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農村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改造策略

2024-04-12 13:34馬彩莉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忻州廟會信仰

新時代中國農村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在促進廣大農村地區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幫助農村信仰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新活力的同時,還可以在農村創造新的消費模式,促進農村的文化消費。應通過引導鄉民反對盲目崇拜和迷信思想、發掘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的中國故事以及增加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的時代內涵等方式方法,積極推動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推動廣大農村地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繁榮提供文化支撐。

民間信仰是指民眾自發地對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體的信奉和尊重,民眾為表達自己對這種精神體的信奉,創造了各種儀式活動,久而久之,形成了民間信仰文化。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多樣的精神生活,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中不斷發展的產物。早在遠古社會,民眾就有了信仰氏族或部落祖先的傳統。①與西方單一的宗教信仰不同,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中國的民間信仰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如社祭制度、宗教儀式、廟會等。同時,吸收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的內容和少數民族文化,形成了由眾多神靈、各種祭祀儀式組成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后,其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出現了與當今時代主題相違背、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不符的一面,如其文化內涵中倡導重男輕女、盲目崇拜神靈等,及其表現形式中缺乏文化交流的民俗活動、落后的宣傳方式等,這些內容嚴重威脅人民對于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對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要針對其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改造。

忻州地區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等,這里的民間信仰文化豐富,影響深遠。今天,忻州地區的文化建設事業已步入新時代。因此,探究新時代忻州地區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策略,改造其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有利于促進忻州地區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幫助忻州的民間信仰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新活力,也為中國各個地區民間信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忻州地區傳統民間信仰文化

歷史淵源與發展現狀綜述

忻州地區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豐產地,當地民間信仰文化歷史悠久。忻州境內山地貧瘠,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條件惡劣,素有“十年九旱”之稱,②并且該地與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國家相鄰,是少數民族南下侵擾中原地區的必經之地,戰爭頻繁,③自古以來當地民眾生活較為艱難,民間信仰在忻州地區普遍存在,并成為廣大民眾的精神慰藉和寄托。其次,中國幅員遼闊,古代封建政權長久以來只控制著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而縣級以下的基層社會,主要靠地方士紳、宗族來代替官方維持生活秩序,他們大多數并沒有按照歷代官方所劃分的行政區劃來管理基層,而是劃分了不同的“祭祀圈”,即同一地區中祭祀同一神靈的群眾或承認同一祖先的群眾為一個單位,以此來管理基層。④因此,在古代“縣”級別以上的地區,為了強化封建統治,民間信仰受到當地政府的嚴格約束,而像忻州一帶的廣大農村地區,民間信仰文化發展迅速。最后,忻州地區地處蒙古游牧文明與華北農耕文明的交界處,又接觸到五臺山佛教文化的輻射圈,⑤這里的民間信仰受到了眾多文化的影響,并且兼收了當地眾多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歷史進程中有了更深遠的發展,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今天,忻州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各種農歷節日中的廟會、祭拜儀式、各地廟宇和百姓家中日常供奉的神靈等。

忻州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及歷史文化的傳承等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這些傳統文化中仍存在許多晉北地區封建迷信的文化內涵及因地理條件的閉塞和經濟的落后而形成的陳舊、落后的表現形式,這些內容對新時代忻州鄉村民眾的日常生活、忻州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等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將傳統民間信仰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甄別出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仍有借鑒價值的文化內涵加以保留,同時改造其落后的表現形式,使之適應新的時代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此外,我們還要將傳統民間信仰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將其文化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使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新時代忻州地區傳統民間信仰

文化內涵的改造策略

(一)反對盲目崇拜和迷信思想

忻州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傳承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同時,也帶有封建社會所遺留下來的糟粕思想,如忻府區、五臺等地的娘娘廟會中強調重男輕女思想,鼓勵人民拜送子觀音求男嬰,使許多地區民眾對女嬰心存偏見,當地人口男女比例失衡;新規劃建設的大西高鐵縱跨原平各村落,當地有些信仰思想認為這些現代設施影響了廟宇的風水,鼓動人民抵制現代化發展。此外,蘆芽山、天涯山等許多景區中的廟宇、廟會尚存陋習,如許多廟宇中放置大量功德箱,當地一些人以“有求必應”等借口鼓動、威脅群眾捐錢,最后卻中飽私囊;許多村落把舉辦廟會作為本村榮譽,村落之間因為舉辦廟會之事引起沖突。

這些思想和陋習大多是因為民眾盲目崇拜民間信仰而導致的。因此,要對民間信仰進行創造性轉化,就要打破這些文化發展中的桎梏,一方面要大力反對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思想,另一方面,要使民眾理性對待民間信仰,樹立唯物主義信念。為此,在引導民眾正確對待民間信仰的工作中,政府應起主導作用,在群眾中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傳承發展。

(二)發掘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的中國故事

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作為忻州地區民眾的精神寄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忻州地區廣大民眾幾千年來形成的日常風俗、生活習慣等,是忻州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豐富的民間信仰文化與忻州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分不開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背后,是幾千年來忻州民眾所表達的中國故事。而當今許多地方的民俗活動過分注重民間信仰的儀式,而忽視了儀式背后的文化內涵,當地民眾大多知道儀式流程而不知儀式的歷史淵源。

