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鑒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經驗完善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

2024-04-14 16:34高黎程舒通
職業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等級證書終身教育學分

高黎 程舒通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1402)

學分銀行是模擬傳統銀行的功能和優點,以學分為計量單位,實現各級各類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與轉換[1]。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建立了多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或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在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轉換與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對支撐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建設起到關鍵作用[2]。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尚處在建設初級階段,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學分銀行建設情況

(一)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建設

20 世紀90 年代,國內的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開始模仿歐洲國家探索學分制教育。最早進行學分銀行建設的是終身教育領域,上海率先在2012 年提出建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后續福建、云南、河北等省份紛紛出臺終身教育促進條例與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辦法。各地的終身教育促進條例都規定了建立學分積累、轉換與認證制度,促進不同類型的學習成果互認和銜接。這就決定了學分銀行的目標,即實現學習成果在學分銀行中以學分的形式進行積累,學習成果按照學分標準進行互認,前后學習階段通過學習成果進行銜接等。

目前,上海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分為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文化休閑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三類。其中,同類學習成果之間、部分職業培訓學習成果與學歷教育學分之間,可按規定進行轉換,文化休閑教育學分不能轉換為學歷教育學分,但該學分可作為市民終身學習的依據。

江蘇省學分銀行在校生已有2 000 多人注冊學習賬戶,并實現課程學分互認。北京市學分銀行研發了電子商務行業職業能力標準(二級26 個,三級200多個),并按照標準開發14 門課程資源;與香港資歷框架秘書處簽約,使之成為香港行業標準,所開發的課程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開設;推行“北京學分銀行計劃”;建立了學院路大學共同體,涉及16 所高校、174 門公共選修課、6 個輔修專業,累積選課900多門次,9 萬多學生選課。

國內學者從不同方向對學分銀行建設進行探究,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圍繞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建設、學分銀行對教育改革的促進、學分管理、資歷框架與學分銀行關聯、不同地區學分銀行建設進展等幾個方面[3]。

(二)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

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是受教育部委托,由國家開放大學開發設計,并于2020 年1 月投入試運行。該學分銀行在1+X 證書制度背景下完成建設,學習成果主要是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兩類。

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采用了五層架構的設計,其中在應用層開發了學分銀行信息平臺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管理服務平臺,兩個平臺的數據實現共享。由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管理服務平臺完成對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所有信息的存儲與處理,如發布通知公告,搭建培訓評價組織與試點院校的申報系統,構建學生個人空間、試點院校業務、培訓評價組織業務、教育行政部門監管、綜合業務管理等五個平臺。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管理服務平臺上處理完成的業務數據及時導入學分銀行信息平臺中,再通過學分銀行信息平臺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進行記錄、認定與轉換。在學分銀行信息平臺中,以學分為計量單位,按照統一的標準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所體現的各類學習成果進行認定與核算。

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的服務對象分為機構用戶和個人用戶。機構用戶泛指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國家開放大學、培訓評價組織等,機構業務包括成果登記、設置轉換規則、受理轉換申請、管理成果數據、業務統計分析等;個人用戶主要指院校學生、社會學習者等,個人業務包括成果申請登記、成果認定、成果轉換、成果查詢、學習路徑指導等。

目前,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中已經登記了300余個學習成果轉換辦法。轉換辦法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學院設置的關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專業課程轉換的,包括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級)轉換的課程范圍、轉換的學分要求、相同等級轉換原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轉換辦理流程、成績管理、有效期等詳細信息;另一種是培訓評價組織設置的關于專業課程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免考轉換的,包括證書免考范圍、免考原則、辦理免考流程、有效期等。

二、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的特點

(一)操作領域專一化

國內尚未建成國家學分銀行,主要原因就是范圍太廣,需要包含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培訓等各級各類學習成果,成果轉換為學分的規則設置極為困難。因此,盡管國家層面呼吁要建設國家學分銀行,但建設進展始終得不到突破。

各個省份前期建設的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面向一個領域,其學習成果來自一個體系,該體系對學習成果的等級及學分已具備相應的描述,所以到學分銀行中進行轉換變得比較容易操作。

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面向職業教育領域。由于我國已建成了職業教育體系,包括中職教育、高職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等,在這個體系中,學習成果可以進行比較,具備衡量標準,轉換為學分成為必然的趨勢。但也存在部分并未得到權威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認可但又屬于體系內的成果,如企業、機構辦理的職業培訓等,要轉換為學分還需要出臺更為詳細、科學的轉換規則。這類學習成果雖然對學生獲取學歷證書不能起到關鍵作用,但在終身教育體系中屬于個體學習成果的一部分,也是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中不可忽略的內容。

