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2024-04-12 13:34李永超程超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環境治理農民政治

李永超 程超

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農民作為農村生產生活主體,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和建設者。目前農民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大局意識、科學意識和責任意識尚有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農民思想,引導農民實踐方面具有天然學科優勢。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大局結合,與農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與依法治村相結合,培育具備政治素質、科學素質、法律素質的新時代農民,有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廣袤的農村地區和龐大農民群體。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十分重視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領導和團結農民,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為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充分發揮農民階級的力量,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提供了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隨著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日益顯著。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離不開廣大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但實踐中一些地方農村群眾環保意識不強,參與生態治理的積極性不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發揮農村群眾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主體性,需要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強化生態文明理念和意識的培育。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農村

生態環境治理的價值追求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農民的道德法治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自我認同感和自我發展意識,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價值追求體現在凝心聚力、立德樹人和傳道授業三個方面。

(一)凝心聚力:在政治高度上凝聚農民的生態共識和環保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1]在民農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意識的培育,就是要使廣大農村群眾在思想和行動上緊跟黨和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與政策要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主義生態文明的實踐中,在建成“美麗中國”的遠景目標引領下,通過不斷提高農村群眾自身政治站位和政治覺悟,凝聚起億萬農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共識和力量,同心同行。尤其是對于復雜性和系統性生態環境問題,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和理順相關機制引導廣大農村群眾及時介入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進程,從而在實踐中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優勢。

(二)傳道授業:播撒生態環境治理的知識和技能

農村生態環境的科學治理,要讓廣大農民掌握有關生態環境治理的知識和技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傳道授業的學科職能,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發展的縱向成果向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這一橫向領域延伸,通過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向農民群體傳播科學知識和技能。在農村生活中,教育引導農民認識到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和人類福祉的重要性;認識到土地、水源、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在農業生產中向農民科普當下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輔導農民合理利用土地、水資源和能源,科學應用農資農具等等,使農民在依靠科學知識和方法分析和解決農業問題的同時,充分兼顧生態環境質量,合理控制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三)立德樹人:培育生態道德和法治精神

農村生態環境的長效治理,要靠廣大農村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法治觀。通過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塑造農民生態倫理觀念,培養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鼓勵他們自覺地融入環境治理的行動中。[2]在人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直面農村現存生態問題,喚醒農民生態危機感和公共責任意識,自覺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以主人翁精神呵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要塑造農民生態法治觀念,充分了解國家生態保護法律法規,了解其所應當承擔的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和義務,自覺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堅守法律紅線。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農村群眾

生態意識不足的主要表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上獲得了長足進步,農村生態環境總體改善,農民生態環保意識大幅提高,但是在農村生態治理過程中農民生態治理主體意識仍然不足,主要表現在生態治理中大局意識、科學意識和責任意識上的欠缺和不足。

(一)大局意識不足導致其思想和行動上與宏觀政策脫節

生態環境問題牽一發動全身。作為人類與自然之間矛盾的體現,生態環境問題在農村生產生活中具有普遍性。農村生態問題的治理和解決,也是一個整體性推進的過程。這就要求農民具備在國家改革發展的戰略高度上,深刻理解國家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宏觀生態環保舉措,深入了解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方針、政策,關注生態問題,切實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大局意識。農民對環境問題的生態大局意識在今天仍尚有欠缺,其中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包括政治教育不到位、農民因政策宣講不足、對環境問題關注度不高、不能充分理解國家生態保護大政方針、不能充分意識到環境的保護的重要性,主觀上是因思想教育不到位,不愿正視生態環境問題產生抵觸情緒。農民不理解或不愿意配合國家生態環境相關政策,在思想和行動上與宏觀政策脫節。

(二)科學意識不足導致其濫用技術和污染環境

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對于農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農業科技的廣泛合理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農產品品質,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動負擔。但同時如果農業科技不正確、不合理地應用甚至濫用,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也逐漸突顯,如不合理地應用極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我國農民因科學意識不足,導致農資應用不當而造成土地和水源污染、資源浪費、破壞生態平衡等等環境問題屢見不鮮,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除草劑、殺蟲劑等化學物質,使得中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3]一方面,是農民受限于教育水平,以及農村信息閉塞,前沿農業信息不易獲取等因素,造成自身因不具備基礎的農業科學知識,無法正確利用農業技術。另一方面,是認識不足,一味追求增加糧食產量,而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當科學規范地使用農藥農具等生產資料的要求選擇了主觀忽視。

