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共同體論題:馬克思資本范疇詮釋的邏輯支點

2024-04-14 18:11慕延濱
關鍵詞:論題手稿人民出版社

胡 偉,慕延濱

(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

“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論題,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在論述人類社會發展時,對“共同體”概念作了較為詳盡的闡釋,揭示了歷史演變過程中依次出現和將要出現的三種不同的“共同體”,即體現為“人的依賴關系”的第一形式、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第二形式,以及“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108頁。的第三形式。在第二形式即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展示了其統攝社會全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超級魅力”。毋庸置疑,共同體論題是理解資本范疇的核心問題之一,解析共同體論題在馬克思初次詮釋資本范疇的文本中的出場語境,能夠為思考馬克思如何詮釋資本范疇提供最原初也是最直接的理論支撐?;诖?本文以《手稿》為考察對象,探討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上實現重大突破的文本中如何通過共同體論題詮釋資本范疇的內在機理與邏輯進路,為理解資本范疇的基本意蘊和價值蘊涵,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特別是資本全球化生成的社會問題提供科學的路徑與指導。

一、《手稿》中共同體論題的基本定位

作為馬克思系統性揭示資本范疇的首次嘗試,《手稿》為什么對共同體論題如此關注?在馬克思看來,共同體論題是撬起資本范疇的邏輯楔子,是全面深刻地把握資本主義社會本質與全貌的重要支撐,馬克思由此開辟了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路徑。

德國現代社會學的締造者之一斐迪南·滕尼斯認為,人類在其活動中因相互肯定的關系形成群體并對群體內外一致發揮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是“共同體”與“社會”的先聲。他認為:“對關系本身,因此也即結合而言,如果我們將它理解為真實的與有機的生命,那么它就是共同體(Gemeinschaft)的本質;如果我們將它理解為想象的與機械的構造,那么這就是社會(Gesellschaft)的概念?!?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張巍卓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68頁??梢?有關共同體的概念實際上深深根植于如何理解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之內。而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5頁。,也就是說,人與人關系的理解問題實質上是人的現實規定性的問題,之所以說是“規定性”,在于社會化的人總是被既有的社會關系所規定;之所以說規定性是“現實的”,在于不同的社會關系必然呈現為不同的共同體類型,關于人的這種規定性又要到身處的共同體內尋找。所以,如何理解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得以轉換為探討共同體形態、把握差異化社會關系的問題。在此意義上,日本學者望月清司對《手稿》中的“共同體”概念作了總括性分析,他解釋道:“共同體與社會作為人的屬人的=類的集結和統合原理,其性質是一樣的。只不過前者的集結方式是直接的、沒有中介的,而后者則要通過某種中介物,才能將沒有人格接觸的個人彼此聯系起來?!?4)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在《手稿》中討論共同體論題時,“共同體”這一術語用以指涉人與人之間交往不需中介的直接集合,而“社會”則用以指涉人與人之間只有通過中介才能建立起聯系的間接統合。在這個意義上,《手稿》中馬克思的“共同體”側重于強調前資本主義共同體,而“社會”則是在共同體意涵的基礎上更強調經貨幣完全中介而重構的資本主義社會。

(一)資本(Kapitel):共同體論題撬動的詮釋重心

在《手稿》的導言中,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社會這個“最發達和最多樣性的歷史性的生產組織”(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頁。作為詮釋對象。他強調:“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頁。也就是說,社會關系的生成受經濟生產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支配,探討共同體形態、把握社會關系的問題進一步展開為把握生產關系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實質上是一種“關系”,作為組織經濟生產的特殊范式,成為重組社會結構的主導性力量,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核心范疇。商品、貨幣、勞務關系等貫穿歷史的概念在資本的統攝下被賦予特殊意涵,只有揭示資本運轉的過程與內在機制,才能抓住資本主義社會的要害,窺探這一主體的本質,使人們全面深刻地把握資本與資本主義社會的脈搏。

