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金匱要略》問診研究 *

2024-04-14 14:32王東軍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4期
關鍵詞:病位誘因外感

徐 玲 焦 錕※ 王東軍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1;2.華北理工大學中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問診是中醫常用診法,卻也是易被醫者忽視的診法。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是醫圣張仲景所著,醫者對其所展現出的六經辨證、臟腑辨證以及療效卓著的經方推崇備至,但對其診法尤其是問診的重視與研究不夠深入。深入研究兩書會發現,仲景對問診的應用很是頻繁、對問診的使用很有水平[1]。文章對仲景書中體現出的問診應用與問診思維兩大方面進行探討,并附自擬問診思維歌訣,希望有益于中醫臨床。

1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對問診的應用

1.1 問以獲知發病誘因《傷寒論》顧名思義是論述感受寒邪導致的疾病,書中六病的誘因多為外感寒邪或兼夾百病之長的風邪,對此無需贅言。醫者詢問患者發病誘因時,患者常說受寒、受風?!督饏T要略》主論內傷雜病,其中提到“房事、金刃、蟲獸所傷”,這些誘因是問診才可明確獲知的。而《金匱要略》中也談到一些屬于外感類的誘因,比如風濕病可由“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暍病可由“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腎著病可由“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黃汗病可由“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這些誘發疾病的因素均需要問診才能準確獲知,而獲知這些誘因的意義在于了解疾病的源頭,并能從源頭進行防范,也可為接下來的診治提供背景資料[2]。

1.2 問以知治療史治療史是診查中很重要的一項資料,了解治療史可以為現在的診療提供經驗和警示,仲景書中對此著墨亦不少?!秱摗返?6 條“知犯何逆”,提示醫者應通過問診來獲知治療史。書中記錄了大量誤治情況,如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第76 條“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第164 條“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等。面對被誤診、誤治的患者,醫者問治療史既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又可以啟發思路?!督饏T要略》百合病可見“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問診得知這種情況,往往要查驗先前所用之方,并考慮患者脾胃功能狀況;除此之外就是要考慮百合病可見神志異常。

1.3 問以知既往史患者以當下身體不適前來就診,在問診中應注意是否有其他宿疾?!秱摗分刑岬酱?、酒客、瘡家、淋家、衄家、舊微溏等,《金匱要略》中有濕家、黃家、失精家,以上這些都可以用《金匱要略》中“痼疾”二字概括?!督饏T要略》中說的“卒病”與“痼疾”,二者之間可能會互相影響,所以務必問診清楚。

1.4 問以獲知現癥問診以獲知患者的癥狀似乎無需強調,但要提醒的是,當今以脈試醫的流俗依然不減,雖然憑借望聞切三診可以推斷出一些癥狀,但總不如病者親自訴說得來的可靠。試問,不通過問診如何能準確獲知病者主訴、喜惡、癥狀細節等相關信息?僅就問癥狀細節舉例:《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大便初硬后溏”“先便后血”“先血后便”“經水前斷,后病水”“先病水,后經水斷”等,均體現出問診時應注意細節。此外,醫者臨床還可細致詢問患者性格特征、家庭情況等,區分癥狀嚴重程度,這也是問診客觀化的要求[3]。

1.5 問以指導辨證問診貫穿于辨證的方方面面,本小節擬從辨病因、病位、病性、緩急、進退等方面進行闡釋。

1.5.1 辨病因中醫審證求因,辨證時應抓當下病因。如患者發病誘因是寒,但就診時由惡寒變為不惡寒,由無汗變為汗出,由口不渴變為口渴,這是熱邪的證據,此時的辨證病因是熱。這就是由問診來審證辨病因,《傷寒論》中??梢娺@類情況。

1.5.2 辨病位人體發病必有病位,明確發病部位可使治療有針對性。問診可以對發病部位進行追查,如學習《傷寒論》可以知曉,在確定患者為外感病的前提下,問診得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反應少陽病病機和病位的主癥,即可辨為少陽病。此即《傷寒論》第96條、第101 條所講?!秱摗分袉栐\辨病位的例子并不少見?!督饏T要略》所提到的一些疾病,其病位非常依靠問診,如■病的“蝕于下部”“蝕于肛者”,梅核氣的“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以及陰狐疝氣、陰吹等。如此更體現出問診獲知病位的重要。

