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述評

2024-04-13 05:26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學者精神

阮 博 朱 穎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①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近年來,國內學界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熱度持續攀升,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學者們基于各自的學術背景和研究視角,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思想資源、評價指標、價值意蘊、實現障礙和推進路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通過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為明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當前研究進展和今后推進理路提供學術參考。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與思想資源

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四種。

其一,從語義構成的角度進行解讀。此觀點基于“精神生活共同富?!钡恼Z義構成,將“精神生活共同富?!苯鈽嫗椤熬裆睢薄肮餐薄案辉!比齻€維度,以此來解讀其科學內涵。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容,“富?!币馕吨裆罟餐辉M癸@了精神生活目的、精神生活層次、精神生活類型、精神生活途徑以及精神生活條件的全面性,“共同”則強調了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性——即廣大人民群眾共創共享精神文化成果。②還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表現為“多樣多層的精神生活富有”“精神生活同物質生活協調發展”“精神主體間區域間平衡發展”。其中“多樣多層的精神生活富有”凸顯的是“精神生活”的表征,“精神主體間區域間平衡發展”指涉的是“共同”的要求,“精神生活同物質生活協調發展”則強調了“富?!钡娜嫘?。③

其二,從內容要素的角度進行解讀。此觀點基于對精神生活共同富?;緲嫵傻奶接?,來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括心理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富裕、信仰生活的富裕三個方面。④有學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體包括精神追求、精神創造和精神享受三個層面的富裕。⑤還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現為精神境界的充分提高、精神財富的極大豐富以及精神幸福感的最大化獲得。⑥

其三,從主體狀態的角度進行解讀。此觀點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歸根結底是一種主體的“精神狀態”。有學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普遍認可的美好社會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和傳統文化并用其指導自身行為的精神狀態。⑦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在一定的物質基礎前提下,在國家共同體的高質量發展中,為滿足其精神需要去選擇、追求、創造、共享精神資源,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活動和精神富足狀態。⑧還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個體精神生活保持的豐盈均衡狀態、全社會精神追求呈現的澄明向善樣態以及民族精神力量展現的恢弘自信質態。⑨

其四,從鮮明特征的角度進行解讀。此觀點認為,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可以從其鮮明特征的角度來審視。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不同于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獨特特性,它們是歷史性、非第一性、相對獨立性、民族性與個體性。⑩有學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主觀能動性、物質制約性、相對獨立性、個體差異性四重特性。?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自主性與依賴性、獲得性與創造性、差異性與不可復制性等顯著特征。?還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體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性與多樣性、依存性與制約性、發展性與漸進性。?

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資源,學者們從不同側面予以梳理。

其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資源。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體系中,蘊含著諸多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資源。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精神生活的理論詮釋中蘊含著大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內容。?有學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的精神需要理論的題中之義。?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反精神貧困思想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蘊含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要素。?

其二,中國共產黨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資源。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演進中蘊含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元素。具體來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精神力量的能動作用,明確了社會主義制度既要壯大物質基礎,又要充實人民精神生活;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概括出“共同富?!钡纳鐣髁x本質,強調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細化共同富裕內涵,提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钡膶嵺`目標。?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中蘊涵著豐厚的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資源,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的“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提出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改革開放時期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新時代提出的“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等。?

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資源庫。有學者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理想,兼愛天下、協和萬邦的情懷以及團結協作、集體主義的精神等,都富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因子。?還有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體現在理想追求、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等多個方面。例如,理想追求方面的“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道德情操方面的“厚德載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精神境界方面“朝聞道,夕死可矣”“致良知”等,都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理念彼此相通。?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

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學者們從不同維度進行劃分,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五種。

其一,“三指標”說。有學者認為,物質生活、公共文化與精神生活是構成精神生活共同富??潭鹊娜齻€一級指標。具體來看:物質生活層面可以通過就業與收入、人力資本、社會交往、社會保障與衛生健康等維度來測評;公共文化層面可以通過文化經費、設施、產業、特色活動與發展機會等維度來測評;精神生活層面可以通過精神生活、精神體驗與精神信仰等維度來測評。?