在《手稿》中,馬克思在論述價值的一般意義上揭示了資本運轉的一般過程,講述了資本關系作為一種價值生產的體系在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地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和意識形態。這項工作首先完成的是對貨幣本質的解讀。馬克思認為,全部商品均為“暫時的貨幣”,貨幣卻是“永久的商品”(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9頁。。貨幣是商品價值的外化,貨幣的產生意味著“物的價值同物的實體分離開”(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9頁。,這是因為“不是每一種物品都能和任何一種物品相交換”(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9頁。。也就是說,貨幣是在分工愈來愈發達的狀況下調和特殊使用價值之間的對立而誕生的普遍交換手段。不過,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資本雖然表現為一種基于貨幣、勞務、實體商品互相交換與轉化的體系,但這些要素并不為資本主義社會獨占,單獨依靠其中任何一種并不能實現資本的持續運轉。在《手稿》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最終完全揭示資本一般性運轉過程的內在原則是進一步通過闡釋共同體論題完成的。

(二)第二循環(Kreisauf):共同體論題中介的詮釋特征

馬克思認為:“資本被理解為物,而沒有被理解為關系?!?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4頁。資本是在價值依賴貨幣獲得獨立外觀的基礎上,通過持續的價值生產和價值實現兩個步驟實現增殖的體系。此循環以定量貨幣為起點,持幣者購買勞動力與原材料來生產商品并通過商品交易回收更多貨幣,即G-W-G’的過程。此時,馬克思以私有財產作為分析起點,似乎僅在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視域下針對資本主導的經濟現象抽象出的公式作出了一種新的詮釋,而這種詮釋就其表面來看同之前的經濟理論并無本質差別。此公式既可以表示11—13世紀的環地中海商貿,也可以表示14—15世紀的環球貿易;既可以表示工場手工業的產銷活動,也可以表示銀行業的金融業務,這些具體的生產與交換活動都能夠抽象出投入定量貨幣收回更多貨幣的循環。

而解答問題的關鍵在《手稿》文本中“資本章”第二篇的[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 、[資本流通]三節得以披露。通過考察MEGA2的文本,我們發現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了兩個不同的術語來區分資本的流通與循環:在《手稿》的目錄以及正文中,馬克思使用了Zirculation(相當于英文詞匯Circulation),中譯本往往選用循環或流通作為這一詞匯的對譯;在[資本流通]一節,馬克思引入了一個新的術語“Kreisauf”(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頁。。從詞源學來講,Zirculation是表示普遍從起點到終點上的活動,Kreisauf則對應英語的Rotation一詞,擁有旋轉、圓周運動的意涵。也就是說這個語詞不僅擁有Zirculation概括的運動起點和終點相銜接的意蘊,更強調一種繞著軸心運轉的閉合圓周運動。在日譯本中,Kreisauf被直接翻譯為第二循環。在首次循環中,作為起點的貨幣的確可以源自偶然與非連續的行為,如資本主義濫觴時期剝奪土地、販賣人口、倒賣商品的血腥行徑或辛勤勞作、節衣縮食的溫和手段。只有將首次循環結束產生出的剩余價值投入新一次循環即第二循環才是資本的本性,第二循環的開啟意味著資本自行創造自身增殖的前提,這種連續的循環運動是真正實現了“自在自為”的資本關系。

透過文本結構,我們發現正是在[資本積累]一節首次提到這種不一樣的循環后,經[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 這一節的中介,馬克思才得以提煉出Kreisauf這個術語,而[各種形式] 部分的主要內容就是探討共同體論題。在資本統攝整個共同體的過程中,它卻湮沒在物的關系后,以貨幣、商品等外在普遍性掩蓋自身本質,似乎同前資本主義共同體時代并無差別。若缺少對前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的分析,在第一循環與第二循環之間就存在一種認識上的斷裂,馬克思對資本一般性的論述就遑論是從社會現實出發。在馬克思吸收所改造的唯物辯證法下,分析資本不僅要說明資本是此,還要分析資本非彼。馬克思從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入手論述資本圍繞價值生產的是此,并通過共同體論題來論述資本非彼。詮釋資本不能僅停留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和理論上,其過程也不僅僅在于揭示其內在運轉機制,而且還要包括資本產生可能性前提與基礎。這些論述通過[各種形式] 一節得以落實。