1.5.3 辨病性《傷寒論》第7 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此以初起癥狀中發熱之有無來診斷發于陽、發于陰兩種不同性質的發病類型。再如第56 條“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是闡述問小便顏色以判斷有無里熱。具體而言,在“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的前提下,小便黃者為里熱;小便清而不黃者為無里熱。又如《傷寒論》第25、26這兩條條文,在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的前提下,通過問診有無煩渴來判斷是否入里化熱,未化熱為太陽中風證者仍用桂枝湯,已入陽明化熱者用白虎加人參湯。

1.5.4 辨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亦為中醫治則之一。仲景深明此理,在《傷寒論》原文中多有記述。如第91 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問診知患者本已外感,因誤下而出現下利完谷不化及身疼痛;患者現已屬表里同病,里陽已虛且有外感。此種情況下,以下利清谷為表現的里陽虛為急,所以急當救里,一旦里之下利止,再急治其外感。若不分緩急,先治表證或側重于治表,則禍不旋踵。

1.5.5 辨進退疾病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有傳變,傳變中可以體現為加重或減輕,加重為進,減輕為退?!秱摗返? 條“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這是講如果太陽病的患者沒有見到陽明病、少陽病的表現,那就是沒有發生變化;如果有了陽明病、少陽病的表現就是傳到了陽明、少陽,這是病進。又如同樣是自利,在問診時要詢問是否口渴,如果由第277 條“自利不渴”的太陰病發展到第282 條“五六日自利而渴”的少陰病,這是病進。在《金匱要略》中講浸淫瘡的進退,主要問患者瘡的走向發展,“譬如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是遠心端發展,病情趨勢屬于退;“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是近心端發展,病情趨勢屬于進。

1.6 問以知藥后情況問服藥后情況是醫生必需的工作,不去隨訪詢問,如何能真正地獲知治療效果?《傷寒論》第24 條講,本是太陽病中風證,醫生開桂枝湯,詢問效果才知道不但沒有緩解卻有心煩的情況,最后先針刺風池、風府再用桂枝湯才取效。第159 條講,在用瀉藥導致下利不止的情況下,醫者開理中丸治療;如果不去問診,醫者自以為病愈,那就有些想當然了,而實際反饋是“利益甚”。醫者重新辨證,開出赤石脂禹余糧湯,仍然需要去問藥后情況。此時如果仍不效,應是水液偏滲大腸的緣故,當考慮利小便的治法。關于服藥后情況,文章重點介紹了藥后出現不適的相關內容,其他情況可參考劉康宏[2]對《傷寒論》問診的研究和張世霞等[4]對《金匱要略》問診的研究。

2 《傷寒論》《金匱要略》問診中體現的思維

關于仲景對問診的應用,文章在闡述時雖是一項一項展開的,但在臨床應用時是有機組合的。問診內容和過程的背后是醫生的思維在指導[5]。醫者如果只重視問診項目,忽視問診背后的思維,在臨床上常會導致東問一句、西問一句,問到了資料,卻不知有何用處;要么按照十問歌機械地去問,問完之后仍是茫然。作者認為,只有從問診背后的思維入手,用思維去指導問診,才能有的放矢?,F將《傷寒論》《金匱要略》問診中所展現出的思維闡述如下。

2.1 整體觀中醫學的一大特色是整體觀念,病與人是整體,人與天是整體,問診中應貫穿整體觀念。作者認為,問診時應注意問病、問人、問天。具體而言,問誘因、問治療史、問現在癥狀、問既往史即是問??;問發病與時間可視為問天;問所喜所惡、問藥后情況即是問人。

