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儀式觀視閾下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的國家認同建構

2024-04-14 18:15萬喃喃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紅歌儀式國家

萬喃喃

(上海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上海 20007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36。紅歌是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的奮斗過程中孕育和傳承的重要紅色資源,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載體,是具有政治色彩的音樂形式。在近代中國,青年群體以歌唱的方式啟蒙、表達和傳遞愛國情感,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個體與國家認同關系[2]?!耙愿钀蹏笔俏覈囵B青年人國家認同的教育實踐、文化實踐和媒介實踐。近年來,以“我和我的祖國”“青春為祖國歌唱”“唱支山歌給黨聽”等為主題的高校師生紅歌快閃活動被主流媒介進行了多次報道,引發微博話題熱議,大量音畫并茂的短視頻廣泛傳播。2019年,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發布了“青春為祖國歌唱”拉歌活動的358個短視頻。2021年,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學聯發起“百校接力唱百年”活動,傳播逾200個短視頻。2022年,“微言教育”再次推出“《領航》,在校園唱響”系列短視頻。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的傳播具有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所提出的傳播儀式觀的特點,人們猶如參加了一場以國家為神圣物的集體典禮,這不僅能促進大學生群體的國家認同,還能廣泛激發社會公眾的愛國情懷。

一、傳播儀式觀視閾下的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

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把傳播分為兩大類:傳播的傳遞觀(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和傳播的儀式觀(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如果說,傳遞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在地域范圍拓展信息;那么儀式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則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3]17-18。傳播儀式觀的重點在于通過“共享”“參與”“團體”和“擁有共同信仰”的行為來維系社會。在傳播儀式觀的理論框架之下,本文認為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的傳播具備共享愛國信仰和建構國家認同的社會功能,并認為如果短視頻所記錄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儀式,這種社會功能會出現疊加性的強化。

(一)記錄以歌愛國:高校紅歌快閃屬于政治儀式

政治儀式是由政治組織或政治人物發起,為達到一定政治目的或表達某種政治意愿和理念而進行的象征性活動,是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4]?!抖Y記·樂記》中記載: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在政治儀式中,歌唱常常成為一個儀式環節或者就是儀式本身,唱歌的人經常是青年學生。1937—1945年間,延安共涌現延安青年大合唱團等36個音樂社團開展文藝下鄉活動,用歌曲宣傳革命思想[5]。新中國成立后,唱紅歌逐漸成為一種象征熱愛祖國的政治儀式。紅歌一般時長幾分鐘,歌曲主題鮮明,歌詞生動抒情,旋律優美激昂并且易于傳唱??扉W則從一種自發的行為藝術逐漸發展成為目的明確、富有組織性、表演性強、有媒介參與的社會群體行為。不同于傳統的舞臺歌唱表演,紅歌快閃融入社會生活的現實背景,匯集了更為豐富的象征符號,采用了更加多元的演出形式,并且拓展了廣闊的儀式空間。高校紅歌快閃常常遵循“主要表演者歌聲響起—人群被吸引而聚集—主要表演者與現場觀看者協同進行演繹—以熱愛祖國為核心延展儀式行為”的儀式程序,儀式程序蘊含明顯的媒介邏輯以適應短視頻的傳播。短視頻有別于傳統的MTV,并非僅以展示演唱者的風采和突出歌曲旋律為中心,而是綜合運用歌詞文本、符號展演、影像敘事、人物采訪和身體表演等創造和傳遞意義。

