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年說龍

2024-04-12 03:59魏然
科幻世界·少年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科幻恐龍智慧

魏然

要說現實以外的神奇生物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非“龍”莫屬。在華夏大地上,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龍就有著相當強的存在感,乃至演化為一種帶有象征意義的符號,與中華文明血脈相連——春聯年畫的圖案、江上飛馳的龍舟、舞龍舞獅的熱鬧、蟠龍纏繞的梁柱,龍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各種神話、故事、游戲、繪畫與影像中,龍也常常出席。作為“龍的傳人”,中國人從一出生就和這種特殊生物自豪地聯系在了一起。

那么在科幻作品中,龍這一傳奇物種又有怎樣的呈現呢?

龍的分類

無智慧,無肉體——圖騰之龍

上古時代,中國人遙望星空,將恒星劃分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其中“四象”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青龍為首。中華民族綿延千年的浪漫想象,被幻化為圖騰的青龍,鐫刻在了星空之上。

當龍既沒有智慧也沒有肉體,或者說本身不和真實環境發生物理互動的時候,便成了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一種富于昂揚進取的精神內核的圖騰,進而在無形之中,為故事帶來一些與其相關聯的氣息與特征。譬如金庸的傳統武俠作品《天龍八部》中的龍,雖然出自佛教,但其中核心的武術“ 降龍十八掌”每個招式都源于中國文化中的龍,是一種脫離現實世界的具有象征性的存在。

在科幻作品中,這類圖騰之龍作為符號,并不直接作用于故事情節,但賦予了故事更廣闊的意味。譬如羅伯特·福沃德在《龍蛋》里講述了一個中子星上的文明史故事,其題目中的“龍蛋”,是因為中子星被發現時位于天龍座尾部,所以得名。按文中的描寫,這個名字最初來自《中國天體物理》的報道,并被稱為“詩情畫意的中國名字”,側面可見中華文化與龍關聯之深。雖然文中生活在極高重力下的外星生物“奇拉”和龍并無關系,但在其從蠻荒進化到科技遠超人類文明的漫長過程中,“龍”的那種縱橫天下的傲氣、蕩氣回腸的氣魄、空靈悠遠的意境,貫穿在故事的始終,貫穿在龍蛋文明的歷史長河里。作為中國讀者,在“ 龍”的背景下,從中看到的,仿佛是源遠流長、欣欣向榮的中華文明歷史。

無智慧,有肉體——力量之龍

在今天,“龍”的名字早已超脫神話之龍而有了更豐富的含義,如恐龍、翼龍等等,在不同的幻想作品中,“ 生活”著各種各樣不同的“ 龍”。它們雖然與中國龍并不相關,卻也以“ 龍”的身份成為中文世界的重要部分,被人們津津樂道。其中,恐龍算得上是力量之龍的典型代表。從最后一頭恐龍死去到現在已經足足過了6500萬年,如此古老的生物到如今卻家喻戶曉,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永垂不朽了。

和恐龍有關的科幻作品可謂比比皆是。最常見的故事模式,是讓作品中的主人公以某種途徑去到“龍的世界”。有的與龍相遇的方式比較簡單,直接走路過去就行了,比如1912年由柯南·道爾創作的《失落的世界》——沒錯,就是那個以“ 福爾摩斯”系列偵探小說聞名天下的柯南·道爾!他同樣寫過以查林杰教授為主人公的一系列科幻冒險小說,《失落的世界》便是其中之一,講述了一支探險隊在一塊與世隔絕的高地上遇到仍然存活的恐龍的故事。有的與龍相遇的方式稍微復雜一點兒,需要時間機器的加持,比如杜漸的科幻小說《逃出恐龍世界》和鄧幻的《捉恐龍》,都講述了利用時間機器回到恐龍時代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故事。有趣的是,這類作品中除了需要操作時間機器之外,在恐龍的追擊之下“ 逃得快”也是主角必備的技能之一。

還有一類故事模式需要把恐龍帶到現實世界。這類科幻作品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邁克爾·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系列。人們通過保存在琥珀中的蚊子體內的恐龍DNA將其復活,進而建造了一個恐龍主題公園,里面的恐龍不甘寂寞,找準機會努力外逃,引發了一系列驚險刺激的故事。其中涉及生物科技的一些前沿問題,雖然在現實中尚不能解決,但畢竟聽上去比時間機器靠譜多了。

除了現實中曾真實存在的恐龍,西方傳說中帶翅膀、會噴火的“邪惡之龍”知名度也很高,它們同樣是力量之龍的代表。這類龍的形象最早從希臘產生,可能來自將蛇、蜥蜴與鱷魚等動物身上的某些特征提取后的重新組合。希臘神話中,有一只不眠不休守護金羊毛的“科爾喀斯兇龍”,其形象成為后世經典。此后,龍的身影在歐洲神話中不斷出現,英國史詩《貝奧武甫》就講述了英雄斬殺惡龍的故事。

