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人文精神培育與醫學生職業信仰關系的思考 *

2024-04-14 14:32柳冬冬何妙嬴張燚格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4期
關鍵詞:醫務人文精神信仰

柳冬冬 何妙嬴 張燚格 王 超

(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與康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人文為本,醫能恒穩;人文缺失,醫難從治。醫學人文精神自古存今,滲透在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精神領域,并引導其在工作崗位中不懼困難、砥礪前行,從而塑造并堅定自身的醫學職業信仰,以仁愛之心對待每一位尋求幫助的患者。在以快速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背景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甚至于醫學生急功近利,一味追求醫術的精湛和技法的提升,卻忽略了醫德的培養,忽視了醫學以人為本的內核,從而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緊張,醫患矛盾愈演愈烈,乃至醫療環境漸趨惡劣。因此,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及醫學生職業信仰的培養在新時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理念的環境下依然具有無可比擬且深遠的現實意義。

1 醫學人文精神與醫學職業信仰內涵

古今中外,醫學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門學科[1]。因為“醫乃仁術”,醫以人為本。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醫學的崇高不僅體現在高超的醫術上,更體現在以人為本、敬畏生命的人文關懷上[2]。醫學人文精神是醫術精湛的“保護傘”,也是醫德高尚的延續,其蘊含的能量使醫學這門學科充滿感性的溫暖。職業信仰是人們對于所從事職業意義與發展的信仰與崇拜,是對于職業價值的終極關懷和最終追求[3]。而醫學職業信仰是醫務工作者在從事醫療工作過程中確立的,為整個醫學界、社會所認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職業信念、價值取向及職業準則等的綜合[4]。在從事醫療相關行業時,醫學職業信仰使醫務工作者感受到治病救人使命帶來的無限力量,更加堅定選擇這份職業的信心,從而在從事醫療工作時更具勇略,不畏前方險阻,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為其減輕工作壓力。

2 醫學人文精神與醫學生職業信仰的不足

2.1 醫學人文精神不足的結果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和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部分醫學生漸漸忽略了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逐漸遺忘了選擇學醫的初心。由于醫學生的培養周期長,一些醫學生在學醫的過程中,對醫生這項神圣職業概念的理解逐漸出現了偏差,僅以此項職業作為今后的謀生工具,繼而出現職業信仰弱化,甚至人文精神缺失,看不到學醫的未來,在醫學這條道路上逐漸失去了耐心。部分醫學生在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學習結束后,不再繼續醫學生涯,而選擇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5]。雖然社會經濟等在快速發展,社會模式漸趨多元化,越來越多的青年一代在慢慢接受并喜歡上中華傳統文化。然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自信及認同度不高甚至缺失的人仍占多數。而中華傳統文化一直以同根同源的姿態與中醫學齊驅并行,中醫學理論體系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和“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辨證論治,體現了“以人為貴”的人文精神?!暗婪ㄗ匀弧薄疤烊撕弦弧薄搬t乃仁術”“大醫精誠”“三因制宜”“辨證論治”等思維方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仁愛、守誠信、重民本、尚和合、崇正義、求大同”等思想觀念一脈相承、同源同構[6]。幾千年來以人為核心始終貫穿于中醫藥文化的歷史長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中醫特色思維方式無不體現著醫學以人為本的精神。尤其對中醫學子而言,醫學人文精神一旦不足甚或缺失,可能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其醫學職業生涯的停止,因為中醫學基礎核心就是以人為本。

2.2 醫學生職業信仰的缺失所帶來的后果在現行的醫療衛生體制下,部分中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在臨床治療疾患過程中逐漸西醫模式化,弱化了中醫重要的診療手段“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甚至出現個別醫務工作者質疑和排斥中醫完備的診治理論體系等現象,而這便是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極度不自信,對自己職業信仰高度缺乏的直接體現。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醫院的醫療體系逐漸趨向“中西分家”,并因此導致部分中醫院的西醫醫生不會開具中醫專業術語化醫囑和中醫方劑方藥等一系列問題。當醫學生甚至醫務工作者缺失了職業信仰,最明顯的表現便是醫患矛盾的加劇。例如全國各地層出不窮的殺醫傷醫等醫鬧事件便是醫患矛盾愈演愈烈的嚴重后果。職業信仰的淡漠或缺失導致了醫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的忽視。醫學生若缺少了人文情懷,學習功利性便會增強,對文、史、哲、倫理、社會等人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降低甚至缺乏,造成通識知識匱乏、人文關懷缺失、溝通技能不強、價值取向偏離等,從而背離醫學發展的精神訴求[7]。

