化產品推動產業鏈、物流鏈、集采基地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縣鄉“能人+網紅”帶動作用,鼓勵各縣域積極引進和承接新產業。

3、創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強縣富民

支持創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增強縣域和鄉鎮的產業集聚功能,帶動配套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優勢,進行區域分工,明確功能定位。引導新零售模式由城市向農村延伸,推進農產品網絡銷售和鄉村團購,雙向推動鄉村數字化轉型。

4、與大型電商平臺建立戰略合作

大型電商平臺在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提升農業農村數字化服務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借力其銷售網絡、物流體系與科技實力,推動農業與農產品走向全國乃至海外市場。

5、以數字技術賦能區域性電商向全國性電商發展

借助大唐秦風的歷史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產品創新與傳統文化復興疊加融合的平臺型企業;推動區域性電商的技術升級,憑借數字技術這一利器精準把握流量與用戶,幫小農戶融入大市場。

6、加快制定《陜西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提升縣域數字競爭力

全國多地在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都將《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納入地方立法規劃,以制度化推進并規范地方數字經濟及縣域數字化發展。截至2023年11月,全國已有10省市開始實施《數學經濟促進條例》,均以專條或專章方式對縣鄉及農業數字化進行規定。黑龍江省的《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草案)》也已進入審議程序,湖南省和內蒙古也已納入立法計劃,但還未公布草案。[18]陜西省應將數字經濟、縣域電商和農業數字化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制定《陜西省數字經濟發展條例》,以制度化方式推進基層產業數字化發展,并明確責任主體,推動縣域電商發展、農業數字化與鄉村數字化轉型。各地市也可嘗試進行相關制度建設,通過明確的扶持獎勵辦法制度化引導并規范本地縣域電商發展。

結束語

2023年7月27日,商務部等九部門發布了《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中發〔2023〕1號)有關部署,進一步提升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成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皵祿@示,2021年中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4221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8000億元。超五成消費者過去一年線上購買農產品的頻率有所增加,41.7%的消費者保持不變,線上平臺已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盵19]陜西落實三年行動計劃,需要抓住農村電商高速發展的機會,以“縣、鄉、村三級農村商業體系”為基礎,以數字技術與陜西特色文化為支持,以農業和工業結合,促進農產品流通體系與電商新業態融合發展;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深度融合,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釋放鄉村數字經濟潛力,實現數字富民與數字鄉村轉型。

注釋

[1]謝清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陜西農村電商發展模式研究》,載《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1,No.555(05):33-34頁。

[2]《2020年我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長41.7%》,載《陜西日報》,http://www.shaanxi.gov.cn/xw/sxyw/202102/t20210218_2153312.html。

[3]《陜西新增2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央廣網,https://www.cnr.cn/sxpd/gstjsxpd/20210907/t20210907_525593079.shtml。

[4]《2021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名單(第一批)公布》,央廣網,https://www.cnr.cn/swzg/jrgz/20210810/t20210810_525557693.shtml。

[5]《跨境電商飛速發展 “世界超市”落地陜西自貿試驗區》,陜西電子口岸,https://mp.weixin.qq.com/s/YVNfyNuiNinSipaN-2t6Dg。

[6]《綏德縣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http://www.sxsd.gov.cn/html/zwgk/xxgkgzbg/202302/40103.html。

[7]《以電商“五抓”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央廣網·武功縣,https://www.cnr.cn/sxpd/gstjsxpd/20230312/t20230312_526179609.shtml。

[8]《武功巧用發“家”小妙招 拓寬發展大門路》,三秦網,https://www.sanqin.com/2023-07/12/content_10264646.html。

[9]付則晨:《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策略研究》,載《新農業》,2022,No.972(15):98-99頁。

[10]耿文娟:《縣域經濟視角下農村電商物流發展對策》,載《物流科技》,2022,45(07):57-59頁。

[11]張力暉:《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傳統融資困境闡釋與消解》,載《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9(09):85-86頁。

[12]史歌、郭俊華:《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算》,載《統計與決策》,2020,36(21):155-158頁。

[13]陳瑞琪、徐廣才、劉巖等:《農村電商建設發展與金融支持研究》,載《農業展望》,2021,17(08):58-64頁。

[14]張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以陜西省為例》,載《投資與創業》,2021,32(20):58-61頁。

[15]胡志權:《互聯網時代農產品品牌建設困境及策略探析——以茶葉為例》,載《山西農經》,2017(23):5-8頁。

[16]任旭、牛柳清、張剛勇、賀雪梅:《陜西鄉村產業電商化現狀與發展研究》,載《中國市場》,2022(35):190-192頁。

[17]黨政軍:《農村金融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有效路徑分析》,載《農業經濟》,2018(11):111-112頁。

[18]數據來源:北大法寶數據庫。

[19]艾媒咨詢:《2022年中國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專題研究報告》,https://www.iimedia.cn/c400/84524.html。

參考文獻

[1]謝清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陜西農村電商發展模式研究》,載《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1,No.555(05):33-34頁。

[2]常雪瑩《電商經濟助推鄉村振興探析 以陜西柞水木耳為例》,載《當代縣域經濟》,2022(07):64-66頁。

[3]王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戰略意義》,載《農業經濟》,2022,No.421(05):117-119頁。

[4]陳雨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的有效路徑研究》,載《商業經濟》,2023(06):138-140頁。

[5]付則晨:《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策略研究》,載《新農業》,2022,No.972(15):98-99頁。

[6]耿文娟:《縣域經濟視角下農村電商物流發展對策》,載《物流科技》,2022,45(07):57-59頁。

[7]王悅、金鑫、談娟:《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的金融支持效應研究》,載《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21,32(03):1-10頁。

[8]張力暉:《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傳統融資困境闡釋與消解》,載《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9(09):85-86頁。

[9]史歌、郭俊華:《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算》,載《統計與決策》,2020,36(21):155-158頁。

[10]陳瑞琪、徐廣才、劉巖等:《農村電商建設發展與金融支持研究》,載《農業展望》,2021,17(08):58-64頁。

[11]張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以陜西省為例》,載《投資與創業》,2021,32(20):58-61頁。

[12]胡志權:《互聯網時代農產品品牌建設困境及策略探析——以茶葉為例》,載《山西農經》,2017(23):5-8頁。

[13]任旭、牛柳清、張剛勇、賀雪梅:《陜西鄉村產業電商化現狀與發展研究》,載《中國市場》,2022(35):190-192頁。

[14]黨政軍:《農村金融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有效路徑分析》,載《農業經濟》,2018(11):111-112頁。

[15]吳考、謝紓、朱鷹等:《打造跨境電商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支持外貿新業態發展》,載《中國貨幣市場》,2023(08):15-18頁。

[16]張航:《農村電商品牌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載《農業與技術》,2021.41(20):157-161頁。

作者簡介

李亞娟 西北工業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商法、電子商務法

苗啟萱 西北工業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學

溫 馨 西北工業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學

劉詠芳 西北工業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

猜你喜歡
縣域農產品物流
農產品網店遭“打假”敲詐 價值19.9元農產品竟被敲詐千元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縣域消防專項規劃研究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本刊重點關注的物流展會
“智”造更長物流生態鏈
企業該怎么選擇物流
山東縣域GDP排名出爐
縣域就診率為何差了40%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運輸優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