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關鍵
——以一流人才體系為中心

2024-04-13 06:48劉益東
深圳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技人才

劉益東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目前,中國科技事業正在進入加強原始創新與基礎研究、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新階段。人才發展問題,特別是一流人才的激勵、甄選、培養、充分發揮作用等問題的解決,成為當務之急。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出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在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加快形成“3+N”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高水平人才高地不僅是高水平人才聚集區,更是破“五唯”立新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前瞻布局的人才特區,是原始創新和文理交融的策源地?;浉郯拇鬄硡^作為中國極具創新活力的區域,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可有效提升基礎研究、交叉科學的實力與水平,快速彌補人文社科領域的薄弱,實現區域可持續安全與發展,推動世界科學中心建設。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是打造一流人才體系,包括一流人才的標準與甄選、組織管理、自主培養、留住與驅動等。對此本文分別予以探討,為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一、何謂一流人才體系?

與引進吸收、跟蹤跟進不同,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必須依靠研究者們在科技前沿與全球學者比拼、競爭,只有一流人才方有獲勝的機會。本文所述的一流人才為世界一流人才。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關鍵是打造一流人才體系。筆者認為一流人才體系是以一流人才為中心的卓越科教與創新體系,主要包括五個要素:一流人才的激勵與驅動、標準與甄選、吸引與留住、科研環境與組織管理、自主培養。打造一流人才體系絕非易事,需要解決好上述相應的五個問題,由此形成“愿景驅動的一流人才體系”。

一流人才體系五要素相互關聯:(1)激勵驅動:一流人才是自我驅動的,是愿景驅動的,統領其他四個要素。其難點是,如何引導、強化高效合理的愿景并給予配套措施,讓夢想成為驅動奮斗的現實力量;(2)標準與“甄選”:“甄選”的目的是讓一流人才及時勝出,其難點是明確一流人才標準,讓原始創新成果和完成人得到及時承認、及時勝出;(3)吸引與留?。籂I造科研(?。┉h境、實施合理的科研組織與管理方式,讓一流人才充分發揮作用,以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其難點是如何依據現行國家政策(破“五唯”立新標、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教育評價改革等)的加持,先試先行,快速建立風清氣正、尊重原創、尊重一流人才的一流學科;(4)組織管理:適應互聯網與AI的大規模發展,實施基于互聯網與AI的公共研發及創新平臺的PI制,構建具有新型組織管理模式的卓越科研與創新人才特區;(5)自主培養:一流人才是自學成才的,培養的目標是留住人、留住心,愿意報效祖國的一流人才。其難點是一流導師應該是國內學者,否則極易被發達國家學者吸引到國外。在國際關系融洽時期,還有“人才循環”之說。而目前的國際環境較為嚴峻,就只是單方面的人才流失。

由此可見,愿景驅動的一流人才體系是“愿景-甄選-吸引-組織管理-自主培養”環環相扣、相互加強的五位一體,共同形成人才發展的高效體系,也可稱之為愿景驅動的VSAOC一流人才體系。VSAOC分別為愿景(Vision)、甄選(Select)、吸引(Attract)、組織(Organization)、培養(Cultivate)的英文首字母。愿景驅動是讓夢想成為驅動奮斗的現實力量。一流人才是自我驅動的,是夢想驅動的,愿景是夢想的清晰化、系統化,愿景驅動是一流人才的核心動力。綜合以往的有關研究,可知愿景包括三個要素:(1)精神向往與使命感召;(2)大局觀與方向性,是全局總攬和長程導向;(3)為組織文化、組織戰略提供引領與激勵保障。[1]

二、一流人才的標準與甄選

(一)一流人才的標準

一流人才標準需要明確三點:(1)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創新成果的杰出人才,這是國際通行的標準,也是科技史上的共識,破“五唯”立新標,這是最合理的新標準;(2)評價一流人才不用面面俱到,只要評價其一項原始創新成果就足以認定。拔尖人才、頂尖人才(一流人才),就是因為有“尖”(原創成果);(3)原始創新是開辟新領域、引領新方向的重大創新,是源頭活水,從0到1,且要求“1”是新領域、新方向。[2]“973”計劃研究組的專家認為,原始創新是指開拓新領域、引領新方向和孕育新學科的重大創新。有沒有開辟新領域、引領新方向是一流人才的試金石。例如,趙東元院士開辟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領域,庫恩提出“范式理論”,費孝通提出“差序格局”。一流學者可用一句話、一段話概括自己的核心貢獻,如諾獎、圖靈獎、陳嘉庚科學獎的獲獎詞及簡介等。在其他領域也大同小異,一流人物都有標志性代表作作為自己的專業招牌,例如莫奈《日出印象》,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半成名、未成名的一流人才也有自己的學術招牌,只是暫時還不太知名??傊?,一流人才特征鮮明,一目了然。