(三)資本主義社會(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共同體論題開拓的詮釋路徑

通過對資本生發前提和基礎即共同體論題的探討,馬克思指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二重結構:一方面,“資本家要成為資本,就必須把通過他本人的勞動或通過其他方式(只要不是通過已經存在的過去的雇傭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投入流通這樣一個條件,這屬于資本的洪水期前的條件,屬于資本的歷史前提”(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1頁。;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把資本看作永恒的和自然的(而不是歷史的)生產形式,然后又竭力為資本辯護,把資本生成的條件說成是資本現在實現的條件,也就是說,把資本家還是作為非資本家——因為他還只是正在變為資本家——用來進行占有的要素,說成是資本家已經作為資本家用來進行占有的條件。這些辯護的企圖證明他們用心不良,并證明他們沒有能力把資本作為資本所采用的占有方式同資本的社會自身所宣揚的所有權的一般規律調和起來”(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2頁。。資本之所以具備如此強大的能力在于這二重結構的有機結合。在物質生產方面,勞動條件與勞動能力的分離與重構席卷整個社會生產,工場手工業對資本的隸屬從形式隸屬過渡到實際隸屬;在精神生產方面,吸收“重商主義”與“重農學派”等理論成果,以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作出超歷史性的論述,將資本包裝為固有且永恒的生產關系,將階級特殊利益論述為全社會的普遍利益,實現對物質生產生活和精神生產生活領域的雙重控制,它所要求的社會存在既在現實中又在思想觀念中得到了實現和補充,實現了社會的再生產也造就了歷史。資本的生發本身具有現實和歷史的基礎,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源頭不僅在于其理論本身,還在于資本的現實與歷史維度的耦合。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共同體類型的探討,最終轉化為對具體社會問題的討論。

在此意義上,馬克思初步實現了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揚棄,終結了庸俗經濟學說在思想領域依據表象討論問題的傳統,科學詮釋了資本的一般屬性。馬克思寫道:“隨著財富的發展,因而也就是隨著新的力量和不斷擴大的個人交往的發展,那些成為共同體的基礎的經濟條件,那些與共同體相適應的共同體各不同組成部分的政治關系,以理想的方式來對共同體進行直觀的宗教(這二者又都是建立在對自然界的一定關系上的,而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界),個人的性格、觀點等等,也都解體了?!?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9頁。共同體這一概念承擔起觀念和現實之統一任務,馬克思通過探討共同體銜接起關于第一循環和第二循環,來完成對資本一般的詮釋,可謂切中要害。就馬克思在《手稿》中完成的對資本的批判而言,一方面在社會存在維度上闡述資本一般性生產和實現的本質與邏輯,另一方面在社會思想維度上揭示資本超歷史性理論的前提和機制。馬克思抓住了共同體論題,就是在思維與存在相統一的原則上抓住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小資產者理論的命門,為進一步研究剩余價值的分配奠定了基礎。

二、《手稿》中共同體論題的基本內涵

在《手稿》中,共同體論題既是一個普遍問題,又是有著具體歷史規定的問題。馬克思以勞動與產品是否同一為線索,論述本源型共同體、三種前資本主義共同體、前資本主義共同體解體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成。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在MEGA2的[各種形式] 一節中,使用了除Gemeinschaft外的兩個語詞,即Gemeinde、Gemeinwesen。渡邊憲正認為,Gemeinde是指“不構成整個共同體和共同社會的政治組織”,而Gemeinwesen是指“先于Gemeinde的總括性經濟再生產組織”(15)渡邊憲正:《共同體和共同社會理論》,載韓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74頁。。韓立新則認為這三個詞匯的“最好譯法都是共同體”(16)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9頁:譯者前言。。但在中譯本中,Gemeinde的對譯往往采用了“公社”,Gemeinschaft的對譯大多采用了“共同體”,而Gemeinwesen有時采用“共同體”作為對譯,有時則翻譯成“社會聯系”。因此本文在引用中文譯本時將對應詞匯后面標注以具體德文。