3 醫學人文精神培育和醫學生職業信仰培養的相應舉措

3.1 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作者看來,除了追溯醫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緣由,還應將關注點對焦于即將步入象牙塔的高中生。在他們填報高考志愿,決定所學專業時,便應對其進行基本醫學職業規劃的科普,從個人價值取向、社會道德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教育,使學生對醫務工作者的價值、責任和義務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使其在未來道路的選擇上更加明晰。醫療衛生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醫學職業價值的崇高與神圣,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具有高度的利他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擁有較高層次的職業價值追求,能夠對醫學的意義高度覺解,并最終內化為醫學職業信仰、外化為自覺呵護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醫療行為[8]。在增設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相關課程方面,其教授內容不能只關注教材里浮于表面的知識等,更應注重實踐出真知,將課堂生動多樣化,采取創新式教學,如列舉有效的正能量實例以及弘揚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等。當大一新生入學時,給學生們上的第一節課重點應放在培養和樹立學生對中醫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上,帶領學生們誦讀乃至做到全文背誦《大醫精誠》等能體現醫者人文關懷的文章,要求每一位學生深刻理解文中真正含義并做到言出法隨、身體力行。

跟師教育傳承是中醫藥高等院校的一大經典教育特色,也是中醫藥教育領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中醫藥高校中,跟隨名老中醫學習、熟讀中醫經典著作,無疑能更好地輔助并培育醫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因為中醫以人為本,講究整體施治。許多名老中醫在給患者診治時,往往四診合參,注重患者整體,而非某一局部病變,做到辨證論治,醫囑良多,想患者所想,思患者所思,并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這也給中醫學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使學生更能感受到人文關懷的魅力。而浩瀚的中醫古籍中處處體現著醫者仁心的人文情懷,正如孫思邈所著《大醫精誠》言,醫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亦要“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以求感同身受,并“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音樂療法或是醫學人文的重要補充。在普羅大眾眼中,音樂與醫學似乎沒有任何聯系,音樂療法與醫學人文精神更是毫無關聯。事實上,把音樂療法納入醫學人文教育中,不但可以豐富醫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醫學生的職業信仰,也可使醫務工作者在臨床面對患者時能夠產生更多的人文關懷,與患者同頻共振,從而讓臨床醫學得到更全面的發展[9]。例如,在每次上課前播放適宜冥想的音樂,由教師帶領學生們進行幾分鐘的冥思放松,并提供相關的教學案例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運用,使學生體會到音樂療法作為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補充,并在其走上醫療崗位后將其作為醫患良好溝通的重要輔助手段。此外,應在國內醫學教育高等院校重點開設與音樂療法相關的課程,以通識教育為基礎,設置相應的教學課時,并與自身專業交叉融合教學,可采用情景式、案例式和審美式的教學方法[10],幫助學生更好地融會貫通,從而在未來學以致用,以此培養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促進醫學生對人文關懷理念及內涵的思考,使其人格得到更加充分的完善。因此,應將音樂療法這一重要補充手段納入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當中,以培育醫學生的人文精神。

3.2 醫學生職業信仰的培養一項對16 219 名醫學生的Meta 分析[11]顯示醫學類大學生抑郁患病率為30.0%,遠高于其他大學生群體。而肖蓉等[12]在研究醫學生文化信仰狀況及其與抑郁的關系中發現,高文化信仰有利于減輕醫學生的抑郁癥狀,能夠降低抑郁的發病率。這說明醫學生提高文化自信、培養職業信仰,以及培育醫學人文精神,才不容易患心理方面的疾病。而正如中醫“治未病”理念一般,關注醫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能等到出現問題甚至問題更為嚴重之時才去干預和解決,應注重前期進行足夠的心理關注和更為精準的人文素質教育,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既病防復”。

