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故宮原藏尊勝陀羅尼經幢考述

2024-04-13 00:28于穎
理財·收藏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八面經文故宮

于穎

在沈陽故宮院內,露陳有一座“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大十面”。據《金石萃編》《山左金石志》《隴右金石錄》等金石書著錄,目前所見的歷代存世經幢,內容以密教陀羅尼經為多,特別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占絕大多數,俗稱“尊勝幢”?!白饎偻恿_尼經幢”,在中唐以后開始盛行;這種幢之建造,始于佛陀波利傳譯《尊勝陀羅尼經》之后。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佛陀波利曾來五臺山。永淳二年(683年)抵達長安,帶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梵文本。唐高宗令日照三藏等共同翻譯。而后,他攜帶梵本和譯本再至五臺山。由此,其所譯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流傳于五臺山乃至全國各地,為傳至五臺山最早的密藏,是密宗在五臺山佛教發展的重要經典之一?!斗痦斪饎偻恿_尼經》梵本,后經日照三藏、善無畏、不空三藏等八譯其經。流行最廣的佛陀波利之經文譯本,其整個經文有2600余字,而經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如《尊勝陀羅尼經》,卻只有300余字。大歷十一年(776年),唐代宗李豫曾諭旨“天下僧尼令誦佛頂尊勝陀羅尼……每日誦二十一遍”。由于李豫的這道諭旨的發布,使此經在唐朝控制的土地上開始廣泛流行,載有此經的石幢也開始在全國各地樹立。經文需要誦讀的地方比較短,老百姓容易讀,辦法簡單,入門快,這也是其流行原因之一。尊勝經幢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信仰的顯性表現。

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由天蓋、幢身、幢座三部分組成。高2.1米,寬0.3米。天蓋為八角亭檐式,上以瓦壟紋為飾,下為檐枋;轉角處為一斗二拱的斗拱形制。因幢身形體為石柱形,共為八面,加上頂和底座共十面,故而被俗稱“大十面”,諧音“大世面”。清道光九年(1829年),據何汝霖撰文記載,其曾立在沈陽故宮前東華門南側,從這一時間算起,此幢所立的時間,也經歷了194年。1952年,為保護這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將它移存于沈陽故宮院內。由于“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的大部分刻文蝕損的不可辨認,無論在對幢身刻文和著錄上,還是對其年代的考證上,都存在著一些疏誤和不足。作為廣大觀眾、學者研究、鑒賞沈陽地方史和佛教史的重要資料,因其相關研究一直沒有形成定論,故而本文將學界存在的三大爭議內容略述于下,以供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一、關于“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之建造年代的爭議:究竟是唐代建造,還是遼代建造?

第一種觀點為“唐代說”。日偽統治時期,東三省博物館解散,改為奉天故宮博物館。其時,該館編撰《奉天故宮博物館要覽》,其中在“總目”之第“十二”的“陳列舉要”中“第三陳列室”,即師善齋“陳列古碑帖古泉幣石槨石刻等古物”第“47”之“十面石拓本”記載:“八張:石經幢在大政殿前,高約六尺,形為八面,矗立于小亭內,隱約尤辨‘大唐開元二年(714年)?!睋稏|三省古跡遺聞》記載:“宗夢云:奉天皇宮東華門之右側,有高可丈許,形為八面,聳立于小亭內色深青之一石,即俗所稱為‘十面者也……數年前曾于上搜‘尊勝……羅尼……唐開元二年……等字樣,隱約可辨,始知此石乃一千余年前之一佛教刻石,所謂‘石經幢是也,清初時為之鄭重保存,故置之皇宮門側,其所刻經文,年久剝落,后人遂多不辨其為何物矣,但在今日固猶有考古之價值也?!薄敖鹆涸疲捍笳顬樘谟月犝睢坝行⊥?,供一斷石,俗稱十面石,十面均看佛號,隱約尤辨大唐字樣,當是唐時寺塔殘石也?!标P于沈陽故宮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的年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日本人內藤湖南認為:此幢第二面第六行字跡為“唐開元三年”(715年),故而把其定為唐代遺物。此幢第二面第六行字跡,有的認為是唐開元二年,還有的認為是“唐開元三朝”。