(一)共同體的起源:本源型共同體

馬克思認為,本源型共同體是“自然形成的共同體(Gemeinwesen)”(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6頁。,在家庭基礎上逐漸擴大,以血緣將數個部族聯合在一起進一步形成部落聯合。早期人類勞動力低下,不足以應對自然界的挑戰,每個自然共同體成員都必須參與到勞動中。個體以共同體為中介直接占有自然條件,從事范圍有限的采集狩獵等活動。經過共同體中介,一方面個體實現了生物意義上的再生產,這無疑為共同體這一具有官能的“器官”提供了“細胞”;另一方面合作勞動的形式得到維持。這雙重生產使共同體得到了存續并擁有進化的可能,也就是說,本源型共同體絕非穩固。馬克思認為本源共同體的分裂始于定居,“一旦人類終于定居下來,這種原始共同體(Gemeinschaft)就將隨種種外界的,即氣候的、地理的、物理的等等條件,以及他們的特殊的自然性質——他們的部落性質——等等,而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6頁。在他看來,定居表明共同體開始從事農耕活動,生產活動不再受限于直接獲得自然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對自然條件特別是土地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將這些材料作為自身官能的延伸作用于自然界以更好地生存。也就是說,勞動成果開始出現分化,以勞動工具為主的生產資料開始作為部分勞動成果出現,而這種分化已經蘊含著生產部門分工的萌芽。因此,馬克思強調,在差別極大的地理條件下展開的定居式農耕生活,意味著共同體依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分裂出迥異分支的必然,這標志著共同體生產組織模式的根本性變化,同時也預示著依靠舊生產組織模式的社會結構的消解與重組,隨后馬克思便轉入了本源型共同體分化出的三種共同體的討論。

(二)共同體的分化:三種前資本主義共同體

隨著本源型共同體的分化,馬克思分析了三種不同的共同體類型。

第一類是亞細亞型。馬克思說:“在大多數亞細亞的基本形式中,凌駕于所有這一切小的共同體之上的總和的統一體表現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因為實際的公社只不過表現為世襲的占有者?!?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7頁。在馬克思看來,亞細亞型共同體的決定性特征在于其結構:彼此孤立的小共同體集合與高位存在并存。個人以小共同體為中介與高位存在分配的土地相結合,作為公共財產的占有而非所有者從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經濟組合。這種類型因小共同體的局部差別出現諸多亞型:在組織形式上存在單一首領、聯合家長制;在勞動方式上采用完全孤立制、小共同體指令制或高位統一體決定制。但總的來說,無論產生了多少種排列組合,小共同體與高位存在并存的根本特征并未發生質變,進一步體現在產品分配上:無論組織形式與勞動過程有著何種差異,基層小共同體的成員總是需要以徭役為高位存在提供無償勞動,或以貢賦上繳部分實物,這意味著小共同體成員不能保留全部勞動產品。需要注意的是,亞細亞式共同體成員參與的徭役也并非總是為了滿足高位存在的個人享受,馬克思特別強調:“在亞細亞各民族中起過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還有交通工具等等,就表現為更高的統一體,即凌駕于各小公社(Gemeinde)之上的專制政府的事業?!?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8頁。除去徭役中為歌頌專制君主和祭祀神秘存在的部分,用于公共工程如灌溉與交通系統仍會用于保障小共同體的再生產。