其二,“四指標”說。有學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梢酝ㄟ^公民個體獲得公共文化資源保障和所享受到的相對公平的發展機會來體現。因而,可以將基于個體文化權利之上的“文化獲得”“文化參與”“文化享受”和“文化發展”四項基本權利設為評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級指標?!拔幕@得”可以通過公共文體旅游設施、公共文化經費、公共文化和旅游活動、特殊群體的公共設施的便利性予以評價;“文化參與”可以通過文化綜合活動、旅游與體育健身的參與率進行評價;“文化享受”可以通過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旅游服務、體育健身、文化市場的滿意度進行評價;“文化享受”可以通過人均受教育年數、人均獲得藝術審美培訓時間、人均知識產權數、文化行業捐助占投入比重、文化和旅游行業數字技術應用比重與人均GDP、恩格爾系數來加以評價。?

其三,“五指標”說。有學者認為,可以通過考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國民精神素養教育的實效、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發展、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等五方面,來評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還有學者持另一種“五指標”說,認為要評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程度、國民素質的表現程度、文化生產供給程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以及精神文化消費情況。?

其四,“六指標”說。有學者指出,社會條件、政治條件、文化條件、全面能力、自由平等、主觀幸福共同構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其中,前五個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客觀評價指標,主觀幸福則是唯一的主觀評價指標。具體來看,社會條件包含社會參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與公共安全;政治條件包含政局穩定、反腐敗、公民權利保障;文化條件包含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文化活動條件;全面能力包含生存能力、知識能力、創新能力;自由平等包含自由閑暇時間、分配機會平等、城鄉機會平等;主觀幸福包含知足充裕滿足感、身心健康愉悅感、自我實現成就感、人際關系認同感以及心態平衡自信感。?

其五,“八指標”說。有學者采用條件性指標、過程性指標和結果性指標三個維度相結合的方法,建構起評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八指標”說。條件性指標維度包括精神生活條件、精神生活環境、精神生活資源三個一級指標;過程性指標維度包括精神生活需要、精神生活能力兩個一級指標;結果性指標維度包括精神狀態、精神境界、精神感受三個一級指標。其中,精神生活條件與精神生活環境著重考察其優良程度,精神生活資源著重考察其豐富優質程度、可共享程度和實際共享程度,精神生活需要著重考察其量的廣泛、多樣、全面性與質的層級、超越、復合性,精神生活能力著重考察自主力、享受力和創造力,精神狀態著重考察其活力度,精神境界著重考察其高度,精神感受著重考察其良好度。?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與實現障礙

當前學界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

其一,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有學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明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具體來看,人民美好生活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應然狀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旨歸。?還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利于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從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于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價值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普惠、共享精神文化資源,二是糾偏、凝聚社會心態,三是維系、升華精神狀態。?

其二,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夯實黨的執政根基的客觀需要。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其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反映人民意愿,致力于謀求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既包括物質財富的充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提升。因此,能否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實關涉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有學者指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站穩人民立場,積極創造條件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物質生活和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從而有助于贏得民心,夯實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人民群眾基礎。?

其三,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方面,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價值層面、文化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引導力、凝聚力和推動力。?還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建設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自覺。?

其四,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向。有學者認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走出有別于西方大國“國強必霸”邏輯、實現文明型崛起的價值支撐,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征之一,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底蘊所在。?有學者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內在統一的。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探索人類共同發展新格局、新道路的重要舉措,是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探索。?

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障礙,學者們的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其一,物質生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物質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會影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有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關涉“收入增長”,而且體現在可持續性的“能力發展”。一方面,物質生活的不平衡發展(主要表現在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會成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障礙;另一方面,物質生活的可行能力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制約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有學者指出,城鄉之間物質生產不平衡不充分會導致其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些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往往容易出現精神文明發展的滯后(如教育落后、思想觀念落后、依賴心理嚴重等),這都會阻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

其二,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以“文化消費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為主要代表的不良社會思潮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取向,這些不良社會思潮會阻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有學者認為,文化消費主義滲透在人們精神生活中,會磨滅精神生產的創新、削弱精神產品的公平分配、遮蔽精神交往的價值、疏離精神消費的發展,從而制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還有學者指出,部分社會成員受“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影響,其奮斗意志消解、集體榮譽感弱化,從而阻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進。?