(二)成果認定精細化

首先,對所有學習成果進行分門別類,按照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形成兩個大類。正規教育是指接受國家認可的學校教育,在正規教育中,學習成果是指在校期間產生的學習成果;非正規教育是指在企業、機構參加培訓,其學習成果主要是培訓業績。然后,面向每一個大類再進行細致分類,如正規教育中可以分成學歷證書成果和非學歷證書成果,前者就是學歷證書及支撐課程,后者屬于學歷教育邊緣成果,如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術論文、專利等。非正規教育可以分成核心培訓(與專業緊密度非常高)以及非核心培訓(緊密度一般或者很少)。兩次分類后,如果成果轉換中還存在模糊的理解,則可進一步細化分類。最后,將所有分類安置在一個框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分級分類體系,讓學習成果認定更加精細、科學。

(三)成果轉換細致化

有了成果認定精細化的基礎,不僅形成了分級分類體系,同時體系中不同成果的差異程度及交融部分也得到展現。如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本屬于兩類學習成果,但其中的課程或課程模塊相同或相似,那么在成果認定時就可作為共同評價部分。目前,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在設置轉換規則時也是采用這樣的辦法。如果成果之間不具備相似性,即差異性很大,則可作為兩種獨立成果轉換學分,如專利無法與具體的課程掛鉤,與學歷證書等其他成果不存在關聯性或者關聯度很低,則各自轉換學分計入學分銀行。成果認定精細化帶來的好處就是成果之間的轉換及成果與學分的轉換變得更加細致、理性。

(四)專業培養科學化

分級分類體系不僅使成果轉換精細化,同時倒逼職業院校在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進一步反思和改進。如每所職業院校實施的企業頂崗實習,這部分內容屬于職業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學歷證書成果中得到體現,企業頂崗實習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都在分級分類體系中,均屬于正規教育大類下的培訓成果。如果這兩類成果的內容一致,則說明選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類別與開設企業頂崗實習是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以電子商務技術專業為例,面向該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有電子商務數據分析,如果該專業學生的企業頂崗實習崗位與電子商務數據分析相關,則證明人才培養方案是正確的,學生不僅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獲得了實踐技能,還通過企業頂崗實習將實踐技能轉換為實戰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就業能力與崗位適應能力。如果不一致,則表明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適應的崗位在本地區需求量不大,以選擇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并未體現專業培養核心理念。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方案要滿足以下三個目標:一是人才培養方向與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相符;二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至少有一項與人才培養方向一致;三是學生選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特色。

三、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向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經驗借鑒

目前,從整個建設內容和進展來看,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學習成果類型單一、缺乏學分互認制度、與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呼應困難等。因此,可借鑒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已經成熟的經驗,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

(一)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存在的問題

1.學習成果類型單一

由于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處于初級階段,與真正標準的學分銀行還有相當的差距,其中問題之一就是學習成果類型過于單一,不能涵蓋職業教育領域的所有學習成果。盡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提到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要首先解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存儲與認定,但成果類型單一容易導致學分銀行發展后勁不足,也無法體現對國家資歷框架建設的支撐作用。

2.缺乏學分互認制度

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由于前期的重點工作放在了1+X 證書制度,所以學分互認制度的建設還停留在學歷教育課程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個層面,并未在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和不同職業院校之間開展。這部分工作如果不及時跟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將停留在學習成果與學分轉換的簡單操作層面,無法發揮其真正的社會效應。

3.與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呼應困難

國家資歷框架是對國內學習成果以資歷的形式進行描述,采用等級的方式將所有的資歷放置在一個框架中,是一種科學的學習評價參照體系。我國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從2016 年開始被正式提出,但由于教育成果的復雜性及教育體制原因,加上面臨各方面的挑戰,如學習成果轉換互認困難、社會意愿不強、國內尚未形成發達的職業教育體系等[4],因此國家資歷框架建設進展緩慢,至今還停留在課題論證階段,未能在國家政策層面有所突破[5]。

國家資歷框架建設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內學習成果無法實現統一,如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兩類教育產生的學習成果就不能得到統一的評價標準。要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形成共同的標準,職業教育自身就要做到學習成果的統一評價,這就離不開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的支撐。

現階段,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能操作的學習成果只有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且學歷證書不是作為完整的成果納入學分銀行,相對于學分銀行建設標準來說較為單一,使得無法實現對學習成果進行分類分層,不僅對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產生了阻礙,也影響了資歷框架建設。

(二)向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可借鑒的經驗

1.增加學習成果類型

以江蘇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為例。成果名錄包括學歷成果、非學歷成果及其他成果,收錄了來自江蘇開放大學、南通職業大學等214 所學校共計13 647 個學歷成果(學歷證書)、128 個非學歷成果(培訓證書、職業培訓項目、社會教育培訓課程、職業資格證書、通用能力水平證書等)及21 個其他成果(技能競賽證書)。面對類型豐富的學習成果,江蘇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給出相應的轉換規則,包括源成果機構、源成果名稱、目標成果機構、目標成果名稱、開始時間與結束時間等相關信息。