第二類是古典古代型。實際上,這種類型指涉的是古希臘、羅馬、迦太基等環地中海和愛琴海文明的城邦。古典古代型共同體與亞細亞型共同體的差異顯著體現在作為主要生產資料的土地所有上。在古典古代型共同體內,土地分為集體所有和個人所有,據此馬克思強調古典古代式共同體是一種私人所有者的聯合。他寫道:“在這里,公社(Gemeinde)組織的基礎,既在于它的成員是由勞動的土地所有者即擁有小塊土地的農民所組成,也在于擁有小塊土地的農民的獨立性是由他們作為公社(Gemeinde)成員的相互關系來維持的,是由確保公有地以滿足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容易等等來維持的。公社(Gemeinde)成員的身份在這里依舊是占有土地的前提,但作為公社(Gemeinde)成員,單個的個人又是私有者?!?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0頁。也就是說,共同體成員意義上的人只能是私有者,有限的權利只存在于私有者階層,奴隸僅作為生產要素被視為這些私有者的所有物被強制在私有土地上進行勞作,亦即活的生產資料。在這種共同體內,私有者可以不親自從事經濟生產,他們聚集的公共空間不僅產生了獨特的城邦政治活動,也意味著人類活動可能產生的進一步分化,特別是戰爭職能。因此,古典古代型共同體往往具有按照軍事方式組織的特征,通過對外戰爭擴大公有地和私有地的絕對數量,除了掠奪直接的生產成果,人口也被視為重要的戰利品。不過就其總體而言,私有者因占有生產資料而擁有處置勞動產品的權利,共同體的生產目的仍是自給自足,通過內部聯合和外部征戰獲得并維持個人私有土地所有的資格,將自己作為私有者聯合的成員再生產出來。

第三類是日耳曼型。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共同體“并不集中在城市中”(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3頁。。馬克思寫道:“各個家長住在森林之中,彼此相隔很遠的距離,即使從外表來看,公社(Gemeinde)也只有通過公社成員的每次集會才在?!?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4頁。也就是說,日耳曼型共同體更是一種非可視的定在,其形式表現為一種非聚合式莊園的松散聯合,只有在集會時才能體現共同體的屬性。在生產資料的劃分上,如果說亞細亞型的成員是通過共同體這種中介占有而非擁有土地,古典古代式的共同體成員作為土地私有者的聯合同時支配一部分國家土地,日耳曼型的土地則作為公有地以供成員從事放牧和狩獵等生產活動,是個人所有者的共同財產。

總的來說,馬克思認為,前資本主義共同體的生產目的均以獲得使用價值為目的。在前資本主義共同體內,共同體成員以共同體為中介實現對勞動條件和勞動成果的掌控:一方面,依附于共同體的個人能夠將勞動條件視作自己的所有物,另一方面,依附于共同體的個人能夠完全或部分地支配這些通過勞動過程得到的使用價值。就勞動過程和勞動所有的同一而言,前資本主義社會內的勞動過程和勞動所有并未完全分離。從這個角度來說,馬克思對前三種共同體的討論最終還是落實為前資本主義共同體如何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化的問題上。

(三)共同體的重構:前資本主義共同體解體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成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共同體生產與交往范圍也日漸擴張,人口數量的波動和戰爭沖突的頻發時刻刺激著共同體的神經。面對新的格局,已經以生產工具間接作用于自然的共同體必然試圖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以維持共同體的再生產。馬克思認為這種再生產既是“舊形式的重新生產”,又是“舊形式的破壞”(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6頁。,他說:“資本的原始形成,完全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似乎是資本積累了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一句話,積累了同土地相分離的、而且本身早已將人類勞動吸收在內的勞動的客觀條件?!?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1頁。也就是說,前資本主義共同體再生產內蘊著新社會形態產生的溫床:首先,生產力的提高使得人類在土地使用上土地面積的絕對值增加的同時實現單位面積土地工作所需勞動力下降,這就為擁有創造價值能力的勞動個體從土地游離創造了可能;其次,生產部門分化為吸收游離的勞動力創造了場域,部分勞動者以雇傭勞動的形式從農耕分離,流動于各個手工工場;最后,在勞動力游離和生產分化的基礎上,貨幣調和了交往中特定使用價值交換的沖突,標志著價值開始以具有普遍性的外觀獨立于使用價值之外,其活躍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性,為勞動力商品化提供了可能。馬克思寫道:“絕不是資本創造出勞動的客觀條件。相反,資本的原始形成只不過是這樣發生的:作為貨幣財富而存在的價值,由于舊的生產方式解體的歷史過程,一方面能買到勞動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也能用貨幣從自由的工人那里買到活勞動本身?!?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1頁。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擁有勞動能力的個體最終完全同勞動條件分離,勞動能力和勞動條件以貨幣為中介實現了再結合。