(二)進行議程設置:多重權力保障儀式的合法性

儀式本身就是權力。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交織著傳統權力、政治權力、群體權力和媒介權力等。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禮樂儀式是我國的社會傳統,傳統權力保障了大學生唱紅歌的行為能夠被社會公眾廣泛接受和認同。政治權力則進行了自上而下的組織動員。如2019年全國兩千多所高校的百萬師生參與了“青春為祖國歌唱”網絡拉歌活動。國家意志、組織主導、各高校執行的政治權力鏈條確保規模龐大的儀式有序有效完成。同時,大學生借助由共同身份集結而成的群體權力完成了自下而上的政治參與。傳統權力、政治權力和群體權力保障了高校紅歌快閃儀式的合法性,媒介行使自身權力進行議程設置才成為可能。美國學者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媒介可以通過議程設置影響人們的認知和行為。議程設置可以是單次的,也可以是長期的系列報道。以被視為一種國家象征的《新聞聯播》節目為例,2019年5月初,其三次報道高?!扒啻簽樽鎳璩奔t歌快閃活動;2020年國慶期間,兩次報道湖南大學、南京大學師生快閃唱響《我的祖國》;2022年年初,兩周內六次報道高校師生快閃同唱《領航》等,形成了持續性、周期性、節慶性的媒介強議程現象。主流媒體還與微博、B站等眾多網絡媒體形成了議程的共振和一種儀式化的報道方式,進而促進了短視頻的廣泛傳播。

(三)再塑集體記憶:以國家政治節日為儀式時間

儀式經常與節日相伴而生,節日的設置就是要凸顯記憶和傳遞價值。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依托政治節日而周期性創作傳播,再現節日中蘊含的集體記憶,鞏固集體記憶和擴容集體記憶。近年來我國持續迎來重要的紀念日: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2年是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等。重大紀念日不僅促進了高校紅歌快閃儀式規模的擴大和舉辦頻率的提高,也形成了一種延續性的社會文化制度,在“逢五、逢十、逢百”之外的日常節日中持續進行儀式實踐和短視頻傳播。媒介對儀式時間的強調會引起媒介使用者的相應重視,短視頻為集體記憶進行了宛如加冕一般的社會書寫,人們在建構集體記憶中促進了社會凝聚,為社會發展奠定思想共識。

(四)形成情感能量:以物理信息場景為儀式空間

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的儀式空間包括“現場”的物理場景和“在場”的信息場景。美國學者約書亞·梅羅維茨認為社會場景既包括物理場景,如一間房屋,也包括媒介營造的信息場景[6]7。高校紅歌快閃的物理場景是現實生活中的儀式“現場”,包括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等高校建筑、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2號”海洋綜合調查船等大國重器、長征第一渡口等紅色地標。精心選擇的儀式“現場”蘊含國家歷史或國家成就等特殊元素,人們服從神圣空間的感召而保持敬仰之心。媒介的介入則建構了更多人“在場”的信息場景,實現了物理場景的極大擴容。2019年,“青春為祖國歌唱”拉歌視頻總播放量達45億,微博話題閱讀量3.2億。2021年,《人民日報》主持微博話題“北大獻禮建黨百年主題快閃”,話題閱讀量迅速超過2500萬。通過閱讀、觀看、轉發、點贊等行為,大量的社會公眾進入高校紅歌快閃的儀式空間,并通過“青春和祖國一起閃光”“向母校敬禮”“感動,哭了”等彈幕和評論加入儀式互動?!艾F場”人群與“在場”人群建立情感鏈條,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能量。

二、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的國家認同建構實踐

國家認同即一個國家的公民對其所屬政治共同體的身份肯認與情感歸屬[7]。國家認同主要包括政治、情感和身份等要素。國家認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國家政權持續進行社會動員而得以建立、鞏固和延續的。當代大學生演唱的紅歌主要包括革命戰爭年代流傳的經典歌曲、新近創作的時代之作和詞曲雋永的大學校歌等。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通過展演象征符號、塑造集體記憶、進行情感動員和實踐儀式表演,促進大學生的國家政治認同、價值認同、形象認同以及身份認同。

(一)象征符號促進國家政治認同

象征符號是構成儀式的基本元素?!跋笳鞣枴笔侵改澄铮核ㄟ^與另一些事物有類似的品質或在事實或思維上有聯系,被人們普遍認作另一些事物理所當然的典型或代表物體,或使人們聯想起另一些物體[8]20。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匯集大量國家象征符號,主要可以分為經典型國家符號、拓展型國家符號和藝術型國家符號,人們通過國家象征符號進行政治識別、深化政治認知、加強政治體驗,最終促進政治認同。