第二種觀點為“遼代經幢說”。據《沈陽市文物志》“第一節、遼代碑刻、石經幢:石經幢,俗名‘大石面,遼天祚帝時期建成,現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庇謸渡蜿柧包c民間說》記載:“這個大石面本是遼代景宗時的文物,上面刻著經文?!庇謸嫡駛?、李鴻慶《沈陽清故宮藏品概說》之“六、石刻”記載:“遼經幢:文德坊外有八面石幢,遼人刻金剛經……”這一觀點認為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為遼代末期天祚帝時所制。作為統治者的遼太祖和遼太宗,極力推崇佛教,奠定了佛教在遼代的地位,為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遼太宗后,受佛教的影響,多在石墓幢或棺蓋上,刻有漢字經文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而且愈到遼末愈明顯。遼末時期,為遼代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佛教在各個方面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遼代受到佛教影響,盛行輪回觀念。佛教認為萬物輪回于六道之間,六道分別為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為避免在輪回的過程中,墮入地獄等“三途”,即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風,在遼代極度流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能夠消災滅罪的功能,也是出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無論是唐代還是遼代,他們在各地廣布石經幢的原因,都與統治者重視佛教分不開的。遼代統治者非常重視密教,在遼政府控制的地域內,不僅石幢廣布,而且老百姓也廣泛信奉佛教,故此教興旺了200多年。由于在石幢上刻的經文,其意是能讓老百姓得福報、去災禍,所以比較適宜流行于民間。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世尊所說:“有陀羅尼,名為如來佛頂尊勝。能凈一切惡道,能凈除一切生死苦惱。又能凈除諸地獄、閻羅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獄,能回向善道。天帝,此佛頂尊勝陀羅尼,若有人聞,一經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獄惡業,悉皆消滅?!羧四茼汈ёx誦此陀羅尼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之苦,破壞消滅,無有遺余?!庇帧胺鸶嫣斓郏喝羧四軙鴮懘送恿_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見或與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上塵落在身上。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佛經中類似這樣直白的宣傳,烘托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的殊勝能力,對佛教信徒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遼代普遍在石質經幢上刻寫《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真言、咒語,反映出當時密教信仰的流行及其與世俗生活的交融。因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被認為有破地獄之效,所以與死亡信仰存在密切關系,體現出遼代佛教對人生的終極關懷。

二、關于“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幢身八面陰刻文字內容的爭議

其一,清同治年劉世英《陪都紀略》記載:“番經十面亭”:“石幢經咒海,番底鎮陪州。誤作十面看,萬古永千秋?!鼻骞饩w年之繆東麟太守《沈陽百詠》記載:“勝數東華八角亭,奇觀十面誑人聽(人從九面望玲瓏),摩沙細認嶙峋石,上寫金剛一卷經?!弊髡呒影凑Z:“按:亭子在東華門外,中立石刻金剛經全部。相傳,為鎮海眼而設?!逼涠?,認為幢身八面,每面豎刻陰文五六行不等,共有文字577個。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上面刻的非為《金剛經》,而為《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其內容由“啟請文”“陀羅尼咒文”“五十三佛號”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第一面和第二面為“啟請文”,第三面、第四面、第五面、第六面前兩行為“陀羅尼咒文”,第六面第三行到第八面為“五十三佛號”和藥王、藥上兩菩薩號。即唐代高僧不空法師奉詔翻譯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其名則稱之為“尊勝幢”。其書法遒勁灑脫端整,筆鋒凌厲,是研究唐代書法的實物資料,彌覺珍貴。即“尊勝咒經幢”題曰:不空和尚譯。唐開元年間所立“唐尊勝經幢”,所刻內容為僧人不空翻譯的版本。其時,對這一經文的信仰,屬于五臺山信仰范疇。而五臺山信仰,是從李隆基執政開始,在唐朝皇帝的關照下,開始廣泛地被人們所關注,也就是說,這一信仰的廣泛流行,是在統治者的重視下,才得以傳播于各地的。這樣,大臣們和宗教信奉者都會跟隨,于是,不僅在唐朝、宋朝,也不僅在城市、鄉村,還有政府的各個層面以及民間,都得以普及。不空是唐代高僧,于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由印度回國,在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寵遇甚隆,被稱為“灌頂國師”。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特進試授鴻臚卿,加號為大廣智三藏。唐大歷九年(774年),在長安大興善寺入寂,時年七十。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他譯過很多佛經,特別是他譯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曾盛行一時。所以,在石幢上的“唐開元三朝”等字樣,是刻記陀羅尼經咒所采用譯本的譯者不空的賜號。