現在,“邪惡之龍”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比如《星球大戰》中的“克賴伊特毒龍”,即便你沒有看到描述,光聽名字也大致猜得出它是怎樣的形象。當然,科幻作品中如果在現代社會突然冒出惡龍肯定很奇怪,因此需要額外對它們的來歷做出解釋,譬如電影《火龍帝國》中講述一群噴火惡龍將現代世界破壞成廢墟時,就提到了它們繁殖自中世紀時期。

力量之龍因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屠龍勇士”所熱衷的狩獵對象,其本身很難被塑造出復雜的故事來,所以在科幻作品中更多作為背景出現。

有智慧,有肉體——智慧之龍

當龍有了智慧,強悍的頭腦加上充滿力量的身體,就成了作弊一樣的存在,由此創作出的科幻作品就大不一樣了。

劉慈欣的《吞食者》描述了一種力量上遠超人類文明的恐龍文明。文中,地球上的恐龍并未滅絕,而是開始了星際遠征,它們一個接一個地吞食星球,掠奪資源。為了保衛地球,人類與恐龍爆發了史詩般的悲壯戰爭。劉慈欣的另一部作品《白堊紀往事》中,則描述了恐龍文明與螞蟻文明之間的戰爭?!哆h望》《化石獵人》和《異族》是羅伯特·索耶的“恐龍文明三部曲”,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巨行星衛星上的恐龍文明,在探索自身的史前歷史及母星奧秘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并在致命危機到來之前憑借科技逃出生天的故事。比較特別的是,里面寫到了涉及多種不同形態恐龍的完整恐龍社會,當然其中只有唯一的一種具有智慧。這種設定甚至存在現實依據,比如人類作為唯一具有智慧的哺乳動物,也和其他哺乳動物生活在一起。邁克爾·斯萬維克的《地球龍骨》里,科學家乘坐時間機器返回過去研究滅絕的恐龍,但實際上,科學家本身在未來也成了滅絕物種,被數億年后生活著的恐龍后裔以類似的方式研究,形成了一種“ 套娃”的故事結構。

我們所熟悉的“中國龍”,也可算是智慧之龍,畢竟中國龍的形象實在深入人心,從古至今有無數人用文字和圖畫賦予了它形體。中國龍擁有智慧是因為在神話傳說中,龍常作為法身或者化身出現,譬如《西游記》里的東海龍王、白龍馬的本體“ 小白龍”等,無論形態如何變化,智慧都不曾丟失。

智慧之龍本質上更凸顯的是智慧,龍只是外形。作家們在懶得設計未知生物的外形時,喜歡把龍的外殼套在不同于人類文明的異文明頭上,雖說有點兒偷懶,但很有效果——畢竟龍的事兒一說都懂,一看都認識,比一個徹底陌生的新形象親切、熟悉多了。

有智慧,無肉體——能量之龍

當龍不具備通常意義上的肉體的時候,一些超現實的空靈形象就出現了。

謝云寧在《夢繞地心》中就講述了一個與地心火龍有關的故事。生活在地心的火龍,其軀體由液態金屬構成,能承受6000攝氏度的高溫,地核則是火龍所建立的城市,而地球的磁場也是由于它們的定向游動而產生的。李晉西的科幻小說《燭龍》中的龍被外星文明設計出來到地球當使者,雖然具有實體,但燭龍能噴出黃光摧毀山峰,其淚水和咆哮匯成巨浪,顯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肉體。

除了火龍,科幻作家筆下還有其他形態的能量之龍。呂蒙在《吃天怪獸》里就描述了水龍、火龍飛舞的混戰情形。斯科特·卡德在《外星屠異》中用“既冰冷又火熱,既恐怖又美麗”來描述龍,也側面體現了龍在能量方面的運用,而這是擁有普通肉體的龍無法辦到的。

能量之龍是怎么出現的呢?實際上,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原型。飛旋向上的火苗、狂暴的龍卷風、海上龍卷風導致的水龍卷……都將一種類似龍形的動態的強大能量以肉眼可見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地呈現出來。這些自然現象的客觀存在,可能為能量之龍的形象準備了充足的土壤。

尋龍

除了直接描寫龍,還有許多科幻作品的關注點不在龍本身,而在“尋龍”——這其實很好理解,尋寶故事的關鍵常常也不在“ 寶”本身,而在尋的過程。

童恩正的《追蹤恐龍的人》講述了科學家在藏南地區的惡龍湖尋找恐龍,最終借助手電的強光讓習慣黑暗的恐龍麻痹,順利逃生的故事,這樣的尋龍總體而言比較樸素。王晉康的《尋找中國龍》里,中學生龍崽和伙伴們在潛龍山發現了一善一惡兩條中國龍,經過一番探索,終于發現了龍的生身之秘,相對來說曲折得多。最復雜的尋龍可能出現在韓松的《尋龍記》里。從中國找到外國,從天上找到水里,各種推理、各種曲折,只為追隨線索尋得傳說中龍的蹤跡,最終卻發現是一個被偷偷跟拍以制作尋龍電影的騙局。

恐怕除了龍之外,沒有別的生物在小說中會被找得這么辛苦了。在捉迷藏的領域,龍是專業的。

至于勇者斗惡龍或者拯救公主式的屠龍故事,則順理成章地成了尋龍的后續,被勇士頂著主角光環殺死,是各類作品中龍主要的死亡方式。

龍能被復活嗎?