經典型國家符號是一經確定就不輕易更改,甚至受到法律保護的,代表國家政治權威的符號,如國旗、國徽、國歌。多所高校短視頻不約而同以校園中奏國歌、升五星紅旗、展示國徽作為敘事的開端。此外,天安門、黨旗、黨徽等國家符號也反復出現。人們通過熟悉的符號清晰感受到國家在場,從而進入信仰共享的儀式之中。拓展型國家符號是一種特殊符號,如京劇表演、大熊貓和C919國產大飛機等。國粹、國寶和大國重器承載了我國的文化政策、外交政策和科技政策,能夠深化和拓展人們的政治認知。藝術型國家符號主要包括歌曲符號和色彩符號等。2019年,中宣部發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2021年,第九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遴選工作完成。2022年,多所高校唱響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創作的歌曲《領航》。紅歌作為政治資源被國家不斷征用、反復書寫和持續創作,人們在傳唱紅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同時,紅色旗幟、紅色服裝、紅色心形貼紙和紅色氣球等中國紅元素也廣泛體現在短視頻之中。紅色元素引發人們熱烈、喜慶和光榮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可以演唱紅歌或者使用紅色物品,從而加強了個體和國家之間緊密相關的體驗感。

(二)集體記憶生成國家價值認同

認同根植于記憶之中。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是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9]39-40。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所呈現集體記憶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實現國家獨立及不斷走向富強的紅色歷史。紅色歷史主要包括紅色地標、紅色人物和紅色事件等。短視頻采用建構視覺中心、調用黑白影像以及情景再現的手法引領人們對紅色歷史進行集體回顧,并傳遞其中所蘊含的精神、信仰和價值。

2021年,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發布,紅色地標是偉大精神的孕育源頭。在短視頻中,嘉興南湖紅船之畔、延安寶塔山下、西安交大西遷博物館等標志性的地點成為儀式空間,被航拍鏡頭、全景鏡頭、近景鏡頭、特寫鏡頭等大量畫面反復強調,空間本身作為記憶存儲容器的神圣性被媒介確認,與之關聯的紅船精神、延安精神、西遷精神等也隨之彰顯。紅色人物主要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革命先烈、革命英雄和知名愛國人士等,短視頻借用大量黑白影像資料書寫紅色人物記憶。如浙江傳媒學院《奮斗的青春》采用了毛澤東閱兵的黑白影像資料,中國人民大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使用了學校第一次開學典禮上劉少奇和朱德致辭的黑白影像資料。黑白影像資料確保了紅色人物的歷史性、真實性、權威性和生動性,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崇敬之情,紅色人物身上凝聚的愛國主義信仰得以傳承給大學生。紅色事件是具有正面意義的歷史事件,能夠成為記憶焦點。在中央美術學院短視頻《我和我的祖國》中,大學生們扮演戰士演繹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勝利渡長江”的歷史場景。山東藝術學院將《畢業歌》《高舉革命大旗》《青春啊青春》等具有時代特色的歌曲進行了串燒,大學生們還原了20世紀30年代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20世紀60年代熱血青年支援邊疆建設、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后青年工人進行勞動生產等社會重大事件。共享集體記憶促使抽象的價值變得具體可感知,歷史與當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聯系,大學生成為集體記憶新的書寫者,從而產生國家價值認同。

(三)情感動員激發國家形象認同

國家是看不見的,在它能被看見之前必須對之人格化,在它能被愛戴之前必須對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認知之前必須對之形象化[10]7。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綜合文本、影像等視聽語言,激發人們對于祖國的親緣性情感、歸屬性情感和自豪性情感,塑造了祖國母親、大好河山、繁榮富強的國家形象。想象的國家能夠被感知,歌頌隨之產生,國家形象得以被認同。