對比上述一流人才標準,可知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標準(“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成就,……可被推薦并當選為院士?!保┦潜容^模糊的:因為“系統性”只要做得周到、全面一些即可;“創造性”也可能只是“推進型的創造性”。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實施細則:“在科學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學術上為國際首創或者領先的研究成果,可評為一等獎?!边@才是院士應有的標準,為此建議院士標準應修改、提升為“在科學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奔润w現高標準嚴要求,又標準明確、特征鮮明,易于接受檢驗與監督,杜絕一些掌握學術資源者的非分之想,使得國家最高學術稱號與世界科技強國的地位相稱、相配。

(二)一流人才的甄選

以成果論英雄,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創新成果的人才。筆者經過長期研究,提出特征綜合評價法,利用原創成果的結構特征、長期堅持的過程特征、職業學者的行為特征、原創成果的綜合特征,可克服同行評議的缺陷,有望實現原創成果的及時評價和一流人才的及時甄選。[3]原創成果的結構特征。原始創新是因突破而開辟新領域、新方向的重大創新,其突破點四要素為: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突破開辟的新領域和新方向、核心貢獻可用一句話、一段話概括。長期堅持的過程特征。原創成果是長期堅持的結果,十年磨一劍,不斷發表,不斷有學界反饋,人文社科領域更是如此。職業學者的行為特征。這加強了“原創成果”的可信性。職業學者長期堅持研究一個問題,通常有四個原因:該問題非常重要;研究思路、技術路線走通了,結論成立;長期檢索和國內外交流互動,確信是獨創獨有;不斷得到學界積極反饋和好評。積累許多好評反饋,既需要長期研究與發表,也需要成果本身出色,否則時間長會被淹沒、遺忘。原創成果的綜合特征?!霸瓌摮晒笔且涣鲗W者的標志性成果,是十年磨一劍的學術招牌。原創成果四要點為:(1)可用一句話概括的標志貢獻及突破點四要素(劍尖);(2)發表同題系列論文論著或專利清單(劍身);(3)獲獎、轉載、引用、受邀報告等學界反饋與好評(劍柄);(4)國際國內同類工作的盤點比較及優勢(劍鞘)。這相當于經歷了長期的同行評議,避免了一次性同行評議的主觀性與同行相輕等缺陷,原創成果特征鮮明、高下立判。[3]原創成果還會形成學術共同體、原創共同體。

鼓勵原始創新、鼓勵十年磨一劍,需要具體措施,需要見效快、投入少的具體措施。政策措施包括慢效措施與快效措施。目前常見的措施是加大投入、營造創新環境、厚植創新土壤、鼓勵坐冷板凳。這些十分必要,但都是慢效措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見效。當務之急是讓已經做出原始創新者及時勝出并充分發揮作用。以原始創新論一流人才,但是并非做出原始創新者立刻就能勝出,因此鼓勵原始創新見效最快的方式是盤點、展示已經問世的原創成果與原創成果四要點(如上所述),讓完成人及時勝出。這是快效措施,見效快、投入少。已獲權威大獎的原創成果及其完成人早已脫穎而出。重點應該是盤點半公認、半成名的原始創新成果及其完成人,其雖未獲得權威大獎、但是也得到學術界較多認可與好評,只要列出原創成果四要點,也足以給予認定,讓完成人(一流人才)及時勝出。資助這種“99°+1°”的情況,立竿見影,可快速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及時甄選出一流人才,也未必得到重視和禮聘,特別是在“唯帽子”仍然盛行的今天。因此需要配套措施與政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管齊下解決問題。自上而下必須依靠改革學科評估、科研機構評估,使原始創新作為評估的重點,因其是“開辟新領域、引領新方向的重大創新”,特征鮮明,易于展示和認定,原創成果完成人將成為爭相禮聘的對象。自下而上則使知識用戶成為懂行的用戶,廣泛傳播三點知識用戶(學習者、咨詢者、求才者)須知:(1)記住一流人才標準與原始創新的定義,一流人才都有自己的學術招牌,讓用戶懂得識別一流人才;(2)強調一流人才(杰出人才)與優秀人才差別極大,不是程度上的而是方向上、層次上、維度上的差別,一流人才可使用戶以弱勝強、轉危為安、洞察先機、另辟蹊徑;(3)向最好的學者學習,珍視“心智初耕”,避免陷入“夾生學習陷阱”。學習最大的成本不是學費、不是時間,而是新知初次進入心智形成的先入為主和第一印象,筆者稱之為“心智初耕”(效應),其很難改變或重建,如同“情感初耕”(初戀)產生的持久影響一樣。