(三)責任意識不足導致過度開發和資源浪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盵4]人可以合理開發利用自然,但不是違背自然規律,罔顧環境承受力地肆意開發。在中國傳統農業生產中,由于生產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以自然肥為主要土地營養物等因素,并不容易產生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對立,導致在傳統認識中缺乏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今天的農業生產力發展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但傳統思維慣性導致在生產中農民將自然資源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依然普遍,生態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薄弱,這不符合“開發-保護并行”的現代農業發展邏輯。生態的脆弱性以及人類自身貪婪的本性是導致生態危機的重要因素。[5]在農業生產中急功近利,不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地開發使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使本來在整體發展中相對滯后的農村地區,在資源浪費、過度開發等不可持續問題上表現更加突出。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農村

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策略

農民是農村生產生活主體,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和建設者。以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就是要立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大局,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相結合,與依法治村相結合,培育具備政治素質、科學素質、法律素質的新時代農民。

(一)增強村級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對大政方針和知識技能的傳播力

要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大局,調動一切有利于農村生態發展積極因素,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化傳播平臺宣傳大政方針推廣知識技能的能力,增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滲透力。

首先,增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完善村級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通過定期組織農民集中學習、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及時為農民宣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發展的有關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同時與高?;蚩蒲性核疃群献?,邀請農業領域相關專家學者走進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授農業科學知識和技能,為農民在農村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答疑解惑。

其次,增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第一,語言要通俗易懂,接地氣,貼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和思維方式。第二,形式要豐富多彩,可以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設計通俗易懂的故事、諺語、歌曲等形式,向農民傳遞綠色發展等相關理念。第三,要兼顧農民實際利益,破除將生態與發展相對立的錯誤觀念。[6]讓農民切實明白生態環境治理目的,就是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二者之間的辯證轉化和良性循環。在生態文明的共建共享中不斷將生態紅利的“蛋糕”做大,在綠色發展中不斷享受到生態紅利所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理論充分結合實踐激發農民生態治理主動性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說服力和生命力,在農村生態治理過程有效發揮作用,關鍵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將農民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的所面臨的實際生態問題緊密結合,讓農民既有愿望又有能力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首先,是從小事做起。村容村貌是農民生活環境的最直觀體現,與農民生活聯系最為密切,也往往是農民最為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村容村貌的治理能夠給老百姓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改善,不僅能使人們享受到環境整潔、生態優美帶來的幸福感,同時也能夠充分調動農民主動關注生態,自覺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和秩序的積極性。通過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組織農民參與美化公共空間等鄉村環境整治行動,如進行農村垃圾分類與處理示范,推動農村垃圾分類和環境衛生改善,建設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教育,通過示范項目向農民展示垃圾分類的操作方法和效果,促使農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和環境衛生改善。也可設置相應獎懲機制與激勵措施,對于在學習和實踐中表現優秀的農戶進行及時的激勵和表彰,形成模范效應。

其次,是從干部抓起?;鶎狱h組織和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扎實環保意識,落實環保責任,塑造良好行為習慣。通過政府工作人員、村干部等走訪農戶,深入農村環保一線,利用口頭、圖文等形式向農民傳達政策信息,了解農民的實際訴求,為農民提供個性化的指導意見。

(三)結合依法治村引導農民學法守法用法

通過與依法治村相結合,鼓勵農民廣泛參與生態法治實踐,引導農民在生態環境治理當中學法守法用法,充分發揮法律的保障作用。

首先,在農村生態治理中,注重利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講述生態法治故事,展示生態法治成就,以生動的方式強化村級生態法治宣傳。

其次,組織開展生態保護相關法律知識培訓,加強農民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同時,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條件,建立健全農村法律援助機制,為農民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服務,鼓勵農民運用法律武器,及時發現并勇于制止侵犯生態公共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

再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生態法治建設,發揮農民在農村生態治理中的自我治理主動性,引導農民參與環境治理決策過程,形成農民代表參與環境決策的機制,建設村規民約并參與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7]使農民能夠在環境問題上結合自身利益發表意見、表達訴求。

最后,要加強村級黨組織和村干部的環保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培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履職的能力,確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強化法律監督與執法公正,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生態權益。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載《人民日報》,2021-11-17(001)。

[2]王靜靜:《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的路徑選擇》,載《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01):67-71頁。

[3]李守偉、李光超、李備友:《農業污染背景下農業補貼政策的作用機理與效應分析》,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02):97-105頁。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人民日報》,2022-10-26(001)。

[5]郭文艷:《農民生態意識問題及其培育對策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9。

[6]張俊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農民知行合一的理路探析》,載《文教資料》,2022(23):90-95頁。

[7]方亞麗:《農村基層治理與新型職業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推進探析》,載《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3(04):22-24頁。

作者簡介

李永超 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程 超 通訊作者,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環境治理農民政治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饸饹面“貸”富農民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數字傳聲:環境治理變中向好
堅決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