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交織的磁州窯藝術

2024-04-13 05:12李雅雯
理財·收藏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白釉瓷枕磁州窯

李雅雯

磁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最初大多生產民間百姓生活所用的器皿,面向市井,物美價廉,生活化、田園化氣息濃重。伴隨我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逐步成熟和發展,磁州窯的器物造型、裝飾紋樣中都開始加入更多文化藝術內涵,甚至出現了格調清新的供御制品,完成了從民眾生活器到宮廷御用器、從生活實用性向藝術欣賞性的巨大飛躍。

磁州窯藝術中最獨具特色、別具匠心的便是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黑白交織,素墨分明,開辟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藝術的新途徑、新境界,是我國瓷器制作由胎釉裝飾向彩繪裝飾的重要過渡,為青花、五彩、斗彩等裝飾工藝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我國乃至世界陶瓷制作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一、采擷日常,別具一格的瓷枕文化

磁州窯瓷器種類繁多,既有碗、盆、枕等日用之物,也有瓶、盤、燈等裝飾用具。大件器皿豪放雄偉,端莊古樸,神韻大氣磅礴;小件器皿制作精美,靈巧實用,線條干凈利落。其中,最能代表和展示磁州窯藝術風采的類型為瓷枕。造型豐富多樣,裝飾不拘一格,實用性與藝術美和諧統一,以自由、粗獷、灑脫、生動的藝術風格,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磁州窯瓷枕文化。

我國使用“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在《詩經·陳風·澤陂》中便有“輾轉伏枕”的記載。據《說文解字》中所寫的“枕從木”,可見最初的枕應為木制。后隨時代的變遷和原材料的豐富,逐漸有了玉枕、陶枕、漆枕、瓷枕、竹枕、布枕等。瓷枕始見于隋,最初多用于陪葬。唐代多為醫用脈枕,式樣上體輕形小。宋朝之后,人們逐漸認識到瓷枕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開始大量生產,形體變大,作為去火明目、延年益壽的理想夏令寢具。宋代詩人李清照在《醉花蔭》中寫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其中的“玉枕”即為白釉瓷枕。

金代磁州窯白釉黑彩童子垂釣紋枕(圖1),高11.8厘米,枕面長29厘米,寬22.1厘米。整體呈橢圓形,枕面出檐,中部微凹,底部平整。枕面大面積留白,在白釉畫面中用黑彩繪出開闊河面,岸上有個天真稚氣的兒童,手挑魚竿,伸脖探身,屏氣靜息,巴望著水中魚兒上鉤,水中則有三條靈動的小魚在爭搶餌食。枕壁繪纏枝紋,筆法自然流暢,器底有壓印“張家造”戳記。圖案畫面著筆簡練,線條有力,畫意生動,動靜結合,極富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藝術效果。

考古資料表明,磁州窯瓷枕的題款多署有表示作坊主姓名的銘文戳記,其中以“張家造”瓷枕為最多。從明確紀年款識來看,“張家造”瓷枕的生產從北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開始,燒造時間長達300年之久,可見其窯業之興盛。

金代磁州窯黃褐釉蘆雁圖虎形枕(圖2),高10.5厘米,枕面長34厘米,寬13.4厘米。枕做臥虎狀,虎背為枕面,虎身為枕身?;⑸硎鼽S釉,間以黃、褐色虎斑紋,枕面施白釉,周邊繪兩條墨線作輪廓,內繪蘆雁圖,兩只蘆雁口銜葦草,展翅飛翔于空中。底部有墨書“泰和五年五月初七日□□”11字,胎質堅硬,上敷化妝土。

蘆雁紋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飾,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表現蘆雁的作品。在傳統習俗中,“蘆”與“金殿傳臚”的“臚”以及“福祿壽”的“祿”諧音,蘊含“傳臚”“俸祿”“財祿”等美好寓意。

金代磁州窯白釉黑彩詩文如意形枕(圖3),高12厘米,枕面長30厘米,寬22厘米。枕為如意形,枕面以多道弦紋勾出一個如意形開光,開光內有黑彩行書詩句“鼓任(后)嚴更三唱雞,樓前天淡月低西”。

如意枕,其造型來源于古代器物“如意”的端首,如意由云紋、靈芝紋造型做成端首,其下銜一長柄而成。早在漢代已有如意出現,最初為古人撓癢的生活用具,隋唐時期成為佛教用具,明清時演化為陳設之器。宋金時期古人將瓷枕做成如意端首的形狀,有“吉祥如意”“事事如意”的寓意。

二、厚植地方,精益求精的裝飾技法

磁州窯瓷器裝飾技法豐富多彩,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別:一是以刀具為主要工具,進行剔、刻、劃等裝飾的品種。此類主要側重胎體裝飾,是一種較為傳統的陶瓷裝飾方法,如白釉剔花、白釉刻花等;二是不同顏色的色釉制品,既包括白釉、黑釉、醬釉等高溫制品,也包括綠釉、黃釉、翠藍釉等低溫制品。由以上多種裝飾技法和不同釉色混合形成的裝飾品種,可細分為幾十種之多。

用毛筆直接在器物上繪畫是磁州窯的另一大特點。以毛筆為契機,將中國畫的繪畫技法與陶瓷裝飾緊密結合,拓寬了陶瓷裝飾領域空間,所繪紋樣粗狂自由,將濃郁質樸的民間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北宋磁州窯白釉黑彩葉紋燈(圖4),高11.5厘米,口徑4.6厘米,足徑6.8厘米。造型為直口,折沿外翻,束腰,底足外侈,體態修長,口沿及腹部飾黑彩草葉紋?;野滋?,白色化妝土護胎,器外施釉不及底,其余則流露灰白胎色。