對個人而言,衣食住行等許多事都可以將就,唯獨學習不能。如果學習質量差,則學“夾生”了,還不如不學。因此應該向最好教師學習,實現高質量的“心智初耕”。也就是說,學習者應該把“心智初耕”權交給一流學者,交流互動,完成新知學習和認知升級。一旦知識用戶掌握這三點須知,將成為挑剔而懂行的知識用戶,得以尊享一流的知識服務,同時真正的一流學者將備受重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管齊下使得那些做出原始創新者受到善待和禮聘。

三、粵港澳大灣區盡快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促進世界科學中心建設

(一)培養并留住一流人才是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關鍵

關于人才流失,特別是一流人才流失,近期成為焦點。的確,在過去國際環境比較寬松的時期,還有“人才循環”之說,而當今脫鉤、斷鏈,國際環境險峻,一流人才流失,不僅造成國家損失,還可能增加敵對方的競爭優勢。因此,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吸引、留住一流人才是首要功能。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科研大環境的情況下,快速建立高水平人才高地,營造優良的科研小環境,以吸引、留住一流人才,是人才強國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財富》雜志和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的副總裁布魯斯所說,優秀公司整體成就最好的一個指標是這個公司吸引、鼓勵和保持杰出員工的能力。[4]這個觀點也適用于高水平人才高地。

滿足一流人才的需求,才能予以吸引和保持。一流人才主要有三項需求:一是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與自由寬松的考核制度及平臺高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二是擔任PI(學術帶頭人),自立門戶,有自己的實驗室、工作室與團隊,擁有科研、人事、財務和管理的自主權;三是經費充裕、財務自由,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回報充分,實現工作自由和財務自由。[5]高水平人才高地應該具有這樣的條件,以吸引、留住“四個面向”領域的一流人才。

(二)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成為吸引、留住一流人才的示范區

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深圳,極具創新活力,具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創新生態與土壤,可以打造出吸引、留住一流人才的示范區,為此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與完善體制機制。

吸引、留住一流人才應認清一流人才的核心特征。在邁向世界科技強國之際,受到推崇的應該是世界一流科學家,就像建設世界體育強國應該推崇奧運會冠軍、世界冠軍及獎牌獲得者,而不是追捧全運會的冠軍和獎牌獲得者。是否開辟新領域、引領新方向,是一流人才的試金石,特征鮮明、一目了然?;浉郯拇鬄硡^、特別是深圳,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應從破除唯“帽子”、提升一流人才標準做起,只有推崇世界一流人才,才能吸引、留住世界一流人才。

一流人才自我驅動、愿景驅動、自我管理。筆者提出“普林斯頓供奉法則”和“維也納責任法則”來更好地說明一流人才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前者指對于一流人才要厚禮相待,給他們自由,讓他們快樂。后者指一流人才在享有優厚待遇的同時也必須要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要守住科學研究的底線倫理和底線安全,確?!爸職еR”零增長。它來源于1958年維也納宣言所倡導的科學家責任,即科學家應該在預知所做的科學發現可能產生危害時就要主動停止研究,還來源于筆者長期從事科技重大風險與致毀知識的研究。[6]

高水平人才高地應該建設成為人才特區、卓越科教與創新特區。要倡導“風清氣正、以學術為本、原創者為尊”的理念。誰的學問做得好、誰的原始創新能力強,誰的學術地位就高、誰的學術資源就多。要破除管理者通吃、“唯帽子”至上等頑瘴痼疾,這樣才能對一心向學的人才和一流人才具有吸引力。

(三)主流科技發展模式轉型:新世界科學中心興起的基本邏輯

歷次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規律表明,新科學中心的形成與興起源于主動應對以往主流科學技術發展模式所遭遇的挑戰而形成新的發展模式。例如德國在19世紀30年代創建工業實驗室,率先解決了先前科技發展模式面臨的挑戰:科學家缺經費、企業缺科技的難題,實現了科學與工業的有機結合。德國化學工業崛起,德國隨之成為新的世界科學中心。