三、關于“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幢座浮雕內容之爭議

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的幢座,為一八角形石座,其上內容,第一種觀點認為是佛像、護法神金剛力士、蟠龍等浮雕像?;蚍Q各有力士鳧獸的浮雕,如“幢座八面各有力士鳧獸的浮雕像”。又“沈陽石幢八面幢座,各面為力士浮雕”。第二種觀點認為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伎樂天人物造像。提婆,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天”的意思。這個“天”,不是人們常說的“自然界的天”,而是說的信佛者,即“有情眾生”,他們“所行之業”,所感得之“殊勝果報”。凡界的六道為畜生、惡鬼、地域、阿修羅、人、天,十界是指除了六道外,還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界、天道,也叫天眾、天人?!疤臁?,就是指“有情眾生”最快樂的地方,即“最善”“最妙”。要想投生“天部”,就得修習“十善業道”。天雖然地位最高,但也沒有脫離輪回。他們還把世俗的天下,稱為“色”“無色”和“欲”三界,其中在“欲”的天下中,有六個“天”,分給了四個“大天王”,還有“忉利”和“兜率”;在“色”的領域中,主要有“大梵”和“大自在”等十八個“天”。當“前業”享受沒了的時候,就要再次進入“輪回”。這些都被佛教吸收,成為佛教的護法天神。在佛教藝術中,常常出現的“諸天”,即如“帝釋”“大梵”以及“四大天王”還有及種種供養天、伎樂天等等。伎樂天,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征。石刻飛天,可分為伎樂天,即佛教中所說的乾闥婆和緊那羅,前者奏樂,后者歌舞和供養天為散花、捧香爐、供珠寶等。所以飛天也被稱為佛國天宮的侍從和歌舞團。乾闥婆,為守護東方的神,其同時也是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其形象為,頂上有八角冠,身相為赤肉色,身如大牛王,或者其他動物的,如馬或者鳥;左手執簫笛,右手執寶劍,具大威力相。緊那羅,也被稱為歌神、歌樂神、音樂天。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蚍Q緊那羅外形像人,但頭頂長一角。

綜上所述,石幢,因這個經文,即“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而成為佛教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并且在傳播這個經文中,也成為一種媒介。這個幢,一般被放在交通要道或墳墓旁、寺廟和信奉者家里,而位于交通要道旁和寺廟的石經幢,對于此經文的廣泛流通,會有很大效果。人們把幢放在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就是為了把設立此幢的人的“惡業”去掉,同時,也是為了能讓經過的人感受到“教育”,或得到福氣。在遼幢中,很大一部分是墓幢,而沈陽故宮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放置的位置是在交通要道,即沈陽城市的中心處。這一經文,在遼代,重視的是佛陀波利翻譯的傳本,而在唐代,卻有八種流行的譯本,沈陽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的譯本則為唐代所盛行。從這兩點來看,屬于唐代幢的可能性大一些。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幢身八面陰刻文字內容,乃密宗經文,故而不可能是金剛經,當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啟請文”“陀羅尼咒文”和“五十三佛號”。沈陽故宮尊勝陀羅尼經幢幢座浮雕內容,也非為金剛力士,實際上乃為佛教伎樂天人物造像。但相關史料還需要研究者不斷豐富,以求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歡
八面經文故宮
經文
蓋經文:一個基層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雪中故宮
《圣經》經文中國化
宇通八面“埋伏”
如何正確練習太極拳的“支撐八面”
黑城本《彌勒上生經講經文》為詞曲作品說
故宮
東營凹陷八面河地區孔店組底界不整合特征及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
八面觀音 色相俱足——天一閣藏文徽明小楷《岳陽樓記》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