發掘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的歷史故事、民俗文化等迫在眉睫。要鼓勵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相關專業的學者、專家深入田野調查,發掘民間信仰中的歷史淵源,如忻州東六縣(忻府區、原平市、定襄縣、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分布于五臺山周圍)各地送子觀音廟、釋迦如來廟及五臺佛光寺的分布所體現的東漢以來五臺山宗教文化對附近地區民眾生活的影響,代縣楊氏宗祠中民眾祭拜儀式所隱射的楊家將鎮守三關的歷史典故,崞縣大王廟會中所表現出的秦朝蒙恬在晉北地區擊敗匈奴的戰爭始末等。這些歷史體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是廣大民眾所向往、驕傲的中國故事。發掘有關民間信仰文化活動中的中國故事,有利于忻州民眾樹立起文化自信,豐富忻州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忻州地區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增加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的時代內涵

在忻州地區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許多民眾的信仰對象有著許多值得當代人學習的優秀品質和精神。如民眾所信仰的歷史人物,他們在捍衛古代群眾利益、守衛邊疆、改造自然等事業中體現出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精忠報國的精神,又如民眾所供奉的宗教人物,他們在傳播宗教事業、體恤民間疾苦、積德行善的神話傳說中體現出不屈不撓、舍己為人的精神。還有各地的民間信仰文化中所宣揚的尊重自然、“因果報應”等思想,積極引導著民眾行善事,并且在民眾中形成了一種權威性,對人們的言行舉止具有約束力,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教化的作用。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改革進入了“深水區”,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廣大民眾的參與和付出。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所體現的許多精神能夠鼓舞民眾不畏艱難、勇于奉獻地建設社會主義。這些精神和品質雖然從傳統文化所提煉,但卻能夠融入新時代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為這些可貴精神增加新的時代內涵,注入新時代的血液,將這些精神進行改造和宣傳,使這些精神能夠弘揚社會正能量,鼓勵民眾積極奉獻,反對好逸惡勞,引導民眾在新時代用傳統文化所包含著的精神指引下,繼續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事業而努力奮斗。

新時代忻州地區傳統民間信仰

文化表現形式的改造策略

(一)創新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傳播途徑

忻州地區的眾多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已成為當地民眾被普遍認同的思想意識,但只有在進行民俗節日、廟會、及祭祀儀式中才能表現出來。在忻州的廣大農村地區,信息傳播較慢,文化宣傳力度小,這些民俗活動的影響范圍大多局限在本村或鄰村,偶爾有原平、忻州、太原等地的市民前往參與,大多數城市市民并不知曉。這些民俗活動的封閉性使得當地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很難傳播出去。

傳統的文化活動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群眾對文化的需求。為此,當地政府應創新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傳播途徑,使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進行傳播,如創建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各種類型的自媒體,在網上介紹傳統文化,或創建網上廟會、網絡直播的方式讓全國各地的群眾更方便地接觸民間信仰的各種儀式,使得傳統文化“走出去”。這樣既減除了不同地區民眾參與各地民俗活動的障礙,又極大地加強了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宣傳力度。同時,要將廟會、祭祀等儀式融入忻州蘆芽山、天涯山、五臺山等風景區的文化建設當中,將全國各地的游客“引進來”,使得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依托當地旅游業得以傳播,也可以加快促進文化交流的繁榮局面。

(二)增加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經濟效益

在每年農歷傳統節日,忻州各地村落都會舉辦不同的祭祀、廟會等民俗活動,舉辦活動的村落通常會出現擺攤做生意的流動商人,形成大規模的集市,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許多民眾也是因為趕集或買賣而參與這些民俗活動的。但今天淘寶、美團等互聯網消費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消費模式,傳統民間信仰文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逐漸下降。因此,各地應利用傳統文化創新消費模式,促進文化消費。

首先,要鼓勵集市商人進口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如定襄蒸肉、神池月餅、靜樂剪紙等,同時將這些產品參與到互聯網消費中,并使這些產品起到文化宣傳的效果,吸引更多的人們前來參加民俗文化活動。其次,要在當地發展具有民間信仰文化特色的旅游業,將廟會、祭祀等傳統文化儀式打造成當地旅游產業的一個名片,并將民間信仰文化與五臺山、雁門關、閻錫山故居等景區融于一體,吸引更多游客消費。最后,在當地發展與旅游業配套的相關服務行業,如農家樂、酒店住宿、溫泉等,使服務設施更加完善,形成旅游產業鏈,以第三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結 語

忻州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發展至今,已成為了全國各個地區民間信仰及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該地區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對新時代下廣大群眾的積極影響和局限性在全國很多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中也普遍存在。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針對其文化內涵和文化表現形式,提出了相應的改造策略。這些策略對忻州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良好的指引和推動作用,使該文化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更好地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利于忻州地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為中國其他農村地區傳統民間信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借鑒。

注釋

①②③趙新平:《清末民初晉北廟會與地方社會——以忻州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④王銘銘、王斯福:《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⑤山西省旅游景區志叢書編委會:《五臺山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趙新平:《清末民初晉北廟會與地方社會——以忻州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王銘銘、王斯福:《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3]山西省旅游景區志叢書編委會:《五臺山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王濤:《碑刻資料所見明清山西忻州地區民間信仰》,載《中國地方志》,2011(6):41-50頁。

作者簡介

馬彩莉 山西開放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開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忻州廟會信仰
忻州職業技術學院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陽煤忻州通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陽煤忻州通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元宵節,逛廟會
論信仰
鐵的信仰
豐都廟會
寶頂架香廟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