從對標硅谷到躍升為綠色、人文、科技、安全的世界級智慧城市群。當前科技發展迅速,特別是合成生物學、AI等尖端科技在爭議中快速發展,以美國為代表的“探索無禁區”的科學、“拜技主義”“有效加速”的高科技產業,引發的科技風險愈演愈烈,難以為繼。美國硅谷曾經是高科技產業圣地,是國內不少城市對標的典范,但是從安全、永續的角度審視硅谷,就發現其觀念和措施非常落后。硅谷的技術精英,歷來把科技倫理視為創新的絆腳石,強調不能因為倫理而阻礙創新。近年來硅谷又流行“有效加速”(e/acc,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認為在技術時代,人們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創新和技術的力量來推動社會變化。在AI問題上,他們絕對支持加速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到來,反對“人工智能威脅論”。他們強調發展安全的AGI,但是根本沒有論證如何真正做到安全。強調安全只是個幌子,發展AGI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實際上,只要AGI比人類聰明,對人類而言必然是不安全的。這種主張和觀念是極其膚淺和不負責任的,是為科技而科技、為創新而創新的絕對的拜技主義、創新原教旨主義。他們沒有區分粗放式創新與可持續創新,認為創新都是好的,應該加速發展、應該給予大力支持,他們對愈演愈烈的科技風險視而不見,想當然地認為科技創新可以揚長避短。實際上尖端科技的正負效應無法抵消,在現行的條件下,AI等尖端科技可以揚長卻不能避短,其正負效應不可抵消。AI做一萬件好事,抵消不了做一件壞事的效果。例如核發電、核醫學再好,也抵消不了核戰爭、核災難對人類的損毀;AGI能做許多好事,但是做一件壞事(比如AGI軍備競賽、AGI超級恐怖分子)人類就可能歸零。發展尖端科技首先需要考慮的不是其可以帶來多少好處,而是其引發的風險人類能否防控、能否承受。因此,從可持續安全與發展的角度,硅谷不代表未來發展模式,根本不值得效仿?;诖?,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深圳,應該找準自己發展的定位。加強人文社科領域與交叉科學領域的投入和人才引進,特別是一流人才的引進,不僅繼續重視科技創新、重視市場經濟、重視發展ToC與toB的知識,而且要大力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文化創意產業與智庫產業,重視發展toG尤其是toH(關于人類)的知識,率先開展避險創新研究與實踐,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風控先行的倫理內生的新型科技發展模式。發展低??萍寂c低危經濟,推動深圳、乃至整個大灣區,建設成為綠色、人文、科技、安全的世界級智慧城市群,成為引領世界未來發展的社會繁榮、行穩致遠、安全永續的示范區,推動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

四、一流學科建設與一流人才自主培養

科學是國家的戰略資源。因此,不僅科學家有國界,而且許多科學也有國界。一流人才首先是因為天賦異稟,是依靠巨量人口基數所孕育出的為數不多的天才,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戰略資源。一流人才自主培養急需解決三大問題:一是一流人才培養的限度;二是如何依靠我國自身的科教力量、或以我國主導的科教力量來培養一流人才;三是如何確保培養出來的一流人才能留在國內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一)一流人才是否需要培養

關于一流人才是否需要培養、能否培養得出來,一直有不同觀點,例如,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強調: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學成才??傮w上,筆者贊成這一觀點,并認為認清學者取得卓越成就的必備要素,有助于理解一流人才培養問題。熱愛、天賦、專注、堅持,是四大必備要素,而這些主要依靠自己。強調兩點更容易清楚理解:一是將一流人才細分為超一流人才和一流人才。超一流人才是達到大師級別的杰出人才,他們不是靠培養產生的,愛因斯坦、馮諾依曼、楊振寧、華羅庚都不是培養出來的,只要有正常的高等教育,正常的生活環境,他們便可依靠自己成才成功;一流人才則如果有很好的導師引導,會少走彎路,但是沒有好導師照樣可以成功,只是會晚一些成功而已。二是環境條件,只要環境條件比較寬松、自由,不是過于艱苦惡劣即可。結論是:對于超一流人才,培養或自主培養不起什么作用;對于一流人才,配備杰出的導師,杰出的同學、同事,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能夠少走彎路,早一些成才成功;對于優秀人才,導師是否杰出,作用比較大,但是通過培養,使得優秀人才成為杰出人才的情況比較罕見。由此可見,對于培養一流人才而言,只要提供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和網絡條件,比如雙一流高校已經足夠,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自己。一流人才,即擁有Big-C(卓越創造力)者主要取決于個人天賦與努力,集中培養于事無補,對此,科技史和心理學早有定論。當然,集中培養、培訓會提升美國歐洲名校的錄取率。

(二)依靠我國的科教力量自主培養一流人才,避免西方國家的人才“收割”