總而言之,《手稿》中共同體論題涉及多個社會科學門類,引起爭議在所難免。望月清司就認為論述日耳曼型共同體的部分“略顯陳舊”。但他同時強調,真正的問題在于共同體論題“在構建大綱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體系時是否發揮了其不可代替的作用”(27)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71頁。。也就是說,問題在于共同體在分析資本的歷程中是否起到了應有的支點作用。就《手稿》中[各種形式] 一節的內容而言,通過對不同共同體形式的分析,在前資本主義共同體的解體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中揭示了資本的獨特意涵,從而為馬克思詮釋資本提供了具體而現實的路徑。

三、《手稿》中共同體論題對理解馬克思詮釋資本范疇的三重意蘊

《手稿》將共同體作為基本考察對象來討論共同體論題,更加直接凸顯共同體論題同資本范疇的關系。作為對資本一般性的初次剖析,馬克思認為資本是價值生產而非使用價值生產的體系。對這一體系的揭示和批判一方面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一方面是通過論述前資本主義共同體的論題。馬克思通過共同體的論題來窺探資本的奧秘,既跳出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討論資本的舊模式,又揭示了資本生發的前提和內在機制,最終展示資本運轉的基本圖景。這意味著在共同體論題的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初步實現了三大統一,即政治經濟學研究不同階段理論的統一、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不同理論的統一以及資本范疇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

(一)資本范疇詮釋的歷時性維度: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不同階段的統一

就馬克思詮釋資本的歷時性維度來講,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不同階段統一于《手稿》中對共同體論題的論述。路易·阿爾都塞曾提出馬克思思想發展中存在“認識論斷裂”的論斷,他以新唯物主義的出場為標志,進一步將承載馬克思思想的著作分為“青年期(1840-1844)”“斷裂期(1845)”“成長期(1845-1857)”“成熟期(1857-1883)”。仰海峰有著類似的理解,他從馬克思思考的總問題出發,認為馬克思思想大致可以劃分為“主體理論階段(1841-1844)”、“生產邏輯階段(1845-1858)”、“資本邏輯階段(1858-1883)”。雖然劃分節點略有差異,但顯而易見的是《手稿》處在一個重要的節點位置。馬克思從1843年起就開始研究經濟學,在略顯青澀的巴黎時代,馬克思就指出:“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它把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這些公式當作規律。它不理解這些規律,就是說,它沒有指明這些規律是怎樣從私有財產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國民經濟學沒有向我們說明勞動和資本分離以及資本和土地分離的原因?!?2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6頁。直到《手稿》,私有財產的神秘性質才第一次被揭示了出來。在樹立正確的價值論基礎上,馬克思通過共同體論題的中介界劃出第一循環與第二循環,揭示了非資本性質的勞動積累如何作為本源性積累向資本轉化,預示著“資本一般”這一描述資本最普遍屬性的概念形成,為馬克思下一階段論述剩余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內各階級內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標志著馬克思創立自身經濟學體系的新階段。