磁州窯產品的胎體多以當地“大青土”為原料制作而成,之后在胎體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再在這層白色化妝土上運用劃花、剔花、刻花、印塑、繪畫、彩釉等多種技法,裝飾各種題材內容。

白色化妝土俗稱“白堿”,是一種高鋁礬土,含鐵量極低,白度高,耐高溫,可與胎釉緊密結合,形成穩定的中間層。使用白色化妝土可使粗糙坯體變得光滑、平整、白皙,釉層外觀顯得美觀、光亮、滋潤,從而達到“粗瓷細作”的特殊效果。

宋代磁州窯白釉劃花纏枝蓮紋碗(圖5),通高9.5厘米,口徑21厘米。敞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內壁及底部用劃花技法劃纏枝荷花紋,花葉間隙用梳篦紋劃底紋,器外光素無紋。圖案活潑生動,劃法流暢,清新素雅。

梳篦紋是利用篦狀工具,用劃花方法形成的細密平行線條紋的一種裝飾紋樣。在商周時期的陶器裝飾中較為多見。而在瓷器上大量采用,則體現在宋元時期東南沿海地區的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

三、源自生活,海納百川的表現題材

最遲至宋代,磁州窯畫工便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融合于瓷器裝飾之上,并逐漸形成了獨具風采的藝術特點。繪畫技法既有寫意畫,也有工筆畫。繪畫風格崇尚自然,諸多題材來源于鄉間生活,具有濃郁、純樸、幽默的生活氣息。繪畫內容豐富多彩,人物動物、山水花鳥、詩文歌賦應有盡有。其中,紋飾表現為自然小品和嬰戲題材時,多采用寫意技法,寥寥數筆,便神情畢現;在表現歷史故事、戲劇場景和山水景致時,則多采用工筆畫,不惜筆墨,細致入微;書寫詩詞歌賦時,則多肆意灑脫,豪放不羈。

各式各樣的裝飾題材既要有表達的生動內容,又需用書法的呈現形式;既起到了裝飾的效果,又傳播了文化知識,其獨到的藝術效果深受人們的喜愛,也為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生活、感受民風民情提供了生動的途徑。

金代磁州窯白釉黑彩牡丹蘆雁圖梅瓶(圖6),高54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11.7厘米。胎質粗松,呈淺灰色,上敷白色化妝土,釉色乳白。小口,寬折沿,短束頸,溜肩,體形纖細修長。上腹微鼓,下腹漸收至底成隱圈足??谘叵吕L一周覆蓮紋;上腹部于兩周弦紋間繪有一圈繁復的纏枝牡丹;下腹繪荷塘小景——蘆雁圖,蘆葦叢中,三只形態各異的蘆雁游憩其間,一展翅飛翔,一棲于陂石上,另一只在草叢覓食,畫面動靜結合,姿態生動。秋水澄碧,蘆花飄白,荷花透紅的意境曲盡其態;近底部繪雙層蓮瓣紋一周。

梅瓶最初是一種盛酒器物,其造型源于古代的盛水器,宋代時受到文人雅士審美取向的影響,梅瓶的造型開始變得挺秀俏麗、端莊大氣,并逐漸成為各大窯系瓷器生產的標準器形,宋金時期磁州窯梅瓶的生產也達到成熟和完美的程度,裝飾題材多以繪畫、書法、詩詞等為內容。

元代磁州窯白釉黑彩山水人物圖長方形枕(圖7),高15厘米,枕面長42.5厘米,寬17.5厘米。枕為長方形,枕面四周出檐,兩端翹起,中部下凹。枕面以五條黑線和一組紋飾勾框,菱花形開光內繪人物故事圖,開光外繪制石榴花、菊花。前壁開光內繪竹,其余三壁開光繪荷花、牡丹等吉祥花卉。枕面左側題記“漳濱逸人制”款,可知其生產地點為漳河邊的觀臺一帶窯場。

故事中共繪有三人一馬,神似名著《西游記》中西天取經的經典場景。最前方為一人肩部扛耙,體態微胖,闊步前行,似開路豬八戒;隊伍后方,另有一人手持棍棒,腰系短裙,四處張望,似押尾孫悟空;中間一人則身騎一馬,手牽韁繩,運籌帷幄,似執著唐三藏。如此逼真的形象繪于元代瓷枕中,令人驚嘆。

風格迥異的磁州窯特色,曾一度影響了河南、山西、山東、內蒙古等地窯場,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系,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據重要位置。涇渭分明的磁州窯瓷器,用黑與白的對撞,摩擦出古磁州最初的窯火;心細思敏的磁州窯匠人,用簡與繁的連接,造就了民間窯的浴火飛升。窯火千年,臻于至境,返璞歸真的呈現,表達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體現了華夏文明的智慧與內涵。

猜你喜歡
白釉瓷枕磁州窯
瓷枕
磁州窯文物精品選(5)
磁州窯文物精品選(4)
瓷枕,透心涼
瓷枕,透心涼
磁州窯文物精品選(2)
磁州窯文物精品選(1)
一種白釉與陶瓷磚及陶瓷磚制備方法
瓷枕·涼殿·蒲扇·夏衣
宋吉州窯與定窯白釉類瓷器對比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