綜上所述,一流人才自主培養的關鍵,不是如何培養而是如何留住。如果借助美國歐洲的一流學者培養我國還在國內求學的尖子生,則極易被國外教授的個人魅力與學術環境所吸引,結果造成人才流失,無意間助長了西方國家對我國人才的“收割”“掐尖”。因此在現階段的拔尖人才培養,應該依靠國內的科教力量,否則,適得其反,好心辦壞事。

一流人才是自學成才的,因此自主培養一流人才問題應轉化為如何留住一流人才的問題。培養報效祖國的一流人才,不僅需要愛國教育,更需要留住人才的機制與環境。

(三)加快建設一流學科,為一流人才自主培養與留住人才提供保障

一流人才自主培養高度依賴我國自己的世界一流人才和教育環境?!半p一流”是指世界一流。顯然,比起建成一流大學,能夠更快建成一流學科,這是吸引、留住一流人才的組織管理保障。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建設一流學科,為一流人才自主培養提供保障。2022年,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大學及建設學科名單已經公布,本次共有147所大學入選,大約有五百個一流學科建設,全國就至少需要五百位一流學者作為學術帶頭人,他們應該做出過原始創新,有自己的學術招牌。利用本文的一流人才標準與甄選方法,可以快速甄選出一流學者,作為學術帶頭人,國際上居于前沿,引領學科發展快速。建成一流學科,加上高水平人才高地形成的風清氣正、以學術為本、原創者為尊的優良環境,實現對一流人才的自主培養與吸引、保持。

五、未來觀與AI大爆發決定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前瞻布局

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是面向當前、面向未來的國家與社會的重大需求,需要前瞻布局。這取決于未來觀、取決于對科技與社會發展趨勢的研判。

(一)轉型圖存、安全發展的第三種未來觀要求高度重視文理交融與文科的人才

目前流行的未來觀有兩種:樂觀順延的未來觀和悲觀末日的未來觀。前者是主流的未來觀,認為目前正在進入生物科技時代和智能科技時代,AI大爆發將和以往的新技術革命一樣,大幅提升生產力,引發產業革命、經濟社會變革。這種未來觀的極端主張就是所謂的“有效加速”,可謂極端的拜技主義。比較而言,“超級對齊”(確保超越人類智能的AGI愛護人類)是一廂情愿地要打造“超級圣人”。這種“既要-又要”的主張更具有隱蔽性,更需要批評、警惕,好心做壞事,也許更危險。悲觀末日的未來觀則是從1945年原子彈爆炸之后,認為科技發展下去將發生毀滅性災難、甚至毀滅人類,但是主流社會并不當真。實際上這兩種未來觀都是錯誤的,都是因為對科技發展及其風險與倫理挑戰的誤判所致。

當前,科技風險與倫理問題日益嚴重,對人類安全與發展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長期研究科技重大風險,提出“雙重挑戰說”,指出目前科技重大風險愈演愈烈,而人類防控風險的機制與措施存在諸多嚴重漏洞,包括科技倫理法律失靈;揚長不能避短;知識生產與創新的選擇機制失靈;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科技風險的集體鈍漠、“囚車劍魔四大困境”(知錯糾錯機制失靈)等。揭示其根源在于西方科技與生俱來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包括一直信奉科學探索無禁區、科技價值中立說、科技與資本捆綁及眼前利益優先等方面存在內在的重大缺陷。[6]科學家的責任擔當也不能阻止科研成果的軍用、惡用,曼哈頓工程的結果就是“科學實際上給人類提供了自我毀滅的手段”。[7]

盡管國際上也有涉及科技重大風險的研究,但是幾乎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知道科技風險愈演愈烈,卻沒有發現人類防控風險的機制存在諸多嚴重漏洞,而一廂情愿地認為科技風險治理可以在現行主流科技發展模式下完成。例如,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所長尼克·波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教授于2002年提出“生存性風險”(Existential Risks)(自然界與科技等的威脅人類生存的風險)概念,研究生存風險至今20年[8][9],就是如此。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科學進步觀的廣泛影響,人們對科技風險集體鈍漠,表現為“個人與集體的風險感知超不對稱”:事關個人生命安全,萬一的風險,個人都不能接受,但是事關人類安全,比如生成式AI的風險,普遍認為有巨大風險(毀滅人類的風險遠高于萬分之一),但是仍然聽之任之,在資本加持下一路狂奔。

“雙重挑戰說”強調從樂觀順延的未來觀與悲觀末日的未來觀,轉變為轉型圖存、安全發展的第三種未來觀,主張只有從根本上改變西方科技與社會主流(世界主流)發展模式,人類社會才能走上可持續安全與發展的正確道路。[6]從發展、創新的角度看待社會與從安全、永續的角度看待社會,迥然不同,以往的歷史與未來的研究,基本都是前者,目前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雙重挑戰,應該從安全、永續的角度重新思考歷史、現在與未來,重寫歷史、重新規劃未來,預測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的興起。