國內大多醫學教育高等院校在心理疏導教育這一部分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許多高校的心理服務部門如同虛設,部分醫學院校僅在每年開學之際,針對新生進行所謂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及相應的考試,時常以考試成績為主要的判別方式來定義學生是否有潛在的心理疾患,從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心理疾患鑒別手段。此外,由于心理普查的受眾對象為新生,院校將更多的關注放在了新生身上,而忽視了高年級學生的心理教育。因此,醫學院校必須清楚意識到當下醫學生普遍存在或大或小的心理情志等問題,并應該正視心理疏導教育在醫學生這個群體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從而采取相應措施,制定相關調控政策。首先,傳統心理學相關課程以教師在講臺授課,學生在臺下聽為主。故應先優化課程教學模式,將課堂形式變得更具多樣性和生動趣味性,可以故事導入、案例教學為主,并讓學生配合參加與職業信仰、職業道德等相關的問卷調查。學生的期末考核也不再局限于書面考試,可以以小論文和課堂心得體會的撰寫、情景劇表演及醫患模擬等得分作為期末成績評定的參考標準。對高年級學生應進行適時定量的心理干預或治療和定期回訪,例如將高年級學生在剛入學時做過的問卷拿出來讓其再填寫一次,從而對比其在面對職業選擇規劃之時答案是否與之前一致,若不一致應先確認這時高年級學生對自己所做的職業規劃是否抱有存疑或不信任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職業信念感是否依然強烈,畢業后從事醫療相關職業的熱情是否依然高漲。因此,在高年級學生即將進入臨床基地實訓見習的時候,使其多實踐、多操作,適當給予學生獨立擔任某一職責的機會去鍛煉,從而讓學生親身體驗并肩負起應有的職業使命和責任。唯此才能更好地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激發出來,才能更快使其增強職業信仰,體會到職業的神圣感。應該明確的是,只有當醫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會對醫學這份職業產生崇高的信仰,其人文精神才會在后期的教育培養中被逐步開發和挖掘,才有可能具備更好的人文關懷,以及更多的共情能力。而在共情這一點,電影《心靈點滴》中患有抑郁癥的主人公便很好地向人們詮釋了如何與他的“患者”產生共鳴,從而“治愈”自己與他人[13]。作為一部電影,《心靈點滴》處處充滿了人道主義和人生啟迪,值得醫務工作者仔細鑒賞和品味,值得醫學生認真學習其中的內涵與精神,從而激發職業道德感以及增強自己的職業信仰。

迄今為止,關于靈媒文化的宗教信仰仍廣泛存在于我國的各個省份。在過去,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許多人往往因為正規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等而選擇當地的巫醫進行靈媒治療。但近年的調查研究[14]顯示,人民生活條件改善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并未使靈媒文化消失,說明了從醫學人類學角度而言,靈媒所展現的宗教療愈職能與醫學人類學學科所倡導的“生物—文化”整體醫療觀念不謀而合。人文臨床強調的是利用病患的本土情懷來緩解其生理、精神以及心理方面的痛苦,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來看,利用靈媒信仰對病患進行療愈正貼合了臨床人文關懷的思想。我們不崇尚封建迷信,但應該正視靈媒信仰對于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因此,去偽存真、揚長避短地學習民俗醫學,使醫務工作者在臨床中更好地與病患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幫助患者減輕生理上的痛苦。

4 小結

綜上所述,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與醫學生職業信仰的培養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二者實為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醫學人文精神是內在基石,而職業信仰是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外在體現。在當今大環境背景下,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無論是從政策還是經濟等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對醫學教育高等院校開設人文素質教育相關課程給予大力扶持。而社會各界媒體也應對廣大群眾進行正確導向,不能以偏概全,混淆視聽,加劇醫患之間的沖突。醫學生作為“準醫務工作者”,更應時刻謹記并遵循醫術精湛和醫德高尚的理念,無論是對于臨床工作還是科研教學工作,醫者都應保持一顆仁愛之心,提高自己的職業信仰。唯此,緊張的醫療環境才能得以有效改善,醫患共同的權益才能得以切實保障,社會秩序才能更加穩定。

猜你喜歡
醫務人文精神信仰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論信仰
誓 言
——醫務工作者之歌
鐵的信仰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醫務社工的上海故事
醫務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