其三,優質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優質精神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有學者認為,當前存在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不足問題(如高品質稀缺、不均衡供給等),阻礙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序推進。?有學者指出,當前精神文化產品存在著供給不充分的問題,如精神文化產品質量與層次相對較低、充斥市場的是大量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產品而非文化精品,這會制約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

其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機制不完善。精神文化的共建共享機制的不完善,會導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設成果無法公平地惠及到全體人民。有學者指出,當前我國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建共享存在諸多問題(如存在主體壁壘、缺乏時間保障、缺乏充裕的物力支持等),共建共享機制尚不夠完善,會影響和制約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有學者認為,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群體收入差距導致了兩極分化和分配落差的產生,從而使精神文化資源面臨著分配體制不公、共享機制不健全的現實困境,阻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進路徑

針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的現實困境,學者們主張通過“夯基”“提質”“增量”“共享”等探索解決路徑,以不斷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其一,夯基:持續推進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持續推進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有利于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夯實物質基礎。有學者指出,人民群眾之所以能夠不斷走向精神生活的富裕與完善,就是因為有充裕物質條件為其奠定基礎。因此,唯有高度重視物質基礎的建構,才能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有學者認為,夯實物質基礎以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徑有三條:一是以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二是以分配制度改革讓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獲得感,三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所面臨的困難。?

其二,提質: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民精神生活的價值引領,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從而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人民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體現了新時代的中國精神。因此,要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必須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還有學者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現實任務在于引領意識形態建設、文化生活建設、思想道德建設和斗爭精神建設,其實踐路徑在于加強教育引導以堅定方向性、鞏固輿論宣傳以突出斗爭性、完善實踐養成以推動實效性、健全制度保障以保障長效性。?

其三,增量:增加優質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有效供給。增加優質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是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有學者認為,推動優質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有利于促進文化繁榮,從而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力量源泉。具體而言,要推動優質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就應基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激發主體文化創新活力,培養優秀文化工作者,推動優質精神產品新創造。?還有學者認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路徑就是在優質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與供給過程中,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豐富資源,并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其四,共享:健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機制。健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建共享機制,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有學者基于文化向度,提出重構文化“生產—分配—交往—消費”活動的共建、共享、共塑、共富邏輯來扎實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學者指出,多元主體共同發力才能建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享機制。一方面,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統籌和優化配置資源、產品與服務,保障精神文化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另一方面,要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提供豐富多樣的優質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51)還有學者提出,要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通過推進精神文明的載體建設(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和加強數字化賦能,來進一步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共享程度。(52)

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其他問題研究

學者們在深入研究上述學術議題的同時,也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關的其他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其一,習近平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研究。有學者對習近平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鮮明特征、重大意義進行闡釋,認為習近平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論述對豐富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促進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實踐推進、貢獻現代化發展的中國方案具有重大意義。(53)還有學者認為,習近平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石、歷史依據、文化基因和現實基礎,其核心要義在于全民、全面、共建、共享、共創。要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論述,需要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54)

其二,特殊群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進研究。要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著重關注一些特殊群體。有學者指出,城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發展不平衡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明顯短板。對此,可以通過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民群體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55)有學者指出,農民精神生活存在單一化、碎片化、娛樂化等現象,成為制約農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短板。對此,可以從思想引領、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三條路徑加以解決。(56)還有學者從一般與特殊相結合的視角,對實現殘疾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進路徑進行了研究。在學者看來,可以通過重視殘疾人心理健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殘疾人精神世界、促進殘疾人教育、加強政策與制度保障等路徑,來幫助殘疾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57)

其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研究。一些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價值進行了研究。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將有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58)有學者認為,對于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發揮手段價值、精神價值與動力價值。(59)還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著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不足、功能發揮有待加強、精神生活發展困境制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任務艱巨等現實掣肘。為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60)