因此,要完善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必然要增加學習成果類型,除了已有的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外,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其他學習成果,如職業技能競賽獲獎證書、各類專利、學術論文、職業資格證書,都應被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認定與存儲。成果類型越豐富,就越能體現出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的應用價值。同時,為了科學指導認定工作,需要出臺認定標準,針對職業教育產生的學習成果先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面向同一類學習成果,從獲取難度、社會應用價值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設定學分。不同類別學習成果具備可比較的特點,既要體現學習成果在體系內的等級,也要體現社會需求程度。

2.建立學分互認制度

《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辦法》規定,學分銀行認定的學習成果分為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文化休閑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三類,同類學習成果之間、部分職業培訓學習成果與學歷教育學分之間,可按規定進行轉換。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繼續學習需求,使用在學分銀行積累的學習成果,按照繼續學習高校(教育機構)的學分轉換規定,申請轉換為該高校(教育機構)的學分,并在該高校(教育機構)繼續學習,獲得其頒發的證書。這就意味著,學習者修完上海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學歷教育課程目錄中規定的課程,考核通過后經過學分銀行認定轉換的學分,可以被高校(教育機構)所承認,這樣就節省了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優化了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

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與上海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有所區別。首先,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是國家性質的,覆蓋的范圍要廣;其次,面向職業教育,領域要專。要實現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學分互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面對相同層次職業教育,學分互認一般是在課程層面。如某高職院校的學生利用在線高職類課程學習,通過考核并在學分銀行認證,獲得的學分在本校得到承認。這類操作是可行的,利用慕課以及在線開放課程等資源,學生可以在網上得到優質課程并完成學習。這種發揮自主性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教育部2020 年印發的《疫情防控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中提到,高校應充分利用在線教學資源,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引導學生積極選修線上優質課程,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制定在線課程學習學分互認與轉化政策。

其二,面向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如中職與高職之間、高職與職業本科教育之間,由于不同層次的課程要求與目標不一致,因此學分互認只能遷移到可以得到社會公認的學習成果。這類成果主要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專利、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職業資格證書、通用能力水平證書等。學分互認可以限定在某一層次教育體系內。例如,學生在高職取得的發明專利可以在職業本科教育階段得到承認,也可以在銜接性考試中得到承認,如高職分類考試招生的評價方式——“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其中職業技能模塊就可以參考學生在中職階段取得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其三,職普融通。職普融通可以摒棄“一考定終身”帶來的負面效應,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或普通教育,同時職普融通在教育資源優化、學生流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對參加職普融通教育的學生存儲其學習成果,如果學生繼續選擇職業教育,那么所存儲的學習成果對應的學分可以在職業教育學習中得到認可。

3.與國家資歷框架協同發展

以國家開放大學為例。國家開放大學在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體系中研制了國內首個對學習成果進行分級、分類的學習成果框架,共分十個等級,每個等級從知識、技能和能力三個維度進行指標描述。該框架包括學歷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無一定形式學習成果三部分。其中,學歷教育學習成果分為兩部分,學術型對應普通教育,職業型對應職業教育,所有學習成果參照等級指標確定其在學習成果框架中的等級。國家開放大學將學習成果框架作為學分銀行的度量規則,加上另外配套的運行規則和支撐規則,共同組成了學分認證、積累與轉換體系,以“標準—認證—積累—轉換”的模式構成學分銀行制度的底層運行邏輯[6]。在學分銀行中加入學習成果框架,最大的優勢在于具有科學的評價標準,不同的成果可以根據框架的標準轉換為不同的學分,同一等級的成果其轉換的學分應該相同或相近,不同等級成果轉換的學分具備可比性。

參照國家開放大學的學習成果框架,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也可以建設類似的學習成果框架。該框架專門面向職業教育領域的學習成果,從學歷教育成果、非學歷教育成果及其他成果入手,參照國際慣例與國內職業教育實際情況,將所有學習成果劃分等級,各個等級的成效特性由一套學習成果等級指標加以描述。學歷教育可以從初中畢業開始,依次劃分為中職、高職二年制、高職三年制、應用本科、專業碩士、專業博士等等級。非學歷教育成果如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項目、培訓證書等,可以按照等級描述放入成果框架中。其他成果如工作經驗、工作經歷、工作技能、技術創新、技術成果、發表作品等,由于這部分很難有具體的衡量標準,因此融入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與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中一體進行計算。

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是面向職業教育、具備國家標準性質的學分銀行,與國家資歷框架一起被國務院、教育部在多個文件中提出加快建設進度,是職業教育領域意義非凡的教育改革。通過對終身教育學分銀行與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的研究,梳理出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中值得借鑒的東西,對完善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將起到促進作用。

猜你喜歡
等級證書終身教育學分
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課證融通”方案研究
如何用學分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終身教育學院(老年大學)
物流管理、老年照護等成首批證書培訓試點
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
學分美食
慕課讓終身教育變為一種現實
斯皮爾伯格為什么要歷時33年修完學分?
頸部淋巴結超聲學分區
國外終身教育模式借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