轉型圖存、安全發展的未來觀,要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前瞻布局,不能一味效仿缺乏科技倫理意識的美國硅谷,不能只重視理工科的科技創新人才,而應該同樣重視人文社會科學與交叉科學領域、文理交融領域的人才,其造就的文創產業同樣可大量吸收創造力與資本,并將崛起為主導產業以替代高風險的高科技產業。言必稱硅谷的時代過去了,將難以為繼的美國科技及科技產業視為楷模,是因為沒有洞悉其因內生的自毀因素的增長而行將崩潰。未來的社會發展重視行穩致遠,強調安全與發展同等重要,兩者沖突時,安全優先。安全的重要性要落實在資源配置與激勵機制上,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主張上。不是為創新而創新,科技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類福祉,與此沖突則必須叫停,否則就是本末倒置。讓99%乃至99.99%的人類失業,讓世界陷入瘋狂的AI軍備競賽的AGI,必須被叫停,否則不僅拔尖人才照樣失業甚至整個人類都岌岌可危。近期的AI大爆發更是提醒人們重視科技倫理與風險治理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安全需求、風控需求正在成為人們日益緊迫的需求,擴展、健全市場需求,“避險創新”應運而生,如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它可以在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下運行。解決中國問題、維護中國利益與解決世界問題、維護人類利益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AI大爆發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近期的AI大爆發,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顛覆性創新,將在科技、教育、經濟、社會、軍事等各行各業引發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AI for Science不僅是利用AI開展科學研究,還包括科研管理、組織建制、科學傳播等廣泛的內容。當前應充分借助AI for Science在科研管理創新上的潛力與功效,推動AI+科技評價、AI+科技人才評價等AI化改革、AI化重構,實現破“五唯”立新標;營造高標準、優勝出的科研環境,杜絕劣幣驅逐良幣;變革科研組織,建立簡約高效的PI制精卓科研體系,支持小團隊創新,以一流人才體系為中心,創建高水平人才高地。AI大爆發、科技風險愈演愈烈、國際形勢愈發嚴峻,應加快科研組織方式與科研體系變革,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杜絕垃圾論文,實現科技高質量發展??萍几哔|量發展首先要求杜絕以次充好和學術平庸。施一公院士直言:“‘垃圾文章’,就是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這種情況太多了?!辩娛梨傇菏恐赋觥拔覀儼l表在SCI上有用的論文卻寥寥無幾,15%都不夠,另外85%都是垃圾論文”。[10]熊丙奇指出:政府部門官員與兩院院士多次批評我國的“科研成果”有90%的論文是垃圾。[11]平庸論文同樣危害巨大。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歐陽志遠在《光明日報》發文強調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不是作偽性論文的頻現,而是平庸性論文的泛濫?!缎氯A文摘》原總編輯張耀銘指出“學術平庸對學術的蛀蝕,比學術不端更為普遍、更為嚴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大量發生?!盵12]

與就事論事的結論、觀點不同,論文的學術結論、學術觀點是從具體到一般的概括與升華,形式特征鮮明,易于甄別。[13]開展“知識點考核”,即精細化的科研產出管理,AI可有效杜絕垃圾論文,節約巨量科研經費,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實現我國科技的高質量發展??梢哉f,這是AI for Science對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可能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此外,基于AI的學術評價,將實現從“以刊評文”到“以AI評文”,從評價論文細化到評價論文的新知識點,實施“知識點考核”,從管理者到讀者都可借助AI評文系統直接評鑒論文,結果一目了然,而不再依賴其發表刊物的等級和文種。依據影響因子評判期刊質量,只是信息技術不發達時期的權宜之計,基于“知識點考核”的AI評文則高效合理得多。AI在評價方面的深度應用將淡化、乃至廢除期刊分級制,各種期刊一律平等,只履行期刊的基本職能(傳播規范化表述的科研成果、獲得知識產權、接受讀者監督等)。優選論文的功能由AI評文精確執行,以代替期刊等級的粗放式加持。終結依據國際頂刊論文數量評“高帽”人才的錯誤方式,終結依據計量為主形成的國際大學及專業排名對高校發展的束縛與牽制。

二是構建以一流人才為中心的精卓科研體系??萍际放c科研實踐都表明,在基礎研究、理論研究、交叉學科、人文社科等領域,PI制是最有效的科研組織方式。在組織扁平化、網絡化、去中心化的基礎上,AI導致智能化、精英化、簡約化,使傳統的PI制升級成為精卓科研體系,極大降低組織成本與官僚成本。特別是一流人才擔任PI的超級PI制,在AI輔助下形成“小團隊、大能量”的精卓科研組織,一流人才充分發揮作用。此舉對財力雄厚而基礎研究薄弱的深圳[14]及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創新城市與區域意義重大,應該先試先行。