歌詞是短視頻的重要文本?!段液臀业淖鎳贰段覑勰阒袊贰蹲鎳?,慈祥的母親》等紅歌反復說明了“國家與人民”是“母親與孩子”的親緣關系?!拔易钣H愛的祖國,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我要把最美的歌兒獻給你,我的母親,我的祖國”等歌詞,配合微笑的臉龐、歡聚的人群和明媚的校園等畫面,傳遞出真摯動人的情感。親緣是一種非常穩定和緊密的社會關系,當祖國作為呵護養育孩子的慈愛母親被大學生反復詠唱時,祖國母親的形象獲得了最廣泛的認同。領土首先指地球表面的一定物理空間,因與國家相關而具有政治含義。領土認同是國家認同不可或缺的內容[11]。短視頻用一系列影像描繪出國家領土面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愛祖國的藍天》、大連海洋大學《我愛這藍色的海洋》、中國地質大學《勘探隊員之歌》等短視頻中出現了飛機在晴朗的天空中飛翔、輪船在蔚藍的大海上航行、高校師生登頂珠穆朗瑪峰等畫面。各校短視頻中也多次出現巍峨的長城、奔騰的黃河和壯闊的邊疆等空鏡頭。遼闊的領土影像與新聞報道中所使用的“紅土地”“黃河之畔”“祁連山下”“青山綠水”“跨越萬里”“天涯海角”等詞語,共同勾勒了擁有大好河山的國家形象,使人們獲得對國家領土的歸屬感。同時,高校創造的“首個”“第一”“一流”等獨特貢獻也用字幕強調在了畫面之上。重慶大學《青春正鏗鏘》展示了“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在月球上成功培育出第一株人類的植物嫩芽。浙江大學《超越夢想》標注了繪制出世界上第一張哺乳動物細胞圖譜的課題組等。極具新聞價值的社會榮譽能夠激發人們的自豪性情感,從而激發繁榮富強的國家形象認同。

(四)儀式表演鏈接公民身份認同

儀式是表演性的,政治儀式的表演匯集了群體中優秀的成員來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的重要身份。大學生在短視頻中扮演了三種角色:現實的學習者角色、未來的建設者角色和期待的接班人角色。他們通過身體儀態、服裝服飾、行為動作示范了理想化的社會角色形象,從而實現公民身份的認同。

大學生是知識青年。短視頻用課堂聽講、圖書館看書、實驗室做實驗、操場鍛煉等畫面勾勒出大學生的學習者角色,為角色發展做好鋪墊。建設者角色通過職業專屬制服、特定職業行為、職業所屬環境和職業輔助工具等一系列的職業元素來體現。

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的學生身穿制服駕駛飛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學生潛入海底觀察魚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來到豐收的稻田,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走進轉播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的學生身穿白大褂巡查病房等。建設者是學習者的進階角色,大學生憑借所學專業的實際運用進行了角色疊加和提升。進而,短視頻借助儀式精英進行了大學生接班人的身份確認。儀式精英是有突出貢獻的個體和團隊,主要包括學術精英兩院院士、政治精英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行業精英全國勞模、團隊精英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儀式精英與大學生進行了有效互動。復旦大學人民教育家于漪把一根粉筆交給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中央美術學院百歲老人“共和國形象設計師”周令釗為大學生講述國徽、共青團團旗和少先隊隊旗的設計方案,浙江師范大學老校長蔣風在儀式現場寄語大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代更比一代強”等。儀式精英被譽為“祖國的鐵粉”,他們以形象示范、行為示范和思想示范引領大學生成長,激勵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并勇擔社會責任,實現接班人的身份認同。

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紅歌作為一種柔性的政治力量時時唱響在社會生活之中,喚起人們的國家認同。高校紅歌快閃短視頻融合了政治邏輯、媒介邏輯、藝術邏輯和校園邏輯,愛國主義得到了生動描述和有效強化,展示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社會期待。紅歌常唱常新,唱響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情感深處和認同深處。

猜你喜歡
紅歌儀式國家
紅歌是怎樣“煉”成的(下)——《唱支山歌給黨聽》背后的故事
紅歌串串燒
蘇區紅歌串燒
十歲成長儀式
儀式感重要嗎?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Talking strategies
MARCHING TO A RED DRUM BEAT 聽紅歌,說歌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