2.2 聯系觀在整體觀下,自然而然理解到各個部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互相聯系的關系。癥狀與癥狀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有些是普遍性的反映,有些則可以反映某種病機而具有鑒別診斷的意義。熟悉聯系較為密切的癥狀,臨床問診時應緊緊圍繞聯系觀念有備而問,必能大大提高效率,有益于臨床。以發熱為例,《傷寒論》中將其分別與惡寒、汗出、口渴等癥狀進行關聯,并體現出不同的診斷意義;再如自利與口渴的關聯性,可以判斷病位。

2.3 主次觀問診可獲知患者眾多癥狀,但并非每個癥狀都具有明確的診斷意義。在此癥狀集合中,極具診斷意義的癥狀即為主癥,主癥能夠更清晰地反映疾病本質,抓主癥是方證辨證的重要方法[6]。獲知患者癥狀集合只能算問診的初步工作,尚應在如此繁雜的癥狀中抓出主癥,這才是問診的關鍵環節。例如桂枝湯證的主要表現為主癥,而項背強、喘、漏汗、胸悶等為兼癥,是次要的。醫者一定抓住主要矛盾來下大力氣解決,對次要矛盾要適當兼顧,這才是高明的辦法。

2.4 恒動觀疾病是動態變化的,應時刻提起這一觀念。醫者若無法將恒動觀念與臨床診斷思維相結合,則容易導致誤診、誤治[7]。如問診獲知患者起初為外感風寒,見惡寒、發熱、無汗、口不渴,此為外感風寒表實證;若兩天后惡寒消失,發熱、汗出、口渴,則為外邪內傳。前文所論述的問以知進退的例子,也是恒動觀的例證。明白發病過程的恒動觀,臨證問診之時就應仔細詢問疾病發病及演變過程,詢問反映各病特征的癥狀,還可以做出預見性的判斷,使問診更加有目的性,對準確掌握疾病動態并及時防治有重要意義[8]。

2.5 除外觀除外思維是一種以否定形式而得到肯定結果的思維方法,相當于減法[9]。除外思維的具體體現之一,就是問陰性指標。例如《傷寒論》61 條的“不嘔不渴,無表證”,均屬于陰性指標,其言外之意是分別排除了少陽病、陽明病、太陽病。醫者應當時刻提醒自己診察患者時心存除外思維,得出擬診之后,應主動與所知的相關病證鑒別,進行排除。如擬診為六經病的某一病,尚應排除有沒有合病、并病的情況,亦應排除雜病的可能。

3 自擬問診思維歌

問診時牢記整體觀,病與人是整體,人與天是整體,三方面均應問細問全,不可疏漏;知曉一些癥狀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問診時應圍繞其聯系進行探究;應具備主次觀念,才能對問診獲知的癥狀資料有所分析,抓住重點;知曉疾病是處于動態變化中的,應預料疾病的發展趨勢并予以截斷,遇到反映疾病發展趨勢的細小變化不至于熟視無睹;最后一定要用除外思維來排除其他病證的可能,進行確認。

為了方便記憶,作者將以上所列問診中體現的思維用歌訣的形式表示,具體如下:問診中含整體觀,問病問人與問天;須知疾病恒處動,合病并病與傳變;癥狀看似雜且亂,其中蘊含聯系觀;又有主次應須分,臨證之時不慌亂;除外思維不應忘,鑒別排除心始安。

4 結語

研讀《傷寒論》《金匱要略》會發現,仲景對問診的應用極為豐富,為醫者提供了借鑒和啟發。醫者臨床決不能忽視對問診的應用,反而要好好向仲景學習,使用好問診,將問診的功能發揮到最優。醫者還應認識到,問診的展開不是盲目混亂的,應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地使用整體觀、聯系觀、主次觀、恒動觀、除外觀等思維觀念指導臨床工作。

猜你喜歡
病位誘因外感
蓄血證病機病位探析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誘因之一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誘因與預警管理的探討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及干預策略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
消渴病合并抑郁癥之病位探析
桑菊飲治豬外感咳嗽
老年抑郁癥患者的發病誘因及臨床表現
止嗽散加減治療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走罐治療外感高熱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