(二)資本范疇詮釋的共時性維度: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說不同派別的統一

就馬克思詮釋資本的共時性維度來講,馬克思對不同派別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批判統一于《手稿》中對共同體論題的闡釋。建構自身政治經濟學體系與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中同時并行的兩條線索,馬克思是在批判中逐步創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始終缺乏對共同體歷史性的考察,無論從個人主觀意志還是從社會客觀現實出發,他們往往對第一循環與第二循環不加區分,混淆資本產生前的非資本積累與第二循環產生的資本積累,將資本描述為同前資本主義共同體的生產關系沒有什么不同的產物。除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被馬克思批判地繼承外,馬克思還批判了以蒲魯東為代表的小資產者的理論。蒲魯東主張的“私有財產是盜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時當盛行的高利貸與投機行為,但對私有財產不加區分的駁斥不僅不足以駁斥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資本的辯護,還因將全部個人所有都指責為盜竊反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抓住破綻。在投入第二循環之前,個人可以靠節欲、發明等偶然行為在非剝削的情況下完成本源性非資本積累。只有將剝削來的剩余勞動投入再生產過程,才標志個人所有的蛻變與階級的屬性嬗變。雖然客觀上蒲魯東主義者為無產階級提供了一些聲援,但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致的是,他們都缺乏對前資本主義共同體的分析。馬克思正是通過共同體論題提供的支點,使得資產階級立場上滋生出的觀念與思想所掩蓋的剝削本性得到科學的詮釋。

(三)資本范疇詮釋的總體性維度:資本的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

就《手稿》中馬克思詮釋資本的總體性來講,資本的歷史性與階級性統一于共同體的分析。資本的歷史性一方面在于它與支撐前資本主義共同體的經濟關系存在“使用價值生產”與“價值生產”的本質差別,另一方面在于“價值生產”的固有矛盾,即資本壓縮必要勞動時間與“使勞動時間成為財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2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1頁。的對立。資本以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時間而保存并擴大自身:在價值生產上資本不斷征用“科學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3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1頁。,以提高生產體系的自動化水準,試圖創造出新使用價值并開發出舊使用價值的新使用方式;在價值實現上資本“喚起社會結合和社會交往的一切力量”(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1頁。,提高自身周轉速度使商品流通更迅捷,將既有生產模式推廣至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社會生產力的空前上漲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大幅縮減意味著在這種高度自動化的體系內,物質生產越來越不依賴于勞動者提供的直接勞動,勞動者將越來越游離而不是嵌入生產體系。

對此,馬克思強調:“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一般財富發展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發展的條件。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立的形式?!?3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1頁。資本主觀仰仗的科學技術革命與管理制度創新在客觀上使人從勞動過程的參與者轉變為監督者,在縮減就業崗位創造失業的同時卻試圖保留就業,將勞動者逐漸剝離這一體系時卻試圖繼續盜竊勞動者的時間。但是,如何理解資本范疇的歷史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些抽象范疇的交錯,如何才能呈現它的現實內容?階級性就是歷史性得以呈現并具體化的直接載體,階級的剖析是共同體論題不可缺少的部分。資本的歷史性之所以能夠通過共同體論題擺脫抽象的超歷史性呈現為具體的歷史性,正是在于資本主義社會擁有同前資本主義共同體完全不同的階級,即伴隨資本在時空中的擴張逐漸分化而成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具現為掌握勞動條件的階級與出賣勞動力的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階級性,價值生產的具體流程才得以可視化,也只有通過階級性作為載體,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資本的歷史性。

結語

在《手稿》中,馬克思從對資本內涵的剖析出發,在樹立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揭示了資本作為一種關系如何成為塑造一種社會形態的動力,進而批駁了資產階級思想家所宣傳和主張的資本具有超歷史性的論調。在此過程中,馬克思在一般意義上通過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闡明了資本普遍性的運轉邏輯,同時通過共同體論題明晰了資本將自身與其余經濟關系區分開來的第一循環與第二循環,論述了前資本主義共同體為資本誕生提供條件又最終被資本所轉化吸收的全過程。而這一思想冒險中,我們能夠看到共同體論題的基本圖景,即《手稿》中共同體論題出現的緣由、內涵以及在資本詮釋中的基本定位和價值。通過共同體論題,馬克思揭示了資本形成和運轉的機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張力。通過共同體論題的中介,《手稿》科學地搭建和展示了資本范疇的出場舞臺,實現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的理論奠基,從而成為后來在其政治經濟學鴻篇巨制《資本論》中全方位透視和揭示資本范疇的理論先聲。

猜你喜歡
論題手稿人民出版社
一道IMO數論題的探究
由一個簡單結論聯想到的數論題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丟失的手稿
關于一道數論題的思考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論題的價值
手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