毫無疑問,有些“龍”是存在過的。不單存在,在歷史上,還曾統治整個地球大陸,遍布世界各地的海量恐龍化石就是最好的證據。人類的先祖作為一種小型哺乳動物,當時只能在恐龍的腳邊委曲求全,在夾縫中艱難求生。2023年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其他動物中廣泛存在的長壽基因,很可能正是在那個階段被哺乳動物丟掉了,目的是為了以更短的壽命縮短代際更替時間,進而加快進化速度,更好應對嚴酷的環境,“ 以壽命換生存”。

至于恐龍的突然消失則是一個千古謎案。有假說認為是當時的植物進化出了花,“有花植物”中所帶的生物堿對恐龍有毒害作用;也有假說認為是全球大規?;鹕絿姲l造成的破壞與影響導致恐龍的滅絕;目前比較流行的假說是由于小行星的撞擊,導致地球塵埃遮天蔽日,經年不散,恐龍生存環境惡化,食物銳減,在短時間內從地球上消失了。不管怎樣,現在只有來自地下的巨大骨架,向我們述說著恐龍曾經的輝煌。在任何一家稍微大型的自然地質博物館里,你都能看到這些遠古巨獸的風姿。

雖已成化石,既然骨架尚在,龍能否被復活呢?

在許多科幻電影中,我們都能看到利用恐龍DNA,通過生物工程的方式將之復活的橋段,這樣的技術似乎都是現成的?!犊苹檬澜纭返那吧怼犊茖W文藝》雜志上有一篇程嘉梓的《復活的恐龍》,就講述了在2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有活性細胞核進而復活恐龍的故事。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方式幾乎不可能奏效。核心原因在于DNA的自我破壞。DNA作為一種生物大分子,結構極端復雜,一個人體細胞中的DNA全部“抻開”長度可達2米。DNA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生物死亡后,其DNA的自我修復機制停止運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斷裂、降解,碎成小段,失去原有的遺傳功能。DNA毀損一半的“半衰期”根據保存條件的不同,從幾百年到幾十萬年不等,這和恐龍時代終結時距今的6500 萬年相比,實在太短了,復活恐龍的基礎幾乎不存在。

既然DNA走不通,科學家們還想到了一些別的辦法。通過現有的化石證據,可以對恐龍的形態、部分生活習性進行推測。而現有生物中,存在某些與之類似的性狀。雖然恐龍不存在了,但恐龍和現有生物畢竟有著共同的祖先,遺傳物質上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能將各種合適的性狀分別摘取出來,通過基因編輯和胚胎工程等方法,也許能拼湊出“ 人造恐龍”來。

還有一種可能,恐龍從來不曾滅絕——這并非是科幻故事。中華龍鳥和尾羽龍化石的發現,表明某些恐龍擁有羽毛??鬃峪B化石進一步支持了鳥類是恐龍直系后裔的觀點。換句話說,從進化分支的角度看,鳥類的祖先很可能由恐龍進化而來。如果這種進化路徑成立,恐龍就從未滅絕,這些“恐龍的傳人”就在我們身邊,展翅翱翔于天際。

“中國龍”存在嗎?

恐龍“ 復活”的事情清楚了,那么生活在傳說中的“ 中國龍”真實存在嗎?這點尚存疑問。

從龍的設定看,每個“零件”在生物界都能找到原型?!缎↓埲恕分黝}歌里的“頭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就對這些“ 零件”進行了舉例。除了犄角和尾巴,典型的龍的組成部分還包括鱗片、爪子,以及細長的身體結構。中國神話中也有長翅膀的“應龍”,那我們不妨把翅膀也考慮進來。這些部分加在一起,就構成了一頭完整的龍。

以現生生物為參照,我們不難發現,爪子和角是互斥的。頭上的犄角是草食類哺乳動物的常見特征,而爪子則是肉食類動物的常見特征。一只每天淡定咀嚼青草的動物,不需要鋒利的爪子,因為青草不會逃跑;而如果已經有了鋒利的爪子,通常也就不再需要頭上堅硬的角作為防身武器。類似的沖突還有鱗片與飛行——鱗片相當于保護身體不受攻擊的“重裝甲”,對適于空中飛行的生物而言,過于笨重,且在空中沒有過度保護的必要。所以,這種基于現有生物“零件”之間的拼湊結果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并不實用,藝術性要大于科學性。

于是,如果不經人為干預,自然進化出的“中國龍”比較可能出現的外形,接近于帶爪子的樸素的大蛇。相比我們熟悉的叱咤云端的龍,可就差得太遠了!

當然,如果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是有一定可能強行將一些“零件”拼湊到一起,形成人工制造的“中國龍”的。也許到下個龍年的時候,這樣的“ 人工中國龍”就能實現!

[ 責任編輯:楊競]

猜你喜歡
科幻恐龍智慧
PL-01:科幻飆車黨
到達科幻里的未來
恐龍笨笨
恐龍跑的快嗎?
恐龍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見,恐龍!
如何挑選100本科幻書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決定成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