三是平權化,實現公平競爭??茖W貴在平等對話、公平競爭。人才可以分級,但是人才“帽子”不該分級,應該只有兩類科學家: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科學家,享有學術權威話語權,其他科學家一律平等,最大限度地維護科研活動的平等交流、公平競爭。

四是AI化改革與AI化重構:AI能力測試替代含金量不同的學歷文憑,AI大爆發導致高等教育大變革。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的應用將首次實現能力教育替代學歷教育,AI大爆發對教育形成多重沖擊,一是對教學方式、知識傳授方式的變革,大幅提升學習效率、品質,這一點已多有討論;二是將以往間接的能力證明(學歷文憑)改為AI能力測試的直接能力證明,這更加重要。以往學歷文憑的價值依靠的是大學及專業的聲望、地位及校友成就等的加持,間接顯示畢業生的能力,不同大學的學歷文憑的含金量不同,差異很大。AI則可以全面、系統地測試畢業生的各種能力并分類、定級,而畢業院校、學位等級、大學成績單等,都變得無足輕重,只有超過AI才有就業價值。AI可以直接、系統、準確測試畢業生和應聘者能力,可謂“AI能力測試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實現“能力教育”替代“學歷教育”,真正實現有教無類的普惠教育,引發教育的顛覆性變革與重構。AI能力不斷升級換代,對畢業生和應聘者的要求也水漲船高,節節攀升,挑戰日益嚴峻。

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是提高學生的學習、工作、合作、創新等能力,包括基礎與前沿兩部分,開放教育(精品課、慕課等)、互聯網教育、AI教育(如可汗學院的Khanmigo)等可以提供高效的基礎課程教育,收費低乃至免費。研究生教育則需要研究型教師提供前沿課程,可有多種方式,其中“私塾-教練”方式將異軍突起,如同當能力測試客觀有效時,運動員更需要金牌教練來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成績,而非依靠體育學院。主題名師、主題學者(該研究主題下的一流學者,在國內數一數二或名列前茅)[15]掌握前沿知識,乃至自己做過原始創新,勝任私塾名師、金牌教練,在科研上擔任PI、超級PI,其主持研究生培養,設計課程體系,利用AI、互聯網及虛擬技術等,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一類的精英教育,名師可以輔導多名研究生,實現精英教育普惠化。教育及教育評價的AI化改革即將展開,基于互聯網與AI的開放教育平臺、客觀有效的AI能力測試、網絡學習社區、網絡對接用戶平臺等,以主題名師工作室網絡(超級PI團隊網絡)為中心的新型教育成為AI時代的高等教育新形態,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將重新洗牌,力破“五唯”頑瘴痼疾,精英教育普惠化的新型AI網絡教育強勢崛起!

五是甄選一流人才實行超級PI制,快速提升科技實力與智庫實力。有沒有做出過原始創新是一流人才的試金石,一目了然??梢杂谩?+N”方法甄選、認定“主題名師”“主題學者”,“1”就是用展示原創成果四要點認定該主題領域的原創成果(一項足矣);“N”是指有助于證明學者在該主題領域的學術成就與地位,包括學術榮銜、獲獎、轉載、好評、科技社團、專業委員會和刊物的任職等。

科技落后會被欺負、被卡脖子;智庫落后被欺騙、被割韭菜,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智庫落后直接影響決策的水平與質量,特別是認知戰愈演愈烈,沒有原創思想、原創概念、原創理論,如何打贏認知戰?高端智庫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為客戶服務,需要得到客戶認可(領導批示);另一方面要面對思想市場,出思想、出概念、出理論,打贏認知戰。遺憾的是,目前卻多是以得到領導批示為最高目標,甚至“唯批示”,缺乏原創思想、原創理論,在認知戰中處處被動,理論落后同樣挨打。