其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研究。有學者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62)還有學者認為,滿足人的精神利益需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規定。(62)

六、研究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學者們基于各自的研究背景和視角,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行了多元化立體式的探討,作出了各自的學術貢獻,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使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呈現愈加清晰;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資源進行了深入挖掘,凸顯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厚思想底蘊,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推進提供了深厚學理依循。二是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多維立體的探索,為構建系統科學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理論參考。三是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進行了多向度的闡釋,深度解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人民美好生活、黨的執政根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世界進步的多重意義;并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障礙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梳理,為探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進路徑指明了方向。四是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進路徑進行了積極探尋,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實現提供了有益參照。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一個顯性的學術議題被學者深度關注的時間還不長,當前國內學術界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仍然存在需要繼續拓展深化的空間。今后,學界應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其一,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研究,凝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共識。加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理論研究,是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而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解析是首要工作。這是因為,只有先弄清楚究竟何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明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學術研究才有堅實的概念依托。否則,就極容易陷入“雞同鴨講”的困境。因此,今后要不斷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研究,以凝聚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共識。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發現,當前學者們主要從語義構成、內容要素、主體狀態、鮮明特征等角度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進行分析,但尚未完全取得概念共識。今后,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茖W內涵的研究:一是以厘清精神生活的內涵外延為突破口,明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邊界和內容指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內涵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是對精神生活的解讀,目前學界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概念難以達成共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精神生活的內涵外延的差異化理解。因此,對精神生活的深度性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對精神生活的內涵外延有了精準分析和透徹把握,才能進一步理解和澄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二是注重從物質生活的視域透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與物質生活相互制約、彼此促進。因此,在探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時,要將其物質向度納入考量范圍。三是聚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體的存在方式,在此基礎上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體人民。因此,要揭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就要注重考查人民的精神存在樣式,注重關注人民在個體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精神生活的不同表現。

其二,細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標準研究,構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評價體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如何衡量?從哪些維度去判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如何評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這些都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中的核心論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都離不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標準研究。然而,與物質生活相比,人民的精神生活相對抽象、內隱、難以量化,因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標準研究其實是頗具難度的學術議題。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發現,學者們基于對精神生活影響因素的不同理解,所提出的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也多元多樣,甚至有些觀點之間還存在著彼此抵牾之處。今后,應細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標準研究,著力構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評價體系。第一,要加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指標的系統性研究。要全面深入挖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影響因素,如物質生活水平、歷史文化傳統、社會文化氛圍、公共文化供給、社會心理傾向等多個方面,并注重將宏觀性因素細化和層次化,著力構建系統性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指標。第二,要加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指標的科學性研究。要注重主觀評價指標與客觀評價指標相結合,既要關注外顯、可見的客觀指標(如物質生活水平、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狀況等),也要關注人民群眾的主體感受(如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等),并努力將難以測評的主觀評價指標實現可度量化,注重建立主、客觀相統一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指標的科學性水平。第三,要加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指標的適用性研究。在討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時,要注重供給性指標與需求性指標相契合。針對人民群眾所表現出的精神文化需求狀況,匹配不同的精神文化供給標準,以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指標的適用性。

其三,強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舉措研究,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推進提供更堅實的學理支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今后學界在注重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行基礎理論分析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行應用對策研究,尤其要強化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舉措研究,從而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推進提供更堅實的學理支撐。要強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舉措研究,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維度:(1)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舉措的系統性研究。我國是一個擁有14 億多人口的大國,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為此,要秉持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方法論,在系統把握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現實精神需求的基礎上,提出系統性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和現實舉措。(2)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舉措的實證性研究。要扎實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離不開扎實的實證研究。通過運用實地考察、問卷調查、訪談座談、案例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有助于觀察和發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實現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難題和制約因素,從而為進一步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實踐方向。(3)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舉措的比較性研究。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舉措的研究進程中,可以通過對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城市地區與鄉村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通過對我國與域外之間的比較研究,來精準地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舉措。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學者精神
共同富裕
學者介紹
學者簡介
虎虎生威見精神
學者介紹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