高端智庫是思想庫,出思想、出原創思想是其核心競爭力。作為泱泱大國,中國絕不缺少戰略思想家、智庫思想家,只要盤點十年磨一劍的原創成果,盤點原創學術概念(原創理論的核心),盤點原創關鍵詞[16],就可以讓有思想原創力、理論原創力的一流學者在短時間內(兩三個月)快速勝出,使其作為超級PI,成立主題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作用,快速提升國家科技實力與智庫實力。如果說目前眾多的高端智庫是“超算中心”,那么主題名師工作室網絡就是“云計算”,各司其職。思想是個人的,主題名師工作室網絡的職責是出思想、出原創思想和提供一流的知識服務(培訓、咨詢、學習),是打贏認知戰的精銳之師。主題名師工作室網絡行將崛起,將產生一批新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讓更多的學習者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精英教育普惠化,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六、結語:打造一流人才體系,快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重金欖才,遺憾的是,“五唯”導致一流人才標準錯位,誤以國際頂刊論文數量作為一流人才標準。好處是各種國際排名上去了,壞處是用延攬一流人才的經費與資源,延攬了大批優秀人才而非杰出人才。在引進吸收、跟蹤跟進階段,缺陷還不突出,畢竟優秀人才勝任“抄作業”。進入追求原始創新、自立自強階段,其后果則日益凸顯,眾多掌握大量學術資源的“高帽”人才并不擅長原始創新,但是仍然作為學術權威主導科教界。實際上一流人才與優秀人才是兩類學者,除少數重合外,多數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一流人才追求的是重大突破、重大發現,孜孜以求,十年磨一劍,不會把在國際頂刊發表論文作為優先事項,更不會“湊論文、拼關系、爭帽子”。在“五唯”體系中,許多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大材中用。因此,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不僅要聚集高水平人才,更是破“五唯”立新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前瞻布局,建立以一流人才體系為中心的人才特區,以盡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本文給出五點政策建議:

一是重視高層次人才,應優先重視構建一流人才體系,包括一流人才的甄選、吸引、組織管理、自主培養與激勵及支持保障,五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加強。應從一流人才體系建設的角度看待人才工作、人才政策、人才發展與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以及科技社團的重要作用等。

二是另起爐灶,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新人新辦法,實行一流人才新標準。一流人才分A+和A兩個等級,A+者是其原始創新獲得了權威學術大獎;A者是雖然沒有獲得權威大獎,但是也得到不少學術界的好評,與國外同類研究相比,優勢明顯,一兩張A4紙列出原創成果四要點,一目了然。兩者都是一流人才,彌足珍貴。

三是自主培養拔尖人才必須避免人才流失,否則從國家競爭的角度考慮,將得不償失,客觀上助長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人才“收割”“掐尖”。培養一流人才的關鍵不在于培養,而在于留住。

四是高水平人才高地應該建設成為人才特區、卓越科研與創新特區。積極營造“風清氣正、以學術為本、原創者為尊”的環境:誰的學問做得好,誰的原始創新能力強,誰的學術地位就高、誰的學術資源就多?!罢们橄路艡嗔?,充分發揮用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盵17]這些都有助于留住一流人才。為此,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深圳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五是未來觀與AI大爆發決定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前瞻布局?!半p重挑戰”說指出目前科技重大風險愈演愈烈,而人類防控風險的機制與措施存在諸多嚴重漏洞,根源在于西方主流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內在缺陷,其導致科技危機與人類安全危機,引發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新分配革命與社會大轉型。從目前流行的樂觀順延的未來觀與悲觀末日的未來觀,轉變為轉型圖存、安全發展的第三種未來觀,“超級對齊”等既要繼續快速發展科技、又要遏制其風險確保安全的主張只是一廂情愿,兩者不可兼得,只有從根本上改變西方科技與社會主流發展模式,人類社會才能走上可持續安全與發展的正確道路。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前瞻布局不能一味效仿美國硅谷,只重視理工科的科技創新人才,而應該同樣重視人文社會科學與交叉科學領域、文理交融領域的人才。擁有理工科一流人才可打贏科技戰、經濟戰,擁有文科及交叉學科一流人才方能打贏認知戰、金融戰、輿論戰。文科及交叉學科與文創產業同樣可大量吸收創造力與資本,將崛起為主導產業,以替代高風險的高科技產業。AI化改革與知識點考核,可杜絕垃圾論文,實現科技的高質量發展。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盤點原創概念,甄選一流人才,形成愿景驅動的VSAOC一流人才體系,構建以一流人才為中心的PI制精卓科研體系,實行超級PI制,可快速提升科技實力與智庫實力。建成主題名師工作室網絡,出原創思想、提供一流的知識服務,一流學科、一流大學重新洗牌,將產生一批新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國際的認知戰、人才戰、科技戰、金融戰、輿論戰中占據主動、贏得優勢?;浉郯拇鬄硡^、特別是深圳,應該抓住機遇,先試先行,推動世界科學中心建設,早日建成綠色、人文、科技、安全的世界級智慧城市群。

猜你喜歡
科技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筆中“黑科技”
人才的開發和使用是一門科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